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53
浅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张小军李燕琴(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甘肃天水741020)摘要:本文概括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比较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在此基础上,从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新世纪里,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就是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特别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文明发展道路。
2、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比较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即相对于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工业化道路;二是相对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完成工业化。
完成工业化有两个显著标志,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实际上美国在1956年便完成了工业化,其标志是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产品,因此,他们说从工业的“旧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的新世纪。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汪 泽 青(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北京102206)摘 要: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根据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结合时代特点提出的。
“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内涵主要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重复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信息化;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中图分类号:F 0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514(2003)04-0077-04Th e Co nn otatio n of the Pat h to New _type Ind ustrializatio nWANG Ze_qing(Dept .of Law and Politic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China )Ab s tra ct :As proposed in the thesis report of the CPC ’s 16th National Conference ,our country is now taking a path of new_type indust rializ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our indust rial de -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time .The connotation of new_type industri -alization path chiefly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by information and vice versa ,so as to achieve a big leap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Second -ly ,the enhanc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economic growth should rely on the progress in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workers .Thirdly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repetition of the developed count ries in their industrialization be avoided .Finally ,we should make best use of our human resources ,and blaze an appropriate road for an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 y words :path to new_type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 -vanc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s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何把经济发展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布局特点与路径选择目录一、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概述 (3)1. 新型工业化定义与内涵 (4)2. 发展战略重要性 (5)3. 战略布局必要性 (6)二、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布局特点 (8)1. 总体布局 (9)1.1 东部地区率先转型 (10)1.2 中西部地区加速崛起 (11)1.3 城乡一体化发展 (13)2. 产业布局 (14)2.1 主导产业选择 (15)2.2 产业链协同发展 (16)2.3 创新驱动战略 (18)3. 区域协同与竞争优势 (18)3.1 跨区域协同合作 (19)3.2 区域竞争优势强化 (21)三、路径选择 (22)1.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3)1.1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4)1.2 改造传统产业 (26)1.3 促进服务业发展 (27)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28)2.1 科技创新 (30)2.2 人才培养与引进 (31)2.3 创新平台建设 (32)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3)3.1 市场化改革 (35)3.2 国有企业改革 (36)3.3 政策法规支持 (38)4. 绿色发展路径 (39)4.1 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40)4.2 循环经济推广 (41)4.3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43)四、实施策略与措施 (44)1. 政策扶持与财政支持 (45)2. 法律法规保障与执行 (46)3.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47)4. 国际合作与交流 (48)五、总结与展望 (50)1. 战略布局实施成果总结 (51)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52)3. 持续优化的建议与对策 (53)一、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概述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结合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环境变化,提出的一系列旨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中国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工业化是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在我国“四个现代化”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却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的失业问题。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工业部门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一直探索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我国一段时间内所走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这条道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由于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原因,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加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也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
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工业化一、中国近代前期工业化问题(1840——1919)1、《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
2、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近代后期的工业化(1919——1949)三、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一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干扰,辛勤劳动的结果。
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和思考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肥工业立市战略与工业化道路的关系党的17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工业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以下特点:1.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繁荣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强国。
2.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21世纪开始,是信息化引领下的工业化进程。
21世纪信息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改造传统行业和传统业务,。
信息化催生了更加有效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信息化使企业更有效地设计、安排和组织生产,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为产业结构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信息的流动,促进了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信息化使生产方式更快地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与此同时,信息化也为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只有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促进各行各业大力吸收高科技,重视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使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避免西方国家所奏的弯路。
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是什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的发展模式和战略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区域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的注重经济增长、有的重视社会福利、还有的则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的概述。
发达国家发展模式和战略发达国家包括欧美等科技水平和产业水平较高的国家。
在历史上,随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和战略。
这个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经济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
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是发达国家取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达国家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致力于升级工业结构和提高技术含量,从而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外贸易,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此外,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领域也有自己的高标准要求。
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和战略发展中国家是指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种原因导致劳动生产率低和经济相对滞后的国家。
这些国家在过去通常采取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战略,力图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开放等方式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并进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贸易摩擦的加剧,发展中国家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战略。
发展中国家如今倾向于打造“自主发展”的区域性合作机制。
例如,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增强自身影响力和获得更多利益而建立的区域性合作机制。
通过加强内部合作,这些国家可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从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果,获得更多的利益。
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线——“绿色发展”。
这个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环境。
这种模式重视环保、资源节约和发展的协调。
“绿色发展”的倡导者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及现实意义摘要: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走上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合理的工业化道路。
人们在憧憬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发展目标之时,也为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一条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个以“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近20余年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百余年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道路的种种探索的结晶。
回顾和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而进行的种种探索,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或许并无裨益。
关键字:工业化道路工商立国新型工业化一、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走向国富民强的战略选择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冲击逐渐显现。
起初,最先进的中国人也只是看到了学习“夷之长技”————坚船利炮的重要和必要。
林则徐时代,中国人已经有了学习和建立新式军事工业的愿望,其直接目的还只是求强自卫。
自洋务运动开始,“师夷长技”由奏章转向购买和建造铁舰、洋枪。
洋务运动虽把新式技术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引进中国,却又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将其置于封建官僚机构的控制之下,束缚于旧的封建腐朽生产关系之中。
尽管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新技术的采用而有所提高,但这种限制,控制私人资本的方法,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使它们不仅不能真正的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反而使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更加剧烈。
清末民初之时,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愈加高涨。
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棉铁工业,才能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才能操纵经济界之全权。
张謇的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
一、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回顾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那时中国的经济
总体上还是以农业为主,而工业的比重较低。
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逐渐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二、中国工业化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工业生产的重要
基地。
在汽车、电子、钢铁等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实力。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中国的工业化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三、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策略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工业化发展策略。
其中包括
推动制造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
这些策略旨在提高中国工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工业化将继续迎来新的机遇和
挑战。
中国将继续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还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工业化的进程。
结语
总的来看,中国工业化战略和发展道路是一个持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将
继续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的传统发展观有极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强调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综合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断,这是党经过长期探索,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更是我们党与时俱进,自觉遵循和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的有力体现。
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必须深入思考和探讨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找出稳妥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一、在新型工业化中,提高认识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要加强全民素质教育。
实施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抛弃传统的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它强调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资源的平等配置,并且形成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要使人们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真正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必须大力加强全民的素质教育,使人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其次,要科学界定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澄清模糊认识。
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界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第三。
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设。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有一个量化的评判标准,必须完善这样的指标体系的建设。
二、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精神文明建设可塑造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需的社会价值观。
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原则,明确提出要坚持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有机统一,可以克服工业化模式从剥削阶级集团或血缘、地缘的局部利益出发,无视整体与个体,全局和局部关系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另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社会物质文明与人的精神状态,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要同步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等等,可以为新型工业化塑造其所需的综合价值目标体系,使人们在实施新型工业化中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自觉地对经济体制进行思考和改革,真正实现“两个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