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49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开,让学生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如下:1. 第1节:物理学简介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认识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第2节:物理学的单位学习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3. 第3节: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知道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掌握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教学重点: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换算,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3. 单位换算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科学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 物理学简介定义:研究自然界的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自然界中的物体和现象。
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推理。
2. 物理学的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3. 科学探究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选择题1.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发现“镭”的科学家是()A. 杨振宁B. 牛顿C. 居里夫人 D. 李政道【答案】C【解析】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若贝尔奖。
这些伟大的成功皆源于她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长期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
她和丈夫发现的“镭”是在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四年提炼出来的,故答案为:C。
【分析】牢记物理常识,解答即可.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打雷时,人们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雷鸣是()A. 同时的B. 先看到的闪电后听到的雷鸣C. 先听到的雷鸣后看到的闪电D. 以上都错【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知道,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即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故答案为:B【分析】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3.取一个放大镜,通过它看看近处纸上写的字,再看看远处的房屋树木,你会发现通过放大镜看到物体()A. 都比原物体要大一些B. 有时会看到比原物体小些C. 都和原物体一样D. 都和原物体一样是正立的【答案】B【解析】通过放大镜看近处纸上写的字时,由于u<f,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凸透镜是放大镜;再看看远处的房屋树木时,由于u>2f,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只有B符合实际,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u<2f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4.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的科学家和建立的新学说是()A.伽利略的“日心说”B.牛顿的万有引力C.哥白尼的“日心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答案】C【解析】【解答】公元2世纪时,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不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确立了“地心说”,到了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天文观察,利用工作余暇写成以“日心说”为主要论点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并建立的新学说“日心说”,故答案为:C。
初二物理教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二物理教材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具体内容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重点章节为1.1“什么是物理学”和1.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定义,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定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尺子、小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水流、风力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而引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2. 新课导入:讲解物理学的定义,阐述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 知识讲解: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质、能量、力、运动等。
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分析等。
3)物理学的应用领域:科技、生活、工业等。
4.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如浮力、摩擦力等。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物理学的定义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 物理学的应用领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2)举例说明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力、运动等自然现象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理论分析等。
2)如电磁学在电器设备中的应用、光学在眼镜制造中的应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否理解物理学的定义,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假定为静止)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不能是其本身)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符号:m/s换算关系:1m/s=3.6km/h5、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6、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m m dm cm mm 卩m nm换算关系:1km=1000m;1m= 10 dm = 100 cm = 103mm= 10 6卩m= 109nm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观察:量程、分度值、测量:1、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2、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特殊测量:累积法、化曲为直、化直为曲:7、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h min s ms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00 ms)8、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改进仪器材料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9、平均速度:定义:表示物体在通过一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科学研究的主要因素:提、猜、制、进、分、评、交2、科学家及成就:哥白尼日心说、伽俐略实验多;经典物理靠牛顿、爱因斯坦相对论;居里夫人发现镭、玻尔创办量子论。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动与静看参照、地点不变是静止、地点改变是运动。
2、长度丈量刻度尺、它的单位叫做米〔m〕,还有毫米〔 mm〕、微米〔μ m〕和纳米〔 nm〕,关系都是千进制。
3、刻度尺用法:刻度紧靠、视野垂直、估读到位、频频均匀。
4、公式: v , s=vt,5、均匀速度:总行程除以总时间。
第三章声的世界1、发声靠振动、流传靠介质、速度固液气、空气之中三百四〔m/s 〕。
2、乐音有规律、噪声很刺耳。
3、振幅定响度、响度是大小;频次定音调、音调是上下;要把人儿分、主要靠音色。
4、减弱噪声有三种,声源、人耳、流传过程。
5、蝙蝠靠超声、超出20000 赫;大象有次声、低于20 赫。
第四章多彩的光1、光的流传,无需介质;均匀介质、光沿直线。
2、真空之中、光速最快。
C= m/s 。
3、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反射的定律。
4、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各居双侧〔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5、镜面成像:大小同样、距离相等、像是虚像。
6、垂直入射:垂直入射、三角为零;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为零、折射角为零。
7、光的折射:斜着入射、各居双侧、方向改变、对角散布。
8、折射角大小:介质越密、夹角越小;介质越疏、夹角越大。
9、光密光疏:玻璃比水密、水比空气密。
10、红橙黄绿蓝靛紫,漂亮彩虹当空舞。
11、三基光:红、绿、蓝。
12、三原色:红、黄、蓝。
13、汇聚凸镜实焦点,发散凹镜虚焦点。
14、光的折射图两句话:向厚的方向偏、焦点与平行永相联;线过光心自然直,光芒总往厚的偏。
15、逢平会斜,逢斜会平。
16、凸面镜实验:三个同线、透镜中间、焦距分格;点燃蜡烛、三心同高;实像用屏、虚像用眼。
17、凸面镜成像:成像恰似照相机,物体两倍焦距外,实像减小还倒立;成像恰似幻灯机,物体一倍两倍间,实像放大也倒立;成像恰似放大镜,物体放在焦距内,虚像放大却正立;凸面镜成像,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在物距大于像距的前提下,物与像向同一方向挪动。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 (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精确使用举措: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匀称值。
3)精确记录测量成效: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率是表示物体活动快慢的物理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教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初二物理教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二物理教材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详细内容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具体章节为1.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1.3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认识到物理学的广泛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物理学应用领域的理解。
教学重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水流、电灯、手机等,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
2. 新课学习:(1)基本概念: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运动等,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内涵。
(2)研究方法:介绍观察法、实验法、推理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
(3)应用领域:展示物理学在科技、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如测量小车在不同斜面下的加速度,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学的研究过程。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2. 内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物理学的应用领域(4)实践情景引入:小车加速度实验(5)例题讲解(6)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举例说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根据实验报告,分析小车在不同斜面下的加速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