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气道处理在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中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完整版)呼吸科急危重症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呼吸科急危重症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一、概述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急危重症病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呼吸科急危重症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呼吸科急危重症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呼吸科急危重症的定义与分类呼吸科急危重症主要包括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重症哮喘、重症肺炎、急性肺栓塞等。
这些疾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需要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1.组织架构:成立呼吸科急危重症抢救小组,由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组成,明确各成员职责。
2.设备与物资:确保抢救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气管切开包等)和药品(如肾上腺素、氨茶碱、糖皮质激素等)的充足与正常使用。
3.人员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呼吸科急危重症抢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抢救成功率。
4.通讯联络:建立有效的通讯联络机制,确保抢救信息畅通。
四、处理流程1.识别与评估:接诊患者后,迅速识别呼吸科急危重症,进行病情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紧急处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如开放气道、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使用抢救药物等。
3.转运与交接:病情稳定后,尽快将患者转运至重症医学科或呼吸科病房,并与接收科室进行详细交接。
4.进一步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
5.康复与随访:病情好转后,进行康复治疗,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
五、总结呼吸科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具有很高的风险和挑战性,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通过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重点关注的细节:紧急处理1.病情识别与评估(1)急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1.确定呼吸衰竭的原因:在采取任何急救护理措施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呼吸衰竭的原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肺部感染、肺水肿、支气管痉挛、气胸等。
2.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是急救护理的首要任务。
可以使用手法清除呼吸道中的任何阻塞物,如呕吐物或异物。
同时,保持患者的头部处于正中位置,以便保持呼吸道通畅。
3.提供氧气:给予患者纯氧或氧气面罩以提供充足的氧气。
氧气的浓度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以帮助维持氧合作用。
4.帮助呼吸: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呼吸完全停止,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用口对口、口对鼻或面罩呼吸等方法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5.监测呼吸参数: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血氧饱和度。
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以保持呼吸参数在正常范围内。
6.控制呼吸窘迫: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呼吸窘迫,可以给予镇静剂或肌松剂以减轻呼吸肌的紧张状态,并改善呼吸功能。
7.提供适当的支持治疗:除了急救护理措施外,还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治疗。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能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来治疗原发病。
8.转运至医院:完成急救护理措施后,需要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结起来,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提供适当的氧气、人工呼吸、监测呼吸参数、控制呼吸窘迫、提供支持治疗等措施。
在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另外,患者需要尽快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急性呼吸衰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及注意事项《呼吸衰竭抢救流程及注意事项》一、呼吸衰竭抢救流程1. 评估与初步处理- 当怀疑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就像侦探接到一个神秘案件一样,我们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深度、节律,还有意识状态、皮肤颜色等。
如果患者呼吸微弱得像即将熄灭的小火苗,或者意识已经开始模糊,那可就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了。
这时候,要立即呼叫急救团队,就像召唤超级英雄一样。
- 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这就好比给汽车清理堵塞的排气管。
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异物,如果患者有假牙,要赶紧拿掉,可别让假牙在这个时候捣乱。
然后将患者置于合适的体位,一般是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2. 氧疗- 氧疗是呼吸衰竭抢救中的重要一环。
就像给干渴的植物浇水一样,给患者提供氧气。
根据患者呼吸衰竭的类型(Ⅰ型或Ⅱ型)和缺氧的程度来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
如果是轻度缺氧,可能像用吸管喝水一样,简单的鼻导管吸氧就可以了;但如果缺氧很严重,就像大旱之年需要大水漫灌一样,可能需要面罩吸氧甚至是机械通气。
- 在氧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这就像盯着温度计看体温一样。
血氧饱和度应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是90%以上。
如果吸氧后血氧饱和度没有明显改善,那就要考虑调整吸氧方式或者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其他问题。
3. 机械通气- 当患者自主呼吸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时,机械通气就登场了。
这就像给一个疲惫不堪的运动员请了一个代跑员。
机械通气分为无创和有创两种。
无创通气就像给患者戴了一个特殊的“呼吸面具”,适合一些轻度到中度呼吸衰竭的患者。
但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像一个摇摇欲坠的高楼大厦,无创通气已经无法支撑,那就需要有创通气了,也就是要通过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要调整好呼吸机的参数,这就像调整汽车的挡位一样。
参数不合适,患者就会不舒服,甚至会加重病情。
要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血气分析结果等因素来精确调整。
4. 病因治疗- 找出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因是关键,就像找到破坏机器的“罪魁祸首”一样。
急性呼吸困难的急症处理发表时间:2018-02-08T10:54:59.9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5期作者:陈迪良[导读] 数小时或更短时间的犹豫、观望或拖延,可以造成脑、肾、心、肝等重要脏器因严重缺氧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
湖北鄂州花湖卫生院湖北鄂州 436054摘要:急性呼吸困难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是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此症状发病较急,让患者表现难受,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对它的处理要求迅速、果断。
数小时或更短时间的犹豫、观望或拖延,可以造成脑、肾、心、肝等重要脏器因严重缺氧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
关键词:急性呼吸困难;急症处理急性呼吸困难甚至衰竭是需要急抢救的急症,常见于喉、气管狭窄,如炎症、水肿、异物和肿瘤等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对它的处理要求迅速、果断。
数小时或更短时间的犹豫、观望或拖延,可以造成脑、肾、心、肝等重要脏器因严重缺氧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
同时,及时、合宜的抢救和处置才有可能为去除或治疗诱发呼吸衰竭的基础病因争取到必要的时间。
一、保证呼吸道通畅通畅的呼吸道是进行各种呼吸支持治疗的必要条件。
在重症急性呼吸困难尤其是意识不清的患者,咽部肌肉失去正常的肌肉张力,软组织松弛。
舌根后倒均可阻塞上呼吸道(上气道系指自气管隆突以上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正气管)。
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痰液壅滞,以及胃内容物误吸或异物吸入都可以成为急性呼衰的原因或使呼衰加重。
保证呼吸道的畅通才能保证正常通气,所以是急性呼吸衰竭处理的第一步。
1、正确的体位。
立即使患者头部取侧卧位,颈部后仰,抬起下颌。
此种体位可以解除部分患者上气道的梗阻。
2、有效的气管内负压吸引。
以负压吸引清除堵塞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血液或误吸的呕吐物,淹溺时的淡、海水等,有时即可立即解除梗阻,改善通气。
无论是直接吸引或是经人工气道吸引均需注意操作技术。
尽量避免损伤气管粘膜,在气道内一次负压吸引时间不宜超过10~15s,以免引起低氧血症、心律紊乱或肺不张等因负压吸引造成的合并症。
紧急气道处理在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紧急气道处理在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急诊抢救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紧急气道处理的疗效。
结果5例行口咽导管通气,46例行气管插管,13例行气管切开安置气管导管。
行紧急气道处理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mm Hg)较处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抢救成功率为84.38%,死亡率为15.62%。
结论紧急气道处理是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环节,对改善患者呼吸状况、纠正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降低死亡率。
标签:紧急气道处理;急性呼吸衰竭;抢救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呼吸功能正常,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以急性换气功能障碍为主的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
急性呼吸衰竭发病急、快,死亡率较高。
一旦呼吸停止8 min,机体会出现严重的缺氧,导致脑细胞的不可逆性损害。
因此,急性呼吸衰竭应及早采取紧急气道处理,防止呼吸停止,为积极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
紧急气道处理包括面罩加给氧、口咽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环甲膜穿刺等。
现将笔者所在医院64例急诊抢救的急性呼衰患者的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01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共64例,其中男41例,女23例,年龄16~75岁,平均37.2岁。
病因:窒息5例,重症哮喘10例,严重呼吸系统感染22例,急性肺水肿15例,中毒12例;GCS评分3~5分28例,6~8分36例。
.
1.2 方法根据患者病史及查体(包括GCS评分和初步判断呼吸状况)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
对GCS评分<5分,已经发生呼吸暂停,鼾声或者出现口鼻腔分泌物过多而不能自行排除者,实施气管插管,清理气道并使用复苏器辅助给氧呼吸;对GCS评分5~8分,已经有呼吸暂停,鼾声呼吸等情况者,实施呼吸面罩给氧或口咽导管改善通气状况;对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且气管插管困难,而面罩或口咽通气管不能改善动脉血氧饱和度者,行气管切开术或环甲膜切开;对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及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60 mm Hg者,实施呼吸机辅助呼吸。
1.3 观察指标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mm Hg)、意识状态。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例行口咽导管通气,46例行气管插管,13例行气管切开安置气管导管。
行紧急气道处理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mm Hg)较处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意识状态较处理前也有明显改善。
64例中,抢救成功54例,抢救成功率为84.38%,10例由于急性的心跳骤停死亡,死亡率为15.62%。
本组中无因气道阻塞死亡的患者,未出现人工气道或机械通气的近期并发症。
表1 紧急气道处理前后患者呼吸状况对比分析(x±s)
3 讨论
脑组织是人体的高级中枢,常温下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有限,大脑3~4 min,小脑10~15 min,延髓20~40 min。
脑细胞在缺氧5 min的条件下即可出现神经元的不可逆性死亡[2]。
缺氧对全身的损害也不可忽视,低氧血症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第二次打击,诱发全身炎症介质瀑布样反应和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一方面加速脑组织缺氧的损害,加重脑水肿,增加残死率;另一方面也加重心血管、肺、胃肠道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
因此,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防止和缓解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保护神经、循环、肾等重要系统和脏器的功能。
紧急气道在抢救急性呼衰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迅速清除呕吐物或过多分泌物,改善呼吸道通畅情况,增加氧的利用率,从而部分纠正机体缺氧;另一方面对呼吸微弱处于濒死状态的患者,为呼吸支持提供路径,赢得进一步救治的时机。
紧急气道的处理是整个抢救过程的首要环节。
本组资料显示,行紧急气道处理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mm Hg)较处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诊断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应根据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初步判断通气和氧合情况,合理选择改善通气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若能用面罩改善通气的首选面罩,若面罩不能改善的且无气管插管禁忌的选择气管插管,反之有气管插管禁忌及困难,应选用气管切开或环甲膜穿刺。
笔者通过本研究认为,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维持呼吸道通畅和循环稳定,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在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下尽快查明病因;(2)要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4)注意防止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休克或MODS;(5)注意营养的支持,否则,即使改善了通气功能,也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综上所述,紧急气道处理是急性呼吸衰竭抢救过程的关键环节,对改善患者呼吸状况、纠正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降低死亡率。
但在抢救过程中,急诊科医生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必要时同时请多科配合,提高抢救成功率。
同时应选用对患者造成损伤最小,通气效果最好的人工气道方法。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Raghupathi R,Fernandel SC,Muraih,et al.Bcl-2 Overexpression attennates contcal celllos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ransgenicmice.JCBF,1998,18:1259 - 1272.
[3]李大鹏,付继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插管的治疗意义.中国急救医学,2008,28(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