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定义角度看目的

我们先从教育学中对教育的权威的定义中去看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的词源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 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并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2.“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是“education”,在现代法语中“education”,在现代德语中是“erziehung”,三者都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 ”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 educere”转换来的。“educe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a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二)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都可以称为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更为狭义的教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

1.中国有代表性的定义

(1)《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4)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2.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1)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2)夸美纽斯:“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3)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4)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5)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6)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7)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8)斯普郎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编辑本段心理学角度看目的

然后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启示:

(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教育是什么?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Whitehead的The Aids of Education中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对创造力乃至生命力的激发。

芝加哥大学的Hutchins教授说:“如果我们在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人文教育和追求真理,那么这所大学没有存在的意义!”

是尊重生命,是学会热爱生活,是有一天可以不用教。

在马克思主义中人认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

编辑本段教育目的的作用

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 规范功能

人类的教育活动因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始终是丰富多彩的,但又是在一定的规律支配下进行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个国家或阶级或政党人才利益的集中体现,它把通过教育投资欲获得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浓缩在教育目的上。有了教育目的,就全方位地规范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活动都必须有利于指向教育目的的实现。①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任何一个层次一个类别的教育活动在开展之前、在进行之中都必须时时围绕教育目的去修正自己的培养目标。②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实践的实体,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化和实践上的展开。学校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这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决定的。③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教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就必须时时刻刻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把学生教好。④规范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实质则是为人才成长服务的。学校的科学管理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 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人类经验浩如烟海,各类社会文化繁杂多样。应该说人类经验和社会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扩展个体经验的重要内容。但是,学校又是一个引导人一开始就走向健康向上、趋向人格完美的特殊场所,它要求进入学校课堂的教育内容必须具有积极、进步、科学、健康、有益等方面的特点和价值,其衡量和取舍的依据就是教育目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师都会无例外地根据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决定哪些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可以进入教育内容,哪些则应受到批判和抵制。

3. 激励功能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教育者因为有目标的存在,他们便可动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发挥创造的能力去设计活动的计划、组织、过程、方法、保证条件,在竞争心理的驱使下去多快好省地达于目标。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目的越是明确,越是具体,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相反,目的越是宏大,越是抽象,越是遥远,越是完美,达成的困难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小,激励的作用也就越差。

4、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具体之,依据教育目的,评价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路线是否正确,是否清晰,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需要;依据教育目的,评价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的要求,达到了教育目的规定的规格和标准;依据教育目的,评价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是否符合教育目的要求,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总之,教育目的之于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只有确立了科学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教师的教育活动才能有方向。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 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全过程。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办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 2、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3、评价作用 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凡是遵循并实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学校,其教育质量就高。相反偏离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质量就不可能高。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对教育目的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通识教育的意义

对于教育哲学的认识 首先,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通识教育又是最最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我们说人必须接受教育,说的其实就是通识教育。 那么通识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对于我们人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它对于社会又有那些重要影响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人,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在国学经典《大学·中庸》一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哲学观念。说得直白些,那就是先让人们先明白物的原理,进而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也就是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乃至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乃至人类的共同使命。 从《大学·中庸》一书中其实暗示了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以教育为根基。一个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教育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人,必须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无形中就已经接收到社会无形的经验共享和教育。 我们可以从人类教育教育的启蒙期,也就是在远古时期我们人类只能取自然火,然后随着人类实用工具的经验积累,人类知道了主动地砖木取火。这之后,人类又学会了穿绳记载事情,再后来人类始祖仓颉发明了人

类第一批文字······。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其实和人类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这样说,人类从非洲古猿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无意识主导的学习行为,出现了不自觉地模仿行为。这从现代猿猴身上可见端倪。因为现代猿猴也是从非洲古猿进化而来的。通过对现存的猿猴的研究,不难发现,基础的学习行为在它们身上依旧是存在的。但是这还不能被称之为教育。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智力生物群体内存在的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有目的的经验和技巧的传递现象。但是原始的学习行为本身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前身。 通过以上关于教育起源的探索,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源和本质。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从以上人类进化的历史就再清楚不过了。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其一是为了生存,也就是积累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经验,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教育对于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生存能力;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更是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高低。而文化实力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必经之路。 不论是最早的工业革命,还是后来的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这之间最重要的 后来随着人类使用工具的但是因为狼人从小就没有接受人类社会的任何教育,即便年龄再大,也还停留在野兽时期,身体本能起不到任何作用。有一个印度发现的狼人,从到发现到死去,都没有学会用人类语言交流,任然保留着野兽的习性,出了躯体是人类的外,其他一切都是百分百的野兽形态。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目标(14级教育班内容与总目标: 一.安全警钟心中常鸣 1. 说出防火及火灾逃生的基本做法。 2. 说出区分校园常见的骗局的方法。 3. 说出防盗的基本做法。 二、生活适应教育 1. 找到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及常去的场所。 2. 顺利在图书馆借书、上网查找书目及还书。 3. 正确使用手机交费机和自动存、取款机。 4. 顺利坐公交车到达中心城区及车站。 5. 说出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方法和处理同学间矛盾的方法。 三、个人成长教育 1. 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 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及应对方式。 3. 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及娱乐的时间。 4. 说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专业教育 1. 说出自己专业的特点、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以及它的就业前景及师资力量。

2. 说出转专业的一般原因、利弊、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3. 说出辅修双学位的原因、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五、爱校教育 1. 说出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品牌活动、杰出校友。 2. 说出学校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 六、心理健康教育 1. 正确应对常见的心理困惑。 2. 说出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途径。 3.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 说出性健康的基本常识。 具体目标: 安全教育 一、说出防火及火灾逃生的基本做法。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火灾的威害及常见的原因。 2. 说出宿舍常用的违规电器。 3. 说出平时宿舍防火的基本做法。 4. 说出火灾现场逃生的基本做法。 二、说出区分校园常见的骗局的方法。

目的分类: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校园内常见的骗局类型。 2. 说出应对各类骗局的方式。 3. 说出被骗后的应对方式。 三、说出防盗的基本做法。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校园盗窃案高发的原园。 2. 说出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适应教育 一、找到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及常去的场所。 目的分类:智慧技能心智运动技能 1. 说出校园内重要建筑的名称及它们所处的大致位置。 2. 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独立找到这些位置。 二、顺利在图书馆借书、上网查找书目及还书。 目的分类:心智运动技能 1. 说出图书馆的书目分布情况。 2. 说出在图书馆查找图书的基本方法。 3. 说出关于图书馆书目借还的基本规定。 4. 独立地借出自己需要的书籍。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 开场白: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课件也是我在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学者们的观点,和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有些相关的东西是在吴老师讲述的有关基础教育几个本性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个细节的展开阐述而已。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任何问题都应从了解它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只有理解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改,这是起点。) 第二,基础教育的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这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那么对于回答“为什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改革,当然是因为有问题才会改。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了解当下如此重要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迫切的。正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才要迫切地需要改革,我认为这是对于“为什么”改革,最直接正面的回答。也只有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症下药”。) 综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地位这么重要,而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则是必然。 一、理解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 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 孙喜亭教授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全民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

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师范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工作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1) 队员见习期间必须参加原任教师的授课,做好见习记录,课后虚心请教。争取本科组老师的课。 (2)每位队员必须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 (3)每个实习生都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4)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教案必须交原任教师指导,必须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每节课上课前应进行检查性预讲,同专业的队员必须参加听课,并邀请原任教师指导,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6)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一个班的实习老师,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 (7)实习授课期间,如出现课时冲突等情况,一定要请示原任老师批准。(8)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通识教育应是全人教育》 内容摘要: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或者“大学观”,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目的乃是全人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它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通识教育理应成为贯穿现代人一生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批判思维;专业教育 陈跃红教授在《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6期撰文《文学通识教育:面向广度还是面向深度》,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想当然地以为只要采取措施,扩展了学生的知 识面就可以解决基本问题”,“这显然是有些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了”。他在论述国外通 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大学必须突出重点,做出最有利于学生培养的选择”,建议“还是把基于知识广度构建的一般素质教育任务交还给中学、小学、社会以致家庭为好。 至于大学,还是应该从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竞争需求的立场出发,着重下功夫去解决学生 开放性、跨越性、普遍性的深度知识获得,以及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妙”。 笔者认同陈跃红教授关于“目前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着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观点,但也认为,他把大学通识教育理解为面向深度的教育的观点,显然偏离了通识教育本 身的内涵和目的,亦存在着对通识教育理解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为此,笔者提出如 下观点,求教于陈跃红教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 陈跃红教授认为,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竞争的需求,大学应着重下功夫去培养学生 的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高深专业知识和科 学学术创新能力并非对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从形式上看乃是一种专业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客 观规律,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基础。但是,专业教育亦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专业教育导致知 识本身成为商品,高等教育已日益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教育;学生不是出于教育的 本真接受高等教育,而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职业;狭隘的专业化教育将专业人员从跨专业 对话中孤立起来,甚至可能使他们的注意力偏离了学科的基本目标;专业化还造就了领域 意识,而每一个专业所取得的进展仅仅是在其自身领域,而且这种领域意识很容易导致被 哲学家怀特海称之为“智力独身主义”、“无活力”的教育,丧失了专业本应包含的完整 性和丰富性。 正因如此,为了克服极端专业教育的“代价”,使现代大学真正承担起历史责任,使 高等教育成为完整的教育,我们理应强化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共 同成为现代教育的有机成分。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从性质上看,知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_心得体会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 是尊重,也是成全 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

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原来,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正是好的教育成全了好的人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好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所以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哪些?(请列举几点)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 1、简洁端庄的服饰。作为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穿着应该得体大方,符合我们教师的身份,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2、良好的师德。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语言健康规范。作为老师,说话要得体,要与自己教师的身份相符合。对于小学生而言,讲课语言要学会儿童化,富有儿童味;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举止文明礼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等等。 我自认为本人在教师基本礼仪上面还做得较好,需要改进的是有时讲课敲击讲台,今后一定改过来。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 的和要求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

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1 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问题的设定,不以学生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而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的探讨深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通识课程教学要求 通识课程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强调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如下要求: 1.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2.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归纳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院系课程不同,院系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为继续学习本专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则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本研究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 2.对于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什么内容,以便更好地体会它存在的价值? 3.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以不同视角思考道德抉择,或以不同途径为公民社会做贡献? 每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评审后都将获得编号和标签,每类标签之下都应有适当数量的课程,所有课程都要定期复审重新获得批准,大部分“伦理和公民”课程可以拥有两个标签。 哈佛大学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完全符合通识教育原则的课程,后半部分是250门左右满足专业兴趣的院系课程。今年秋季改革后,后半部分院系课程将被移到分配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仍可选修。分配必修课要求学生分别从哈佛文理学部“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分部,以及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院系课程里各选一门。不能选修初级和中级语言课程充数,同时要避开主修专业的课程。 此外,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一门实证及数学推理课程,确保学生达到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等量化技能要求,让学生运用数据时能够审辩性思考,为他们进行更高级的量化研究做准备。哈佛大学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细化课程目标,评估当前这些目标的达成度,指导此类课程做出必要调整。通识课程应有多种水平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哈佛大学还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院系必修课,包括论文写作、外语和量化工具课程等。 教育支持系统 制定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 改革后,哈佛大学升级了行政管理和经费支持系统,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一流质量。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将增加人员、资源和权威,以便更好地募集、开发并维持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性教师、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将做出更大努力,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达成目标。通识教育课程需要跨越专业领域,哈佛大学制定了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以平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科、广度和数量。 开发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可以申请专门的信息技术小组协助建设课程网站,获得经费聘请研究助理协助工作。开发跨学科课程的教师,还可以聘用其他院系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将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为他们提供培训,协助教师招聘有经验的助教,提供经费用于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和课外作业,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享受优待等等。助教主要负责主持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学生数将控制在12—14名,通识教育课程助教将获得额外补贴,接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主持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作业等内容),表现突出者将得到奖励。文理学部三个分部负责人在评估院系年度聘任计划时,将统筹考虑支援通识教育的需求,适当增加数字助教、导师及其他教学和行政岗位。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是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取其精华,整理而成,原名为The Zen Of Education,译为大学教育之禅。 大学的声望和录取率对学生今后的收入产生一定独立的影响,但收入差距大多出现在大学内部,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所大学毕业生内部。这中内在的差距取决于才能,资源,成绩和专业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努力程度至关重要。真正驱动成功,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是职业。 与其说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其实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微乎其微,更有甚很多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任何联系,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毕业五至十年后几乎被遗忘殆尽,真正成功的关键不是所学知识的多少。 然而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应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 对于上述说法,他不确定这到底是归功于大学教育还是个人成熟和成长的必然表现。毕竟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个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

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是指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无论这种回报是进一步深造还是其他的什麽。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所学知识忘光。如果是为了实用,你没有必要到大学来接受教育,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选择某专业并为之沉迷,你在别处学不到的,你在这里照样学不到。所以,忘掉你们曾经信奉的大学教育实用性的说法把,接受教育的原因其实就是,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受过教育的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

中职新生入学教育

锁定目标扬帆远航 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加入**职业中专这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家园。今天,你们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生机活力;将来,你们的发展和成绩也一定会在学校发展的辉煌画卷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将自己打造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成为父母心中的希望,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骄傲!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请大声告诉我,有吗? 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锁定目标扬帆远航,在即将开始的三年中专生活里,锁定目标,扬帆远航! 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我觉得同学们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其实,老师知道,你们成为一名中专生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自卑,甚至有人认为读中专低人一等,读中专还不如去打工。 同学们,中专毕业是要到企业打工,而且还是从基层做起。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要想有好的发展,过上比别人更有品味的生活,就要求我们比一般的工人掌握更好的技能,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工作条

件会越来越好,工作地位会越来越高,工资待遇会越来越丰厚。读中专就是学一门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以后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 如果不上中专当然也可以去打工,可是现在去打工,既没有技能也不具备应有的素质,只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工,做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苦力活,在企业没有任何地位,工作不稳定,也不可能有高工资,要得到企业重用,升职加薪,在不缺人才的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苦力活最终要被现代化的机器所替代,随时面临失业危险,最终将被社会淘汰。 不上中职上高中,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普通高中学的是基础文化,没有掌握任何技术,很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要想找到合适工作,还需要到相应的机构学习技能。这样走了不少弯路,既浪费了钱,也浪费了青春。家长虽然用心良苦,换来的却是一种失望。那些同学也曾经努力过,到头来愧对父母背着包袱。你们觉得这样有意思吗?所以我们要为自己选择读中专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读中专我自豪,因为读中专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是不是都很笨没出息,不是。是由于基础没打好,有的课程喜欢,有的课程不喜欢,产生偏科的原因造成的,英语,数、理、化虽然差一点,但大多数同学的动手能力较强。考试分数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和劣,分数高低不能界定学生将来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 江西叶华平 摘要: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如何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认识到该怎样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达到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教学中不能忽略了学生受到了多少精神熏陶,得到了多少思想启迪。教育是要让学生能去创造和拥有幸福的人生。 基础教育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对于那些能成为人才的极少数学生,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把他们向成为某某“家”的道路上引导。 关键词:基础教育主要目的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良好的道德品质怎样与人相处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兴趣爱好正文: 在我国基础教育是指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从教已经有15年整,到如今才真正明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如何生活。 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师傅教徒弟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一门手艺。即传授给徒弟从事一种职业应该具备的方法

和技巧。师傅传授徒弟越多的方法和技巧,徒弟的职业技术水平才会越高。师傅在教的过程中要反复地演示,反复地讲解方法和技巧。徒弟需要在学的时候反复的练习。正如俗话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基础教育却不同于此。可是现在还是有很多教师像师傅教徒弟一样去教育学生。虽然国家已经推行了素质教育,并两次进行次新课程改革,但在学生评价方面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前提之下,很多学校都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素质教育政策的真正落实,教师在教学实践的真正运用,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教师课堂教学多般还是采取满堂灌,学生则机械的接受。教学还是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上,掌握多少解题技巧上。至于学生受到了多少精神熏陶,得到了多少思想启迪,却往往被忽略了。考查时,则是看学生在一张试卷里会解多少题目,能得多少分。这样做远远偏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幸福。就是说,教育是要让学生能去创造和拥有幸福的人生。 基础教育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培养什么“家”要求指导培养对象掌握某个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研究,去发现,去取得新成果。严格的说这“家”那“家”都不是某某教师或某某学校培养出来的。比如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世纪美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出身贫困,父亲是工人,经常生病。12岁上街卖报,13岁起在订书店当学徒。他是凭着自己对科学的热爱,认真钻研有关电学的论述,不断地做实验。后来他想方设法抓住机会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目标,我们任何行动的方向和结果! 学校体育的前提性问题之一,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都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将把体育的受教育者——期望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将学生引向何处?为学生指明什么样的学习和努力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对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 2.了解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多种因素。 3.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运动教育 (一)体育与健康(健身)课程 体育与健康(健身)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三)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争而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四)课余体育竞赛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 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一)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对于学生的体育不仅是在运动场上进行,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必须将对学生的体育、健康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有赖于学校一切教育活动和全校教职员工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 “运动场上的运动的作用发挥是与一定条件与背景分不开的,只有在整个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健康、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极为关注的情况下,这些活动(即体育活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高等教育工具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严重;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功能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被学校确定为唯一目标。但是,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将学生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不仅扼制了他们的宏观思维与创新精神,而且也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大学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质疑不断,并一直尝试着各种改革。近些年,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讨论方兴未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行做法,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等概念,其宗旨就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展示广阔的人生远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移植的,①总体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逐步演变成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第一,来自历史传统教育方式与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的影响,其育人效果是学生们强于应付背诵和考试,而不十分懂得研究问题;依赖思想较多,对探讨事物根源的意识不足;易从主观愿望出发,没有严格的因果分析。很强的应试教育成分贯穿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乏独立性,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这样学术与权力之间界限模糊,阻碍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水平。第三,市场经济对大学教育带来强烈冲击,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学术上更重视学以致用,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培养的少数传统精英,而是选录大量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大学的专业特色愈显突出,特别是高科技、电子行业迅猛发展,许多大学都以某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根本,逐步确立重专业、求实惠的建校风格和办学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