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管仲列传练习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管仲列传(时间:40分钟 满分:56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叔终善.遇之 善:友好 B .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 .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解析:选D D 项,修:修复,修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 B.⎩⎪⎨⎪⎧ 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C.⎩⎪⎨⎪⎧ 鲍叔知其.贤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D.⎩⎪⎨⎪⎧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解析:选D A 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B 项,“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 项,“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 项,“乃”,副词,于是,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管仲因而信.之 B .贵.轻重,慎权衡 C .然孔子小.之 D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解析:选A A 项,使动用法, 其他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C .鲍叔不以我为愚.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解析:选C A项,“穷困”,古义为“困厄,处境艰难”;今义为“生活困难,贫穷”。
B项,“因而”,古义为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今义为“表结果的连词”。
C项,“愚”,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愚笨”。
D项,“不肖”,古义为“没有才能”;今义为“品行不好”。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列传一、读准字音颍.上(yǐnɡ) 鲍.叔(bào) 仓廪.(lǐn) 匡.正(kuānɡ) 少姬.(jī) 枝柯.(kē) 衰.微(shuāi) 燕.王(yān) 商贾.(ɡǔ) 不肖.(xiào) 二、一词多义 (1)善(2)去⎩⎪⎨⎪⎧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动词,除去,去掉)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动词,离开)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形容词,过去的)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助词,表示行为的趋向)念去.去,千里烟波(动词,远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3)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给予)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介词,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交好、亲附)蹇叔之子与.师(动词,参与,参加,读yù)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动词,同意,允许)子非三闾大夫与.(同“欤”,句末语气词)(4)知⎩⎪⎪⎨⎪⎪⎧鲍叔知.其贤(动词,知道)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名词,智慧)孰为汝多知.乎(名词,知识)绝宾客之知.(名词,交情)君何以知.燕王(动词,知道,了解)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动词,主持,掌管)官知.止而神欲行(名词,知觉,感觉) (5)乎⎩⎪⎨⎪⎧岂管仲之谓乎.(语气词,表推测,相当于“吧”)吾射不亦精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语气助词,表停顿,无实义)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前一个相当于“于”“在”;后一个相当于“比”)三、词类活用(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用作动词,辅佐) (3)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4)桓公实北.征山戎(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5)南.袭蔡(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6)管仲因而信.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7)召忽死.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8)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 (9)富.国强.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使……强大) (10)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11)然孔子小.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 四、古今异义(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第10课 管仲列传1.一词多义(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故其称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 桓公实怒少姬:2.虚词归纳与⎩⎪⎨⎪⎧ 知与之为取: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子非三闾大夫与:3.古今异义词(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展示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自拿出了箭射向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
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2019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管仲列传练习语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论卑.而易行卑:卑微B.吾尝三战三走.走:逃跑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纠正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长见其笑于大方之家B.鲍叔知其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C.诸侯由是归齐视死忽如归D.上服度则六亲固物换星移几度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B.然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C.鲍叔知其贤国无主,其能久乎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虎谋皮4.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的词的一项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岂以为周道衰微C.仓廪实而知礼节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管仲因而信之B.贵轻重,慎权衡C.然孔子小之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6.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⑦甚矣,汝之不惠⑧求人可使报秦也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⑩刘备,天下枭雄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⑩/⑧B.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⑧⑨C.①③⑤⑨/②④/⑥⑩/⑦⑧D.①③⑤/②④/⑥⑧⑩/⑦/⑨7.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的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A.①②⑤ B.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修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以为言 鲍叔不以我为贪B .孔子小之 夫晋,何厌之有C .鲍叔知其贤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D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积累运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合 B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欺负,占便宜 D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 解析:选D 。
游:交际,交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思垂空文以自见.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解析:选B 。
B.介词,表被动/动词,“显露”。
A.介词,“替”;C.连词,表转折,“可是”;D.语气助词,不译。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B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C .吾尝三战三走.D .岂以为周道衰微..解析:选D 。
A.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
B.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C.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富.国强.兵 B .然孔子小.之 C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 .贵.轻重解析:选A。
A.使动,使……富、使……强;B.意动,以……为小;C.意动,以……为羞、以……为耻;D.意动,以……为贵。
5.与“管仲既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吾幽囚受辱B.岂管仲之谓乎C.管仲之谋也D.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B项,宾语前置句;C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9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姓名,年级:时间:第10课管仲列传春秋第一相——管仲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不拘一格降人才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
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趋势。
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
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笔触、简约的笔墨,记述了管仲与鲍叔牙交往、任政于齐、辅佐齐桓公称霸等故事,表现了管仲达而念旧、富不忘本的高贵品质,以民为本、务本求实的为政理念和施政才能,以及因势利导、羞于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展现了一位千古贤相的迷人风采。
一、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窘,不得志今义:贫穷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今义:重量的大小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不知羞耻今义:卑鄙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小今义:少或不重要7.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古义:时,时候;常,常常今义:常常、经常8.故上下能相亲..也古义:相,互相;亲,亲近今义: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二、一词多义1.游错误!2.善错误!3.将错误!4.相错误!5.为错误!6.既错误!7.与错误!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齐桓公以霸.霸:称霸(2)名词作状语①桓公实北.征山戎北:向北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南:向南2.动词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管仲因而信.之信:使……守信用(2)动词为动用法召忽死.之死:为……而死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将顺其美.美:美好的事②匡救其恶.恶:不好的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然孔子小.之小:以……为小,轻视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以……为羞耻:以……为耻③贵.轻重贵:以……为贵(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富.国强.兵富:使……富强:使……强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者,……也"表判断)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修《《史记》选读》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测试题 2019.9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於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于是论次其文。
次:编次,整理。
②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③厥有《国语》。
厥:才。
④欲遂其志之思也。
遂:通达、表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乃喟然而叹曰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3、请翻译下列句子:(1)《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对选文内容分析好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造不朽业绩。
2,阅读下列文字。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第10课 管仲列传1.一词多义(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故其称.曰: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 桓公实.怒少姬:2.虚词归纳 与⎩⎪⎨⎪⎧ 知与.之为取: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子非三闾大夫与.:3.古今异义词(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加以归类(只填序号)①九合.诸侯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③管仲既任政相.齐④富.国强.兵⑤贵.轻重⑥管仲因而信.之⑦然孔子小.之⑧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任政于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岂管仲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财利多自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以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齐桓公以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下面的句子(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0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第10课管仲列传——春秋第一相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重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2.思维:理解管鲍的知遇之交及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进一步体会司马迁理想中的成功人士特点和内心隐求。
3.审美:管仲对鲍叔牙真情告白文字的赏读。
学法点拨《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
本文节选了管仲局部。
它与其他传记相比拟,较为奇特。
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中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
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文中两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认识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谊。
认识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
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托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注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章第2段是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诗美晨读无题遇明君一箭恩仇泯[注],交挚友宏图大业展。
合诸侯霸业顶峰成,匡天下百家文化传。
[注] 这句说的是“一箭之仇〞的故事。
管仲与鲍叔牙分别辅佐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纠的弟弟)。
管仲曾射中小白带钩。
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因鲍叔牙的劝告没有杀掉被俘的管仲,反而任以大用。
[赏析] 该诗四句分别概括了管仲人生中四个重要事件及其取得的成就。
注意前两句及后两句内在的因果关系。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一、根底梳理1.一词多义(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故其称.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桓公实.怒少姬:答案 (1)称量,权衡/称言,主张/赞许,称道 (2)充实/实际上2.古今异义词(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论卑.而易行卑:卑微B.吾尝三战三走.走:逃跑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纠正%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长见其笑于大方之家B.鲍叔知其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C.诸侯由是归齐视死忽如归D.上服度则六亲固物换星移几度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B.然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C.鲍叔知其贤国无主,其能久乎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虎谋皮%4.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的词的一项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岂以为周道衰微C.仓廪实而知礼节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管仲因而信之B.贵轻重,慎权衡C.然孔子小之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6.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⑦甚矣,汝之不惠⑧求人可使报秦也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⑩刘备,天下枭雄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⑩/⑧B.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⑧⑨C.①③⑤⑨/②④/⑥⑩/⑦⑧/D.①③⑤/②④/⑥⑧⑩/⑦/⑨7.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的民本思想的一组是()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A.①②⑤ B.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修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B.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C.鲍叔知其贤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D.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管仲因而信之B.贵轻重,慎权衡C.然孔子小之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俗之所否,因而去之C.鲍叔不以我为愚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1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A.若属皆且为所虏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D.分财利多自与)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使……会集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死:为……死D.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欺负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一匡天下匡:匡正D.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为言言:怨言B.管仲囚焉囚:被囚禁C.吾尝三战三走走:战败逃跑D.故论卑而易行易:容易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政治才能的一组是【】①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③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④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⑤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⑥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年轻时经常和鲍叔交往,他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毫无怨言,因为鲍叔知道管仲贤能。
B.管仲在齐国执政后,能与百姓同好恶,能处理好事情的轻重缓急,终于使齐国富庶而军事力量强大。
C.管仲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并以此来治理国家,所以他能够把齐国治理好。
`D.管仲获得的财富可以与诸侯相比,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而作者却认为他是奢侈的。
1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2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
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家穷。
B.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管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本文虽选自《管仲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的政绩。
D.文末引用“孔子小之”之类的话,侧面表达了司马迁对管仲的不满。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6)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仲列传》参考答案1、解析A项,卑:平易。
答案A2、解析均为表被动。
B分别为知道/知识;C分别为归顺/回家;D分别为制度/量词,次,回。
答案A3、解析D项,均为介词,和。
A介词,把/动词,认为;B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答案D4、解析“穷困”在句中指处境困窘。
答案A5、解析A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A6、解析①③⑤宾语前置句/②④被动句/⑥⑩判断句⑦主谓倒装⑧⑨定语后置。
答案B7、解析①政绩才干;③管仲政治策略的影响;⑥引古人话对管仲的评价;②④⑤管仲的民本思想。
答案C8.答案D[D项后文“政”为“政令”之义,故“修”不能解释为“修建”,可解释为“修复、修治”。
]9.答案D[A项介词,把/动词,认为;B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项副词,于是,就。
]10.答案A[A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11.答案C[C项“愚”,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愚笨”。
A项“穷困”,古义为“困厄,处境艰难”;今义为“生活困难,贫穷”。
B项,“因而”,古义为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今义为“表结果的连词”。
D项“不肖”,古义为“没有才能”;今义为“品行不好”。
]12.答案D[D项为宾语前置句。
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13.答案D[信:使……守信用。
]14.答案C[C项“以”,都是介词,一为“凭借”,一为“因为”。
A项“为”,都是介词,替。
B项“见”,都是介词,被。
D项“而”,都是连词,就。
]15.解析欺:占便宜。
答案A16.解析言:说答案A17.解析①④⑤与政治才能无关答案B18.解析作者并不认为管仲奢侈答案D19、解析④是能知人的结果,⑤是通过管仲的话写出鲍叔知人。
答案A20、解析以鲍叔牙衬托管仲的贤能,管仲之“贤”已经掩盖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
答案D 21.答案D[D项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不是表达对管仲的不满,从后面评语“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看出,其实是对管仲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