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31
msc临床应用现状干细胞治疗一直被视为医学界的一项重要突破,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重要的干细胞类型,日益受到关注。
MSCs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特性,被广泛认为具有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力。
本文将从MSC临床应用的现状入手,探讨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
一、MSC临床应用的主要领域1. 骨科领域MSCs在骨科领域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特别是在骨折愈合、软骨修复和关节疾病治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植入MSCs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加速软骨修复过程,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血管领域在心血管领域,MSCs被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MSCs具有修复心肌损伤、促进新血管生成等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3. 自身免疫疾病领域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方面表现突出。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患者接受MSCs治疗后,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疾病进展得到一定控制。
4. 神经系统领域MSCs在治疗脑卒中、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中也展现出潜力。
研究表明,通过植入MSCs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再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二、MSC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1. 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MSCs的制备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不同医疗机构和实验室之间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各异,这给其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2. 安全性和长期效果尽管MSCs具有多种潜在优势,但其安全性和长期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
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接受MSCs治疗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或者疗效不如预期,这需要更多深入研究来解决。
3. 医保政策和市场监管由于MSCs治疗具有一定的高成本和潜在风险,其在医保政策和市场监管方面也面临一定挑战。
如何确保广大患者能够受益于MSC治疗,同时防止不规范的市场行为,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努力。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干细胞类型,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特性和潜在应用价值,为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提供更多可能性。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易于获取,且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和分化潜能。
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再生医学研究。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较好,能够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1.2 研究意义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这一新型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和机制。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能力,因此可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
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干细胞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容易、获取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潜力,可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系统地研究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不仅有助于完善干细胞治疗技术,还能推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更广泛应用,为促进医学进步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羊膜组织。
人羊膜是胎儿在子宫内营养的一个重要器官,由外向内分别为羊膜皮层、羊膜绒毛层和羊膜上皮层。
羊膜上皮层中含有大量的间充质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一定的干细胞特性,具有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和抗衰老等特点。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孕妇在妊娠期间的羊水检查中获得。
一般来说,孕妇接受羊水穿刺检查时,抽取的羊水中会含有大量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这些干细胞可以通过离心、培养和纯化等处理步骤,得到高纯度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供科研和临床应用使用。
除了羊水检查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通过胎盘组织或胎盘血液等方式获得。
第10卷 第5期2019年9月Vol. 10 No. 5Sep.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 )用于器官移植已成为细胞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地挖掘,且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很多,这些原因导致MSC 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在本综述中将通过介绍MSC 的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以及MSC 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来阐述MSC 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器官移植;免疫抑制作用;凋亡;调节性T 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图分类号】R617,R3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5-0025-05·综述·尽管当前同种异体移植物短期存活率已极大提高,但如何使移植物长期存活仍是移植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仍然以联合应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抑制剂、抗增殖剂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不可避免地也抑制了受者的免疫系统,导致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进而引发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
此外,免疫抑制剂对慢性排斥反应不敏感,移植物往往难以长期存活。
因此,我们亟需一种新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Ⅰ、CD90、CD105和CD73,不表达CD45、CD34、CD14、CD11b ,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组织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应用。
其中,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代表的干细胞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列举一些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
第一,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受损心肌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
第二,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因此在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骨缺损修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第三,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修复和再生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皮肤再生和修复受损皮肤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烧伤、创伤等皮肤损伤。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提高皮肤再生能力。
第四,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调节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能力,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免疫耐受,因此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第五,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受损神经组织,因此被用于治疗中风、脑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神经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器官再生和修复,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因此被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
第七,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评价一、引言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特性以及易于体外培养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
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MSCs 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要确保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MSCs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临床研究用MSCs的质量。
二、MSCs的质量评价标准1、细胞的纯度和活性:这是MSCs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纯度是指MSCs中目标细胞的比例,而活性则是指MSCs的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
2、细胞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可以检测MSCs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3、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因此,评价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4、细胞的来源和生产过程:MSCs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也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来自患者的自身MSCs可能比来自捐献者的MSCs更适合用于治疗。
同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无菌操作、细胞培养基的质量等,也会影响MSCs的质量。
三、MSCs质量评价的方法1、细胞形态观察:通过观察MSCs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具有正常的形态学特征。
2、生长曲线测定:通过绘制MSCs的生长曲线,可以评估其增殖能力。
3、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可以确定MSCs 的纯度和活性。
4、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评估MSCs的遗传稳定性。
5、免疫调节特性检测:通过检测MSCs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可以评估其免疫调节特性。
6、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可以确保MSCs的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标准。
四、结论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质量评价是关键环节。
通过对MSCs的纯度、活性、遗传稳定性、免疫调节特性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评价,可以确保其满足临床研究的需求。
isct 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间充质干细胞(ISCT)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资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ISCT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作用及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和规范的鉴定标准,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ISCT进行深入探讨,并重点介绍其鉴定标准的理论说明。
文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ISCT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理论说明、实践应用与挑战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关于ISCT鉴定标准的理论知识,并探讨该领域面临的实践应用和挑战。
通过对ISCT表面标记物使用、功能性特征评估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应用等方面原理的介绍,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的理论基础,并展望ISCT鉴定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对于临床转化前景展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方案和研究进展等方面也将进行讨论。
以上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该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
接下来将继续展开描述ISCT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标准相关内容。
2. ISCT间充质干细胞2.1 定义与特征ISCT(国际干细胞治疗学会)定义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类多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这些细胞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得,包括骨髓、脐带血、脂肪组织等。
ISCT认为,MSCs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标准:1) 在培养条件下,MSCs应具备黏附能力;2) MSCs应表达特定的表面标记物,如CD73、CD90和CD105,并且在同时应该缺乏(或仅有极低水平)CD34、CD45、HLA-DR等造血和免疫相关标记物;3) MSCs应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不同种类的细胞。
此外,ISCT提出了额外的功能性特点来进一步确认MSCs。
这些功能性特点包括:1) 免疫调节作用:MSCs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并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达到免疫调节作用;2) 细胞迁移能力:MSCs具有从注射部位向受损组织迁移的能力;3)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MSCs可以产生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对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摘要】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源于中胚层的早期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特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等,支持造血,具备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在临床医学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应用1 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就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成体间叶组织(如骨髓基质、脂肪、胎盘和脐带等)中留存下来未分化的原始细胞。
MSCs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中含量最为丰富,少量存在于血液及其他组织中。
MSCs承担着支持造血系统细胞的使命,为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自我更新提供重要的微环境,还能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
此外,MSCs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
MSCs的这些特性,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2 MSCs的来源最常见的MSCs来源是骨髓。
外周血、脂肪和胎盘等组织也可进行MSCs提取。
此外,越来越多新的MSCs来源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如图1,为MSCs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供体。
a b图1.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a :骨髓MSCs的提取;b :MSCs的新来源骨髓来源的MSCs来源方便,易于分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干细胞特性,无免疫排斥,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且能最终分化成骨、软骨和神经等组织。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脐血能分离得到MSCs。
脐血MSCs的形态、免疫表型和生长方式等生物学特征与其他来源的MSCs大致类似[1]。
Cheng等从十字交叉韧带中发现了MSCs,可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名词解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非造血性的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的间质细胞中。
它们是一群多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初在骨髓移植中被发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不断深入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和使用途径。
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和组织工程学领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1.起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起源主要是来自胚胎的中胚层和成体中的骨髓。
它们主要存在于成体的骨髓、脂肪、周围血液和脐带血等组织中。
2.生理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增殖、分化、免疫调节、刺激造血和组织修复等生理功能。
在组织工程学领域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用于建立功能性的组织。
3.克隆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克隆性,即使在多次培养中,也能保持其干细胞特性和细胞数量。
4.分化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成分细胞类型,可以分化成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等。
5.免疫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免疫调节和免疫修复等能力。
它们可以抑制和调节免疫反应,同时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1.组织工程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后利用其分化能力产生多种细胞类型,并可以植入受损组织进行组织修复。
这种应用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手段中。
2.疾病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疾病等领域,均有潜在应用。
3.免疫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免疫调节,调节免疫反应平衡,为免疫疾病治疗提供可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1.分化机制: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深入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机制,以便实现更准确的分化调节。
2.治疗效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不同的疾病治疗效果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摘要:随着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干细胞在体内机制的不断了解研究,21世纪在全球多个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了干细胞制剂进入临床运用,为传统医药无法治疗和控制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介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干细胞技术研究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的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干细胞在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这三大生物医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之一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
它可以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一、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机制1.归巢作用MSC的归巢作用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1.表达大量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并且能够通过向炎症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迁移归巢到炎症部位[1,2]。
1.2.MSC表面的CD44使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的E-选择蛋白结合从而归巢到含内皮细胞的炎症部位[3]。
1.3.整联蛋白和黏附因子(ICAM-1、ICAM-2、VCAM-1、ALCAM)参与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结合[4,5]。
2.免疫调节作用(主要为免疫抑制)[6]MSC可能先通过免疫激活的T细胞释放IFNγ、TNFα和IL-1等细胞因子,进而刺激MSC产生大量不同趋化因子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趋化因子招募T细胞向MSC聚集,MSC生成的NO抑制T细胞增殖,产生免疫抑制效果。
3.抗炎作用3.1.MSC可能通过CD4+CD25+FOX P3+Treg细胞和IL1-RA表达来抑制IL-1?因子的作用。
3.2.MSC显著下调炎症组织中的炎症因子IL-1?,TNF和IFN-γ的表达,上调血清中抗炎因子IL-10和CD4+CD25+FOX P3+Treg细胞的表达,进而下调炎症因子和上调抗炎因子的表达来抑制炎症反应。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在治疗肝衰竭中的作用及
机制探讨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病因广泛,并发症多,具
有较高的病死率。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手术复杂、费用昂贵,而且由于供体不足,很多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因此,寻找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特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SCs在肝脏再生和肝功能的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MSC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MSCs在治疗肝衰竭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寻找新型、安全有效的肝衰竭治疗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方案
1.文献综述:对MSCs在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相关机制进行梳理和总结,深入探讨MSC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2.实验设计:建立肝衰竭模型,随机分组注射MSCs或生理盐水,观察MSCs治疗对肝衰竭的影响;通过免疫学指标及相关分子机制的检测,探讨MSC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3.数据分析:通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得
出MSC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优劣及其作用机制。
四、预期成果
1.明确MSC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机制。
2.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肝衰竭治疗方法。
3.培养本文作者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科研能力。
科学家提出干细胞“免疫调节可塑性”新理念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团队充分阐释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
干细胞是身体组织的源泉,它在机体发育和器官组织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又赋予它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众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聚焦于干细胞通过分化为特定组织前体细胞发挥的“细胞替代”功能。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如多发性硬化、心肌损伤等,可以不依赖于干细胞的直接作用,仅用干细胞产生的因子就有治疗作用。
有趣的是在干细胞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组织活检中也未发现干细胞的长期存在,为此时玉舫研究团队根据他们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干细胞介导疾病治疗的另一种模式“细胞赋能”,即在干细胞介导疾病治疗时,定位于受损组织的干细胞,在炎症作用下,通过产生大量免疫抑制因子下调炎症反应,同时分泌大量生长因子促进组织内在的前体细胞进行分化修复,以及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等参与损伤组织修复。
众所周知,组织损伤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炎症或免疫紊乱,定位于损伤组织的干细胞必然与免疫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干细胞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免疫因素对干细胞的调控。
在这种交互调控过程中,炎症对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例,只有在炎症因子(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下,干细胞才可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然而,受损组织的炎症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动态调控不仅体现在炎症因子水平的或高或低,而且还体现在病灶部位炎症因子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免疫调节剂对病灶部位的炎症调控。
以免疫状态的动态调控为视角,时玉舫领导的团队多年来通过一系列原创性研究发现炎症状态(炎症因子水平、类别及免疫抑制剂)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可塑性调控。
同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干细胞与免疫交互调控的规律,提出间充质干细胞介导免疫紊乱性疾病治疗时的科学学说,即炎症状态决定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乃至它对于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