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防止煤堆自燃的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需求增加,煤作为一种主要的能源,在现代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煤堆自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火灾事故,过去几十年中,全国煤堆自燃事故不断增加,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防止煤堆自燃,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煤堆自燃的原因煤堆自燃是因为煤中的有机物质被氧化,产生热量并进一步反应,最终导致火灾。
煤的自燃与以下因素有关:湿度煤堆的湿度高会促进煤中的微生物生长,继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
这些气体会在煤堆内部堆积,并最终导致煤堆的自燃。
温度煤堆中存在的高温区域是煤自燃的主要诱因之一。
这些高温区域可能由天气、太阳光、电器等引起,也可能是由于煤自身的发热引起的。
当煤的温度超过一定值时,就会引起自发的氧化反应,进而形成火源,导致自燃。
通风通风是煤堆自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通风不良,煤堆内部的热量和气体无法得到及时的排除,就会在煤体内部积聚,从而形成火源。
防止煤堆自燃的措施为了防止煤堆自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堆积高度在堆积煤炭时,要把煤堆的高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不宜超过4米。
如果堆积过高,上部煤堆所受的压力会引起空气的排斥和堆积煤炭的受热面积增加,它们将使堆积的热量难以及时散发,促使自燃的产生。
加强测温监测在煤堆内部选择合适的测温位置,安装煤堆自动测温监测系统,并及时记录煤堆内部温度变化。
如果发现煤堆内部温度超过65℃或升温速度快,就需要及时调整煤堆的通风,降低煤堆温度。
限制堆积区域的通风在保证必要通风条件下,不能使堆积区域的通风过大。
通风过大会导致煤堆内部的热量和气体无法得到及时的排除,从而形成火源。
治理堆场煤堆的堆场应该平整,平地则更好。
各部分应该互相分离,规定停放区域。
同时,要对堆场进行清理,清除可能储存并引发自燃的垃圾、泥石、树枝、木板等物品。
防止下雨在堆积煤炭时,要尽可能避免暴露于风雨。
这是因为雨水不仅会增加煤堆的湿度,还可能将外部空气中的氧气和惰性气体吸入煤堆,从而促使自燃的发生。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煤堆自燃原因分析煤堆自燃是由于煤堆内部温度升高达到点火温度,引发燃烧而产生的一种火灾。
在煤炭储存过程中,自燃是一种常见的火灾形式,由多种因素引起。
煤堆自然发热煤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燃特性,当煤存放在封闭的情况下,由于内部氧气和外部的空气难以交换,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便会自发地发生燃烧,从而引起火灾。
煤堆内自然发热的原因包括氧化、吸放热、化热、压力效应、生物作用等,其中氧化是主要原因。
外界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煤堆自燃,如高温、干燥的天气容易使煤体温度升高,从而导致自燃。
此外,强风、高温、干燥等因素还会使得火灾扩散速度加快。
煤堆堆积方式不同的煤堆堆积方式也会影响煤堆自燃的发生。
比如,煤堆的高度、形状、密度等都会对煤堆内部的温度、氧气、空气流动等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煤堆的自燃概率。
煤炭质量煤炭质量是影响煤堆自燃的重要因素之一。
含挥发分高、易吸潮、颗粒细小、杂质含量高的煤炭容易自燃。
此外,煤炭质量不良可能增加煤堆内部的氧化速度,从而促进煤堆的自燃。
煤堆自燃防治措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煤堆自燃的发生,需要采取下列防治措施:加强监测加强对煤堆温度和烟气的监测,一旦监测到超过规定温度或者出现异常的烟气,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管控。
监测措施可以包括使用自动报警装置、摄像头监控和卫星监测等。
堆积方式合理布局合理的煤堆布局和堆积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煤堆自燃。
一般而言,应注意煤堆的高度不要过高,煤堆的形状要有利于空气流通,密度要适宜。
定期施工维护煤堆的施工维护是预防煤堆自燃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期的维护可以包括测量煤堆内部温度、改变煤堆的密度、对煤堆内部进行通风换气等。
使用防护材料可在煤堆表面、挡墙和地面覆盖一定厚度的耐高温的防护材料,能够有效防止煤堆与周围物品相互在一定温度下燃烧,从而预防煤堆自燃的发生。
加强员工培训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和防火培训,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和火灾应急处理能力,有助于有效预防煤堆自燃的发生。
煤场煤堆自燃原因及治理措施煤在无需外火源加热,而受其自身氧化作用所产生的积蓄热引起的着火就称为煤的自燃。
煤是在常温下会发生缓慢氧化的物料,它受空气中氧的作用而被氧化产生的热量聚集在煤堆内部,而温度的升高又会加速煤的氧化,当温度升高到60℃后,煤堆温度会加速上升,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发生煤堆自燃。
影响煤堆自燃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煤的性质、组堆工艺过程、气候条件等。
(1)煤的性质煤的变质程度对煤的氧化和自燃具有决定意义。
一般变质程度低的煤,其氧化自燃倾向大。
在电煤日常煤质检测项目中,一般含硫量和挥发分高的煤比较容易自燃。
煤中水分对其氧化速度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煤堆中水分蒸发生成大量汽化热,热量在煤堆较高部位出现聚积,这样就更加剧了煤的氧化和自燃。
(2)组堆的工艺过程在组堆时,煤块与煤末有偏析现象,在煤堆底部内形成大量空洞,空气可自由透入。
当煤开始氧化放热时,这些空洞给热量聚积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也促进了煤堆温度的迅速提高,因此自燃也大多发生在这个部位。
(3)气候条件大气温度、大气压力波动、风力风向、雨雪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自燃的发生。
秋冬过渡时期是煤堆自燃高发时期,尤其是气温骤降(特别是下降10℃及以上),由于气压和风力的作用,使煤堆内外空气对流加速,容易发生自燃。
煤场的自燃重在预防,一旦发生自燃,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1)当发热冒烟、自燃发生在煤堆浅层,或煤堆不大,那么可以用推土机或铲车将发热自燃的煤与主煤堆分离或推散开来,充分浇水降温、灭火。
(2)当发热冒烟、自燃发生在大煤堆深处,又无法倒堆,那么首选用推土机反复压实,窒息灭火。
而此时,浇水是不可取的,由于很难对自燃点及附近区域进行全面有效地降温,加湿煤堆反而会加速和扩大自燃。
当然,推土机无法操作的地方,或有明火产生时还是需要先浇水灭火。
(3)清场是处理自燃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煤质和季节,合理安排各块煤场清场。
取清场煤时,一旦打开发热煤堆,由于大量空气进入,很有可能会冒烟甚至发生明火,在上煤仓前必须首先灭火。
防止煤场自燃的措施
煤场自燃的原因主要是煤的缓慢氧化导致热量积聚,使燃煤温度达到燃点导致其燃烧。
防止煤场自燃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1.控制煤的贮存时间及贮存量按照计划期内机组的服役数量计算燃煤需求,有计划的进行储煤,避免存煤时间过长,一般褐煤的储存时间不宜超过一个月,无烟煤及贫煤可稍长些,但不宜超过四个月。
2.按品种分开堆放由于不同煤种的煤的煤化程度和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氧化的和着火点也不同,所以不同煤种应分开存放。
以便于分开管理,及时取用。
3.坚持定点存、放早存早取的原则绘制煤场立体坐标图,登记煤场储煤的时间、煤种、及数量等,按照煤种的性质及储存时间的长短进行煤场管理,按照早堆早取的原则进行取煤作业。
4.分层压实,定期翻烧煤场储煤时,应进行分层压实,防止雨水冲刷和空气透入加速氧化及温度的积聚。
对储存时间较长的煤,应加快周转使用和定期翻烧、倒垛,减少热量损失。
5.控制煤堆温度定期监视煤堆的温度,防止自燃,煤堆温度不得超过60℃,一旦超过应及时燃用或采取喷石灰水等降温措施进行降温。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概述燃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煤,作为一种常见的燃料,往往在储存、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自燃事故,这是因为煤堆中存在一定的自发燃烧的可能。
因此,对煤堆的自燃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防止自燃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对煤堆自燃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煤质的影响煤质是煤炭自燃的主要因素之一。
煤的自燃性受煤种、灰分、揭露程度、孔隙度及煤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煤种越储存越容易自燃。
同时,灰分含量高的煤也更容易自燃。
煤堆堆叠结构一些煤堆的自燃事故也可能与煤堆堆叠结构相关。
煤在运输和堆放中,由于振动和外部输入,会产生断层、裂缝和孔隙,从而便于氧气进入到煤堆内部,热量难以释放,从而引起自燃。
煤堆堆积方式煤堆的堆积方式不当也有可能造成自燃事故。
比如,密度过高容易促进内部煤块的氧化发热,而煤堆表面过于松散则会增大暴露面积和氧气供应,从而助长自燃的发生。
环境温度煤堆自燃的发生和环境温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夏季高温天气中,若煤堆内部秩序松散,煤堆表面又不完全密封,容易吸收大量的水份,同时遇高温又过于干燥。
这时的煤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很可能因为氧气和水份的露头就会发生爆炸自燃的事故。
防治措施加强通风通风是对抗煤堆自燃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科学合理的通风可以将内部的热气、湿气和烟雾导出煤堆之外,从而保证煤的堆存温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保持煤堆湿度煤堆内部保持湿度是防止煤自燃的重要措施之一。
湿度的控制一般采取全年手工洒水、自动喷雾、壁泉喷淋等方式,主要以增加煤堆的湿度,降低煤内部温度和氧气含量,防止自燃反应的发生。
煤堆表面覆盖材料为了进一步降低煤堆自燃的风险,可以在煤堆表面覆盖覆盖材料,比如塑料薄膜等。
这种材料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能有效防止杂物进入煤堆,同时保持煤堆表面相对湿度,增强煤堆的密闭性。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是防止煤堆自燃的另外一种常用方法。
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3篇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篇一煤大体上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主要可燃元素是碳(约占65%~95%),其次是氢(约占1%~2%),并含少量氧(约占3%~5%,有时高达25%)、硫(约占10%),上述元素一起构成可燃化合物,称为煤的可燃质。
除此之外,煤中还含有一些不可燃的矿物质灰分(5%~15%,也有高达50%)和水分(一般在2%~20%之间变化),这些物质称为煤的惰性质。
煤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是煤自燃的根本原因。
煤中的碳、氢等元素在常温下就会发生反应,生成可燃物co、ch4及其他烷烃物质。
煤的氧化又是放热反应,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掉,将使煤的堆积温度升高,反过来又加速煤的氧化,放出更多的可燃质和热量。
当热量聚集,温度上升到一定值时,即会引起可燃物质燃烧而自燃。
煤堆发生自燃要同时具备以下4个条件:(1)具有自燃倾向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反映了煤的变质程度,水分、灰分、含硫量、粒度、孔隙度、导热性,是煤自燃的基本条件。
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挥发分的含量,挥发分含量越高,自燃倾向性越强,而且自燃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根据煤的氧化程度与着火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原煤样的着火点和氧化煤样的着火点的差值Δt 来推测煤的自燃倾向。
一般,原煤样着火点低,而且Δt大的煤容易自燃;Δt40℃的煤为易自燃煤;Δt20℃的煤(褐煤和长焰煤除外)是不易自燃煤。
从表1可看出,从褐煤到无烟煤,其着火点越来越高,自燃倾向性越来越弱。
(2)供氧条件。
煤堆暴露于空气中,表面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且空气通过煤块之间的间隙渗透到煤堆内部,给煤堆内部氧化创造了条件。
煤的块度越大,煤块之间的间隙越大,其供氧条件越好。
(3)氧化时间。
煤从氧化发展到自燃有一个过程,氧化时间达到自燃发火期才能自燃。
如长焰煤的自然发火期为1~3个月,气煤为4~6个月。
(4)储热条件。
煤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只有当放出的热量大于散发掉的热量时,才能使热量聚集,温度上升,达到煤的着火点就会自燃。
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煤堆自燃现象概述•煤堆自燃原因分析•煤堆自燃预防措施探讨•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与案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煤堆自燃现象概述01自燃定义与特点自燃定义煤堆自燃是指煤炭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物理化学反应导致温度逐渐升高,最终达到煤的着火点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自燃特点煤堆自燃往往发生在煤堆内部,初期不易察觉,一旦自燃发展起来,火源位置难以确定,灭火难度大。
煤堆自燃会造成大量煤炭资源的浪费,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安全隐患自燃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生活。
自燃可能引发煤堆爆炸、坍塌等事故,威胁人员和设备安全。
030201煤堆自燃危害程度国内外煤堆自燃现状国内现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煤堆自燃现象也较为普遍,尤其在露天煤矿和煤炭储运场所。
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堆自燃问题日益突出。
国外现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煤堆自燃的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管理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煤堆自燃的发生率。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煤堆自燃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02煤的化学成分煤中含有硫、磷等易燃元素,这些元素在适宜的条件下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并引发自燃。
煤的氧化反应煤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后,会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释放热量。
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煤堆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导致自燃。
煤的粒度细粒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空气接触更充分,氧化反应速度更快,因此更容易发生自燃。
高温环境会加速煤的氧化反应速度,增加自燃风险。
环境温度良好的通风条件为煤堆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供应,但同时也加速了煤的氧化反应过程,增加了自燃的可能性。
通风条件煤堆储存时间过长,热量积累越多,自燃风险越高。
储存时间煤堆附近的明火、电焊等作业产生的火花以及雷电等自然因素都可能引发煤堆自燃。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概述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但长期以来煤炭的储存和运输却面临着不安全和高消耗的问题。
其中,煤堆自燃是煤炭储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煤堆自燃往往是因为煤堆中的煤质过差,储存条件不当以及储存时间较长等因素导致。
本文将针对煤堆自燃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原因分析煤堆自燃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煤质过差煤的品质是影响燃烧性能的重要指标。
如果煤中含有过多的杂质和水分,就容易导致自燃。
同时,如果煤中含有硫、磷等物质,还会在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硫酸和磷酸等化合物,严重威胁着环境和人体健康。
储存条件不当煤的储存条件也是影响自燃的重要因素。
煤堆的堆积过高或密度不当,会导致煤堆内部的通风不良,难以散发热量,从而引发煤堆自燃。
此外,如果储存场地地面陡峭,自然排水不畅,也会给自燃造成隐患。
储存时间较长煤的反应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储存时间有关。
长时间的储存,容易使煤质老化、降低燃点,从而增加了自燃的危险性。
外来因素某些情况下,煤堆自燃的原因也可能与外来因素有关。
例如,局部天气情况异常,暴雨等气候灾害造成的关门堵塞等。
此外,如果煤堆附近存在高热源或者火源,也会给煤堆自燃带来隐患。
防治措施针对煤堆自燃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煤堆自燃的发生。
煤质控制煤堆内部的煤质控制是预防煤堆自燃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采购优质煤炭,防止煤质低劣的煤炭影响整个堆场的品质。
其次,在储存期间,要经常检查煤堆的温度和湿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环境控制储存环境的控制也是防治煤堆自燃的重要措施之一。
煤堆的堆积要避免过于密集,保证煤堆内部的通风良好。
同时要保持储存地面的平整,以免堆积高地点产生自然排水不良的问题。
对于堆场排水系统,应当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并且要采取有效的防风措施。
安全管理煤堆自燃的预防和治理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安全措施。
例如,加强安全巡检,及时发现隐患,加大检查力度;设置避雷装置,减少雷击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损失;强化消防设施,及时出动消防车辆和人员开展抢救。
煤堆自燃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前言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其经济价值与环境影响不可忽视。
然而,煤堆自燃等事故常常给生产经营带来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建立科学的处置方案,预防和应对煤堆自燃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意义。
煤堆自燃的原因煤堆自燃是由于内部高温引起的自燃,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煤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大气对煤堆温度的影响和湿度变化,以及引发自燃反应的氧气含量和压力等因素3.人为因素,如堆煤密度不均、堆放不整齐、停留时间过长等。
在煤堆中出现自燃时,可能会导致火灾和爆炸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
煤堆自燃事故的处置方案基于对煤堆自燃的原因及其特点的了解,我们提出了以下措施:1. 预防煤堆自燃预防措施是防止煤堆自燃的首要措施。
预防煤堆自燃事故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煤堆温度:一旦煤堆内部温度升高,就会引起自燃反应,因此要及时测量温度,并采取减温或其他方法来控制煤堆温度。
2.提高煤堆密实度:密实度越高,煤炭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小,空气渗透越少,就难以引起自燃事故。
3.加强煤堆护理工作:清理煤堆表面的积尘、积水等,并对可能出现地表裂缝、风化、流水冲刷的区域进行封闭,杜绝氧气进入煤堆。
4.调整劈放煤样: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水分、不同材质的煤,控制劈放粒度和标准形状,使其均匀分布,避免煤堆内部发生积聚或堵塞。
2. 煤堆自燃的处置措施如果煤堆内部已经出现自燃,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1.隔离火源:首先要切断氧气的供应并快速撤离人员,隔离火源,防止火势扩大,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2.加强通风控制:采取有效的通风控制及处理措施,缓解烟雾、降低氧气浓度,降温降湿,使自燃火灾得到控制。
3.降低堆煤温度:采取灭火或封堵方法并加强护理工作,降低煤堆内部温度,消除火源。
总结煤堆自燃事故的处置措施,包括煤堆自燃的预防和处置。
通过控制煤堆压实度、通风控制、预测温度变化、加强煤堆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煤堆自燃。
煤层自燃的预防措施煤层自燃是指煤炭在没有外部热源的情况下,由于煤中的碳和硫等元素反应产生热量,导致煤炭自身开始燃烧。
这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现象,容易造成煤矿事故和环境污染。
为了预防煤层自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在采煤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煤炭的切割强度和采煤速度。
过高的切割强度和过快的采煤速度容易产生大量的煤尘和煤屑,增加煤层的氧气接触面积,从而促进自燃的发生。
因此,要根据煤层的自燃倾向,合理调整切割强度和采煤速度,尽量减少煤尘的生成和堆积。
其次,要加强通风管理,保持煤矿的良好通风状况。
通过通风降低煤层内的氧气浓度,减少煤与氧气的接触,从而减少煤层自燃的可能性。
同时,要加强对通风设备和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工作,确保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定期进行瓦斯抽放和排放工作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瓦斯是煤层自燃的主要燃料之一,定期进行瓦斯抽放和排放工作可以减少煤炭内部的瓦斯含量,降低自燃的风险。
同时,抽放和排放过程中也要注意安全,防止瓦斯泄漏引起事故。
另外,还可以采取防止煤层自燃发生的一些物理措施。
比如,在煤矿的巷道和工作面上,可以通过喷雾降尘、湿抹地等方法,降低煤尘的浓度和燃烧的隐患。
此外,也可以通过浇水降温、覆盖防火布等手段,减少煤堆的温度和自燃的概率。
此外,加强安全管理和协调工作也是预防煤层自燃的关键。
煤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防止自燃的操作规程和预案,确保工作人员对自燃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做好煤层自燃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总之,预防煤层自燃是煤炭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合理控制采煤参数、加强通风管理、定期进行瓦斯抽放和排放、采取物理措施等多种综合手段,可以有效预防煤层自燃的发生,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和环保。
堆场煤炭自燃的施救与预防一、自燃情况煤炭自燃火灾一直威胁着煤炭生产和储存的安全,同时造成货物质量问题及货损货差。
同其它库场煤炭堆存相比较,煤炭等级较低,主要以褐煤为主,发热量在2800-3700卡之间,此类煤种自燃火灾的发生率和损失都比较高。
二、自燃原因深层煤垛的供氧条件、自燃倾向性、氧化速率、储热条件、温度、水分含量、灰分、堆积密度和空气湿度等都是影响煤自燃的重要因素,其中氧化速率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煤堆水分的吸附、蒸发和冷凝作用也发生热交换,但是只有氧化作用才起着主要作用,温度升高和空气湿度增大则加速了煤的氧化,事实上,煤的自燃过程是煤的氧化放热和空气对流交换热的综合过程,如果煤氧化产生的热量大于其对流散失到环境的热量,将导致煤堆温度的升高,加快煤的氧化反映,放出更多的热量,引起煤的自燃。
三、自燃施救煤炭出现自燃后的施救是关键的工作,合理的施救可较少经济损失。
1、浇水灭火。
浇水灭火的关键是一次性将火扑灭,煤垛灭火不彻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水量不够,已浇的水在高温的作用下变成湿热蒸气,反而促使垛温上升,同时在化学作用下产生一氧化碳可燃气体挥发,导致大面积自燃;二是自燃的块煤粒度较大,在局部火势较旺的情况下,浇水时只把块煤表面熄灭,而块内温度仍较高,当水量不足,表面熄灭后,在良好的通风条件下,这些表面熄灭的块煤很快复燃,从而导致灭火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煤场灭火做好充足准备,一是保证水源供给,在必要情况下及时启用库场消防栓;二是要求水车配备专业灭火设备,水车附加高压水枪,可向煤垛高处喷淋。
2、翻垛降温。
煤垛无明火自燃时采用翻垛降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利用设备将自燃处挖出来重新落垛,每循环一次高温点约可降温20摄氏度。
垛位煤局部范围的明火经翻转后被散开也不会形成新的燃点。
3、局部清除。
自燃位置发生在垛位四周底部时,采取装载机局部清楚效果较好,具体方法是使用装载机直接将高温煤挖出端到较空旷的场地撇开直接将局部燃点扑灭。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汇报人:2023-11-21CATALOGUE目录•煤堆自燃现象概述•煤堆自燃原因分析•煤堆自燃的防治措施•未来展望与持续改进措施煤堆自燃现象概述01•定义描述:煤堆自燃是指煤堆在无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自热或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自发燃烧的现象。
煤堆自燃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环境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安全隐患自燃导致煤炭燃烧损失,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
煤堆自燃可能引发火灾,对周边设备和人员安全带来威胁。
030201某煤矿堆场由于管理不善,煤堆发生自燃,火势迅速蔓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案例一某电厂煤堆存放时间过长,内部自热引发自燃,严重影响电厂正常运行。
案例二一港口煤炭堆场由于气候条件及不当堆放方式,导致煤堆自燃,火灾持续多日,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案例三煤堆自燃的典型案例煤堆自燃原因分析02煤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分、挥发分等易燃物质,当煤堆存放时间过长,这些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量,可能导致自燃。
煤的自燃倾向性当煤的水分含量过高时,煤堆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易造成温度升高,从而引发自燃。
水分含量粒度越小的煤,比表面积越大,与空气接触充分,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自燃。
煤的粒度环境温度高温环境下,煤堆内部热量积累加速,易引发自燃。
煤堆与空气接触充分,氧气供应充足,促进了煤的氧化反应。
煤堆的堆积方式影响空气流通和热量散发,如堆积过于紧密,可能导致热量积累引发自燃。
降低煤堆的存放时间、控制煤的水分含量、减小煤的粒度、降低环境温度、限制氧气供应、改善煤堆的堆积方式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煤堆自燃的风险。
氧气供应堆积方式为防治煤堆自燃,可采取以下措施煤堆自燃的防治措03施氧化抑制剂的使用在煤堆表面喷洒氧化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煤的自燃。
煤堆压实通过压实煤堆,减少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降低自燃风险。
控制煤堆温度和湿度通过定期监测煤堆温度和湿度,并进行合理调节,以防止煤的自热和自燃。
煤炭自燃及其预防措施
煤炭自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煤炭在运输、储存、使用等过程中由于自身固有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引发燃烧。
煤炭自燃对于生产和环境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变得非常必要。
煤炭自燃的原因:
煤炭自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部发生了化学反应引发热量,导致煤炭温度逐渐升高。
煤炭中含有丰富的碳元素,与氧气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煤堆内部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便会引发煤炭的自燃。
煤炭自燃的预防措施:
1. 控制煤堆高度和面积:煤堆的高度和面积对于煤的自燃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越高的煤堆自燃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在储存煤时,应该把煤堆的高度和面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 煤堆排风除尘:在煤堆的存放过程中,应该设置排风除尘设备,保持煤堆的良好通风,避免冷却不良引发煤的自燃。
3. 煤堆湿度控制:煤堆的湿度也是影响煤的自燃的一个因素,过于干燥的煤堆容易发生自然燃烧,因此应该在煤堆湿度不足时及时添加水分。
4. 检测设备实时监测:在煤炭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该设置煤的自燃监测设备,对煤堆内部的温度及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煤的自燃。
1。
火电厂煤场自燃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燃料是煤炭,为了保证锅炉用煤,一般都建有一个或多个贮煤场,基本为露天堆放,不防雨雪和日晒。
煤与空气的接触,不仅会风化,使煤的质量变坏,而且还会常常发生煤堆发热和自燃现象,从而造成能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了相当大的隐患。
近几年,在火电厂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都会把贮煤场煤堆的自燃识别为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找出治理措施,尽可能地防止煤堆自燃现象的发生。
那么造成煤堆自燃的原因是什么呢?普遍认为,煤的自燃是由煤氧复合作用而产生的。
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煤体原始状态下的完整性,煤体表面分子的平衡状态也被破坏。
当煤体与空气接触后,空气中的氧便会随着空气的流动而进入煤体内部。
平衡状态被破坏的煤表面分子与氧气接触,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迅速与氧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化学反应等一系列变化,产生并放出热量。
在一定的蓄热条件下,当煤体释放的热量大于向环境散失的热量时,热量积聚使煤体温度上升,最终便导致煤体发生自燃。
不难看出,煤体自燃发生机率的大小受水份、空气中氧气及散热条件的直接影响。
笔者结合火电厂煤场生产管理的施行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影响煤体自燃的因素。
〔1〕煤的硫份对自燃的影响煤中含有一定的硫份,硫在一定温度下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生成氧化硫,氧化硫遇水生成稀硫酸,这一系列氧化反应过程为放热过程,从而提升了煤堆中的温度。
因此,一般来说,含硫量高的煤更易发生自燃。
〔2〕煤的挥发份对自燃的影响煤中挥发份的主要成分是低分子烃类,如甲烷、乙烯、丙烯、-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煤的挥发份大大地降低了煤体自燃的祸源温度。
依据观察和统计说明,挥发分较高的煤,即使是同样条件下的露天存贮,发生自燃的机率也要比挥发分较低的煤大一倍。
依据煤场生产管理人员的观察,高挥发分的煤种〔Vad>28%以上〕,当温度达50~60℃时,一、二日内便会发生自燃,且来势较猛;较低挥发分的煤种〔Vad<21%以下的煤种〕,一般要到80℃以上,才会发生自燃现象。
煤堆自燃的影响因素及采取的措施一、煤堆自燃的影响因素1、化学成份的影响煤中含有硫份,硫在一定温度下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氧化硫,氧化硫遇水生成稀硫酸,其反应过程为放热过程,提高了煤堆中的温度。
2、氧气的影响在各种光、热、雨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煤炭表面与大气中的氧气接触后发生氧化分解与碎裂,并放出热量,同时形成新的表面,新表面又再次氧化,如此反复循环,导致煤堆温度不断上升,逐渐达到自燃的温度。
3、水份影响煤堆中一定量的水份促使煤中的各种反应的进行,如硫份的酸化,产生的热量又加快了氧化反应过程,加剧了煤的自燃。
4、气温气压的影响经验表明,煤堆的自燃经常发生在秋后大气温度下降时,此季节大气密度比煤堆的空气密度大,因此,渗入煤堆的空气量增大,导致自燃加剧。
一般来说,大气温度降低,密度变大,渗入煤堆内的新鲜空气量增加,煤堆的自燃加快,反之亦然。
二、防止煤堆自燃的措施防止煤堆自燃现象的主要途径是隔绝空气、水份与煤碳的接触,防止温度或水份过度积聚,并采取测温、喷水等预防措施。
1、堆煤的方位由于我国地理位于北半球,阳光照在顶空时偏南,因此,煤堆的方向以南北方向取长为好,以减少阳光的直接照射。
2.、堆煤的场地煤堆的场地以水泥地面最为理想,地面不宜铺垫空隙度较大的炉渣等物,以防空气由此进入煤堆而增加自燃的危险。
场地四周应设有排水沟与煤泥沉淀池,以便排除积水及回收煤泥。
煤堆的地势最好比四周稍高一些,以保证排水的通畅,减少水量积聚。
3、堆煤的方式尽量在较低的温度下贮存煤炭,避开中午烈日下进行堆煤,以减少热量的携带。
块煤、粉煤混在一起的煤堆,由于煤堆里面即有相当多的空气可以把煤氧化,空气又不能畅通,所以氧化时产生的热量就容易积聚在煤堆里而使温度迅速升高,因此,块煤和粉煤以分开贮存为宜,尤其是要将堆边大块部分压实。
粉煤单独贮存时可以用推土机一层一层地压紧,尽量减少煤堆里的空气,这样也就不易引起自燃。
4、堆煤的形状煤堆形状以屋脊式为佳,以减少阳光照射及雨水渗入。
火电厂煤场自燃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首先,火电厂煤场自燃的原因分析如下:1.腐烂和受潮:煤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被大气中的水蒸气淋湿,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
水分的增加会导致煤的质量下降,煤的自燃性增强。
2.氧化: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下,煤中的煤中的硫的氧化速率加快,产生硫酸盐。
硫酸盐的生成会给煤场中带来酸性环境,增加煤的可燃性,从而导致煤的自燃。
3.自燃产生的热量:煤中的热量并不是完全消失的,而是通过煤场内部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潜伏下来。
当堆放的煤的密度较大时,堆煤内部的煤会互相接触,导致煤内部自燃的传导现象,从而引发煤堆的自燃。
4.过高的堆高:过高的堆高会导致煤堆内部通风不良,煤堆底层的氧气供应紧张,而煤堆顶部的高温气体无法有效排除,煤堆中积累的热量难以散发,从而引发自燃。
接下来,提出控制措施:1.水分控制:应对堆场和车场中的煤进行防水、屋顶防潮和排水,减少水分的进入。
对已受潮的煤堆进行及时处理,减少水分含量。
2.通风控制:定期清理煤堆,保证堆煤之间的通风间隙,加强堆场的自然通风或人工通风,防止煤场内部气体的积蓄。
3.出库及时:及时组织煤的出库,保持煤场内的煤的更新,减少煤堆中煤的堆积时间,降低自燃的可能性。
4.定期检查:定期对煤场进行检查,发现可疑的煤堆,及时处理,防止火灾蔓延。
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要关注煤堆的温度变化,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定期放水:通过放水等降温的方法来控制煤堆的温度,消除潜在的自燃隐患。
综上所述,火电厂煤场自燃的原因主要是由煤的腐烂和受潮、氧化、自燃产生的热量、过高的堆高等因素引起的。
为了控制自燃,可采取水分控制、通风控制、出库及时、定期检查和定期放水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煤场自燃的发生率,确保火电厂的生产安全。
煤堆自燃原因及解决措施
近几年,在火电厂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都会把贮煤场煤堆的自燃识别为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找出治理措施,尽可能地防止煤堆自燃现象的发生。
那么造成煤堆自燃的原因是什么呢?应采取什么措施呢?
近几年,在火电厂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都会把贮煤场煤堆的自燃识别为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找出治理措施,尽可能地防止煤堆自燃现象的发生。
那么造成煤堆自燃的原因是什么呢?应采取什么措施呢?
众所周知,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燃料是煤炭。
为了保证锅炉用煤,一般都建有一个或多个贮煤场,基本为露天堆放。
这样煤与空气的接触,风化使煤的质量变坏,还会经常发生煤堆发热和自燃现象。
普遍认为,煤的自燃是由煤氧复合作用而产生的。
当煤体与空气接触后,空气中的氧便会随着空气的流动而进入煤体内部。
平衡状态被破坏的煤表面分子与氧气接触,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迅速与氧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化学反应等一系列变化,产生并放出热量。
当煤体释放的热量大于向环境散失的热量时,热量积聚使煤体温度上升,最终便导致煤体发生自燃。
煤体自燃发生机率的大小受水份、空气中氧气及散热条件的直接影响。
以下几方面影响煤体自燃的因素:
(1)水份对自燃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煤堆中一定量的水份对煤的自燃起到催化作用。
当煤中水份处于引起自燃的临界范围内时,它可以促使煤各种放热反应的进行。
如硫份的酸化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产生的热量又加快了氧化反应过程,加剧了煤的自燃。
但有研究表明,当煤中水份超过12%时,由于水份的大量蒸发移走了热量,自燃趋势反而下降。
潮湿空气中的水份大,会使煤对氧的
吸附能力增强,对煤体的自燃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煤的挥发份对自燃的影响
煤中挥发份的主要成分是低分子烃类,如甲烷、乙烯、丙烯、—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煤的挥发份大大地降低了煤体自燃的祸源温度。
根据观察和统计表明,挥发分较高的煤,即使是同样条件下的露天存贮,发生自燃的机率也要比挥发分较低的煤大一倍。
根据观察,高挥发分的煤种(Vad>28%以上),当温度达50~60℃时,一、二日内便会发生自燃,;较低挥发分的煤种(Vad<21%以下的煤种),一般要到80℃以上,才会发生自燃现象。
(3)煤的硫份对自燃的影响
煤中含有一定的硫份,硫在一定温度下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生成氧化硫,氧化硫遇水生成稀硫酸,这一系列氧化反应过程为放热过程,从而提高了煤堆中的温度。
因此,一般来说,含硫量高的煤更易发生自燃。
(4)气候条件对自燃的影响
经验表明,每年的秋后10~12月份是煤自燃的多发季节。
这主要是煤堆在夏末秋初受到雨水和热带风暴伴随的大量降水的影响,煤层被雨水渗透。
大量雨水在底部排出时,把煤中的灰分和末粉一起带走,煤层变得疏松,尤其在底部形成了许多空洞,这些空洞给热量的聚积提供了条件。
秋后又是风高物燥的时节,大气密度比煤堆内空气密度大得多,所以渗入煤堆内的空气量增大,煤的氧化加剧。
此时又经常刮东北风,更有利于煤堆的煽风点火。
(5)空气中氧气对自燃的影响
在各种光、热、雨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煤炭表面与大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后,发生氧化分解与碎裂,并放出热量。
同时,形成新的表面,新表面又再次氧化。
如此反复循环,导致煤堆温度不断上升,逐渐达到自燃的温度。
了解以上引起煤体自燃的主要因素,可为我们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提供指南。
根据以上煤体自燃的分析,如何控制煤中的水份含量,做好通风散热措施,减少空气与煤的接触层面是防止煤堆自燃现象发生的关键所在。
在火电厂防止煤场自燃的管理实践中,以下的方法切实可
行。
1 尽可能缩短堆放时间
煤堆的存放时间应根据煤质而定,一般无烟煤和贫煤的存放时间可稍长一些,但以不超过四个月为宜。
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和褐煤的堆存时间以不超过一个月为宜。
2 选择适当的堆煤场地
堆煤的场地以水泥地面最为理想,地面不宜铺垫空隙度较大的炉渣等物,以防空气由此进入煤堆而增加自燃的危险。
场地四周应设有排水沟与煤泥沉淀池,以便排除积水及回收煤泥。
煤堆的地势最好比四周稍高一些,以保证排水的通畅,减少水量积聚,便于有效控制煤中水份的含量。
3 做好煤堆的维护
煤堆部分采煤后,应避免煤堆顶部出现凹陷的面积过大,以减少雨水的聚积及阳光的照射。
每年的秋后季节应加强对煤堆温度的监控,如果发现煤堆温度偏高,则及时使用灌水降温法,降低煤堆内的温度并保持在比较低的状态。
煤堆旁应布置足够的水喷淋装置,以便于煤堆在自燃或表面温度异常上升时降温。
长期未用的煤堆,煤堆上可铺放一层粘土,在夏季也可在煤堆上喷洒一层石灰水以减少煤堆的吸热。
4 采用合理的堆煤方位
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阳光照在顶空时偏南,因此,煤堆的方向以南北方向取长为好。
这样,东西两面可以半天日照,半天背阴,以减小阳光对整体煤堆的直接照射面,从而减少煤堆中太阳辐射的热量聚集。
另外,每座煤堆可堆成长方形,并使煤堆的长向与主导风向平行,以减少煤堆与空气的接触。
5采用合理的堆煤方式
尽量在较低的温度下贮存煤炭,避开中午烈日下进行堆煤,以减少热量的携带。
块煤、粉煤混在一起的煤堆,由于煤堆里面既有相当多的空气可以把煤氧化,空气又不能畅通,所以氧化时产生的热量就容易积聚在煤堆里而使温度迅速升高。
因此,块煤和粉煤以分开贮存为宜。
煤堆不宜过高,相邻两煤堆之间还应留有一定的防火间距。
含硫份、挥发份高的煤应分成小
堆堆放,不同种类的煤与混合后的煤应单独堆放。
粉煤单独贮存时可以用推土机一层一层地压紧,尽量减少煤堆里的空气,这样也就减少了煤体表面氧化放热反应的机率。
6 其它管理措施
科学合理预防自燃的技术措施要靠人去实施。
在火电厂导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贯标认证过程中,着重对下列几个方面的管理内容进行规范和加强。
6.1建立健全煤场化学监督与安全监测仪器管理台帐。
包括化验分析设备、煤场测温元件等,定期校验和维护,确保其在使用期间内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6.2建立健全煤场煤质管理档案。
对煤场煤堆的存放时间、煤种化学成分、数量、堆位情况用图样、表格等形式随时进行统计、整理、归档,为不断提高煤场管理水平积累管理经验。
6.3建立健全煤场各项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要培训到位,明确其责任,使之在日常巡视、监督管理上做到人尽其责,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并组织人力、机械进行消患处理。
6.4组织制定煤场自燃应急预案。
根据现有的经验可分别采取以下不同的应急措施:
(1)若煤堆由于贮存时间太长,而产生更大面积的自燃时,要果断采用隔离处理措施,即用推土机把患区断开一道4~5m宽的“壕沟”,防止自燃的蔓延,然后安排“患区”的煤优先取用,并配合做翻堆处理。
(2)当局部或表层(深度不超过1m)煤层发生自燃时,用水喷淋降温扑灭。
(3)煤堆较深部位的煤层自燃,用淋水处理后又死灰复燃时,可用镀锌管直接插入煤层深部,连接水源灌注,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4)隐患区域较大,用淋、注无法消患时,要用推土机进行翻堆处理,并配合喷淋降温,这是根治大面积煤堆自燃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之,要想使以上方法措施真正发挥出实效,还要靠不断地强化管理去实现,如果火力发电企业能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管理思想充分运用到煤场管理实践中,那么煤场安全管理的绩效就一定会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