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选举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76
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决策论文二零一四年七月中美两国国家选举制度比较分析院系:信息学院专业班级:电科 13级3班姓名:闫冲学号: 2220130671指导教师:佟仕琪中美两国国家选举制度比较分析摘要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两个大国,在国家选举制度上的相同和差异是值得关注的,两国的国家元首选举更是值得浅析的。
选举对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但是中国的舶来品并只是完全的拿来主义,而结合中国的特色进行制定。
美国选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时趋于完善的,但是矛盾已经显露。
如何正确认识中美两国的选举制度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尝试分析。
关键词:中国美国选举制度相同和差异中美两国国家元首选举流程中国国家主席的选举流程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治条件。
候选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候选人必须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是年龄条件。
候选人必须年满45周岁。
1982年宪法修改了1954年宪法关于国家主席的候选人的年龄,即把35周岁改为45周岁。
这是因为国家主席的职务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关系重大。
国家主席必须是政治成熟、经验丰富、阅历广泛、具有较高声誉和威望的公民,如果达不到一定年龄,难以具备这些条件。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主席的人选,由主席团提名。
实践中,主席团都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提出候选人名单的。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召开期间,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会议主席团,会议主席团提出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名单,用等额选举的办法,提交大会表决,产生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步骤如下一、中共中央召开中共党籍的预备人选的民主推荐会,由正省部长级和正大军区职以上中共党员领导干部投票推荐。
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建议名单。
三、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讨论建议名单。
四、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建议名单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五、中共中央全会审议通过建议名单,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推荐。
高中政治常见题型解法归纳:选举制度的优缺点评述方法选举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中常见的一种决策机制。
下面是一些评述选举制度的常见题型以及解法归纳:1. 题型一:评述选举制度的优点选举制度的优点包括:- 平等性:选举制度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决策和挑选代表。
- 多元化代表:选举制度鼓励多样性和代表性,确保不同群体和利益得到平等的代表。
- 政治稳定:选举制度为政府提供了合法性和稳定性,通过选举过程来转移权力。
- 民主参与:选举制度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增加政治意识和责任感。
2. 题型二:评述选举制度的缺点选举制度的缺点包括:- 政治腐败:选举制度可能导致贿选、选民操纵和腐败行为的出现,削弱了民主的原则。
- 不公平性:选举制度可能存在选区不均衡、选举规则偏向某些利益集团等问题,导致选举结果不公平。
- 滥权问题:选举制度可能导致选出的代表滥用权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
- 政治分裂:选举制度可能导致政党之间的割裂和分裂,阻碍政府的有效决策和合作。
3. 题型三:评述选举制度的改良方法改良选举制度的方法包括:- 加强监管:加强选举过程的监管力度,减少选举中的腐败和不正当行为。
- 平衡利益:制定选举规则时要平衡各利益集团的权益,确保选举结果更加公平合理。
- 推动政治教育:加强公民的政治教育,提高选民的政治素养和意识,促进选举的公正和有效。
- 加强党派内部治理:政党要加强对成员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滥权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评述选举制度的优缺点是高中政治中常见的题型。
了解选举制度的优缺点并能够提出改良方法是培养学生对政治制度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部分。
英、法、德议会选举制度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议会选举制度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国家的选举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政治体系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议会选举制度的运作机制和特点。
本文将首先概述每个国家的选举制度基本情况,包括选举周期、选举方式、选区划分等,然后分析这些制度如何影响政党的竞争策略和选民的行为。
本文还将探讨各国选举制度在促进政治稳定、代表性和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面临的挑战和改革趋势。
通过这一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为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英国议会选举制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选举制度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
英国议会由两部分组成:上议院(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其中,下议院通过普选产生,而上议院主要由贵族和世袭议员组成,不过近年来上议院也在进行一定的改革,以增加其民主性。
选举机制:英国的选举机制采用简单多数选举制,即选区内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当选。
英国还有一套复杂的选区划分系统,旨在确保各党派在不同地区都有公平的代表权。
选区划分:英国选区的划分基于人口和地理因素,并定期进行调整。
选区大小不等,既有城市选区也有农村选区,以确保每个选区的人口规模大致相当。
候选人资格:成为英国下议院候选人的基本要求包括必须是英国公民、年龄必须达到18岁以及必须在选区内居住。
候选人通常需要得到一个或多个政党的提名。
选举过程:英国议会选举通常在每年的5月或6月举行,但具体日期由首相决定。
选民在选区内投票,每个选民可以投一票。
选举结果通常在投票日当晚或次日公布。
政党制度:英国实行多党制,但两大主要政党——保守党和工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存在其他小党和独立候选人,但他们往往难以在选举中获得显著支持。
影响与挑战: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对英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确保了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促进了政治稳定。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中西方选举制度的比较和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学生姓名:李全学号:0911240126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政行0901班指导教师:刘慧娟完成日期: 2012 年 6 月 18 日中西方选举制度的比较和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摘要:选举制度是当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也是公共权力获得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对中西方选举制度的起源、理论基础、选举特点和原则、选举经费的来源、选举过程的监督、选举制度的目的和选举的方式方法等做比较,研究其优缺点,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提供借鉴.关键词:中西方选举制度差异改革完善选举制度,是一国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它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权利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选民和代表之间的关系。
中西方选举制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通过对中西方选举制度的比较,以及当前西方选举制度的优点及我国选举制度的不足,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一、中西方选举制度的概述起源(一)中国选举制度的概述及发展中国古代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
但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大致来说,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实在四岳会议的基础上产生的禅让制;春秋以前,出于世官和选举;汉代推行察举和征辟;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迄于清代所采用科举制度并逐步完善,以此来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事变之亟和民族危机的严重,加上他自有的弊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日益变的不合时宜,并成为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教育发展的障碍,所以于1905年宣布废除。
科举制度虽早已随封建统治的结束而不复存在,但是沿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和人才的理念依旧被使用着。
而西方的近现代政治制度的传入,其中选举制度也随之传入,并被近现代所接纳并结合我国传统科举选拔制度,从而形成中国现代选举制度。
政治学中的选举制度比较研究在政治学领域中,选举制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公正性和效率性。
因此,对选举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加深我们对不同选举制度的了解,进一步完善国家的选举制度以及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单一民选制与成型区块制一个国家的选举制度对于国家内部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
在选举制度中,单一民选制和成型区块制是最为常见的两种选举制度。
单一民选制是指候选人互相竞选,获得最多选票的候选人胜出。
这种选举制度常见于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
其优点在于能够保障选举公正和民意表达,选民可以直接选择自己支持的候选人,体现了选民参与的民主原则并能保证选出更具代表性的政府。
但是,这种选举制度可能会导致党派支配,候选人难以获得胜利,容易引发政治分裂。
成型区块制是一种通过政治派别来组成一个政治代表组的制度,在选举投票中,每个派别集中投票支持自己推出的候选人或政党。
成型区块制常见于中国大陆和欧洲部分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
这种选举制度能够形成稳定的政治派别,有利于组建稳定的政府。
但是,它可能会导致政党或派别分化,甚至暴力冲突。
二、比例选举制与单一选举制在比例选举制和单一选举制中,比例选举制是一种分配席位的选举制度,而单一选举制是指每个选区选出一人作为代表。
比例选举制是一种建立在政治派别的选举制度,根据每个支持的派别票数来分配议会席位,选民通常选择他们支持的政党而不是一个候选人。
比例选举制常见于欧洲多数国家和日本,这种选举制度能够实现代表性的政府,并确保不同族群和派别的代表进入议会,是政治多元化和平稳移交政权的有力支撑。
但是,这种选举制度可能会导致政治分裂,在议会内存在多个小型政党,难以达成意见一致。
单一选举制是指在每个选区选出一人作为代表,候选人通常是互相竞争,这种选举制度常见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
它能够鼓励竞选,提高政治参与度,但也容易导致政治人物的个人化,忽视政治派别的重要性和政治多元化。
多数制、比例制和混合制三种选举制度的比较2009年I2月第6期(总第162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OFTIlECENTRALINSTITUTEOFSOCIALISMDec.,2009NO.6(Ge1.162)团Q雎徊圈回固国圈量∞遐固团瞎囤雎盟贺蕊玲(濮阳市社会主义学院,河南濮阳457000)摘要:世界各国的选举制度按照选举规则可分为多数当选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选举制三种.多数当选制有利于促进政府稳定,但存在着当选者代表性不足的缺陷;比例代表制能全面反映各政党的实力,但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政局不稳;混合选举制的代表性和政党的分化程度介于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两者之间.j种选举制度各有优缺点,各个图家应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社会阶层构成,政党分化程度等国情选择乃至改革自己的选举制度.关键词:选举制度;比较;多数制;比例制;混合制中图分类号:D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19(2009)06—0090—05如果说代议制是近现代国家实现民主的必然形式的话,那么,选举制就是实现代议制的必然前提.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选举制度都是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由其宪法,议会组织法或选举法等法律加以规定的.选举制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选举规则把选举制度分为多数当选制(包括相对多数制和绝对多数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选举制三种¨.三种选举制度各有优劣,为世界各国分别采用.比较三种选举制度的规则特点及其优劣,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外国政治并从中思考我国的选举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多数当选制多数当选制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古老的一种选举方式,它以候选人或政党为投票对象,获得多数选票者即可当选.多数当选制根据当选所需票数的多少,又可分为相对多数制和绝对多数制.(一)相对多数制相对多数制,又称简单多数制,是指候选人只要获得选区的最多选票而无需过半数就可当选的选举制度.相对多数制多在单选区中进行,单选区也叫小选区,即每个选区仅选出一名代表.在2O世纪之前,实行选举制的国家多采用单选区相对多数制.目前,全世界150个有选举资料的国家中,有43个国家采用相对多数制.世界上91个实行总统直接选举的国家中,有20个采用相对多数制.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各级选举实行单选区相对多数制和”胜利者得全票制”.总统,国会参众议员,州长,州议会议员,县行政长官,市长,市议员等都是按照这些规则选出的.拿众议员来说,美国众议院435位众议员是由435个选区选出的,每个选区按相对多数制选出一名议员.美国宪法规定,各州的众议员席位根据每十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数量来确定.每个州至少有一名代表.当联邦政府将一个州的众议员席位分配给州政府后,如何划分选区属州政府的职权,除6个州因人数少而只有一名众议员外,其他各州均需划分选区.选区的划分由州议会提出方案,通过后由州长签署生效.因此,州议会在决定选区划分时起着决定性作用.相对多数制一轮即出结果,计票规则简单明了,收稿日期:2009—06—27作者简介:贺蕊玲(1969一),女,河南濮阳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濮阳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外政治制度研究.2009年第6期贺蕊玲:多数制,比例制和混合制三种选举制度的比较91选举效率较高.议员由小选区产生,有利于加强议员对选区选民的责任感.但是,这一制度有着明显的缺陷,即当选者的代表性不足.因为这种选举制度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即议会多数党甚至总统是由全国范围内相对少的选票产生的.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在英国相对多数制的计票方法中存在着一种立方法则,即每个政党获得的席位数的比等于他们得票数的比的立方.这一立方法则在英国1959年选举中得到印证_5.在美国历史上,许多当选总统获得的选票占民众选票总数的比例不到50%,包括亚伯拉罕?林肯,伍德罗?威尔逊,哈里?杜鲁门,约翰?肯尼迪,理查德?尼克松,比尔?克林顿,乔治?w?布什等j.在选举制度对政党制度及政府稳定的影响方面,一般认为,相对多数制有助于两党制的巩固,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政府.在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讨论,该讨论围绕法国政治学家迪韦尔热的法则进行.迪韦尔热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选举制度对政党制度的作用法则:一是单轮多数投票制(即相对多数制)倾向于两党制; 二是双轮多数投票制(即绝对多数制)倾向于多元的,灵活的,非独立的政党体系;三是比例代表制倾向于多元的,严密的,独立的政党体系.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政党制度很大程度上根植于该国独特的历史发展,仅仅用选举因素解释肯定不够.迪韦尔热法则虽然引起了长期的争议,但是,多数政治学者仍然认为,相对多数制与两党制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研究政党制度的政治学家萨托利认为,尽管相对多数制本身不能产生全国性的政党政治,但是,它有助于维持一个已经存在的两党政治』.因为,在相对多数制下,小党的候选人很难取胜,选民倾向于投大党的票,使两大党中的其中一个党赢得议会多数或总统选举.相对多数制加大了有规律地实现政府更替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政府. (二)绝对多数制绝对多数制,是指候选人必须得到选区有效选票的半数以上才能当选.如今使用较多的绝对多数制主要有两类:选择投票制(或称偏好投票制)和两轮投票制.在选择投票制中,选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对多个候选人给出先后顺序,并用1,2,3,4……表示出来.计票时,如果有候选人得到超过有效票的半数以上的第一偏好票,则该候选人当选.否则,将得到第一偏好票最少的候选人删除,并依照这个候选人所得选票上的第二偏好,分别转移给其他候选人; 重复这一程序,直到有候选人选票达到半数以上.这一制度1918年以来就在澳大利亚众议员选举中实行,爱尔兰和斯里兰卡的总统也由此选出].两轮投票制的规则是,第一轮投票如果能够选出得票半数以上的候选人,则不用进行第二轮投票;否则,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高的前两位或前几位进行第二轮选举,按照绝对多数或简单多数决出优胜者.世界上91个实行总统直接选举制度的国家中,有49个国家采用两轮绝对多数制,多于使用相对多数制的国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是采用单选区两轮投票制的典型国家.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选举中,第一轮选举中前两名之外的总统候选人都被排除在外, 而两周后的第二轮选举决定这前两名中谁将出任总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国民议会的选举与总统选举稍有不同.根据单选区两轮投票制的规定,在法国本土划分的577个选区中每个选区各选出一名议员. 在第一轮选举中,如果某一候选人获得了参加选举的半数以上选民的支持,而票数又至少等于登记选民数的1/4,那么,他就当选为该选区的议员,无须进行第二轮投票.如果第一轮选举中无人得到50%以上的选票,则必须在一周后进行第二轮投票.在第二轮选举时,第一轮选举中得票率低于选区内登记选民的12.5%的候选人将被排除在竞选之外.进入第二轮选举的参选者只要获得简单的相对多数即可当选. 两轮投票制,由于在第二轮选举中当选者获得了比第一轮选举更多的选票,从而扩大了当选者的民意基础.但是,两轮绝对多数制仍然因存在议席与选票不成比例的现象而被指责为”不太民主”.下表是1993年法国国民议会选举中,保卫共和联盟,法国民主联盟,社会党及其盟友在第二轮投票中的得票率及议席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轮绝对多数制同样存在着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保卫共和联盟28.3%257法国民主联盟25.8%215社会党及其盟友28.3%579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在选举制度对政党制度和政府稳定的影响方面,一般认为,两轮绝对多数制有助于多党制下左右翼政党联盟的形成,从而促进政府稳定.因为,在第二轮投票中,相同政治属性的政党结成联盟才容易获得席位.同样的原因使得中间政党分化瓦解.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形成的多党制政党格局正是在两轮绝对多数制的直接催生下演变为左右两大派对峙的政党格局,从而克服了第四共和国党派林立,变化无常导致的政局动荡的弊端.相对多数制和绝对多数制还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选举结果容易受选区划分的影响,从而有被操纵的危险.相对多数制和绝对多数制多实行单选区制.在单选区制下,选区划分难度高,选举结果容易受到选区划分的影响.这是因为,单选区的划分要求人口数目基本相等,还需要考虑地理条件和行政区划,而且选区人口又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选区划分中, 掌握权力的政党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划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格里蜥蜴式划分”.这个词是指美国马萨诸塞州州长埃罗德里曼? 格里在1812年选举中采用的划分选区策略.1812 年,马萨诸塞州议会在埃塞克斯县划分了一个选区, 其古怪的形状就像一只火蜥蜴.格里通过划分选区,使本党在选票落后的情况下得到领先议席.后来,若控制州议会的某个党派从根本上改变了某个选区的形状,通过牺牲少数党来最大限度地加强自己的选举实力,就可以说这个选区遭到了”格里蜥蜴式划分”¨.”格里蜥蜴式划分”也出现在实行绝对多数制的国家.1958年,戴高乐为阻止法国共产党在工人集中的马赛等大城市中当选,把大城市划分为小块,将自然形成的工人集中区人为地分割开来.”格里蜥蜴式划分”催生了一门学科——选举地理学,该学科研究如何通过巧妙地划分选区从而使选票转变为议席.通常的方法是,各政党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政党把不支持本党的选民分散到几个选区去,使他们在各个选区都不能形成多数,或者把他们集中到某几个选区,从而使本党候选人在其他大多数选区顺利当选.二,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是指按各党派在选举中获得的选票数量在总票数中的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比例代表制是为克服多数当选制代表性不足的缺陷而产生的, 它的产生晚于多数当选制.无论相对多数制还是绝对多数制都仅仅代表部分而不是代表全体.所以,从19世纪中叶开始,包括密尔在内的一些西方政治学家开始提出按照选票比例分配议席的设想.密尔在1861年出版的《代议制政府》中指出:”少数应当有适当的代表,这是民主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它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民主制,只不过是民主制的虚伪装潢罢了.”在此之前,比例代表制已于1855年在丹麦使用,被欧洲大陆国家广泛采用则是在20世纪以后.比例代表制要在大选区(即每个选区可选出两名以上的代表)中实行,一般以一个省或一个州为一个选区,而在荷兰和以色列,整个国家设为一个选区. 比例代表制采用的最常见的方法是政党名单投票法, 即选民投票给候选人是整个政党而不是给某个人.政党所赢得的票数决定着其名单上能有多少候选人当选.其计票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其基本特征是先求出一个当选基数,再以各个政党所得选票与当选基数比,便得出各政党应得的席位.比例代表制当选基数的计算方法是:当选基数=某一选区有效投票总数/某一选区应选出的代表名额¨.按照这种算法,通常会出现各政党留下剩余票的情况,而议席也会出现剩余.因此,在政治实践中,又必须采取多种补救方法.例如,可依次由余票多者取得所剩议席.实行比例代表制的大多数国家都会辅之以政党门槛设置, 得票率低于门槛的政党将得不到任何席位.政党门槛的设置使议会免遭极端分子的进入.这一门槛在丹麦为2%,在瑞典为4%”.比例代表制按各政党的得票比例分配议席,各种政治势力,无论大党小党,只要赢得一定比例的选票就能够跨越政党门槛并进入议会占有席位,从而充分显示多元社会的各种政治潮流,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选民的政治意愿和各政党的实力.但是,这种选举制度也存在着不少缺点.其一,议员和地方选民没有很好的联系.因为,选民投票主要针对的是政党而不是候选人.当然,选民可以选择没有政党的独立候选人,但是,这种候选人胜出的机会往往是微乎其微的.其二,这种选举制度给政党以过大的权力来选择它的2009年第6期贺蕊玲:多数制,比例制和混合制三种选举制度的比较93 政治家或议员.有人认为,这种选举制度不是在选议员,而实际上是在选政党的领袖.在选举制度对政党制度和政府稳定的影响方面,一般认为,比例代表制强化了多党纷争的局面,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政局不稳定.因为,比例代表制在客观上有利于小党的发展,进入议会的政党往往多达数个甚至十几个,二十几个,这些政党的纲领和政治倾向极不一致,很少有单一政党能够在议会中占据稳定的多数,要形成多数,组织政府一般需要两个甚至几个政党共同结成联盟.然而,这样的联盟极易因内部分裂而导致政府频繁更迭,造成国家政局的不稳定.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采用比例代表制,促使政党纷纷诞生,并积极参加选举.可以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选举和选举制度促进了其多党制的政党制度形成_1.然而,据统计,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从1946年到1958年不到12年的时间里,政府更迭达20多次,平均每届政府执政不足六个月,最长的一年多,最短的仅两天.比例代表制的这种先天不足和制度性缺陷也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党的兴起和战后意大利政府的频繁更迭所证明.意大利共和国从1946年7月首届政府成立到1997年的55届政府中,平均每届政府的寿命为1O个月,最长的两年零三个月,最短的仅为九天.其新近的例证则是法国国民阵线的异军突起.法国密特朗政府在1986年国民议会换届选举时,恢复了第四共和国政府采用的比例代表制,致使一个默默无闻的极右政党——国民阵线出乎意料地在国民议会中获得了9.8%的有效票,夺得了33个席位,首次进入议会并单独组成议会党团J.社会党实行比例代表制,无意中帮助了种族主义者,使法国左右两极化的政党格局向多极化的政党格局发展. 1986年的比例代表制历时非常短暂,随后又恢复了两轮投票制度,但是,法国多极化的政党格局却一直持续到今天.那么,比例代表制与党派联合组阁是否必然会导致政治不稳定呢?从经验上看,荷兰,瑞士,挪威等国家均采用了比例代表制和联合政府,但是,政府稳定程度很高.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即实行共识性民主模式.该模式强调,各个政治阶层对政治体系的理念,规则和结果表示接受和同意.在没有实行共识性民主模式的国家,如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和战后的意大利,则呈现出多党林立,倒阁频仍的政治混乱状态,政治稳定无法保障.因此,比例代表制在没有共识性民主因素的情况下,对于政治不稳定的确应该负相当的责任.三,混合选举制}昆合选举制就是把单选区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在一起的选举制度.这种选举制度是由德国最先采用的.为了防止魏玛共和国时期采用比例代表制带来的消极后果,联邦德国的政治家对选举制度作了重大调整.他们采用5%的政党门槛及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相结合的混合选举制以发挥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的长处并克服其不足.这种混合选举制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成为民主国家选举制度改革的一大趋势.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4年共有27个国家的选举制度发生了变化,其中,就有12个国家是由其他类型的选举制度改为混合选举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意大利,新西兰,菲律宾等.以德国联邦议院的选举为例.在德国联邦议院598个总议席中,一半采用单选区相对多数制,由全国划分成的299个选区直接选举产生;另一半采用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德国采用”一轮两票制”,即一张选票的左边为第一票,右边为第二票.第一票由选民直接投给选区候选人,采用相对多数制选出全体议员的半数.第二票投给政党,各政党在各个州均提出一个州候选人名单.各州的选民实际上是在对不同政党提出的州候选人名单进行投票.联邦议院的议席分配按各政党在全国的第二票得票率对全部598 个议席进行分配.在各政党依第二票得票率所获得的总议席中,还必须减去其通过第一票已取得的选区议席,其差额才是各政党再应分得的议席数,这被称为”联立制”(与此相对应,采取”并立制”的国家各政党依其政党得票率来分配应以比例代表制选出的议席,而与各政党在单选区已当选席位的多寡无关).联邦议院选举的计票程序为:一是剔除小党.根据各政党在全国第二票的得票率,剔除较小的政党.1956 年联邦德国第三部《联邦选举法》规定:一个党只有在全联邦获得5%以上的选票或至少赢得三个以上94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的议席,才能进入联邦议院.二是总分配.根据各政党在全国的第二票得票率及联邦总议席数,确定各政党的总议席数.三是次分配.各政党根据各州候选人名单在本党第二票总票数中所占比例及本党总议席数,将本党议席再分配至各州的候选人名单.四是扣除直选议席.一个政党在一个州的议席数计算出来之后,要从中扣除该党在该州所获得的直选议席数,余额才是该党在该州再应分得的议席.然后由各政党按各州候选人名单上的顺序将议席分配给各州的候选人.如果一个州的直选议席数超过了该州通过候选人名单而应分得的议席数,那么,将会出现超额议席.当然,在实行混合选举制的国家中,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的调配比例,联立或并立,政党门槛等都不尽相同.具体区别见下表所示:国家席位分配门槛制分配选票598席(1)1/2简单多数制德国5%或3席联立制两票制(2)1/2比例代表制120席(1)65席简单多数制新西兰5%或1席联立制两票制(2)55席比例代表制273席(1)227席简单多数制南韩5席并立制一票制(2)46席比例代表制480席(1)300席简单多数制日本2%或5席并立制两票制(2)l8O席比例代表制630席(1)3/4简单多数制意大利4%联立制两票制(2)1/4比例代表制386席(1)176席单选区两轮多数决选制匈牙利5%并立制两票制(2)152席比例代表制(3)58席全国不分区代表450席(1)1/2简单多数制俄罗斯5%并立制两票制(2)1/2比例代表制混合选举制综合了简单多数制和比例代表制的特点,其代表性和政党分化程度介于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之问.也就是说,混合选举制既吸收了多数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制的长处,同时,也把它们的先天不足吸纳进来.因此,混合选举制的政治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两种方法所占的比例,政党门槛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来讲,比例代表制的名额越多,政党门槛就越低,越有利于小党当选;比例代表制的名额越少,政党门槛就越高,小党越容易被淘汰.因此,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比例代表制名额和政党门槛来调节议会内政党的数量,以控制政治不稳定的因素.但是,政治稳定往往是以牺牲代表性为代价的.四,结论综上所述,多数当选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选举制三种选举制度各有优缺点,为世界各国分别采用.至于哪种选举制度”最好”,实际上并无定论,只能说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每个国家应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社会阶层构成,政党分化程度等国情选择乃至改革自己的选举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国选举制度的改革,总是会推动其政治的发展的.参考文献:[1][2儿7][8][18]聂露.论英国选举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43,244,244,247,253.[3][9][15]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着,张小劲等译.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7.224,224,220.[4]与非.美国国会[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149.[5]让一马里?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着,张新木译.选举制度【Mj.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6—57.[6I【12]施密特等着,梅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1,268,250.[10]MichaelG?Roskin.着,郑又平等译.最新各国政府与政治:比较的观点[M].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147.[11][16][17]吴国庆.法国政党和政党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99,287,299.[13]J.s.密尔着,汪璃译.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O6.[14]田为民,张桂琳.外国政治制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82.[19]严海兵,聂平平.选举制度与政党体制的关系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2O]陈志斌.德国政体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6—255.[21]王业立.比较选举制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37. 责任编辑:张秀红。
摘要选举制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更是一个国家民主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衡量指标。
本文在对西方国家的多数当选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选举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对我国的选举制度进行思考,得出我国选举制度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选举制度比较启示中图分类号:d750 24 文献标识码:a“选举”作为政治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都有,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历史的原因以及它们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和民主发展的程度不同,每个国家都产生了与各自国家发展相适应的选举制度。
但从选举制度对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分析,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明显要优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总结西方先进的选举制度,对于广大的发展国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尤其对于我们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并借鉴他们在选举中所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对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选举制度的界定对于选举制度的界定,存在以下几种说法,皮纯协从集合概念角度给选举制度下了定义,他认为选举制度是“选举政权代表机关的成员(代表、议员)和国家机关工职人员时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总称”①;张友渔从法律制定的角度出发,将选举定义为“法律规定的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某些国家工职人员的制度”②;唐晓等学者从法学的角度对选举制度下了如下定义“选举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工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是各种选举法律规则的总称”③;罗豪才和吴撷英从公民民主的角度出发,认为“近代意义上选举制度的概念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选出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国家政治事务”④。
综合以上学者对选举制度界定,笔者认为:选举制度是一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公民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按照民主的程序选出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代为行使自己各种权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列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总称。
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这个概念,首先从核心和内涵来说,选举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选举制度的优劣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主文明程度;其次选举制度包括公民在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代为行使自己的权力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的原则、制度和程序。
比较中美两国的选举制度选举是一种公共选择,是公共领域活动的一部分,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选举道路开始铺展。
我国在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民主选举是无论如何避免不了的,选举政治是我国实现人民主权的根本和基础。
当前我国的选举由国家法律统一加以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中央和地方党委实行领导,个地方人大常委会具体组织。
如何搞选举与中央的态度和国家的政治气候有密切关系,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有很大关系,选举作为公民社会表达意愿的方式,决定着基层政权、人民代表的素质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党组织的工作评价。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选”和“荐”不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例如奴隶社会的王室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显职,从而控制奴隶社会统治权的王位及贵族的世袭特权是世卿制。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主要通过军功和养士这两条途径把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吸收到新的政权机构中来。
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和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通过品评,把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
而后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与以前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举的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1905年,随着专制主义王权的没落,科举制度也被扫进了垃圾堆,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以及官员的朝上心态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观,官官相护的官僚体制也是如此。
先有国再有民的心理使各级官员认为只要巴结好了上司,就可以高枕无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后遗症。
毫无疑问,这种现象与选举有关,和我国公民社会不发达,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社会力量的缺失有关。
从选举方式来看,当前我国选举可分为两种:一是县、乡级人民代表以及“村官”等的直接选举;二是间接选举,指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