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64.82 KB
- 文档页数:26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上述定义得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人群,就是研究所关注得具有某种特征得人群,而不就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得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她相关得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得起点就是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研究得重点就是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得最终目得就是为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得区别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因素就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就是否就是否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
一、绪论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流行病学任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3.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 流行病学特征:1)群体的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的心理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二、疾病的分布(一) 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1. 发病率= —————————————————×K (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注意:1)若在观察期内一人多次发病,应记为多个新发病例数2)对难以确定发病时间的疾病可将初次诊断时间作为发病时间 3)已患病者不应计入暴露人口可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此即发病专率。
2. 罹患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适用于疾病爆发流行的情况) 3.续发率(二代发病率):(可用于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防治措施的效果) 续发率=———————————————×100%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注意:计算时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分母中去除;同一家庭中来自家庭外感染、短于最短潜伏期或长于最长潜伏期者均不应计入续发病例。
(二) 患病频率测量指标1.患病率(可用来表示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时点患病率= ———————————————---------×K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期间患病率= ————————————————-------------×K 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P )=发病率(I )×病程(D )2. 现状感染率 类似患病率 感染率 (可用于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 新发感染率 类似发病率感染率 =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 ×K 3.残疾率(残疾流行率) =残疾人数/调查人数×K (三)死亡指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粗)死亡率= ——————————————×K 同期平均人口数死亡专率:死亡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计算。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是否是否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研究方法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第一节绪论1.流行病学从人群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不止传染病,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学科基本:观察法(主要)、实验法、数理法。
2.学科特点:①群体特征;②对比的特征;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社会心理的特征;⑤预防为主的特征;⑥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疾病的分布1.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频率:①发病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内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新病例数/暴露人口数;多次发病可累计;意义: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
②罹患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意义:描述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强度,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③续发率(SAR,二代发病率):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1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比例。
注: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分母中去除。
意义:反映传染病的传染力强弱,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二)患病频率:①患病率(现患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分为:时点患病率(时间不超过1个月)和期间患病率。
意义: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的情况。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发病率与病程相对稳定)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发病率增高;治疗水平提高,病程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②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
意义: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评价防治工作的效果,特别是对那些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
(三)死亡和生存频率:①死亡率:一定时间内某人群总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单位:年)意义:反映人群中疾病的发生风险,即发病率的高低:病死率高的疾病;病程或存活时间短的疾病。
②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某病的病人数*100% 意义: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损害为主的的一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根据引起肝炎的病毒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不同类型,临床上多以急性为主,部分乙丙丁型肝炎可演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乙肝二对半(五项)】①HBsAg乙肝表面抗原②抗HBs抗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③HBeAg乙肝e抗原④抗HBe抗乙肝e 抗原的抗体⑤抗HBc抗乙肝核心抗体的抗原【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及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HBe)及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而无论“大三阳”、“小三阳”只能反映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不能表示病情轻重,其临床意义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测项目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病原学】1.HA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2.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后二者仅由HBsAg构成。
血清中一般以2)最多,1)最少。
HBV基因组中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分别位于长链。
其中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HBeAg,C基因编码HBcAg;P区最长,编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多种功能蛋白以参与HBV的复制;X区编码X蛋白,即HBxAg,可能反式激活多种调控基因,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
注意: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及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乙型肝炎,C区突变可致抗HBc阴性的乙型肝炎,P 区突变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肾综合征出血热。
3.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
但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5.不规则热: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
6.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内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外的各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有时可有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改变。
7.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8.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9.重叠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见于慢性乙肝重叠戊肝。
10.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1.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冰山一角”)。
12.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3.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流病各章重点总结红色和加黑均为重点掌握内容,其余为熟悉内容,仅供参考!第一章一、流行病学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流行病学研究重要观点:群体、比较、概率论、社会医学、多病因论四、流行病学应用: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及其分布特点2、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3、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的效果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自然史5、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6、卫生决策和评价第二章一、疾病频率常用测量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使用场合。
①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100%②罹患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③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100%(1)患病率升高的因素: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
(2)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增高,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
(3)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用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4)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前者为新旧病例总和,横断面研究,静态指标;后者为新发病例、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动态指标。
④感染率:⑤续发率:一个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二代病例)占家庭或某集体成员中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称续发率。
续发率=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即二代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用于家庭、集体单位或幼儿园发生传染病时评价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大小。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是否是否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研究方法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流行病学 人卫第8版第一章 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 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 否 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 设立比较组?是 否 是 否 随机对照试验 非随机对照试验 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 暴露←结局 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现况调查 生态学研究 研究方法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流⾏病学总结笔记绪论要求:掌握流⾏病学定义、基本特征和基本⽅法熟悉流⾏病学的基本⽤途了解流⾏病学的发展史,流⾏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定义1.流⾏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对象: ⼈群范畴:不仅研究疾病,还研究健康状态重点: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为控制和消灭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临床流⾏病学:来源于临床医学和流⾏病学。
它为临床问题寻找答案,并且以当前能够获取的最佳证据来指导决策,因此称之为“临床”;同时,因为是运⽤流⾏病学家建⽴发展的⽅法学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将单个病⼈的诊断治疗放在相同疾病的患病群体背景下进⾏,因此⼜称之为“流⾏病学”。
3.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案。
其原理和⽅法来源于流⾏病学。
(⼆)基本原理和研究⽅法1.基本原理①疾病分布的原理——研究起点疾病(健康或其它健康相关事件)在⼈群中的表现不是随机的,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特征的⼈群、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不同。
②病因和病因推断的原理病因:⼈群发病频率增加的因素(宿主、环境多因素)就是病因或危险因素。
病因推断:运⽤辨证和逻辑学⽅法,提出病因假设、验证病因假设和病因论证。
③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原理——最终⽬的传染病:提出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的措施慢性⾮传染病:根据其⾃然史提出三级预防措施等(三)基本特征1.群体的特征流⾏病学始终着眼于⼈群中的问题。
2.对⽐的特征对⽐是流⾏病学研究⽅法的核⼼。
3.概率论的特征流⾏病学多使⽤频率指标表⽰各种分布情况,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群中发病的强度或死亡的危险度。
流行病学总结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定义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内涵:a 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b 任务的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c 工总深度的三个范畴: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性流行病学d 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理论法)e 学科中的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随机对照试验(是)非随机对照试验(否)分析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否)↓↓研究方向?横断面研究(暴露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4.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流行病学的特征:)书:a群体的观点b比较的观点c概率论的观点d社会医学的观点f多病因论的观点(PPT: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结合社会因素;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a发病率 =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数 *k分母指的是观察人群所有可能患该病的人b影响发病率的因素:报告制度是否健全、诊断疾病的水平、年龄、性别2.罹患率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与发病率的比较:同:分子均为新发病例数不同: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3.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a患病率 = 特定时间内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 / 同期观察人口数 *kb与发病率的比较: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间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为静态指标,发病率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为动态指标C影响因素:发病率和病程条件: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病程,即P=I*D4.(了解)续发率表示在原发病例出现后,家庭或单位成员中易感者受传染而发生二代病例的频率,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或接触者发病率5.(了解)感染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是否是否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罹患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k 同期观察人口数病新旧病例数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期间患病率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区别和联系:①两者分母可能一样,但分子不同②发病率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调查,患病率常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调查③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续发率:家庭二代发病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100家庭中易感接触者总数二代病例数家庭中易感接触者中的⨯ 死亡指标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k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或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
粗死亡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100同期患某病的人数人数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 疾病的流行强度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有时某病的流行在短期内可越过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疾病的分布一、地区分布地方病:指疾病经常局限于某些特定区内某一特定人群中发生,不需自外地输入。
地方性 自然地方性:自然环境统计地方性: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或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的不同自然疫源性:病原体在野生动物间传播输入性或外来性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1. 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3. 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可能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4. 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倾向;5. 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二、时间分布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
1.严格的季节性: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2.季节性升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3.无季节性:如艾滋病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通常每隔1、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
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改变疾病的周期性规律长期趋势:又称长期变异,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三、人群分布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最易影响1.横断面分析:常用于描述传染病等急性病的年龄分布特征。
但该法不适用于恶性肿瘤、高血压及冠心病等慢性病年龄分布的研究。
2.出生队列分析:致病因子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四、疾病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居民和原居住地人群间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的关系。
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
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1.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相近,而不同于移居地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病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精神心理以及遗传等。
流行病学一般将病因称为危险因素。
必要病因:指引起某种疾病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旦该因素缺乏,疾病就不会发生。
促成病因:指某因素存在时可能导致某病发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时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除了必要病因外,其他任何能引起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都可以认为是促成病因。
充分病因: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疾病发生。
病因模型三角模型:疾病的发生是宿主、环境、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轮状模型:强调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病因网模型病因链:指不同的致病因素与疾病间构成不同的连接方式。
环境宿主动因流行病学三角疾病发生的轮状模型病因可分为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病因研究的方法:描述流行病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假设演绎法的整个推论过程为:从假设演绎地推出具体的证据,然后用观察或实验检验这个证据,如果证据成立,则假设亦成立。
推理形式为:①因为假设H,所以推出证据E(演绎推理)。
②因为获得证据E,所以反推假设H(归纳推理)。
Mill准则 Mill准则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和排除法。
求同法:指在不同事件中寻求其共同点求异法:指在相似的事件之间寻求不同点共变法:该因素很可能是该病的病因,二者间往往呈剂量—反应关系类推法:指所研究的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分布特征与另一种病因已知的疾病分布特征相似,那么可以推测这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排除法:指通过对假设的排除而建立假设的方法因果关联的判断标准:1.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个强关联如果为混杂因素所致,该混杂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将更强。
弱的关联强度更可能是未识别的偏倚所致。
常以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表示。
2.关联的时间顺序先因后果3.关联的特异性一般只适用于传染病4.关联的可重复性指关联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的研究成果。
5.剂量—反应关系6.因素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暴露因素与疾病有相似的“三联分布”,提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7.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8.实验证据第四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的特征,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既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个例调查: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个例调查的目的:①调查患者发病的“来龙去脉”,从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或减少类似病例的发生。
②总结疾病分布特征③核实诊断并进行护理指导④掌握当地疫情,为疾病监测提供资料病例报告:是临床上对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
新出现的或不常见的疾病或疾病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常为医学界所重视,从而可能形成某种新的假设。
它是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的连接点。
病例分析:临床医生最为熟悉的临床研究方法,是对一组相同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属于回顾性研究范畴。
病例分析目的和用途1.分析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2.评价某种治疗、预防措施的效果3.促使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病因假设和探索方向现况调查: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当时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有关的因素。
故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
以个体为单位现况调查特点1.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现况研究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3.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4.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现况调查目的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联系以便形成病因假设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现况调查研究类型1.普查:指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或制定某生物学检验标准,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普查的优缺点优点:①能早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早发现、早诊断疾病;②全面地描述普查地区人群总体的情况以及分布与特征;③比较容易为公众所介绍缺点:①工作量大;②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和现场诊断技术比较复杂的疾病;③由于普查对象多,调查时间短,难免重复和遗漏,无应答比例较高。
2.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特定时间、特定范围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随机化原则:指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均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到并组成样本。
抽样方法1.单纯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抽取n个,构成一个样本。
重要原则: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n/N)。
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