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审判的正效应
- 格式:pdf
- 大小:87.75 KB
- 文档页数:2
声屏世界2023/11实践与创新传媒与法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浅析阴王广瀚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新媒体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新媒体在给社会大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催生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负面现象,媒介审判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结合近些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媒介审判事件,对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现象做出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媒介审判舆论监督新媒体时代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始终秉持党性原则和新闻真实性原则,发挥着沟通上下、传播信息,思想宣传、整合社会,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实施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下放,“人人都有麦克风”,社会大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声机会,传统的把关机制作用弱化,出现了由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衍生出的媒介审判。
研究综述对于媒介审判,国内一个重大的争议点便是对于媒介审判现象的好坏判定。
一部分人认为媒介审判是对于司法的有益监督和矫正,只要合理引导、正确利用,可以为整个司法过程、体系的进步与升级助力;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媒介审判本身带有强烈的不可控性和不稳定性,一旦失控便会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一是将媒介审判与舆论监督放在一起进行各个方面的比较,进而证明前者是后者的一种畸变和异化。
2005年,学者慕明春在《现代传播》上发表的《媒介审判的机理与对策》一文中提出:“媒介审判是媒体角色的错位和舆论监督的异化,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消司法审判,以媒介的‘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对于建设和谐有序的民主法治社会,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1]二是提出相关的应对建议来规避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学者易伟斌在《如何规避“媒介审判”现象———以于欢案为例》一文中,以2016年4月14日山东聊城发生的“辱母杀人案”为例,从政府、受众、媒体三个层面对如何规避媒介审判表达了看法:“政府确保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过程中的独立性;受众应对‘媒介审判’现象主动发声;媒体要加强媒介自律。
从司法公正角度看“媒介审判”现象彭志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摘 要:媒介审判现象是新闻媒体法制报道失衡的表现,对司法的独立和公正造成重要影响。
与国外不同,媒介审判在我国呈现出特别的作用机理,与中国的法治建设、媒介属性以及民众的诉求紧密相关。
辨别媒介审判和正当的舆论监督,分析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司法的影响,寻找应对的策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完善媒介环境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媒介审判”;司法公正;舆论监督;媒介素养;法制意识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7-0069-012015年12月11日,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依法被执行死刑。
自2013年4月15日林森浩被批捕起,媒体对此案进行了持续的报道,期间一波三折,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类似的热点舆论层出不穷,也引起了又一波关于“媒介审判”的讨论。
一、“媒介审判”是什么对于“媒介审判”,存在一些争议。
学界和业界大部分人对其持否定态度,也有少部分人持肯定态度,认为媒介审判是对司法体制不足的补充。
我国知名的新闻传播法学家魏永征将“媒介审判”的主要特征概括为:“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媒介审判的报道在事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是失实的。
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
它有时会采取‘炒作’的方式,即由诸多媒体连手对案件作单向度的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相反的意见。
它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判决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公正性”。
[1]这一提法是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
在这个议题下,笔者认为陈力丹对“媒介审判”的定义更加清楚易懂,即“犯罪嫌疑人尚未经法院判决是否有罪,传媒已经在报道或评论中对其定罪,或传媒对嫌犯在法庭的辩护作倾向性的评论”。
论媒介审判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案件一:张金柱案件摘要:1997年8月24日晚,张金柱酒后驾车逆向行驶,将一个孩子撞飞,不治身亡;孩子的父亲和自行车则被卷在车下拖着狂奔,留下一条1500米的血路,张金柱被判死刑。
直到今天,“张金柱”仍然是驾车撞人逃逸者的代名词,该案则成了所谓“舆论杀人”的典型。
正文:张金柱为原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长以及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
1997年8月24日21时40分,张金柱驾驶一辆牌号为豫A54010的皇冠2.0白色轿车,撞着了各自骑车的苏东海、苏磊父子。
11岁的苏磊被当场撞飞,将皇冠车的挡风玻璃撞了一个破碎的大窝;他的父亲苏东海以及两辆自行车则被卡在汽车左侧的前后轮之间,逃跑的汽车拖着苏东海狂驰几百米远。
义愤之下,发现此情的行人、出租车等一起对皇冠车围追堵截,终于将其逼停。
事后,内脏破碎、颅内严重受创的小苏磊死亡。
苏东海被皇冠车拖拉得几乎体无完肤,从头到脚,伤痕深深。
头发被鲜血浸透,右臂皮肤被摩擦殆尽。
关键词:张金柱媒体舆论司法判决一:张金柱事件如何传播1、1997年8月25日,刚刚创办三年的河南媒体《大河文化报》(即现在的《大河报》)在倒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条新闻:昨晚郑州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司机怀着满腔义愤猛追;2、国内多家媒体对此案件进行转发报道,其中包括《北京青年报》、《新闻人物报》等多家知名报社,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舆论风潮;3、《南方周末》于1997年12月12日对张金柱事件进行了报道,名为《郑州惊天大血案开审》;4、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于10月13日播出了对此案件的调查,激起全国人民公愤,社会上要求判处张金柱死刑;5、张金柱案从中原进向全国,成为全国人民愤怒情绪的发泄点。
二:张金柱事件中舆论是否影响司法审判在全民声讨的强大舆论中,张金柱案走向法庭。
在案件报道过程中,媒体大肆宣扬“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观念。
其中《大河报》就张金柱案发出全国首篇报道,在标题中就将肇事者肇事行为界定为“狂逃”,并在行文中使用了“令人发指”等多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给报道加上了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使读者在阅读本篇报道时对张金柱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偏差。
浅析媒体审判与司法的关系摘要:中国内地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颠覆传统的媒体形式一次次将司法领域的案件推至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成为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近年来,媒体监督司法审判的现象逐渐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媒介审判影响司法审判的结果的案例也逐渐增多。
表面上来分析,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等宪法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民间冤情也可以不用上访便有可能获得更为高效的处理;民众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更为彻底,遇有不平只需敲击键盘即可带来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热烈讨论,成为人尽皆知的事件。
不容置疑,这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社会文明进步。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如此强大的社会效应也给司法审判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于焦点案件法官是否还能坚定地捍卫法律人的理性而做到审判独立与公正,这成为我们欢喜背后的隐忧。
任何社会问题一旦持续存在,必定暴露某些制度的缺陷。
关键词:自媒体公民知情权舆论监督前言:一、媒体审判的简述媒体审判(trial by media)一词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更细致的描述:即所谓“媒体审判”,是指传媒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涉案人做出定性、定罪、定量性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同情,诸多传媒单向度地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相反意见。
在中国,媒体审判已不是一个新现象,但是今年来媒体审判逐渐成为业界、学界热议的一个现象,这正是媒体审判对舆论、民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结果。
媒体审判通过媒体对事件有倾向性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影响媒体受众,从而将受众导向至媒体所希望的方向上来。
媒体审判所产生的舆论合理是巨大的,尤其是多个媒体(同质媒体与异质媒体)共同的报道。
在现代社会媒体是影响舆论的主要力量,对于司法审判来说会产生强大的外在舆论压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司法审判的最终结果。
二、引言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
如何看待媒介审判摘要:“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违反司法程序~在法院的正式判决未做出之前~利用手中的媒体资源~超越职权对案件做出判断~这是一种违法的和无效的裁判。
然而~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众口铄金~铺天盖地的媒介报道势必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从而影响到公众的正确认知和司法公正。
媒介审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对策也是多元化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绝不能因噎废食~媒介审判和合法的舆论监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合法的舆论监督不可少:关键词:媒介审判司法公正舆论监督角色错位1“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这个词语是舶来品,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
从理论上来讲,媒介审判在以英美法系为主的国家更容易形成,因为西方一些国家的新闻法制以判例法为主,法庭审判实行审判陪审制度。
如果媒介在审判前对案件或当事人做了过多的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投票及至判决的公正长期以来,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独立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问题争论不休。
中外的很多案例,由于媒介在其中的狂轰滥炸,发挥了显而易见的作用,而事后,在业内外却落得个“媒介审判”的诟病。
譬如号称震撼全美的“世纪审判”“辛普森案”,譬如轰动一时的“张金柱案”,无不是这一现象的明证。
例如,在对“张君案”的报道当中,有一家全国性的大报以此为标题;《重庆满街声讨魔头》。
应当声明的是,这篇报道刊发在法院正式宣判之前。
首先,它对张君已经先法院一步作出“判决”:张君“早就该枪毙”,“该杀”、“不杀,天理、国法不容”、“杀一儆百”等字眼充斥着整篇文章。
显然,这是违背“未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得认为有罪”的无罪推定原则的。
令人瞠目的是,在文章的小标题上,“张君该千刀万剐”几个字眼刺眼至极,诚然,张君是坏事做尽,然而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大报,公然宣扬“凌迟”这种封建社会的刑罚,煽动民愤,显然既没有法理依据,又毫无理性可言。
写到此,媒介审判的危害和暗藏的渊源是不言而谕的。
新闻与法“媒介审判”现象分析● 袁 媛“媒介审判”的含义及特点“媒介审判”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
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审判”。
通俗一些讲,“媒介审判”就是指大众传媒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案件,在法院还未做出相应的判决前,就对该案件进行大量报道,而且在报道过程中因为情感因素或利益驱使,报道者往往会掺杂个人的主观好恶因素,用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褒贬词语进行报道,从而担当起“民间审判”的角色。
审视媒体对于这些案件的报道,笔者认为“媒介审判”的特点主要有:1.媒介情绪“失控”,语言煽情化、暴力化。
媒介在报道中大量倾注了个人情感、好恶等主观意象,失去了应有的客观公正的理性。
另外,媒介用 “灭绝人性”、“罪不容诛”等词语来形容犯罪嫌疑人,首先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即犯罪嫌疑人是有罪的。
这无疑使受众对事实的公正判决产生先入为主的坏影响。
2.“媒介审判”的事件一般都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
媒介竞争的激烈和白热化,使很多媒介对于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可读性的事件趋之若鹜。
3.“媒介审判”一般都通过几个步骤来实现。
即:媒介首先对案件进行长时间、大容量、一边倒的宣传和炒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高度热烈和统一的舆论氛围→吸引了某些国家部门的权力介入→最终法官不得不考虑公众舆论的压力,从而导致一些案件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
简化一下,即:“传媒影响舆论→舆论影响领导→舆论和领导影响法院→法院影响审判”。
“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1.司法制度的缺位使媒介有空可钻,媒介是情有可原。
尽管我国司法体制正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但其自身的设计缺陷、执法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以及其内部的监督苍白无力等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使人们对其能力和效力产生了怀疑。
然而人们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向媒体寻求帮助。
而一些媒介也恰恰就是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以填补司法功能的缺陷为由,大胆地充当了“勇士”,为人民说话、办事,进行“媒介审判”。
对“媒介审判”现象的思考(全文) 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媒介舆论监督功能日益得到重视,同时,愈演愈烈的“媒介审判”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
“媒介审判”一词出自美国,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
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审判”(trialbynewspaper)。
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
在我国,伴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法治报道逐渐成为我国众多媒体争相参与的报道领域,两种形式的媒介审判现象也开始在新闻界蔓延:一种是司法案件中的媒介审判。
媒介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它本身并不具备也不应当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决功能。
而我国的媒介在进行批评性报道中,常常以舆论监督的名义,扮演了不该扮演的角色,以审判者自居,轻易地给司法机关尚在处理的案件定性或给他人定下罪状,发生媒介社会角色的错位现象。
媒体营造的齐声挞伐的舆论氛围,让司法机关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就不得不考虑公众舆论或所谓“民意”的压力,导致某些案件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
另一种则是媒介的道德审判。
道德审判相对于司法审判来说显得更为隐蔽,却更值得我们警惕。
在该类报道中,媒体以“社会正义”、“人文关怀”等旗号义正辞严地将新闻人物置于道德的审判台上,甚至是道德的陷阱之中。
对于如何避免“媒介审判”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改“一面提示”为“两面提示”,改“诉诸感情”为“诉诸理性”。
在新闻报道中,只要遇到冲突,遇到矛盾,遇到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不同观点的地方,就一定要倾听双方的意见,报道双方的真实态度和观点,要给冲突、对立的双方以表达自己看法的平等机会。
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往往采取“诉诸感情”的方式,是“感动人”,而不是“说服人”。
对“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吴秋余《新闻战线》( 2007-05-10 第五期)2006年9月19日下午,原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尚军,因涉嫌受贿90万余元和98万余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安徽省安庆市检察院提起公诉。
此事一出,媒体再度掀起了讨伐“女贪官”的高潮。
在没有经过司法机关证实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将许多未经核实的所谓“桃色新闻”公之于众,并被众多都市类媒体和网站转载。
而《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赴安徽阜阳、安庆调查采访后,证实这又是一起无确凿证据情况下被夸大了的“新闻”。
这一事件揭示出的一些媒体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的“媒介审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试就这一现象作简单分析。
权力碰撞——把关人的责任“媒介审判”或称“新闻审判”,原是西方新闻传播法中的一个概念,意指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
①20世纪上半期,“新闻审判”在美国盛极一时,报界为提高发行量,大肆炒作司法报道,肆意在报纸上宣布嫌疑犯有罪,以引起读者兴趣。
在我国,伴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法治报道逐渐成为我国众多媒体争相参与的报道领域。
至上世纪末,全国法制类新闻报刊已发展到200余家,发行量高达400多万份,每年编发各类法治新闻稿件高达数百万件。
舆论监督权与司法权的碰撞使老百姓第一次获得如此多地监督司法运作过程的机会。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体对法治报道倾注如此多的热情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环境监视的职能。
环境监视是指大众传媒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
②法治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个社会的重要政治环境,对每个公民的社会权利都存在直接、间接的影响。
因此,法治环境必然成为大众传播媒介重点监测的对象。
二是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信息的“把关人”。
在媒体商业化运作的今天,大众媒介选择新闻信息的标准除了要符合真实性原则以外,还必须符合新闻价值判断系统的标准,其中包括:时效性、影响力、显赫度、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人情味和趣味性,③才能使新闻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论中国媒介审判的合理性摘要:媒介审判是指将媒体作为一个公开透明的舆论平台来对国内外的重大法律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
这种形式的审判方式,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理解机会,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在中国,媒介审判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这种方式的审判,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关键词:媒介审判;公正性;透明度;合理性;舆论正文:一、媒介审判的定义和意义媒介审判是指通过将媒体作为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对一个法律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和评判。
它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审判的形式,通过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传递了更多的信息和理解机会,扩大了审判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媒介审判的本质就是公众对质权的一次表达和行使。
二、媒介审判的实践和经验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媒介审判成为了推广和运用的对象。
通过这种方式,公众得到了直接参与法律事件的机会,了解了案件的详细信息,理解了法律适用的情况,更广泛地了解了司法体制的运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洛杉矶黑人警察暴力执法事件,这次媒介审判公正透明,广受全球市民的关注,也成为了美国司法体制的一次检验和升级。
媒介审判在中国社会中的实践经验证明,它是一种公开公平的审判方式。
三、媒介审判的合理性原因媒介审判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司法公信力媒介审判能够增加审判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公众更直接地参与到事件中来。
从而大大提高了司法体制的公信力和普及率。
2. 保障公民知情权媒介审判让公众了解了案件的基本情况,关注司法机构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从而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压缩司法成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媒介审判成为一种快捷和省钱的司法途径。
它的成本相对较低,简化了司法步骤,可以缩短审判时间。
4. 增加司法效率媒介审判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审判方式,公众的舆论和监督能够增加司法效率,加快审判速度,提高判决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四、媒介审判的挑战和对策媒介审判虽然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难度和挑战。
媒介正效应名词解释
媒介正效应是指媒介在传播信息、知识和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它的核心观点是,媒介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具体来说,媒介正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赋予社会地位和重申社会准则:大众传媒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
- 丰富知识:大众传媒可以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拓宽人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 改变时空观:大众传媒可以让人们在同一时间了解不同空间的事物,激发人们的进取心。
- 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大众传媒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媒介正效应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媒介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等。
因此,在使用媒介时,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审慎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媒介审判的探究与应对策略媒介审判是指通过媒体对公众人物、事件或事务进行评价和批判的过程。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统媒体的发展,媒介审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媒介审判的过度和不公正可能会给个人、组织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介审判的现状和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有效缓解媒介审判带来的问题。
一、媒介审判的现状与影响媒介审判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传播速度快,媒介审判的范围和影响力大大扩大。
无论是名人、政治人物还是普通民众,都可能成为媒体和公众口中的话题。
媒介审判的情绪化趋势明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往往被极端和情绪化的言论所吸引,导致媒介审判更加偏激和片面。
媒介审判常常受到利益集团和意识形态的操纵,造成对某些事件或个人的不公正评价和扭曲报道。
由于媒介审判的公众性和随意性,一些个人或组织可能因此遭受严重的名誉侵犯和负面影响。
媒介审判可能给社会个人和组织带来以下几种负面影响:媒体对个人和组织的不公正评价可能导致其名誉受损,进而对其生活、事业和社会地位造成严重影响。
媒体的偏激言论和片面报道可能导致公众对事件或事务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会舆论和公众决策。
作为传媒机构的报道行为对事件的态度和倾向,往往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不同认知,导致社会矛盾和分歧进一步扩大。
长期以来的不公正媒介审判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和道德水平。
二、媒介审判的应对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公正为有效应对媒介审判带来的问题,完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对于媒体和媒体人员的不当行为应当依法进行惩处,并加强对虚假报道和不实信息的监管。
建立起媒介自律的机制,加强对报道的核实和客观性评估,制止媒体的不当行为。
建立公平公正的诉讼机制,对于涉及名誉侵权和不当评价的行为,应当对侵权方进行法律追责,保护受影响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2. 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对于应对媒介审判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审判现象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审判现象一、何为媒介审判最近关于财新记者王晓璐的报道,使媒介审判一词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引起广泛讨论。
追本溯源,媒介审判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司法及媒体实践中。
即媒体对于法院尚未最终裁决的案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经常会对法院的审判活动造成影响,尤其在设立了陪审团的案件中,传媒报道的影响更容易通过陪审团成员发挥作用。
这种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影响审判结果的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trial by mass media”,即我国所称的“媒介审判”。
中国的法律不包含陪审团制度。
因此,对于媒介审判在中国的存在与否,学界也有诸多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唐远清认为,中国不存在“媒介审判”,所谓的“媒介审判”现象的罪魁祸首是“行政审判”。
他认为,从我国现实国情看,其实问题的症结不在媒体,而在于媒体和法院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颇有国情的环节,那就是行政权力或者说“长官意志”的干预。
因此,在中国,并不存在什么“媒介审判”,存在的是“行政审判”。
法学家魏永征认为,如今中国的媒介虽然不再有斗争工具的性质,但是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公权力的背景。
其中特别是那些国家通讯社、党的机关报以及政府台,他们那些被认为体现某种官方意图的内容,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对于法院也不例外。
这样,那种媒介凌驾司法的陈旧观念,还是有机会外化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媒介审判。
二、媒介审判与舆论监督的区分媒介审判和舆论监督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媒介审判的内涵,首先不妨来理清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媒介审判,是可能会违背法律的。
我国法律规定无罪敲定原则。
根据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质精神,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权不受非法侵犯。
但在各国的侦查实践中,那些误报、过度报道或者真名报道的犯罪新闻报道常常会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权。
因此,媒介审判不只是关乎媒介报道失实和媒介伦理的问题,更直接的是违反法律。
媒介在报道重大事件时以自身好恶,在法院还未审理案件时就自己对事件进行审判,这种带有个人倾向的报道所带来的是不理智的舆论,最后可能是导致法官屈从民意,做出误判。
_媒介审判_现象的积极效应法学视野7INTELLIGENCE“媒介审判”现象的积极效应大连民族学院新闻系王靖摘要:“媒介审判”现象的出现,对我国司法公正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后果。
但细细分析“媒介审判”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媒体赖以存在的媒介生存环境正在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媒介审判社会民主受众本位“媒介审判”概念是舶来品。
对于中国来说,“媒介审判”现象到底是否存在目前仍较有争议。
很多学者认为,“媒介审判”赖以存在的土壤是西方国家的陪审员制度,尽管中国拥有人民陪审员制度,但二者相去甚远,因而“媒介审判”无从谈起。
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确实不存在“媒介审判”滋生的土壤,但媒介在审判前对案件过分渲染的现象已经出现,并对司法公正造成了相应的干扰,因而推出中国存在“媒介审判”的结论。
笔者以为后者的观点更耐得住推敲,所以本文是建立在中国的司法审判过程中存在“媒介审判”现象之上而展开。
“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它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媒介审判”试图通过道德评判来取代司法审判,公然挑衅司法的权威,对公正审理案件、司法独立以及和谐有序的民主法治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尽管消极影响是主流,但作为一把双刃剑,“媒介审判”仍然有其特殊价值和意义,它无疑为重新审视我国媒体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媒介审判”这面镜子,从多方面映射了传播环境、受众以及媒体的进步。
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我国的新闻媒体与其说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不如说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作为党的宣传工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新闻媒体“扬声器”和“传声筒”色彩浓重,新闻本位并不显著。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与司法部门的关系就显得简单明了,即新闻媒体辅助司法部门审判,表现为新闻媒体按照行政指令在审判前对案件进行定性和预演,在审判后对案件进行报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