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走向新工业化
- 格式:docx
- 大小:19.25 KB
- 文档页数:5
52.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1)新型工业化道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
我们党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正确决策。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
我国实现工业化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要认真总结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工业生产方式正在陷入危机,新工业革命已经兴起,从根本上讲,这正在形成 一种更高级即更深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新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获得更大的解放 和更大的进步,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巨大的历史机遇。
中国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该在当代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 兴起的大背景下,认真考虑中国21世纪的百年发展战略。
一、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21世纪的近中期发展战略。
近期发展战略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中期发展战略是:到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这 一近中期发展战略,还必须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即不仅要看到经济的增长, 而且要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发展内容尤其是新旧支撑科技、新旧主导产业的演变与更 替。
此外,还有更深刻的背景要求我们必须对21世纪的整个百年发展战略(相对而言即长期 发展战略)有一个完整的设想与把握。
简单地讲,这就是正在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工业 革命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在《文明的演进与新工业革命》、《论新工业革命》、《关于 新工业革命的对话》(载《光明日报》2002年4月11日、5月11日、8月6日)等文章中,我 已就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与历程、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文明的兴起做了较详细的论 述。
大量事实表明,工业生产方式已陷于严重危机之中,新工业革命已在全球兴起,特 别是新工业文明范畴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将在21世纪实 现向新工业文明的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 的,决不可忽视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大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以,从新工业革命 的视野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中国必须建设新工业化社会■王建摘要: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十五”计划都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的“新”字,是对比过去中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主要靠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而言,强调今后要更多地靠技术投入,因此对中国来说是“新”,对发达国家来说却并不新。
而若中国要建设“新工业化社会”,由于所使用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技术必须都与传统工业化技术不同,所以不仅对中国是新的,对世界也是新的。
关键词: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社会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再现高潮,与过去不同是,这次经济增长高潮带有明显的重工业领先增长特征,由于重工业与轻工业不同,它不是主要依靠农产品为原料,而是主要依靠能源和矿产品为原料,使中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煤炭、电力、钢铁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的需求突然增加了,这从下表中近3年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弹性变化中,可以显现出来。
这个变化并不是反映短期趋势,而是反映着长期趋势,由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的中国工业结构朝向重工业阶段的变动,是中国经济进入到中、后期阶段的反映,这与工业化先行国家所走过的历史轨迹是一致的。
有人说中国生产和消费的煤炭、电力、钢铁、铝、铜和水泥等已经太多了,从产品总量看,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消费过2亿吨以上的钢、300万吨以上的铜,600万吨以上的铝,10亿吨以上的煤,5亿以上的水泥,但是2004年,中国却消耗了3亿吨钢铁,350吨铜,605吨铝,18.5亿吨煤炭和9.7亿吨水表1中国主要能源与原材料对G D P 的需求弹性系数GDP能源消费总量(标煤)石油电力钢铁铝铜1996~2001增长率%8.10.47 6.0 6.58.011.312.22002~2004增长率%9.113.410.914.217.318.514.21996~2001年弹性系数0.580.800.99 1.40 1.512002~2004年弹性系数1.471.20 1.561.902.031.56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中国必须建设新工业化社会泥,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级记录,那么,中国对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消费还会继续增长吗?如果用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情况看,回答就是肯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是新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变困境,选择社会主义是其理念的统一。
从1949年的政权改变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就把社会主义的建设作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是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有效方式。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新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设计出来的经济发展路线,它可以尽可能充分地发挥传统优良东西,加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优点,实现
决定性发展。
三是新中国还推行有计划的经济,避免经济危机和资源浪费。
以工业
化为中心的有计划经济建设,有效利用资源,统筹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人民的生活。
表面上看,新中国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
其实也是全力推进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将要长期面对的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也是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部肩负的重任。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
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与出口拉动,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
但中国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在不断深化,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业正在从传统的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
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在不断巩固和强化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加快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全球战略资源日益短缺,进入了高资源价格时代,走发达国家廉价资源支撑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不现实。
全球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广泛普及,重塑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战略机遇,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的转变,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则是我国在新常态下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
它强调以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却不是易事,本文旨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的路径和思路。
一、聚焦产业结构升级,注重技术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了以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这也是实现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高端装备制造涉及到诸多国家战略性的领域,如军工、核电和新能源等,这些领域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极高,所以实现高端装备的制造需要加速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从而推动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向上提升。
智能制造是新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水平。
实现智能制造需要建设智能化的生产场所、提高生产系统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这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发挥市场作用,集中社会资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智能制造全面落地。
二、实现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需要注重科技研发,加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管理创新方面,企业需要不断优化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国家应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长远、更优秀、更稳定的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要求人力资源具有更高质量、更创新、更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因此,在实现该战略的过程中,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成为关键路径。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挑战和未来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发展。
新型工业化则是中国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而形成的新工业模式。
在新型工业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化的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挑战1.环境污染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的排放物如二氧化碳、废气、废水、噪声等,极大地损害了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企业也需要更加注重环保意识,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2.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条日渐转化为上下游融合的产业链。
这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3.受外部市场波动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国际市场息息相关,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和外部竞争等都会对中国新型工业化产生影响。
企业需加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灵敏度,逐步发展出一种更为稳定的外贸结构。
二、未来趋势1.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智能制造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而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在新型工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企业需要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生产力。
2.低碳经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增加,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
中国新型工业化也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大量投资于环保技术、绿色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等领域,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
3.创新驱动未来,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强创新,发展高端制造、高技术及高附加值产业。
创新驱动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投入技术研发和加大创新基金的投入。
总结新型工业化将成为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在克服挑战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方面,企业需要制定出全面有效的策略,积极采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注重环境保护,抢占未来市场。
中国特⾊新型⼯业化道路中国特⾊新型化⼯业化道路内容摘要:18世纪以来,世界⼯业化经历了蒸汽机⾰命、电⽓⾰命和信息技术⾰命,每⼀次⼯业化⾰命都会把世界带到⼀个崭新的时代。
如今,传统的⼯业化道路已经不能使⼀个国家真正的⾛向繁荣昌盛,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改⾰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到2011年,经济总量已经飞跃到了世界第⼆,仅次于美国;但是,过去的经济增长已经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今天,我们要⾛的是新型⼯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化,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使经济⼜好⼜快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简单的谈谈什么是新型⼯业化道路以及怎么⾛好新型⼯业化道路,新在什么地⽅。
关键词:⼯业化、新型⼯业化道路、道路的⾛法、新的体现什么是新型⼯业化道路?坚持⾛中国特⾊新型⼯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化,以⼯业化促进信息化,⾛出⼀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得到成分发挥的新型⼯业化路⼦。
新型⼯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以提⾼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为中⼼的⼯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的⼯业化。
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
第⼀,发达国家都是在⼯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
我们完全可以在⼯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业化,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产⼒的跨越式发展。
第⼆,发达国家实现⼯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影响是很⼤的。
因此,我们在实现⼯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动化是主要着⼒点,从⽽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
我国的国情是⼈⼝多,劳动⼒成本⽐较低。
这就要求我们在⼯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业化的同时扩⼤就业。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工业化是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在我国“四个现代化”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却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的失业问题。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和工业部门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一直探索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我国一段时间内所走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这条道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由于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原因,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加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也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
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国必须走向新工业化_中国政治论文“。
抑制化原则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抑制人口、生产、消费等各方面各环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速率,也就是人口规模要适度,生产规模要适度,消费规模要适度,经济增长要适度,对资源的消耗要适度,等等。
2、生态化原则。
工业化发展已成为大自然进化的最大破坏力量,如不及早控制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成果将会毁于工业化进程之中。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吸取西方传统工业化的教训,坚决纠正生态恶化的态势,把生态化原则贯彻到工业化进程之中,使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相协调。
这就是生态化原则所要求的“适度工业化”,即生态文明的工业化。
3、信息化原则。
信息化并不是比工业化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而是工业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信息化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通过信息化,中国的工业化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信息化了的工业固然提高了工业生产率因而也提高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但同时信息化也能提高贯彻抑制化原则与生态化原则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避免过度工业化带来的各种弊端。
4、对接化原则。
工业化已不再是最高目标,而只是一个初级目标。
工业化的初级目标也不应独立于新工业化,而需要与新工业化相适应、相连接,这就是工业化建设中的对接化原则。
首先,对接化原则要求必须从新工业化的更长远目标适度地变革工业化,使之向新工业化要求趋近,这就使工业化“适度”地变成了新型工业化。
其次,对接化原则要求工业化发展要为新工业化的拓展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体系中国的“适度工业化”既是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从时间上讲它是21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之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的中国工业化模式。
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明显的不同。
1、价值特征。
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追求工业经济的无限增长和享乐至上的消费方式,这内含着追求消耗资源的无限增长。
“适度工业化”则以工业经济增长有限、节约资源、适量消费为价值特征,并积极地向新工业文明的创造为本价值观转变,这内含着保护自然、维护大自然总体进化的价值追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或道路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
英国的工业化大概用了100年时间,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
接着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体上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也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到了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60-70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其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20%。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工业化。
与现代工业化相比,这种传统工业化道路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
工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
第三,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一、我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呢?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是我国工业得到了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在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
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化工业道路呢?十六大报告中曾做了概括的描述,这就是:资源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三、中国特色,“特”在哪里首先,它以科学发展为指针。
以集约增长为基础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其次,它以与信息化融合为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这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指明了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浅论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马明有行管一班201132040131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内忧外患,党和人民面临空前的挑战。
国际上有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新中国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以及蒋介石残余势力的猖獗破坏,国内经济纯粹是一个“烂摊子”、“千疮百孔”,灾害连年,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与形势,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毅然决然的奉行“一边倒”政策,借鉴苏联,顺应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初步确立由农业化向工业化逐步过渡,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国际形势工业基础一边倒经济恢复总路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小农经济始终居于统治地位。
到了近代,在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主导下,工业化起步较晚,并且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天朝美梦,使得落后不堪的中国连最后两次挽救的机会都丧失殆尽(两次工业革命)。
因此,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族工业,它在中国存在的空间和机会是极其可微的,基础是十分薄弱的。
虽然在国民党统治期间有所恢复与发展,但由于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压迫与排挤,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掠夺与剥削,处在夹缝中的民族工业江河日下,趋于淘汰,实力极其低下,基础十分薄弱。
后来,在经历了三年内战以后,本来不堪入目的中国工业,再次承受致命的打击。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留给共产党人的则是一个支离破碎、狼藉斑斑、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尤其是工业。
(如下表1、表2所示)工业的重要性,只片面强调不顾一切改善人民生活,应当重点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但毛泽东等一批中央骨干分子认为,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从金门登岛叹工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军力1949年10月2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叶飞、胡琏为指挥员的第十兵团9000多名战士凭借顽强毅力利用破木陈舟,以闪电般登上汤恩伯20000多人驻守的金门岛,但悲剧随之开始。
20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张芹20.1概念的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
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2基本特征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虽然突飞猛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
这不仅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和传统工业化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征:(1)开放性。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
(2)跨越性。
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
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
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协同性推进,以避免产生新的结构失衡,保持经济实现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必须走向新工业化
目前,工业生产方式正在陷入危机,新工业革命已经兴起,从根本上讲,这正在形成一种更高级即更深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新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获得更大的解放和更大的进步,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巨大的历史机遇。
中国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该在当代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兴起的大背景下,认真考虑中国21世纪的百年发展战略。
一、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21世纪的近中期发展战略。
近期发展战略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中期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这一近中期发展战略,还必须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即不仅要看到经济的增长,而且要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发展内容尤其是新旧支撑科技、新旧主导产业的演变与更替。
此外,还有更深刻的背景要求我们必须对21世纪的整个百年发展战略(相对而言即长期发展战略)有一个完整的设想与把握。
简单地讲,这就是正在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工业革命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在《文明的演进与新工业革命》、《论新工业革命》、《关于新工业革命的对话》(载《光明日报》2002年4月11日、5月11日、8月6
日)等文章中,我已就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与历程、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文明的兴起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大量事实表明,工业生产方式已陷于严重危机之中,新工业革命已在全球兴起,特别是新工业文明范畴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将在21世纪实现向新工业文明的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决不可忽视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大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以,从新工业革命的视野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毕业论文
(二)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原则
第一,确立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观。
大自然的进化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的进化,物质形态的进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场、基本粒子及其群体形式弥漫物质的物理物质;二是原子、分子及其群体形式恒星、行星的化学物质;三是细胞、机体及其群体形式生物圈的生命物质;四是人及其群体形式社会的人类。
物理物质、化学物质、生命物质和人类,形成了物质世界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四个物质层次。
人类直接诞生在生物层面,并直接依赖于生物层面而生存和发展。
人类文明的演进在本质上是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层次的认识与改造,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按照唯物史观来思考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类大体要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对化学
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对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即生物文明阶段、化学文明阶段和物理文明阶段。
每个阶段又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小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活动主要是对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形态(层次)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生产该类物质形态,这时人类活动主要是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形态。
这样一来,三个大阶段又可分为六个小阶段或小时代,具体地说就是:天然生物时代与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与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与人工物理时代。
我们把这六个时代的文明演进线索与通常讲的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对照时就可发现:采猎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采集渔猎天然存在的动植物),农业时代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人工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工业文明则实际上就是天然化学时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
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理所当然的就是“人工化学时代”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由于从大时代的划分看它与工业文明都属于“化学文明”,因此,与工业文明相对应又可以称它为“新工业文明”或“新工业时代”(表1)。
事实表明,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观,才能正确地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才能深入地认识当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及其内在演变趋势,也才能合理地揭示人类新文明形态的本质和进一步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
毕业论文
附图
附图
第二,确立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从新工业革命的视角把握中国21世纪发展的大方向。
目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往往只看到工业化而看不到新工业化,只看到工业文明的量变而看不到工业文明的质变,意识不到新的文明革命正在到来,因而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囿于工业化之中。
这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发展战略的正确抉择。
第三,确立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相统一的战略抉择方针。
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不能忽略实现工业化的艰难任务。
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尚未完成而忽略新工业革命的世纪大方向,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
探索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有机统一,能动地处理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关系,乃是正确制定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
(三)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相统一的复合型分阶段总体发展战略
制约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中国的发展现状,第二个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目标。
中国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就是: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
中国21世纪的目标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既必须完成工业化又要实现新工业化。
从“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的21世纪之初的现状出发,走向“既必须完成工业化又要实现新工业化”的21世纪的目标,这就基本决定了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构架。
这个总体发展战略构架是一
个动态系统,具有两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两个层次”,指的是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包括初级与高级两套战略,初级战略是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高级战略是实现新工业化的战略。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工业文明开始出现危机,又由于新工业文明已在兴起,我们工业化战略需要适应形势加以调整,因而本文提出了“适度工业化战略”以代替传统工业化战略。
“三个阶段”,指的是工业化的初级战略与新工业化的高级战略在统一实施中要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目标(详见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