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基础(中国文学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文学简史t某t中国文学的历史,按照所带来的成就,或者说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算是自西周之前;第二阶段是自东周至西汉;第三阶段是自东汉至南北朝;第四阶段是自隋唐至清。
至于从民国至今,尚且不能盖棺定论,所以这第五阶段,我们尚且不提,中国文学简史论文仅仅是从这四个阶段入手讲解。
首先,第一阶段,自西周以前:有人说:各国文学之发达,韵文皆先于散文。
我们国家最早的文学也都是格式整齐,文末押韵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尚书》这本巨著。
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古人文字语言甚至还未能统一,所以很多书本的含义混杂无序,而且彼时伐竹做简,刻竹为书,传播起来极为困难,所以大多经文书籍都是口耳相传。
而口耳相传的,当然琅琅上口的文字最为容易,所以都把每句编成简单押韵的句子,从而方便日夜诵习。
“诗三百“不仅在压住韵脚的基础上整齐了格式,还能描绘出优雅的环境与积极的精神,所以一直被奉为经典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的很多文章即便有些文末无法压住韵脚,也只是会用质朴的文字而不愿用没有实际含义的助词去滥竽充数,相较日后日益华丽的文风,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呢其次,第二阶段,东周至西汉。
东周一直到秦朝的文学大体继承了西周的风格,短短几笔就能描绘出来一个完整的意境,不过,随着文字的统一,带来思想的发达;思想的发达,带来言语的不讳;言语的不讳引起了散文的兴起。
这种流畅的文体一出世就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随后一直流传至今。
等到了西汉初期,韵文依旧兴盛,散文也萌芽已久。
二者虽有矛盾,但并非针尖对麦芒,在司马相如、东方朔等大文学家的作品“撮合下“二者渐渐有了彼此融合的趋势,这种新的文体集二者之长,不仅讲究句调的整齐,辞藻的美丽,还含有深刻的思想,这就是”骈文“。
至于彼时诗的写作,则效仿”诗三百“的格律,不过随着乐体的变化,汉武帝下令建”新乐府“,它汇集了曾经”赵、代、秦、楚“的旋律,乐师李延年进行后期制作,司马相如等才子为它编写了无数优美的辞。
周人的史诗——《诗经》1体裁特点:古代四言诗开始成熟2周人《大雅》中史诗的篇章,《大雅》是民族史诗的记录3现存《大雅》共三十一篇,其中较早的有《生民》,《公刘》,《绵》,《皇矣》,《荡》,《大明》(任选2)4诗歌总集:①数量上②作者的群体性③时间跨度(600多年)+地理跨度(南江淮,北沙漠以南,西青藏边缘,东大海)5民歌(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的黄金时代与“十五《国风》”;《国风》活跃了四言诗;风格:起兴,比喻,回环,洗炼6受《国风》影响的《小雅》(《小雅》大多是个人情感的表达)7所谓“十五国风”就是《周南》、《召南》、《豳风》、《王风》、《邶风》、《鄘风》、《卫风》、《齐风》、《秦风》、《郑风》、《魏风》、《唐风》、《陈风》、《桧风》、《曹风》。
有人以为二南不应列入国风,所以或称“十三国风”;又有人以为《豳风》《王风》都是王畿之风(洛阳附近)《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予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8《国风》又长于使用比喻,后人传统上常常就以“比兴”代表《国风》的特色《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典型的起兴,由彼物及此物,事物的相关性)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中国文学简史1.伟大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的脉搏,爱国主义的精神,和平的愿望,对于祖国的历史河山与乡土的爱恋,对于内外压迫者的反抗,对于斗争中优良品质的礼赞.2.神话的起源——解释自然与征服自然。
神话的宝库——《山海经》。
太阳与月亮的传说,大地的传说,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羿射十日的故事,黄帝与炎帝及蚩尤.3.现存《大雅》共三十一篇,其中较早有的《生民》,《公刘》,《绵》,《皇矣》,《荡》,《大明》。
等,所叙述的是周民族从部落时代直到战胜殷商的事迹。
4.《国风》活跃了四言诗。
其风格:起兴,比喻,回环,洗炼。
5.说理的散文:〈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
6.《穆天子传》开野史的先河。
7.寓言是哲理与文学的结合,是智慧的具体事物上的体现,它发人深省,增加人们的智慧,它原来虽是哲学的,却无疑地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成为文学园地的花果。
8.孟子是以辩才出名的,所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直逼的那些君王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9.庄子的散文以颖悟见长,所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10.屈原以第一个诗人出现的意义:他的出现非特使得无声无息的诗坛重整旗鼓,而且使得诗坛从此出现了诗人。
从屈原开始出现了有人以全力来写诗,以一生的思想感情来丰富诗,并且通过诗表现了自己整个的人格。
刘向集屈原及宋玉贾等作品,才采用了“楚辞”两字。
11.《楚辞》中的兮是用作产生节奏的字,是语吻词,使用方式约有两种:一,是把“兮”字还用在句尾,同时把两个四言重叠起来构成一个诗句。
二,别一种是把“兮”字放在句子中央来用,这一种形式不受四言或几言的限制,只要把一个句子分为上下对称的两节就行了,而“兮”字也就正放在这两节之间,使得上下的对称更为明显,这是可以尽量的从不整齐的散文中创造新的诗歌语言的一条道路。
12.《离骚》主题上具有丰富的想像与艺术的形像,活生生出现在诗篇当中,民开了广阔的视野与天地》这就是积极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先秦时代在文化上整个就是一个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启蒙时代;一方面是个性的尽情的解放,一方面是对于权贵势力的豪迈的反抗,而这些就是统一为屈原这样一个典型的发族诗人,集中为《离骚》这样一个典型的诗歌的表现。
中国文学简史林庚笔记
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是一本总结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著作,以下是林庚的一些笔记:
1. 文学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尚书》中的六经和《诗经》中的诗歌。
2.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初期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道家等。
其中儒家的经典《论语》和《孟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3.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文学开始繁荣起来。
汉赋和乐府诗成为当时的主要文学形式,代表作有《长恨歌》和《孔雀东南飞》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文士开始有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出现了许多名家之作,如曹操的《观沧海》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5.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如杜甫、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清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文学逐渐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制约,却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7. 现代文学的兴起,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文学应该批判现实,关注社会问题。
以上是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的一些笔记,这本书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研究中国文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武汉大学公选课《中国文学简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神话、散文(诸子、史家)、诗歌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十五国风,地方风情、人民生活雅:朝乐,统治者认可颂:宗庙之乐,祀乐内容:颂祖(大雅,神化祖先)、农事(风)、贵族生活(雅)、政治批判(风)、婚恋(风)、战争、其它婚恋诗:相恋之乐、追求之苦、坚贞不渝、婚姻之甜、不幸婚姻之痛、礼教爱情冲突艺术成就:1,民本思想确立了现实主义源头;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古典诗歌的创作基本方法;3,灵活多变的句式;4,回环复沓的结构;5,和谐自然的韵律汉代文学赋:汉代文学标志,具有代表性散文(史传、政论):先秦遗风发展而来,文体上有突破诗歌:汉乐府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成熟)汉赋先导:先秦之赋。
(赋:外形似散文,内部有诗韵律)创始人:荀子《赋》、宋玉《神女赋》(第一个大力写赋之人)时期:1,汉初赋,集成初次为主,贾谊;2,汉中赋,鼎盛时期,大赋,司马相如;3,汉末赋,小赋,张衡、蔡邑骚体赋:吸收楚辞特点,抒情浓郁,铺陈手法,散文色彩大赋:枚乘《七发》——奠基之作。
艺术特点:篇幅大、句型韵散相间、结构虚拟主客、语言华丽、手法铺张扬厉、题材宏大、主旨曲终奏雅讽谏结题小赋:“语短情长”,纪行赋、述志赋。
张衡《归田赋》——抒情小赋开山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汉大赋最高成就《子虚赋》,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张衡:《二京赋》——汉大赋之绝响赋的流变古赋—骈赋—律赋—文赋骈赋:篇幅短小,骈偶、用典、用韵、字句清丽、题材广阔。
如曹植《洛神赋》律赋:唐宋科举,讲对偶,限韵律文赋:唐宋古文运动影响,打破骈偶、用韵限制魏晋文学文/赋骈俪化,讲对偶,重押韵建安文学建安风骨:1继承汉乐府,感时伤乱惜民;2抒发建功立业壮志;3风格悲壮慷慨的时代感。
“三曹”“七子”曹操:乐府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之风,社会动乱人民之苦,理想不能实现之闷曹丕:言情唱愁,乐府清越,宫廷生活,思妇闺怨曹植:“建安之杰”,前期诗风欢快,多游乐;后期诗风忧郁愤懑。
中国文学简史【精】中国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从夏初起有历史记载到今天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1.现实主义精神2.积极浪漫主义精神3.人民性、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先秦文学一、古代诗歌与神话传说(远古时代)1、社会背景: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严重。
2、内容与特点●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歌谣与神话故事●口头诗歌,最早是随口冲出,只有节奏,没有意义的诗歌,如“杭育杭育”调节劳动节奏的歌声。
后来逐渐演变为有节奏又有意义的简单唱辞。
一般是原始人类劳动生活的展现,现实主义文学。
●神话,是人民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征服自然地愿望,对自然与英雄人物形象化与神化●神话的特点:A其基础是现实生活,但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神是人类智慧的化身;B 其创造活动是全民性的,属于低级阶段中的产物;C 神话不同于迷信,前者是积极地,具有反抗精神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3、代表作品●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愚公移山》4、意义与贡献●说明了人民征服自然地强烈愿望二、甲骨卜辞与《周易》(殷商时代)属于史传散文1、社会背景:奴隶制度趋于成熟2、内容与特点●甲骨卜辞是最朴素的散文,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因此大部分是极其简拙粗糙的语言。
●《周易》周代的卜筮书,较之于甲骨卜辞进步。
3、代表作品●《周易》中的卦爻4、艺术特点:●《周易》已用简单的比兴手法、句法整齐,间或用韵5、意义与贡献●《周易》作了《诗经》的先驱。
三、《诗经》(春秋时代)1、社会背景:奴隶制盛极将衰;殷已灭亡,诸侯称霸,农业生产提高2、内容与特点:●《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北方黄河流域为主的诗歌总集;最早称《诗》、《三百篇》;●“颂”指歌颂其先王的功业;“雅”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生活,一般为士大夫所作;“风”则是民间歌谣;整部三百篇实际上是西周为主的史诗和东周为主的民歌。
●主要内容:A尖锐的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B 人民对于劳役兵役的反感C 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与罪行D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E妇女的命运和婚姻问题F描写爱情生活的恋歌G 劳动生产的讴歌H 爱国主义诗篇I 叙事史诗3、代表作品●《七月》、《关雎》4、艺术特点:●A概括的叙述B 复叠的抒写C 精妙的比喻D 形象的刻画与景物的描写E 优美的语言与和谐的音律5、地位与影响●是我国现实主义长河的初源,民间诗歌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给后代读者以美的教育和享受四、《尚书》、《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春秋战国时代)史传散文1、社会背景2、内容与特点:●《尚书》,世称《书经》,记言史书,是汉时期伏生所口述,六经之一,写殷的比较多。
中国文学简史中国文学的系统性历史梳理中国文学简史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学之一,它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的历史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从古代的经典文学到现代的文学派别,展示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古代中国文学有着辉煌的时期,最为人熟知的是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等经典之作。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纯粹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楚辞》则是以抒发壮志豪情为主题的浪漫与激情并存的辞章集,激发了后来文人的创作灵感。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汉代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此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
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叙述了从上古到西汉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史著作的典范;《汉赋》则以其华美的辞藻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成为后世文人模仿的对象。
二、古典文学的巅峰时刻唐宋时期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时刻,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杰作和文人墨客。
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等被尊为“诗仙”,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社会哲理和壮美情怀;而宋代的词人李清照、苏轼等则以其婉约之美和冷艳之姿成为后世文坛的楷模。
除了诗歌和词曲之外,古典小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精湛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成为世人瞩目的经典之作。
另外,《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也在这一时期涌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题材和风格。
三、现代文学的多样化中国现代文学则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涌现了众多文学派别和代表作品。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文学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鲁迅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凭借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探索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二十世纪以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相互交织,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象。
例如,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讨论,成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之作;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则通过叙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真实面貌。
中国文学基础知识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学。
2. 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
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 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 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中国文学基础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按时期可划分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二:秦汉文学•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四:隋唐五代文学•五:宋代文学•六:元代文学•七:明清文学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学,其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
在诗歌方面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从此被尊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篇,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也成为国风,即地方的民歌、民谣,共有15国风。
雅,实际上是产生于西周朝廷的诗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
《诗经》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方法为赋、比、兴。
屈原•屈原是我国以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代表作品是《离骚》。
《离骚》是我国诗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饱含感情,驰骋想象,广泛应用比兴手法,吟咏自己的理想,歌唱自己为理想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散文方面主要体现在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左传》也成为《左氏春秋转》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步记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它的记事年代起自鲁隐公元年,截止到鲁悼公回年•《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21卷,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个国别分卷记载史实。
记述时间上起西周穆王,下至东周定王,共500多年战国策•《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12册,33篇,它记事上自战国初,下至秦始皇六国,约240年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初期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后期为第一阶段这时有《论语》《老子》《墨子》出现,大致为语录体,或为简明议论的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这时以《孟子》《庄子》为代表作,文章形式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时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中国文学史概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丰富灿烂的优秀作品,建造起一座人类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中国文学作品是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它们先是以口头方式流传,有了文字以后才被记录下来。
其中“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一般认为是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母系社会和伏羲氏族公社时期的产物。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共收录305首诗,主要分为“风”“雅”“颂”。
其中“风”160首,是采自周王朝京都以外15个国家的民歌。
“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105首,是周代京都地区的民歌和士大夫作品。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的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还有“颂”40首,是当时朝廷祭祀朝拜时用的乐歌。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为赋、比、兴。
所谓赋,就是铺陈描述、直接描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就是触物兴词,即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也成为中国诗歌长河中的经典开头。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叙事生动、描绘形象、语言各有千秋而经验深刻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叙事散文成熟的同时,社会上通晓某一方面知识的“士”们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奔走游说,周游列国,寻找可以接受自己主张的国君或诸侯。
他们或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或依附豪门,为诸侯在政治外交上献计献策,从而形成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局面,留下了各具特色的诸子散文。
中国文学基础二、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是对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的合称。
《旧唐书》:"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扬卢骆,号为四杰。
" 他们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而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3、一祖三宗:江西诗派黄庭坚等写诗以杜甫为宗,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倡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坚庭,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4、辛派词人:南宋中后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出现的一批词人,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用词呼吁抗金、倾吐山河破碎的哀思,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激情。
艺术上不拘格律,以文为词,借助议论直抒胸臆,具有豪放恣肆,粗犷悲壮的特点。
三、简答题1.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的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
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把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去世•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群体)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曹*《蒿里行》所表现的汉末实录: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3、“建安七子”的称呼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yang)、刘桢。
4、王粲生平,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少有才名,十七岁被召授黄门侍郎,时李、郭作乱,乃不就官,往荆州依刘表。
王粲虽才学显著博学多识,刘表却因他容貌不佳、行为通脱而不重用。
流寓荆州十五年,建安十三年归附曹*。
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官至魏国侍中。
参与兴造典章制度。
建安二十二年卒。
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
《文心雕龙》称汉代《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代表作品:前期,《七哀诗》三首。
后期,《从军行》五首。
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人。
其父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
刘桢辞旨巧妙而性格褊(bian)急刚正。
……他的诗被钟嵘称为“”。
他诗如其人,诗中充满磊落不平之气,文辞不事雕琢……《赠从弟》三首是其代表作。
其二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以松柏之本性喻志士之节*,写得虎虎有生气。
言语简洁,不用典故,“一何劲”三字写出松树刚劲挺拔的迎风傲露之高骨,气势雄壮逼人。
无怪乎刘勰评之为“言壮而情骇”,元好5、问喻之为“虎生风”。
6、陈琳及其《饮马长城窟行》。
(识记)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反对董卓入京,后去冀州袁绍幕中,曾作《为袁绍檄豫州文》,诋斥曹*。
袁绍败,曹*爱其才而不咎。
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
中国文学基础平时作业(1)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先秦文学是指上古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时期的文学。
( )2、神话的起源与人类的想象有关,现有的神话故事反映的都是人们想象的过程。
( )3、我国古代神话主要记载在《山海经》中,也有一些散见于经、史、子、集各类书中,内容十分丰富。
( )4、我国的神话粗略地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 )5、我国神话始终是紧紧围绕人的想象这个主题展开的。
( )6、《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7、《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 )8、《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
( )9、《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 )10、《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 )11、《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书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 )12、“楚辞”是屈原开创的一种体式独特、抒情浓郁的新诗体。
( )13、《九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
( )14、《九章》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 )15、《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 )16、赋,是一种特殊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
( )17、汉体大赋创作的代表作家是司马迁。
( )18、从创作意图看,《子虚赋》、《上林赋》是要歌颂的。
( )19、建安时期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 )20、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一个作家群体。
(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根据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可将《诗经》分为几类?2、简要说明《左传》的文学色彩。
3、简要概括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4、曹植诗歌创作的分期及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2、结合作品简要概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分类及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论述玄言诗产生的原因。
(只答出考点只给一半的分数)四、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举例分析贾谊散文的分类。
2、分析《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文学基础平时作业(2)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由北周、北齐旧臣和梁、陈入隋的文人组成。
( )2、隋朝的统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为唐代诗歌空前繁荣创造了文化氛围。
() 3、杨炯明确反对当时的“上官体”、“思革其弊”。
( )4、王勃以边塞征战诗著名,《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品。
( )5、陈子昂最擅长七言诗歌,《长安古意》是他的名作。
( )6、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的诗人是卢照邻。
( )7、山水田园诗群的代表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
( )8、边塞诗歌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 9、李白被尊为“诗圣”。
( )10、其作品被称为“诗史”的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 11、词即流行歌词,它是一种音乐文学。
( )12、温庭筠(812——870),字飞卿,江苏扬州人。
( )13、冯延已(904——960),字正中,山西人。
( )14、李煜(916——961),字重光。
李煜是个帝王,而他更多的是个词人。
() 15、李璟(937——978)遗词四首,比较著名的是《摊破浣溪沙》。
( )16、陆游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
( )17、黄庭坚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 )18、《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诗意沉郁。
( )19、《西厢记》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
( )20、郑光祖字德辉,今山西临汾人,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
(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白居易的生平及思想。
2、简述晚唐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3、简述宋代散文方面的成就。
4、简述《东堂老》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请简要论述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2、结合作品,分析为什么说姜夔是“清雅”词派的开山祖师?3、简述《杀狗记》的写作内容。
四、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请分析《西厢记》中,张生的人物形象。
2、请赏析《越调·天净沙·秋思》的创作特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国文学基础平时作业(3)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 )2、元、明之际,在丰富的史料和民间文学积累的基础上,施耐庵对三国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创造出《三国志通俗演义》。
( )3、《三国演义》以魏、蜀、齐三国矛盾关系为主线。
( )4、《水浒传》故事源于宋江等二十六人起义。
( )5、《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
( )6、《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的史实。
( )7、《西游记》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
( )8、《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 )9、“三言二拍”中存在一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因果报应思想和描摹色情的作品。
( )10、在“三言二拍”之前,话本小说的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是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但也是颇为粗糙的。
( )11、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在文学思想上崇尚“自然灵气”。
( )12、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代表作《四声猿》。
( )13、《牡丹亭》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 )14、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
( )15、《儒林外史》以明代为背景,揭露了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坠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病。
( )16、在明清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红楼梦》。
( )17、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
( )18、《水浒后传》是英雄传奇类小说,这一类作品还有《说岳全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
( )19、《长生殿》共一百回,是一部藉学问驰骋想象,以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
( )20、洪昇的戏曲著作共有九种,现在保存的只有传奇《镜花缘》和杂剧《四婵娟》。
( )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
2、简述后代对《水浒传》人物塑造手法的评价。
3、简述明代戏剧的主要样式。
4、为什么说《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要论述《西游记》全书的结构框架。
2、论述《金瓶梅》在我国世情小说的地位及后续世情小说的流派。
3、结合文本分析《聊斋志异》如何抨击科举制度?四、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三国演义》分析曹操的形象。
2、结合文本,分析《儒林外史》中被作者肯定和赞颂的人物。
中国文学基础平时作业(4)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宣称“言文合一”。
( )2、1925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进行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 )3、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 )4、《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 )5、从1928年起,鲁迅开始写杂文。
( )6、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
( )7、闻一多(1905——1993),河北人。
( )8、冯至(1899——1946),湖北人。
( )9、九叶诗派是中国40年代后期在上海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
( )10、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 )11、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家》、《春》、《秋》。
( )12、《骆驼祥子》是老舍长篇的代表作。
( )13、《乌篷船》是周作人小品文中平和风格的代表。
( )14、1949年7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 )15、从语言形式上看,在“朦胧诗”创作群体中,舒婷的诗是最简单明白的。
( )16、“伤痕文学”是7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
( )17、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 )18、认可与继承是现代人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态度。
( )19、《许三观卖血记》描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循环残杀的故事。
( )20、“新历史小说”是对经由主流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历史进行个人化的解构,其目的在于改写、解构被既往话语赋予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事。
(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预言》的主要内容。
2、简述《四世同堂》的主要内容。
3、简述十七年小说出现的两次创作高潮。
4、简述叶兆言《枣树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要论述“京派”创作。
2、结合作品简要论述《创业史》塑造了哪些人物类型?3、论述《拉萨河女神》在叙事方式上的成就。
四、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作品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结合作品分析《灵与肉》中年轻的老师许灵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