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单元《第3课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粤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掌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导入活动:1. 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吗?能举例说明吗?2. 播放视频:播放几个不同环境中动物的生存录像,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学习内容:一、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1. 气候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物如何适应,例如北极熊的毛皮厚、散热较慢,适应极寒气候。
2. 食性适应:不同食物资源的动物如何适应,例如长颈鹿的长颈子方便吃树叶。
3. 运动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动物的运动能力提出要求,例如猎豹的奔跑速度快,适应捕食生活。
4. 繁殖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动物如何繁殖,例如雌鸟的色彩鲜艳,吸引雄鸟。
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法1. 生理适应: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适应环境,例如企鹅的体表覆盖有特殊的保温羽毛。
2.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行为变化来应对环境,例如沙漠中的蝎子白天躲在地底下凉快避热。
3. 遗传适应:动物通过基因的变异适应环境,例如北极熊体毛颜色较淡,便于隐藏在白雪中。
巩固练习:1. 请简述一个动物如何对环境进行生理适应的例子。
2. 你认为哪种适应方法对动物生存更为重要?为什么?拓展延伸:1. 请选择一种动物,设计一个适应环境的实验。
2.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否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了解了不同适应方法和原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珍惜我们的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适应方式。
2. 探讨动物适应环境的生存意义和进化过程。
3. 认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前言: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本课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认识其中的奥秘和意义。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课题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6学习目标1、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环境生活2、收集动物为适应环境进行迁徙资料,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1、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环境生活2、收集动物为适应环境进行迁徙资料,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难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环境生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从一道练习题入手导入新课:你知道下列这些动物为什么具有这样的身体特征吗?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展示相应答案教师通过练习引导学得出结论:动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学生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相关知识回答:老鹰:捕获食物藏羚羊:逃避敌害刺猬:防御这样设计既可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又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讲授新课1、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吗(1)鼠妇长什么样?展示鼠妇图片(2)鼠妇的自我介绍我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
通常在花园、庭院的砖缝、石头或花盆下面能找到我。
我属于杂食性,枯叶、枯草等都是我的学生看图片认识鼠妇学生齐读鼠妇的自我介绍文字通过图片认识鼠妇,具有形象感以阅读的形式了解鼠妇生活习性等最爱。
秋季是我的繁殖旺盛期,在21℃时,约经26天孵化便成幼体。
(3)奇怪的现象1)小明搬开石块,鼠妇就爬走了。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种现象提出问题,看谁提得有价值。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2)制作观察箱A工具与材料:展示图片与文字说明:湿土、鞋盒、秒表、剪刀、鼠妇、透明塑料片B制作过程:①在盒底铺上一层薄薄的湿土②用小刀将盖面剪掉一半③取2021妇放到盒子里盖好盒盖④在开口上放一快透明的塑料。
3)小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箱里的鼠妇行动,并做好记录,填写下表:教师以某一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展示实验结果分析结论学生在组内交流,并向全班汇报学生认识工具与材料学生跟教师一起观察箱学生小组内做观察实验,填写表格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由回答学生认真听锻炼学生善于提出科学问题了解工具与材料的作用学习制作观察箱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生活让学生知道有一部分动物的生活习性是喜欢阴暗环境生活了解动物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迁徙展示答案:兔子:眼睛长在头的两侧,有利于发现四周动静,逃避敌害再列举夏眠的动物:非洲肺鱼、黑眉蝮蛇、蜗牛、海参5、作业布置你身边的哪些动物有迁徙习惯?与同学交流巩固课堂所学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小实验观察,我们知道动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以及这种适应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如变色、变形等。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适应方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原理,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可能还不太清楚。
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有一定的差异,需要通过教学引导来提升。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变色龙为什么能够改变颜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环节:呈现新知教师向学生解释变色龙之所以能够改变颜色,是因为它们的皮肤上有色素细胞,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发生变化。
接着,教师展示一段关于变色龙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变色龙在不同环境中的颜色变化。
第三环节: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例如,一组选择了鸟类,他们观察到鸟类的喙形状各异,有的长而尖,有的扁而宽。
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结论,长而尖的喙适合捕捉昆虫,而扁而宽的喙适合啄食果实。
另一组选择了鱼类,他们观察到不同鱼类的鳞片形状和颜色各异,有的鳞片光滑,有的鳞片有棱角。
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结论,光滑的鳞片有助于减少水的阻力,棱角状的鳞片有助于保护鱼类免受天敌的伤害。
第四环节:概念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概念讲解。
教师解释说,动物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是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之一。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方式和原理。
2. 掌握动物在适应环境时的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3. 能够举例说明动物对环境适应的具体案例。
导学内容:1. 动物的适应方式分为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两种。
2. 动物适应不同环境的原理和机制。
3. 动物对环境适应的具体案例。
导学过程:一、导入与讨论(5分钟)1. 导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吗?”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看法。
二、学习与讲解(15分钟)1. 生理适应:动物根据环境的变化,通过生理上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如长颈鹿的颈椎,企鹅的羽毛等。
2.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改变行为习性来适应环境,如猫头鹰的夜晚狩猎。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举例说明动物对环境适应的具体案例,如骆驼的驼峰、企鹅的羽毛等。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动物适应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四、实践与练习(15分钟)1. 设计实验或任务,让学生模拟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过程。
2. 练习题:请列举3个动物的适应案例,并分析其原理和适应方式。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和原理。
2. 学生提出对动物适应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导学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原理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举例说明并分析动物的适应案例。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为保护动物和环境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特点。
2. 掌握动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生理和行为特征。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二、导学内容1. 动物的适应环境方式包括生理和行为两方面。
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动物生存策略和特点。
3. 动物的适应机制和进化方式。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环境下动物的特征和行为,引发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好奇和兴趣。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之一,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呢?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探究1. 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生物学中,我们经常听到“物种适应环境”的说法。
请同学们谈谈他们对动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2.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动物可以通过外观、行为和生理结构等方式对环境进行适应。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通过这些适应方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三、探究案例1. 北极动物:企鹅企鹅是一种生活在极地寒冷环境中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特征如何帮助它们在极地环境中生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
2. 热带雨林动物:树懒树懒是一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它们的特殊生活习性是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热带雨林环境的?请同学们一起讨论。
3. 沙漠动物:骆驼骆驼是一种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动物,它们的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是如何帮助它们在沙漠中存活的?请同学们展开思考。
四、实践1. 观察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请同学们自行选择一个动物,通过观察和研究,了解该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
并将观察结果分享给同学们。
五、总结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对环境进行适应,确保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六、拓展1. 动物适应环境的机制动物适应环境的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请同学们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更多细节。
2. 人类与动物的共生人类与动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该尊重动物的生存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请同学们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七、作业1. 选择一个喜欢的动物,描述该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
2. 思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以上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希望同学们在探究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机制,并意识到保护动物与环境的重要性。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3.15《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3.15《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成熟的大马哈鱼由海洋洄游到河流中产卵,幼鱼洄游到海洋长大。
(3)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随季节变化而进行换羽、换毛。
雷鸟四季换羽。
雄鸟在婚后和冬季之前,夏羽和冬羽完全更换新羽,而春羽和秋羽只是局部替换;雌鸟每年3次换羽,婚前不换羽。
雷鸟的冬羽与大地的银装一致,雌、雄均全身雪白。
春天雄鸟的头、颈和胸部也换成了有栗棕色横斑的春羽。
雄鸟繁殖前还有换"婚羽"的习性,用华丽的羽饰来博得雌鸟的青睐。
夏天雷鸟上体又换成了黑褐色,具棕黄色斑纹。
秋季植被枯黄时,羽毛换成黄栗色。
(4)冬眠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
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5)夏眠也是动物在缺少食物的季节为了生存的自然现象,是某些动物对炎热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
例如地老虎(昆虫)、非洲肺鱼、沙蜥、草原龟、黄鼠等都有夏眠习惯。
四、课堂练习:判断题1、生活在山地的蝗虫,则大多是绿色的。
2、鼠妇又叫潮虫,喜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3、鸟儿容易在绿草地上发现黄褐色的蝗虫。
4、大雁、角马和雷鸟都有迁徙的特性。
5、伯劳和家燕都是常见的留鸟。
6、兔子、小狗等许多动物一年中换2次毛。
五、拓展提高:劳燕分飞伯劳和家燕是我国常见的鸟类。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伯劳属于留鸟,通常不迁徙;而家燕属于候鸟,常会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去温暖的地方过冬,或到合适的地方繁殖。
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中有“东飞伯劳西飞燕”的诗句,这就是成语“劳燕分飞”的来历。
六、作业布置搜集资料,了解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生存,还有哪些自我保护行为方式?独立完成阅读资料课堂检测拓宽知识面培养探究兴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动物为适应环境而改变自己的颜色;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激发我们探究动物的奥秘,更加热爱小动物。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生活在极寒的极地,而有些动物却只能生存在炎热的沙漠中?为了生存,动物们都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行为。
本节课将探讨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目标1. 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 掌握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技巧;3. 培养对动物适应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导入思考1. 你知道有哪些动物可以在水下生活?2. 为什么北极熊的毛皮是白色的?3. 为什么沙漠中的骆驼可以长时间不喝水?四、学习内容1. 动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 北极熊:白色的毛皮可以让它更好地隐藏在雪地中,捕食更容易。
- 骆驼:可以长时间不喝水,因为它们体内的储水能力很强,而且鼻孔可以调节温度,减少水分流失。
2. 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 海豚:在水下生活,通过尾巴的摆动来前进,通过声波来定位周围的事物。
- 鳄鱼:可以在水下停留很长时间,通过皮肤上的气孔呼吸。
3. 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飞鸟:拥有轻盈的身体和强壮的翅膀,可以在空中翱翔,寻找食物。
- 豹子:拥有敏捷的身体和锋利的牙齿和爪子,可以快速捕食猎物。
五、拓展思考1. 如果你是一只动物,你希望适应哪种环境?为什么?2. 动物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六、总结动物们通过各种方式对环境进行适应,这种适应能力帮助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我们也可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珍惜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七、作业1. 选择一个动物,了解它是如何适应所在环境的;2. 思考一下,人类如何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并爱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
第二课时一、导入动物是地球上的生物之一,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动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理结构和行为习性。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如何通过适应环境来生存和繁殖。
2. 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特征。
3. 培养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关注和珍爱认识。
导学内容:一、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意义二、动物的生存环境及适应方式三、不同动物的适应特征导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展开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思考,引发他们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关注。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而有些动物却不能?”二、进修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意义- 适应环境是动物生存和繁殖的基础,能够帮助动物避免危险和寻找食物。
- 不同环境对动物提出不同的挑战,适应能力强的动物更容易生存下来。
2. 动物的生存环境及适应方式- 水生动物:具有特殊的鳃或皮肤呼吸器官,能够在水中生存。
- 陆生动物:拥有适应陆地生活的四肢和呼吸系统,适应陆地环境。
- 飞禽类动物:具有翅膀和轻巧的身体结构,能够飞行在空中。
3. 不同动物的适应特征- 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层层脂肪,能够在极寒环境中生存。
- 骆驼:长期缺水环境下发展出的储水囊和能长时间不进食的特性。
- 鲨鱼:具有锋利的牙齿和敏锐的嗅觉,适应海洋中的捕食生活。
三、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到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方式和特征。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爱动物的生存环境,与它们和谐共处。
导学延伸:1. 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动物,了解其生存环境和适应特征,并展开小钻研报告。
2. 通过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情况,增强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关注和珍爱认识。
导学案。
第3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2、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纸鞋盒、潮湿的细沙、小刀、10到20只鼠妇(用小纸盒装着)。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间揭开一块潮湿的石头,发现藏在石头下的鼠妇。
由此他们产生了一些疑问。
你们知道他们的疑问是什么吗?(学生读出四个小朋友有感而发的问题,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二)探究活动1 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1、教师: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我们常常能在花园、庭院的砖缝、石头或花盆下面看到它们。
而每当我们搬开石块等物体时,它们总会很快地爬走了。
是出现在阴暗的地方。
由此,你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2、学生:鼠妇是否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3、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4、指导学生开展“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探究实验活动,启发学生如何分析、判断并做出结论:观察鼠妇在实验过程中所停留的位置以及在有光和背光环境中的活动情况,从而判断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
5、教师:通过实验后,引导学生解释“搬开石块,鼠妇会爬走”这一现象的原因——鼠妇适应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具有明亮光线的生活环境。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2. 掌握动物在适应环境中所采取的各种生存策略。
3. 培养对动物世界的探索和珍爱认识。
导学内容:一、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 生理结构的适应:如鱼类具有鳃呼吸器官适应水中生活。
2. 行为习性的适应:如候鸟栖息在不同地区的季节性迁徙。
3. 形态特征的适应:如北极熊具有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适应极寒环境。
二、动物在适应环境中的生存策略1. 食性适应:不同动物根据所处环境的资源分布选择合适的食物。
2. 繁殖适应:动物根据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繁殖方式,如产卵或胎生。
3. 社会适应:群居动物通过群体生活提高生存率。
4. 捕食适应:猎食动物根据猎物特点采取不同的捕食策略。
导学步骤:一、激发思考:观察图片,思考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二、探究进修:查阅资料,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三、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种动物的适应策略,分享观点和见解。
四、展示效果:各小组展示讨论效果,互相进修和交流。
五、思考反思:思考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珍爱动物的建议。
拓展延伸:1. 走进动物园,观察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和行为习性。
2.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 参与动物珍爱活动,为珍爱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出一份力。
导学案评判:1.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展示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提出珍爱动物的建议,培养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有些动物可以生活在极端的环境中,而有些动物却无法适应?这是因为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适应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了解动物是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意义和作用。
2. 精通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特点。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诠释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三、进修内容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和作用。
2. 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特点。
3. 生物地理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四、进修重点和难点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意义和作用。
2. 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特点。
3. 生物地理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五、进修过程1. 导入环节:请同砚们观察四周的动物,沉思它们是如何适应当前的环境的。
2. 进修内容:a.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和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条件。
b. 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特点: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实行不同的适应方式,比如变色、生理结构调整等。
c. 生物地理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分布,了解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
3. 进修方法:谈论、试验、案例分析等。
4. 进修评判:教室谈论、小组合作、个人总结等。
5. 课后作业:观察家周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方式。
六、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主选择一个动物,深度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和试验,探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3. 参观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卫区,亲身感受动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重要性,精通了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特点。
期望同砚们能够进一步关注动物保卫和环境保卫,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知道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吗?今日我们就来进修一下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主题: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2. 掌握动物适应环境的各种方式和策略;3. 激发学生保护动物及环境的意识。
导学内容:一、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1 温度适应1.2 光线适应1.3 食物适应1.4 水分适应1.5 空气适应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策略2.1 生理适应2.2 行为适应2.3 进化适应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动物如何适应这些环境。
激发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 讲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温度、光线、食物、水分和空气等多方面。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动物是如何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
第三步: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策略1. 分析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和进化适应三种方式。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各种方式和策略。
第四步: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具体的动物进行研究,了解该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
每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第五步: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各种方式和策略。
强调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应如何保护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到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2. 让学生参与动物保护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动物保护意识。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对动物及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掌握一些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培养对动物世界的探索和保护意识。
导入引导: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曾经见过的一些动物,它们是如何生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呢?动物们在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时,会做出怎样的行为和变化呢?一、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 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如陆地、海洋、空中等不同环境中。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2. 理解不同环境对动物行为、生理和外貌的影响;3. 探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的关系。
二、导学内容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生存和繁衍的能力;2. 不同环境对动物的影响包括行为、生理和外貌上的变化;3.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变化。
三、导学流程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引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主题。
2. 学习(1)请输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概念,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介绍不同环境对动物行为、生理和外貌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多方面的。
(3)讨论动物对环境适应和进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为何会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化。
3. 拓展(1)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特点。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案例。
4. 总结总结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四、课堂作业根据老师的指导,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特点,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五、自主学习(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动物,思考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六、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互评和分享,让学生通过分享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
七、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导学案,学生能够了解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掌握动物在适应过程中的生存策略和特点。
一、导入1. 引入话题:动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生物之一,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能力。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吗?它们有哪些特殊的生存策略呢?二、概念解释1. 适应:指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通过自身的生理和行为特点,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生存下来。
第3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2、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纸鞋盒、潮湿的细沙、小刀、10到20只鼠妇(用小纸盒装着)。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间揭开一块潮湿的石头,发现藏在石头下的鼠妇。
由此他们产生了一些疑问。
你们知道他们的疑问是什么吗?(学生读出四个小朋友有感而发的问题,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
(二)探究活动1 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1、教师: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我们常常能在花园、庭院的砖缝、石头或花盆下面看到它们。
而每当我们搬开石块等物体时,它们总会很快地爬走了。
是出现在阴暗的地方。
由此,你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2、学生:鼠妇是否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3、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4、指导学生开展“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探究实验活动,启发学生如何分析、判断并做出结论:观察鼠妇在实验过程中所停留的位置以及在有光和背光环境中的活动情况,从而判断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
5、教师:通过实验后,引导学生解释“搬开石块,鼠妇会爬走”这一现象的原因——鼠妇适应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具有明亮光线的生活环境。
(三)探究活动2 动物的迁徙
1、教师: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自然界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气温、降水、食物等发生变化)时,动物会以某些适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向其他地区迁徙、洄游,或者进入冬眠、夏眠等。
2、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片说明:(1)角马迁徙;(2)大马哈鱼洄游;(3)大雁迁徙;(4)蝴蝶迁徙;(5)伯劳和家燕迁徙(介绍“劳燕分飞”的来历)
3、学生:利用课前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性,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明白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感受生物界的奇妙。
(四)作业: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角马迁徙;(2)大马哈鱼洄游;
(3)大雁迁徙;(4)蝴蝶迁徙;
(5)伯劳和家燕迁徙(介绍“劳燕分飞”的来历)
教学反思:
利用课前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性,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明白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感受生物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