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课件 亚洲货币单位(ACU)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1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7
对亚洲金融合作的关注和研究,是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随着危机后亚洲各经济体汇率制度的变革、区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的强化,以及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动,尤其是近年来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亚洲金融合作开始深入展开。
各经济体在应对金融危机、选择汇率制度等方面的探索表明,这一系列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在单边的层面上已经陷入困境,需要各方共同构建区域性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汇率稳定机制,并最终走向区域性的共同货币。
区域货币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全球经济从地缘上可划分为三大区域:美洲经济区、欧洲经济区和亚洲经济区。
与此相对应,蒙代尔预言“金融稳定性三岛”将成为未来货币体系的基本架构,这三大货币区分别是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
迄今为止,成功的货币一体化只是在欧洲取得了成功,所谓的亚洲货币区目前仅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区域货币的形成通常有三种路径:多重货币联盟(multiple-currency monetary union)、单一货币联盟(single currency monetary union)和主导货币区域化。
实践中,欧元的形成属于单一货币联盟方式,其成员国承诺放弃发钞权,另行创立全新的区域货币。
区域货币合作在时间上则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协调和建立区域性金融危机的预警和解救机制;第二阶段是建立区域汇率安排;第三阶段是最终过渡到区域共同货币。
目前的亚洲货币合作尚处于政策协调的阶段。
亚洲金融合作的现状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建议,亚洲应该在短期内建立独立的区域政策对话机构,来支持政策制议者之间的同级评估会议,监测本地区金融动态;扩大清迈协定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网络,并将协定成员国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向成员国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第二步是用一个(亚洲)中央储备库来代替双边货币互换体系,为该储备库制定相应的支付规则;通过进一步促进文件标准化和银行业行为的协调一致;建立亚洲货币合作基金,负责区域政策对话、中央储备库管理和区域金融业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