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船舶溢油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及案例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1.96 KB
- 文档页数:1
曹妃甸三十万吨原油码头溢油风险分析与防控
曹妃甸三十万吨原油码头溢油风险分析与防控
渤海湾为中国内海,沿海工业企业密集,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而渤海湾海洋生态脆弱,海体自然循环一次约需80年,任何污染事故的发生对经济影响都极为严重,因此加强对油品运输码头监管,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发生、保持渤海海洋环境清洁显得尤为重要.文中着重针对曹妃甸三十万吨原油码头溢油风险与污染防控展开分析论述,并提出看法和建议.
作者:龙海成 LONG Hai-cheng 作者单位:唐山曹妃甸海事处,河北曹妃甸,063200 刊名:中国海事英文刊名:CHINA MARITIME SAFETY 年,卷(期): 2009 ""(5) 分类号: U698.7 关键词:溢油风险防控对策。
6 事故风险评价6.1 风险源识别工程施工期及运行期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高港枢纽二线船闸溢油事故风险、排泥场围堰垮坝事故风险、高港枢纽二线船闸工程闸室施工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风险和运行期因运力增加所带来的水环境风险。
(1)高港枢纽二线船闸工程溢油事故风险高港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在施工期或运营期发生风险事故的可能性是溢油事故。
一方面,施工船舶在高港枢纽二线船闸工程位置作业或行进时,由于管理疏忽、操作违反规程或失误等原因引起石油类跑、冒、滴、漏事故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这类溢油事故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会对水域造成油污染;另一方面,由于船舶本身出现设施损废,或者发生船舶碰撞,有可能使油类溢出造成污染。
本码头停靠船舶溢出的油主要为船舶本身动力所用的燃料油。
(2)排泥场围堰垮坝事故风险根据泰州引江河工程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期工程弃土在一期工程堆土区的基础上堆高,不新增堆土区。
泰州市引江河疏港生态景观大道的建设占用泰州引江河第二期工程规划中的东侧堆土区,泰州市承诺置换用地7处,共639亩,作为泰州引江河第二期工程河道开挖弃土区。
工程排泥场共布置24处,其中,新增临时排泥场2处,利用一期工程西侧堆土区15处,置换用地7处。
排泥场围堰垮坝事故发生后,部分堆土进入水体,可能导致堆土进入水体,导致水流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护岸和护坡的稳定性,局部水体的悬浮物浓度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升高;部分堆土进入农田,可能导致农田被毁,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经对排泥场围堰的抗滑稳定计算结果可知,其抗滑稳定性达标。
(3)高港枢纽二线船闸工程闸室施工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高港枢纽二线船闸工程闸室施工时,地下水可能透过闸室靠河岸一侧进入闸室,从而造成闸室的含有浓度比较高的悬浮物和地下水发生混合,从而对地下水产生一定的污染,并对施工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港枢纽二线船闸工程闸室采用透水底板,闸室墙采用锚碇灌注桩式地连墙结构,防渗、基坑支护效果好,技术风险小,可靠度高。
CWT 中国水运2011·10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通常,1升石油倾泄在海洋中,到完全淡化大约需要消耗海水中40万升的溶解氧。
石油在海面会形成一层油膜,隔绝大气与海水的气流交换,并减弱太阳光透人海水的能量。
这种耗氧和隔绝会导致海水严重缺氧,并影响海洋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
尤其海湾是较封闭的生态环境,水域浅,海水流动缓慢,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石油污染事件,将会导致海湾生态平衡失调若干年。
荩溢油的危害1、溢油对健康的危害油对健康的危害最典型的是苯及其衍生物,在有些情况下,苯及其衍生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是比较重的,反应的症状像喝醉酒一样,语无伦次,继续在此环境中还会导致身体摇晃、思维混乱、丧失知觉。
随着吸入量继续增加,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甚至死亡。
造成上述中毒现象主要是由油的蒸气引起的。
当油蒸气比空气重时,烟雾和蒸气会流动,并聚集在低洼或不通风的地方,此时进人该区域就会引起蒸气中毒。
除油的蒸气会造成人体中毒外,油的毒性还会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摄取这三种途径对人体产生危害。
2、溢油对安全的危害由于油具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当其溢出后,对个人安全和公共安全都会产生威胁。
在油溢出的初始阶段,轻质原油及轻质炼制品的厚油区可能存在易燃气体,这些气体遇到明火就会燃烧而导致火灾。
原油及其炼制品易燃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轻组分,轻组分沸点越低、含量越多,易燃危险性越大。
如果溢油区域离岸近,岸边又有遮蔽物,那么,适宜的风向能将油气吹至遮蔽区,当油气浓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引发火灾。
因此,进行溢油应急作业前,应了解溢油的类型、闪点等易燃危险性参数,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疏于管理而造成火灾事故。
3、溢油对环境的危害油本身具有毒性,进入海洋后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
从自然环境到野生动物,从自然资源到养殖资源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并且这种危害的周期往往是很长的,因此溢油事故发生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保护这些资源。
61 油品泄漏事故及其危害早在古希腊时期,油层在海面上的扩展就已经为人们所重视和研究,并时常在航海中以向海面倾倒油料的方式来抑制波浪的肆虐[1]。
至今,倾油抑波在某些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然而,当今海洋石油生产和运输已达到惊人的规模,重大泄漏事故也时有发生。
大量油品溢出在海表面形成的大面积油膜将阻隔正常的海气交换过程,使气候发生异常,也影响食物链的循环,进而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降低海洋环境的使用质量[2],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油品泄漏可能造成的大规模环境破坏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近年2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过的一些影响重大的石油泄漏事故如表1所示:油品泄漏事故不仅危害严重,其损失也是巨大的。
上述事故中,美国“埃克逊-瓦尔德兹”号溢油事故污染损失和清污费用高达80亿美元,俄罗斯油轮“纳霍德卡”溢油损失费用约270亿日元,“埃里卡”号溢油事故其损失大约为1.68亿英镑。
近年来发生于我国海域的部分溢油事故及其损失情况列于表2[3]:仅对上表中我国海域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其平均损失率已达约1.62万元/吨溢油。
可以看出,船舶油污事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2 溢油事故的环境影响评价从工程观点来看,一旦溢油事故发生,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是油层扩展速度有多快、将被油膜覆盖的海域有多大,以及在某一时间范围内,油膜会扩展到何处等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这些信息对于寻求控制和处理这类突发性环境危机的最佳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2.1水域溢油油膜扩延范围计算在油品码头溢油评价中,主要考虑事故时油品的瞬时大量溢出情况。
费伊[4]等人把扩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惯性扩展阶段,油膜直径为:(2)大粘性扩展阶段:(3)表面张力扩展阶段:扩展结束后,油膜直径保持不变:式中,g 为重力加速度,ρw 和ρ0分别为水和油的密度,σ为表面张力,μw 为水的运动粘滞系数,V 为溢油总体积,t 为从溢油开始起所经历的时间。
2.2水下油滴浓度计算事故溢油后,围油栏的设置限制了油膜的表面漂移运动,但油滴仍会向水下扩散,因此必须对水下油浓度进行预测分析,其解析解的计算公式为[5]:(1)0<x ≤L 的情况下(2)L <x 的情况下油品码头溢油事故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及实例分析彭林1 潘南明2 孙群1(1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20 2广东省环境技术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0)摘要:结合深圳大鹏湾某油库码头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展开了海域突发性溢油的环境风险评价。
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船舶运输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油轮运输中,油船溢油事故屡屡发生,给海洋环境和生态带来严重的破坏,对于海洋资源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海洋战略的实施,我国油船数量及贸易量不断增加,相应的溢油风险也不断加大。
因此,及时进行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波—舟山港是中国东海沿岸重要的港口之一,在油品进口、出口、储运及分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储油区之一。
因此,对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油轮溢油事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影响,提高海洋环境管理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分析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事件的现状和趋势;(2)评价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3)制定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评价指标;(4)构建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评价模型;(5)进行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评价。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事件的现状和趋势,并梳理影响油船溢油的相关因素;(2)问卷调查法:针对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的相关部门、从业人员和居民等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并分析;(3)风险评价方法:根据相关指标和数据,应用风险评价方法,构建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和分析;(4)GIS空间分析法: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进行空间分析和预测。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1. 研究预期成果:(1)对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事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分析;(2)确定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3)制定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评价指标;(4)构建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评价模型;(5)对宁波—舟山港油船溢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获得相关数据,并将结果用于制定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
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随着全球贸易和交通的不断发展,船舶溢油事故的风险也日益增大。
为了降低船舶溢油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开展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展开,旨在深入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提出可行的评价模式,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多种多样。
其中,较为常见的模式包括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物理的方法和基于混合的方法。
基于统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基于物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流体力学和油膜扩散等,该方法更注重物理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基于混合的方法则综合了统计和物理两种方法的优点,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选取了一种基于混合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
该模式首先建立了船舶溢油扩散的数学模型,利用流体力学原理模拟油膜扩散过程,并结合历史统计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采用了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的船舶溢油事故数据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通过实际应用和比较分析,本文发现所选取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模式能够客观地评价不同船舶溢油事故的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该模式还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可以为不同海域和环境下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虽然本文所研究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
例如,在评价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考虑风、浪、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评价的精确度;如何进一步拓展评价模式的适用范围,使其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船舶和不同海域的环境等。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加强船舶溢油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以进一步揭示风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2)深化评价模式的算法设计和优化,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3)拓展评价模式的适用范围,考虑不同海域和环境下的溢油风险评价;4)加强溢油风险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源头上降低船舶溢油事故的发生。
2 船舶造成的油污染及其危害2.1 对海洋水质的影响石油类污染事故在发生之后,会给海洋生物和水质造成较大的危害影响。
海平面上存在油类污染物,会快速的扩散而成为油膜,此时就会导致该位置空气无法进入到水体内,溶解氧减少。
油膜隔绝之下,导致海洋内的氧含量减少,进而导致自净能力比较差,也会威胁生物的生长。
2.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海洋石油污染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给海洋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生物大量的死亡或者功能损伤,导致了生态平衡被打破,进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物量死亡和减少,甚至还会出现物种灭绝的危害。
此外,海上溢油污染出现之后,就难以恢复,极大的威胁整个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
2.3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油类中含有比较多的环芳烃类物质,其有着致癌的风险。
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分析,有些这些物质在富集后,会导致哺乳动物以及人类出现严重的病变,诱发癌症、基因突变等;岸上土壤污染严重,导致这些有害物质的沉积,然后经过粮食进入到人身体中,导致整体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的病变问题。
2.4 其它环境油膜覆盖之下,海水就不会蒸发到自然环境中,大气与海洋的热交换就不能实现,海面反射率也会下降,对于局部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造成不利的影响。
还有就是鸟类误食油类物质导致消耗系统出现严重的病变,也会造成海域生态环境的损坏,影响人类的正常活动。
3 船舶溢油事故的治理方法石油泄漏事故在出现之后,首先应该进行溢油位置确定,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选择应用先进的激光、遥感等技术来测定,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处理措施如下所示:3.1 物理技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海面和海岸油污治理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物理和机械清理方式。
在具体的应用之下,能够防止污染进一步的扩散,但是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无0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在逐步的增多,石油贸易额逐步的增大,极大的推动了海上运输事业的发展。
94海上溢油是一项严重的环境风险,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
为减少海上溢油风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船舶安全管理、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等。
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溢油应急响应,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也是减少海上溢油风险的重要举措。
1 海上溢油的风险分析1.1 溢油事故原因船舶溢油事故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船舶碰撞、船舶失控、机械故障、人为疏漏和恶劣天气等因素。
碰撞可能导致船体破损,燃油管道泄漏或油舱破裂,造成溢油。
船舶失控指船只无法操纵,造成船体损伤或油舱泄漏。
机械故障如发动机故障或管道破裂可能引发溢油。
人为疏漏包括操作失误、不当操作或不合理的维修等。
恶劣天气条件如强风、巨浪和海况恶劣可能导致船只出现问题,造成溢油事故的发生。
1.2 主要风险源船舶溢油的主要风险源包括货物油、燃油和船舶化学品等。
这些物质在溢油事故中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是货物油,包括原油、石油产品和化学品等。
原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毒性影响。
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等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和难降解性。
化学品则包括在船舶运输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如危险品和工业化学品。
这些化学品的泄漏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受损。
其次是燃油,主要指船舶使用的燃料,如柴油和重油。
燃油具有高粘度和高密度,一旦泄漏,很难迅速回收和清理。
燃油的泄漏会导致水面形成油膜,对海洋生物和海滩等敏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2 溢油处置技术研究 2.1 物理方法2.1.1 围油栏技术围油栏技术是一种用于控制和收集溢油的方法,它通过设置栏杆如栅栏式围油栏或隔离设备,将溢油限制在一定区域内,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围油栏可以使用不同的设计和材料,包括气囊式、浮筒式和吸油毯式等。
气囊式围油栏是利用充气的橡胶或塑料气囊,通过浮力将溢油圈起来。
它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形状和大小。
环境影响评价船舶漏油1. 背景介绍船舶漏油是指船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事故、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石油及其制品泄漏到水体中的现象。
船舶漏油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评估船舶漏油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必要的。
2.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新建、扩建、改建或拆除工程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以及对环境影响的可行性研究。
对于船舶漏油这一特殊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 评估船舶漏油对水体、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 - 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漏油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
3.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评价对象:确定进行评价的具体船舶漏油事件,包括漏油事故的发生地点、时间、规模等信息。
2. 收集数据:收集与船舶漏油事件相关的数据,包括漏油物质的性质、数量、漏油速率等信息。
3. 环境影响预测:利用数学模型和现场调查等方法,预测船舶漏油对水体、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
4. 影响评价:根据预测结果,评价船舶漏油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包括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等方面。
5. 制定应对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漏油事故应急预案、环境修复措施等。
6. 编制报告:将评价结果和应对措施编制成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交。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判断等方法,对船舶漏油事件的影响进行描述和评估。
定量分析则利用数学模型、实验数据等方法,对船舶漏油事件的影响进行量化和预测。
4. 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对船舶漏油事件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工具。
港口船舶溢油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及案例应用随着现代海洋开发活动的日渐频繁,海洋石油的开发量、运输量不断增长,高收益带来高风险,随之而来的是发生港口船舶溢油事故的风险逐渐升高。
港口船舶溢油事故已成为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对港口沿岸的生态环境以及港口附近的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危害。
因此,开展港口船舶溢油的环境风险评价,将有利于港口溢油事故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对港口区域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有着理论指导和实际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国内外港口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相关领域进展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开展港口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以环境影响评价学、环境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类比分析法、数学模型法、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为研究方法的船舶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该体系由港口建设过程中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溢油事故风险源项识别、风险源项分析、风险事故后果预测分析和风险的防范措施等内容构成。
(2)结合大连新港的环境特点,从大连新港未来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着手,运用所构建的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体系,预测和评价了大连新港船舶溢油事故的环境风险。
预测和评价结论表明,随着大连新港海运行业的快速发展,大连新港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溢油事故风险。
(3)从完善港口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运输条件、改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为降低船舶溢油事故给大连新港周边海域的海洋环境、生态环境等带来严重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