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律责任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民事法律责任

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

环境民事责任一般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其他权益损害而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环境侵权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和受害主体的广泛性

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性表现为:致害人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受害人在任职、防御、诉讼等方面的弱势地位。

受害主体的广泛性表现为:不仅包括直接受害的当事人,也包括不特定的人,以及后代人。

2.侵害对象的广泛性和损害程度的严重性

侵害对象的广泛性表现为:侵权行为通过环境这一中介作用于人身和财产,不仅是人身和财产权受到侵害,还包括各种环境要素。

损害程度的严重性表现为:由于环境的整体性和共享性,一旦造成损害,会危及到整个生态平衡。

3.环境侵权行为的价值双重性

环境侵权行为的价值双重性表现为:排污行为是在合法的生产活动中产生。

4.环境侵害的持续性、潜伏性、不确定性

持续性:有生产和消费就有排污,排污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潜伏性:污染物一旦进入环境,如若不清除,便会长久的存在下去,并且不断的累积。

不确定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变化、变异的机理无法明确分清。有的还会发生二次污染。

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环境侵权行为一般分为污染环境的侵权行为和破坏环境的侵权行为,因此,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亦分为污染环境的民事责任和破坏环境的民事责任。

破坏环境的民事责任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要件包括四要件,即

1.行为的违法性; 2.损害结果;

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4.主观上具有过错。

污染环境的民事责任一般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要件包括三要件,即

1.污染环境的侵权行为;

达标排污不应成为无过错归责原则下污染者的免责和减责事由。

2.损害结果;

在《民法通则》中表述为“损害”,即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利益受到的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

3.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国环境法认为环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应当采用推定原则,采取有利于受害人的原则。 2001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

第一,不可抗力。----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人们不可抗拒的客观情况,即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也无法避免和克服的情况。

不可抗力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海啸、台风等;

二种是某些社会现象,如战争、特殊的军事行动等。

但要注意,环境法要求在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排污单位必须采取合理措施后,仍不能避免损害时,排污单位才能免除民事责任。

第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仍担责

第三,因受害人自身引起的。

《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第4款规定: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

第四,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侵权法》第六十八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释义】第三人的过错,是指除污染者与被侵权人之外的第三人,对被侵权人损害的发生具有过错,此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本条规定的是如果污染环境造成损害是由于第三人的过错引起的,责任如何承担的问题。

这种情况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第三人是指被侵权人和污染者之外的第三人,即第三人不属于被侵权人和污染者一方,第三人与受害者和污染者之间不存在法律上的隶属关系,如雇佣关系等。

其次,第三人和污染者之间不存在意思联络。如果第三人与污染者有意思联络,则第三人与污染者构成共同侵权,不属于本条规范。

注意:第三人过错作为一般侵权中被告的免责事由是指第三人的行为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因环境污染侵权的特殊性,除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外,第三人过错不能作为污染者的免责事由,而是成为被侵权人寻求救济的另一诉由。

四、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方式

《民法通则》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直到赔礼道歉等十种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十种责任方式,从性质和作用上分成三种类型:

(1)防止性的方式: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这些方式都是在侵害行为发生之时,为了避免造成损害结果,要求致害人采取措施以制止侵害;

(2)补偿性的方式:如返还财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已经造成了损害事实,而由致害人采取的补偿受害人损失的措施。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适用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返还财物等方式。

(3)处罚性的方式:如支付违约金。支付违约金多适用于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时,违约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一定金额。其条件是不履行合同而不论是否给对方造成了经济损失。

《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单行法规中规定了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几种方式。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1.排除危害----是《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民事责任的特定形式之一。

主要是指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危害的排除。包括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

害的排除。通过这种责任形式,可以避免、减轻或消除危害后果,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防止性责任形式。

2.赔偿损失----是指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致害人以财产赔偿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的损害赔偿的范围,主要是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

(1)财产损失的赔偿,作为体现财产内容的损害赔偿的目的,是用经济补偿的方式弥补受害人的损失。赔偿应与损失等额,即赔偿全部财产损失。

在环境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计算中,除了直接损失外,也应包括失去的间接损失----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是指受害人已经预见或能够预见能够期待和必然得到的利益。

(2)人身损害引起的财产损失的赔偿①健康损害;②人身伤残;③死亡。

3.恢复原状----对已污染的土地的恢复。

五、环境民事诉讼

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和相应法律规定:

1.起诉资格的放宽

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2.举证责任的转移

传统的诉讼举证规则一般是要求受害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提出相应证据,包括致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致害人具有故意过失等,原告要承担主要的繁重的举证责任。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因:作为原告,由于受到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和缺乏对致害物检测、化验的手段很难取得有关证据,同时收集污染者(被告)排污证据,涉及到其生产工艺、商业或技术秘密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也十分困难甚至无法取得。

因此,采取了举证责任“转移”亦称“倒置”的原则,即原告只需提出受到损害的事实证据,如果被告否认应承担民事责任,则需要提出反证。

3.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因果关系推定 ---- 就是在不能确定因果关系时,采用其他的方法,人为“推定”因果关系。

4.诉讼时效延长

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起诉讼要求保护其权益时,法院依法予以保护,超过了诉讼时效期间,法院则不再予以保护。

应该注意,超过诉讼时效,权利人丧失的只是胜诉权,而不是实体权利本身,实体权利本身并未消灭,它只是失去了法院的保护而成为一种自然权利。

《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3年特殊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就是说,不是从侵害行为发生开始,而是从污染损害已经出现,受害当事人已经发现和知道受到了侵害。

(环境刑事责任略,具体见课本对环境污染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和“严重污染环境”认定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