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桉
- 格式:doc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28
第二章秦汉文学教案授课题目汉代辞赋授课类型理论课首次授课时间2019年 3月 5日学时 2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历史背景,背诵中国朝代表。
2、知道汉赋内容,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各自特点。
3、知道汉赋四大家以及相关成语。
重点与难点1、面向外国学生上古代文学课,需要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设施增加趣味性。
2、结合现实生活应用,切身感受中国文化。
教学手段与方法1、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设施2、用故事,成语丰富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课堂导入:(15-20分钟)大家知道秦始皇这个人物吗?以秦始皇引出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讲解。
但是秦朝短暂而亡,后被汉朝取代,由于秦朝存在时间较短,文学成就少,所以一般将秦汉文学放到一起学习。
※可以将秦汉和隋唐时期做简单对比。
课堂呈现:1、文学历史背景介绍秦始皇介绍统一六国,焚书坑儒,法制思想※秦始皇与烟台的故事楚汉战争(刘邦、项羽故事)※讲解中国象棋的由来,丰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2、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家形式如下:※枚乘生平、思想,《七发》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七”体※司马相如生平与思想,《子虚》与《上林》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可穿插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子虚乌有的典故由来)思考题、讨论题、作业让学生百度汉赋四大家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及特点。
下节课让学生来讲。
教学后记1、单纯的理论授课会让课堂枯燥,所以可以穿插爱情故事和成语典故。
2、留一部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学习了解,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二章秦汉文学教案授课题目司马迁和《史记》授课类型理论课首次授课时间2019年 3月 5日学时 4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时的文学历史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知道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内容,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1.面向外国学生上古代文学课,需要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设施增加趣味性。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曾祥旭(一)孔子的时代和生平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年),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父亲孔氏,字叔梁,名纥hã,做过鲁国陬邑的大夫。
孔子三岁时,他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生活极其艰苦,家庭早已由贵族下降到一般平民。
据《礼记》等材料记载,孔子二十四岁,母亲也去世了。
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论语·子罕》)鄙事就是杂活,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劳动,接触劳动人民。
后来孔子显然在鲁国做过"相礼" (小司仪者)、"委吏"(粮仓保管员)和"乘shâng田"(管理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与祖先的贵族身世相比,那是差得很远的,这就使他接触下层民众,了解社会下情能够多一些。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聚徒讲学,但也参加了一些政事活动。
据《史记》记载,五十岁以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中都:京城;宰:长官),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管理工程的官),由司空为大司寇(掌管刑狱的官)。
定公十年,……孔子摄相事(指国君会盟时代理司仪的职务),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摄相事(指担任代理相国的职务,仅三个月)。
"后因齐国离间孔子,他自己对执政的季桓子又不满,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先后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奔波了十四年,到处碰壁,近七十岁时又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孔子七十三岁死去。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他的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其中保存有孔子的生平、学说等重要史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文献。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
一部《论语》,对"仁"尽管有许多解释,然而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仁"主要是指"忠恕"而言的。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教案教案: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先秦文学的基本概况;2.理解并且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创作思想以及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3.先秦文学的主题、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教学方法;3.课堂读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4.拓展阅读和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中国古代文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教师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世界,简单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并展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课: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1.教师导入:通过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选段和名句,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
2.教师讲解:讲解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包括重视音乐和美感,注重感情表达,关注社会现实等。
4.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文学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先秦文学的主题、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1.教师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文学的主题、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2.教师讲解:讲解先秦文学的主题,包括人生哲理、爱情和自然,以及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制度的反思。
3.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一个文学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
4.学生总结:针对课上学习的内容,学生进行小结,总结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讨论和展示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作业和小结的评价: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主要成就。
2. 培养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及特点的理解。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引导学生关注先秦文学。
2. 提出问题:先秦文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1)夏、商、西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2. 先秦文学的特点(1)题材广泛,形式多样(2)思想性、艺术性并存(3)注重人文关怀三、案例分析1. 以《诗经》为例,分析其题材、形式、思想性及艺术性。
2. 以《楚辞》为例,分析其浪漫主义风格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主要成就。
2. 强调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先秦文学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2. 提出问题: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讲授新课1. 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对诗歌的影响(2)对散文的影响(3)对戏曲的影响2. 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及作者(1)《诗经》:《国风》、《小雅》、《大雅》、《颂》(2)《楚辞》:屈原、宋玉等(3)诸子散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主要成就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强调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主要成就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兴趣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中国文学史》教案教案:《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内容,能够概述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2.了解并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和价值观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解读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3.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价值。
三、教学流程安排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史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2.正片(30分钟)2.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献的记载、神话传说的描述、诗歌的创作等方面。
2.2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详细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特点,包括思想性强、表现形式多样、语言简练等特点。
通过分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对这些特点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
2.3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价值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包括《尚书》、《诗经》、《楚辞》、《离骚》等。
对于每一部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艺术特色和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3.文学鉴赏与批评(40分钟)3.1分析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其风格特点、艺术手法和表达意义。
每个小组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向全班呈现分析结果。
3.2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评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肯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将具体的历史数据和文学作品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理解和认知;2.分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4.影音资料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影音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先秦两汉时期文学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秦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3. 理解秦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
2. 秦汉文学的特点:现实主义精神的兴起,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3. 秦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屈原、司马迁、班固等。
4. 秦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离骚》、《史记》、《汉书》等。
5. 秦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秦汉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 通过分析屈原、司马迁、班固等作家的生平和创作,加深学生对秦汉作家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讨论秦汉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对秦汉文学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屈原与楚辞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 理解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楚国的衰落和屈原的政治遭遇。
2. 《离骚》的主要内容: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3. 《离骚》的艺术特色: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离骚》,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欣赏其艺术魅力。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理解《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1. 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 《史记》的主要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3. 《史记》的特点:真实、客观、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人物和事件。
4. 《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教案哈生元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概况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著作应该立足于文学本位,应该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文学发展是不平衡的,俗与雅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也促进了文学演进。
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两者的互动,都是中国文学演进的途径。
先秦文学概况(一)社会概况原始社会,即原始群居、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公社四个阶段。
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东周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时期。
封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地主经济逐渐发展,向封建社会转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
秦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我国封建制度走向巩固。
(二)文学概况原始歌谣和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主要文学样式,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属于口头文学,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不断充实提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内容丰富,成就卓越,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我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历史散文《尚书·周书》记言,记古帝王诏令、言辞和官方文告,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春秋》记事,孔丘根据鲁国史料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氏春秋传》)从春秋开始按年记,描写战争,长于记事,记人有一定成就,是我国第一部详尽的编年史。
《国语》偏重记言,更多地做人物个性描写,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战国策》偏重记言,记战国时期纵横家策士们的言论、主张,西汉刘向校正。
诸子散文《论语》语录体散文。
《墨子》对话题著作,逻辑性强,确立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孟子》《庄子》,记言体,篇幅加长,具有论战性和浪漫主义精神。
《孟子》基本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发展;《庄子》从对话体向专题论文过渡。
《荀子》《韩非子》政论散文,治国安邦之理。
“楚辞”:它是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家和作品。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先秦文学:主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
2.秦汉文学:主要包括汉赋、秦汉散文、汉乐府等。
3.魏晋南北朝文学:主要包括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南北朝民歌等。
4.隋唐五代文学:主要包括唐诗、唐宋八大家、五代词等。
5.宋代文学:主要包括宋词、宋诗、宋话本等。
6.元代文学:主要包括元曲、元代杂剧等。
7.明代文学:主要包括明代小说、明代戏曲等。
8.清代文学:主要包括清代诗词、清代小说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家和作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和艺术特色。
3.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时期或某一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5.课后阅读法: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安排1.先秦文学:2课时2.秦汉文学:2课时3.魏晋南北朝文学:2课时4.隋唐五代文学:2课时5.宋代文学:2课时6.元代文学:2课时7.明代文学:2课时8.清代文学:2课时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等。
2.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笔记、小论文等。
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笔记、课后阅读、课堂讨论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2.参考文献:《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掌握秦汉时期主要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辞赋等。
3. 学习秦汉时期著名文学家的代表作品,领会其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学发展概况。
2. 诗歌:汉乐府、古体诗、近体诗等,分析《诗经》、《楚辞》等作品。
3. 散文:先秦诸子百家、汉代史传文学等,分析《左传》、《史记》等作品。
4. 辞赋:汉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如司马相如、扬雄等。
5. 秦汉文学特色及影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汉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和代表作品。
2. 鉴赏法:分析秦汉时期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探讨秦汉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4. 创意写作:让学生尝试创作古代文学形式的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对秦汉文学的理解。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秦汉文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秦汉文学相关教材,如《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研究》等。
2. 参考书目:秦汉文学相关研究著作,如《诗经译注》、《楚辞校注》等。
3. 网络资源:秦汉文学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影视资料:秦汉时期的历史剧、纪录片等,如《汉武大帝》、《楚汉传奇》等。
教学计划:第1-2周:秦汉文学概述第3-4周:诗歌第5-6周:散文第7-8周:辞赋第9-10周:秦汉文学特色及影响六、教学活动1. 诗歌鉴赏: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诗经》、《楚辞》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2. 散文阅读:选取《左传》、《史记》等作品的部分篇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古代散文的魅力。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文学:神话、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史书等。
2. 汉代文学:汉赋、乐府诗、散文等。
3.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风度、南北朝诗歌、骈文等。
4. 唐代文学:唐诗、传奇等。
5. 宋元明清文学: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4. 欣赏法:让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古代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2. 第二周:汉代文学3. 第三周:魏晋南北朝文学4. 第四周:唐代文学5. 第五周:宋元明清文学六、教学内容6. 第六周:唐代文学(续)a. 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b. 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c. 唐代诗歌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7. 第七周:宋代文学a. 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与特点b. 宋代词人及其经典作品c. 宋代文学的其他形式,如笔记小说、散文等8. 第八周:元代文学a. 元曲的起源、形式与特点b. 元代戏曲家及其代表作c. 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9. 第九周:明代文学a. 明代小说的兴起与发展b. 明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c. 明代其他文学形式,如杂剧、散曲等a. 清代小说的繁荣与创新b. 清代戏曲的发展与影响c. 清代散文、诗歌等其他文学成就七、教学方法6. 结合文本阅读,深入分析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
教案~学年第学期院(系、部)中文系教研室古代文学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部分)任教对象中文级、班主讲教师徐华职称职务副教授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实施小结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部分)采用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任课教师:徐华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助教:任教班级中文(、)计划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本学期计划授课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施情况: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理论有部分,实验(实践、实习)有部分考试方式闭卷成绩计算方式百分制教学小结(含本学期参加教革课题、课程建设及获相关教学奖励等情况):本学期基本按计划圆满完成了本课程的授课任务,课堂效果良好,能在讲课过程中随时进行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二一年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并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和人生教益。
本学期还参加了古代文学课程组的优秀课程建设项目,并参与撰写了一篇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
学生民主评教值达到分。
任课教师签名:徐华教研室主任签名:黄河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学年第学期院(系、部)中文系教研室古代文学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任教对象中文级()、()班主讲教师黄河职称职务副教授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课程教案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课程教案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课程教案~学年第学期教学实施小结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采用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任课教师:黄河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助教:任教班级中文(、)计划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本学期计划授课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施情况: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理论有部分,实验(实践、实习)有部分考试方式闭卷成绩计算方式卷面%平时%教学小结(含本学期参加教革课题、课程建设及获相关教学奖励等情况):较好完成计划,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存在问题是未能对作品作细致的赏析(由于课时偏少)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接受。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先秦文学1.1 概述:介绍先秦文学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重点内容:1.2.1 《诗经》:讲解《诗经》的成书过程、内容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1.2.2 诸子百家: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作品及思想内涵。
1.3 难点内容:先秦文学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分析作品内涵。
第二章:汉代文学2.1 概述:介绍汉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2.2 重点内容:2.2.1 楚辞:讲解楚辞的起源、代表作品及其文学价值。
2.2.2 汉赋:介绍汉赋的繁荣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2.3 难点内容:楚辞、汉赋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2.4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先秦文学与汉代文学的传承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唐代文学3.1 概述:介绍唐代文学的繁荣原因、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2 重点内容:3.2.1 唐代诗歌:讲解唐诗的分类、代表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3.2.2 唐代散文:介绍唐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3.3 难点内容:唐代诗歌、散文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3.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宋代文学4.1 概述:介绍宋代文学的发展特点、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2 重点内容:4.2.1 宋代词:讲解宋词的起源、代表词人及其词作风格。
4.2.2 宋代散文:介绍宋代散文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4.3 难点内容:宋词、散文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4.4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与宋代文学的传承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章:元代文学5.1 概述:介绍元代文学的特殊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2 重点内容:5.2.1 元曲:讲解元曲的分类、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教案古代文学课程导言导言【教学目的要求】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个大概的了解,简单介绍学习的思维和方法。
【教学内容】现在我们开古代文学课程一般用两套教材,一套文学史,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
不妨从这两套教材的关系说起,来说明我们应当怎样学习。
文学史顾名思义是一门历史科学,就是研究文学(包括内容、形式、思潮、流派等等)的发生、发展、变迁、兴衰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通史和断代史里都要讲到文学方面的内容,文学史则是所谓专史,与科技史、宗教史、政治史、经济史、哲学史等等并列。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学史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学科,这样的学科可以分三大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一是文学理论,从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学,讲文学内部外部的各种一般规律,与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有密切的关系;二是文学批评,一般来说它是指对于当前文学创作的评论,是运用理论来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等等;评论古代作家作品当然也可以说是文学批评,但由于这与文学史关系特别大,一般就纳入文学史研究之中了。
这三大类关系很密切,有时简直分不开,为了术业有专攻,分开还是必要的。
近年来赏析之风很盛,有人说可以成为第四大类。
这还要再研究。
中国文学史从字面上看应当包括从古到今的全部,但这个词一般指古代的文学史,即从上古到五四运动之前,而五四到解放这一段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解放后到当下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
古代文学时间长,精华多,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都应当学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因为时间甚长,内容太多,一般要分段研究,分段学习。
分段有不同的办法,例如可以分这样三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也可以这样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二种分法更有道理,因为这恰恰相当于中国文化史上的上古、中古、近古。
我本人主要从事第二段,兼顾一、三两段。
分段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更重要的还是要打通,不仅这三段要打通,古今也要打通,中外也要打通。
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汉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2. 让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辞赋等。
3. 通过学习秦汉文学作品,体会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4.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学特点、主要文学流派。
2. 诗歌:楚辞、汉赋、乐府民歌、五言诗、七言诗等。
3. 散文:先秦诸子百家、汉代史传文学、司马迁与《史记》等。
4. 辞赋:楚辞、汉赋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5. 秦汉文学作品选读:屈原《离骚》、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汉文学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作品等。
2. 鉴赏法:分析秦汉文学作品的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秦汉文学作品中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秦汉文学概述2. 第二课时:诗歌3. 第三课时:散文4. 第四课时:辞赋5. 第五课时:秦汉文学作品选读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秦汉文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分析秦汉文学作品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秦汉文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研究》等。
2. 参考书目:《楚辞校注》、《史记集解》、《汉书补注》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文学作品、历史资料等。
4. 影视资料:改编自秦汉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如《红楼梦》、《楚汉传奇》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汉文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秦汉文学的基本特点、代表作品及作家。
3. 鉴赏:分析秦汉文学作品的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4. 讨论:组织学生就秦汉文学作品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八、教学策略:1. 对比法:通过比较秦汉文学与其他时期文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文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案主讲人: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教学总时数:70—75节注:打有“*”号的是每节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及难点。
下同总绪论一、教学要求:从方法论上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方法,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现代意义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2、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过程;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参考书目和资料: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2.余冠英等主编:《中国文学史》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5.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发展简史》6.六省市十一院校:《中国文学简史》7.林传甲:《中国文学史》8.章培恒:《中国文学史》9.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10.胡适:《白话文学史》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3.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史》14.郭预衡:《中国文学史长编》15.范文澜:《中国通史》四、教学总时数:3 学时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教学要求: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文学史”这概念。
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2、“文学史”和“文学史学”这两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3.粗略了解代表中国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文学史著作的代表作。
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滥觞之作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以上教材分别代表了20、30、40、50、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水平。
7、章培恒、袁行霈等主编的新文学史著作。
*4、了解什么是“文学的本位”这概念的“三个层面”及“两翼”。
文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2、文学创作的主体3、作品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5、注重“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的两个方面的切入。
描述和评价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习惯,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补充介绍:(二)、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1、历史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
2、历史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二重存在。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人们在声称以“实在的”历史为依据时,实际上是在运用某种“解释”。
【法】马克·加博里约《结构人类学和历史》6、初步了解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和文学史“史料学”这一学科分支。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各种因素及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2.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①具体表现的三个方向。
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朝代的不平衡。
地域的不平衡。
②俗与雅的问题。
③各种文体的渗透和交融。
④复古和革新的渗透和交融。
⑤文与道的离合。
三、教学时点:1学时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及其概况。
二、教学重点:1、本教材有关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
(一)、三古、七段之分:1、上古期:先秦两汉文学(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文学第二段:秦汉文学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文学(公元3世纪—16世纪)第三段;魏晋—唐中叶文学(天宝末年)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文学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文学(正徳末年)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文学(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文学(1840年)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文学(1919年)2、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九个方面。
3、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文学概况。
先秦文学:1、要注意四个问题。
2、特点:巫史不分。
文史哲不分。
秦汉文学:1、创作主体的变化。
2、作品的变化。
3、统治思想的变化。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文学的基本面貌。
一、教学重点:1、中国文学的源头。
2、先秦文学的形态。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三、教学总时数:4学时四、参考书目和资料:1.郭沫若:《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2.司马迁:《史记》3.班固:《汉书》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5.徐北文:《先秦文学史》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文学的源头和产生的简况及其“三位一体”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1、传说时期的文学。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补充材料:一、上古歌谣的产生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吕氏春秋·音初》《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吕氏春秋·古乐篇》伊耆(qi 其)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性》《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二、上古歌谣的特点《南风歌》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孔子家语·辩乐解》《涂山歌》禹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
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
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sui 随)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于是娶涂山女。
《吕氏春秋》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卦辞、爻辞,《尚书》,《春秋》。
3、“三位一体”的特点:诗乐舞紧密结合。
《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吕氏春秋·古乐篇》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性质。
二、教学重点:*1、对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的理解及确定其性质。
巫史不分。
文史哲不分。
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的历史局限。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作者的变化简况。
二、教学重点:1、先秦文学作者的开初状态:由“巫”到“史”的变化。
2、贵族文学的兴起。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简况。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简况及特点。
二、教学重点:1、夏商时期:原始文化和夏商文学。
2、西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和西周春秋文学。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战国文学。
4、附带简介:楚地文化与楚辞。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教学要求:明确什么是神话及神话反映生活的特点;了解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及流传和保存。
二、教学重点:*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2、神话的流传和保存: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3、《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补充介绍:(一)、神话的起源(二)、神话的性质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禽蚩尤》(三)、神话的意义一、我国古代神话的流传和保存《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声。
尧曰:‘夔一足矣,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
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太平御览》引《尸子》二、神话与宗教迷信的区别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一)、神话与宗教迷信本质的区别。
(二)、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浪漫主义2、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3、其它三、思考题:1、我国古代神话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神话?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古籍中?为什么残缺不全?三、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及分类;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共五类)。
*2、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
二、教学重点:*1、以已观物和感物的思维特征。
*2、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3、神话思维中的情感体验。
4、隐喻和象征的思维特征。
三、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进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在留存和保存中的情况及其散失的原因: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神话散失的原因:神话的历史化。
(与上第一节相互参看。
)2、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题材、精神、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参考书目及资料:1、《庄子》(通行本)2、《楚辞》(通行本)3、《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通行本)4、《山海经校注》(通行本)5、高亨、董治安《上古神话》(通行本)6、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7、《理性主义》陈宣良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8、《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叶舒宪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9、《空寂的神殿》谢选骏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10、《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商务印书馆11、《心理学与文学》【瑞士】荣格三联书店12、《中国古代神话》袁珂中华书局13、《古神话选释》袁珂人民文学出版社14、《神话与诗》闻一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5、《神话与中国社会》田兆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6、《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后神话解读》曲金良文化艺术出版社18、《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夏军辽宁人民出版社《面向世界》丛书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教学要求:了解《诗经》的创作年代、编定、应用和流传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