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83.00 KB
- 文档页数:28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M=P*Q/V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
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1. 费雪方程式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P=MV/T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
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d=KpyMd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相同点:1。
弗氏采纳了凯氏理论中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即在凯氏和弗氏的理论中,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
凯氏假设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而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就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弗氏也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的影响。
2.在凯氏的需求理论函数中,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在弗氏的需求理论函数中,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也是正相关的。
凯氏认为,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就越大;弗氏也认为,在长期中,确定收入增加的话,消费者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3.两种需求函数的最终简化式大致相同。
凯氏需求函数的简化式为Md=f ( Y, i) ,弗氏需求函数的简化式为Md/P=f (Yr, i)。
在两种函数中,收入和利率都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不同点:1。
两种理论的前提假设不同。
1)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的是短期分析,假设价格不变;而弗氏的理论是在长期分析的基础上,并假设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2)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定义在M1的层次上,即假设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弗氏的理论将货币量定义在M2的层次上,即货币量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两种需求理论的函数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不同。
1)凯氏的函数为Md=f (Y, i)。
根据凯氏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2)弗氏的函数为Md / P = f (Yr, w, Rm, Rb, Re, gP, u )。
弗氏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同时还受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w)、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预期价格变动率(gP)的影响,还有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u)。
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第九章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度量本节要点:什么是货币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宏、微观因素是什么?(重点)一、货币需求的概念1.货币需求定义货币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是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获得或持有货币的意愿;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货币需求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结果。
2.货币需求分类就货币需求的主体而言,货币需求分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是指有行为能力经济主体在一定财务约束下,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财富分配行为。
宏观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束等),整个社会要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
二者关系:从数量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的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统计指标货币需求理论表明,货币需求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计量检验问题,因此,关键是如何从数量上来定义货币需求。
在计量技术发展早期(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往往在用M1还是M2作为货币需求的替代变量上存在争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货币需求研究中往往采用M1定义货币需求;目前,学术界分别用M1和M2定义货币需求。
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一定程度上讲,货币需求就是居民的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居民在各种资产之间选择过程改变货币需求。
资产系列:本币、外币、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和房产等等。
资产选择目的:保值;生利影响资产选择的因素:收入水平、市场利率、预期和心理偏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经济体制。
(一)收入状况1.收入大小:收入↑↓→货币需求↑↓2.收入间隔: 间隔↑↓→货币需求↑↓(二)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当前、客观因素)作为持币的机会成本与货币需求呈现负相关。
市场利率↑↓→持币机会成本↑↓→货币需求↓↑(三)预期与偏好主观心理因素也影响了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具体表现为预期与偏好。
4,两个市场:扩张性财政政策:G+/T-——总需求增加(2)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Ms增加——i下降——刺激(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财政政策作用于总需求是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货币政策作用于总需求是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通过传统、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共性:都是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出,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此时LM曲线是一条垂线,财政政策完全挤出,货币政策非常有效短期财政政策完全挤出:G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引起投资和净出口下降,此时政府支出G增加并没有导致产出增加,而是被投资和净出口减少完全抵消,央行应该选择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作为中介指标?选择标准:产出的波动小(3)长期来看,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无效(4)财政政策完全挤出?1,货币数量论推导AD移动因素MV=PY,PV不变,M+导致Y+,即货币供给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成本的变动导致AS位移,如宏观均衡的变动的几种情况)长期均衡均衡时,产出(Y)必定处于自然率水平(处,产出Y1>Yn,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成本提高导致出回到自然率水平。
可见总供给曲线天然存在自我纠错机制经济学的一个争论焦点在于,AS移动是否足够快?需干预AD曲线;反之,政府需要干预(3)总需求冲击下的自我纠错如图所示,试图通过需求冲击(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到更高的均衡点,长期是徒劳的,只能带来物价上涨(4)总供给冲击下的自我纠错总供给冲击发生时,长期产出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其治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普遍持续上涨W1:通货膨胀出现在不兑现纸币阶段;在贵金属货币制度下,不存在通货膨胀,反而可能存在货币增速不及经济增速的状况,导致通缩;W2: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局部性的或个别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不叫通货膨胀W3:通货膨胀是个过程,暂时性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照市场机制作用划分:公开性通货膨胀,隐蔽性通货膨胀按照物价水平上升速度划分:温和的通胀(飞奔的通胀(10%-50%)、恶性的通货膨胀(按照人们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划分:可预期的通胀、不可预期的通胀按照通胀的成因划分: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结构性通胀)通货膨胀的度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包含的消费品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热点】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原因:主要是CPI构成中的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中又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所导致。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货币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可以理解为单位货币的租金或价格,是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本章阐述货币需求的相关问题。
对货币需求问题的研究,是建立货币理论的起点。
货币需求理论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为什么需要持有货币、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是什么等等相关问题。
本章首先介绍货币需求的涵义和决定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各种货币需求理论并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节货币需求的涵义与决定因素一、货币需求的涵义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行为人愿意并且又有支付能力的一种意愿,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
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意愿,是一种特殊的需求形式,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但仅仅将货币需求简单地看作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意愿或欲望是不准确的,货币需求必须同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如果只考虑人们持有货币的愿望,而不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持有货币,那么货币需求就转变为人们的欲望,人们当然希望持有尽可能多的货币,货币需求就会趋于无穷大,货币需求的理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在现实中,人们产生对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所具有的职能,货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与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功能。
和其他资产相比,货币不能直接产生收益,但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持有的资产多种多样,一般而言,资产的流动性越差安全性也越差,但盈利性越高,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现实的经济情况做出选择,使得自己的效用能够最大化,这就要求资产中保留一定比例的货币。
因此,货币需求的涵义也可作如下表述:货币需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为了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功能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数量。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货币需求是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行为,人们的总财富可以用多种形式保留,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到底持有多少货币呢?货币需求是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的呢?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
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由中央银行提供低利率或者无息贷款维持其流动性;
2、督请存款保险机构提供紧急资金;
3、安排一个或者更多的大银行提供支援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货币需求函数:Md=M1+M2=L1(Y)+L2(i)=L(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