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96 KB
- 文档页数:8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教学思想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板书课题)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1.“。
者也。
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
《鱼我所欲也》◆教材、学情分析本文就是从仁义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弄懂课文大意。
◆难点及解决措施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弄懂课文的“舍生取义”的真正内涵。
◆教学方法与准备◆朗读教学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习过程(五环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堂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主学习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生与死、利与义的诗句。
你知道哪些?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1. 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找一生读目标,其余生明确。
回顾有关孟子的知识,识记红体字部分。
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鱼我所欲也》是一本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著,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该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
本公开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目标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2.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学会分析文本,并运用文学批判方法进行文本解读;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内容1.《鱼我所欲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介绍;2.《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核心思想解读;3.文本分析和批判思维培养。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鱼我所欲也》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鱼我所欲也》有什么了解?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第二步:背景介绍(15分钟)1.介绍《鱼我所欲也》的作者曹雪芹,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介绍清代社会的背景和特点,以及《鱼我所欲也》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3.讲解《红楼梦》的创作意图,探讨曹雪芹创作该作品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步:主题和核心思想解读(30分钟)1.结合文本,讨论《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是什么;2.引导学生分析《鱼我所欲也》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鱼我所欲也》的主题进行阐述,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第四步:文本分析和批判思维培养(45分钟)1.指导学生运用文学批判方法,对《鱼我所欲也》进行深入分析;2.学生选择一段文本进行解读,并结合文中细节和形象分析作者的用意;3.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相应的论证;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彼此的分析和论证结果。
第五步:总结和展望(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理解程度;2.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9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9 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提炼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明确:本单元学习要求:(1)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2)把握古诗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3)在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情境设置: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2.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出示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3.阅读短文,说说你对饿者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看法。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 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⑦也!”从而谢焉⑧,终不食而死。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孟子与景公的对话,表达了孟子主张民本思想,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文章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针对《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学生可能对孟子及其思想体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培养关爱百姓、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朗读、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
2.难点: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文章深层次价值观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孟子与景公的对话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教师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领悟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课文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如:“孟子为何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教案范文教案标题:《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获取信息,分析思考问题;能够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信息整理和归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及生物的珍惜意识,引导学生善待动植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散文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主题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5分钟)通过拿一幅山水画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思考,并引导他们谈谈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美。
2.阅读理解与分析(4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重要的事实和细节。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帮助他们理清对整个散文的大致了解,并形成初步的思路。
3.学习散文的特点(2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定义和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找出文章具有的散文特点,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课文重点解析与讨论(30分钟)(1)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关渔翁与鱼的描写进行深入讨论,思考渔翁和鱼的意象背后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将文章分段,归纳各段的主题,然后分组讨论各段的写作技巧和效果。
5.思维导图整理(20分钟)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文中的观点、事实、细节和思维路径整理出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和逻辑。
6.想象与写作(15分钟)(1)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想象,写出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珍惜之情。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文字整理成短文,并与同桌交流和互动。
四、课堂小结(10分钟)对本课进行总结和回顾,再次强调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任务: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整理成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理解并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⑴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⑵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鱼我所欲也》这首古代诗词的背景和含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欣赏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发现诗歌中的美感和哲理。
4.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诗歌分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诗歌背景介绍《鱼我所欲也》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古代诗人的一种思考和表达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
2. 学习诗歌的基本技巧a. 学生学习韵律和节奏:诗歌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艺术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b. 学生学习诗的意象和修辞:通过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3. 分析诗歌内容与主题a. 学生阅读《鱼我所欲也》全文,分析诗歌中具体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b. 学生讨论诗歌传达的主题和思想:如人生哲理、爱情、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4. 诗歌欣赏和创作a. 学生欣赏其他古代和现代诗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喜好和鉴赏能力。
b.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尝试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情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鱼我所欲也》的背景,介绍诗人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诗歌的基本技巧:a. 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模仿朗读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b.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探索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
3. 分析诗歌内容与主题:a. 学生阅读《鱼我所欲也》全文,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b.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进行讨论和交流。
4. 诗歌欣赏和创作:a. 学生欣赏其他古代和现代诗歌,学习欣赏和评析诗歌的技巧。
b.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 总结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论,总结学习的成果和收获。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欣赏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孟子“性善论”的思想。
2.学习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孟子“性善论”的思想。
2.学习孟子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孟子“性善论”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
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孟子的了解,引导他们回顾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鱼我所欲也》,询问他们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孟子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分析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观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问题1:孟子是如何论证“性善论”的?问题2:文章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孟子的人性观?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小组分享1.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1.学生复习课文,熟记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七、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有所提高。
但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短,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学评价:本节课学生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分析能力仍有待加强。
第9课《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鱼我所欲也》的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并能运用文中的比喻和对比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文的深入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舍生取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2. 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孟子的道德观和政治理念,理解“舍生取义”的深层含义。
3. 掌握课文中的比喻和对比论证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和政治理念,将这些理念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联系。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对比论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思考(1)提问引入①同学们,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追求?②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和道德的选择题,你们能猜到他的答案吗?(2)引导讨论①分组讨论孟子可能的选择,并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引出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
2. 孟子及其时代背景介绍(1)孟子生平①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强调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②讲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背景,以及这一时期对孟子思想的影响。
(2)孟子思想概述①阐述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等核心思想。
②通过孟子的名言,让学生感受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3. 课文内容概览(1)课文结构①概述《鱼我所欲也》的结构,包括引言、论证和结论。
②强调文章的逻辑性和孟子的论证技巧。
(2)主题思想①明确指出课文的核心思想——“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一箪(28)食,一豆(29)羹,得之则(30)生,弗(31)得(32)则死。
呼尔(33)而与之(34),行道之人(35)弗受;蹴(36)尔而(37)与之,乞人不屑(38)也。
万钟(39)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40)焉!为宫室(41)之美,妻妾之奉(42),所识穷乏者(43)得我(44)与(45)?乡(46)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47)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8)【注释】(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
尔,语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
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何,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
得:通“德”,感激。
(45)与:通“欤",语气助词。
(46)乡,通“向”,原先,从前。
(47)已:停止。
(48)本心:本性。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3.掌握欲、得、患、甚、是、贤、心等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
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
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新课教学:⒈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
⒉解题:这是一个判断句。
“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
全句意为: 鱼是我所喜欢的。
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⒊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⑴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①欲——能愿动词,喜爱、想要。
②可得:同义。
兼——动词,同时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③患——事物性名词,祸患。
(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
)辟,同“避”,躲避。
④甚——超过、胜过,动词。
(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
)⑤是——代词,此。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 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 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 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 课教案供您参考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 能力。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 ⑴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 的语言特色。
⑵ 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 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同学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永葆善良之心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 关系,掌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 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如墨读、 齐读、 跳读、 精读、美读等。
让同学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就自身不懂的地方提问, 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身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同学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 同学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示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同学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示了孟子 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背景介绍 作者和其思想主张,由同学自身发言,教师总结。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和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放录音。
5、同学齐读课文。
6、同学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同学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自由回答。
对同学不能 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2、教师检查同学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 在不同句子 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⑵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⑶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参考答案: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区分。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翻译下列句子: ⑴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 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⑵ 轻蔑地呵叱着给他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他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⑶(可是有的人)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⑷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同学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 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同学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
协助同学背诵。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
生,,。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
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同学齐背课文。
六、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板书设计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正面论述) “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即“义”)(举例 论证)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受之见利忘义(即“不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反面论述)(对比论证) 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丧失人的本心 参考资料 1、“性善论”的要点: ⑴ “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 有不下。
” ⑵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 德规范即由此发生。
“怜悯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怜悯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 耳。
” ⑶ 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示。
“富岁子弟多赖、 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 ⑷ 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 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 (捧) 食, 右执饮, 曰: “嗟! 来食! ” 扬其目而视之, 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