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建造理论应用的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16.35 KB
- 文档页数:2
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摘要:通过对精益建造理论的介绍,本文总结了精益建造理论在提高工程项目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精益建造理论的具体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实现项目目标,提高项目绩效。
关键词:精益建造理论;工程项目管理;持续改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利用成为了项目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益建造理论应运而生,并逐渐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精益建造理论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以流程优化为核心的管理理论。
它通过消除浪费、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实现工程项目的高效运作。
精益建造理论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一、精益建造理念精益建造的理念源于丰田生产系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简称TPS)。
丰田生产系统是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管理体系,旨在实现高效、灵活和质量稳定地生产[1]。
丰田生产系统的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费,提高价值创造。
它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和消除各种形式的浪费,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这种思想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借鉴和应用,形成了精益建造的理念。
在建筑领域,精益建造强调通过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效率来实现持续改进。
它关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交付等,通过精细的计划和协调,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运输时间、库存积压等,从而提高项目的交付速度和质量。
试论精益建造理论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摘要:将精益建造理论运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当中是为了构建起标准化和数据化的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效率,推动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
要对建筑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强对项目、合同的优化管理,进而完成绩效评审,从而推动各个项目的有效落实。
最后是确保标准化管理与项目管理技术两者是一致的,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在实现标准化和数据化管理的情况下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精益生产;精益建造;项目管理一、精益建造理论综述(一)精益建造理论概述在过去,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从设计开始,设计结束之后进行建设单位招标,然后再由中标单位进行施工建设。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术界以及建筑工程业界也开始逐渐探索一种更有效率、更能够全面控制工程项目的建造模式,也就是将工程建设视为一种可系统化管理的生产行为,这种建造模式就被称之为精益建造。
精益建造的相关理论来自于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概念就是要从最终用户的需求、期望来评价产品的价值以及质量,随后将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后重塑,将非必要的行为摈除出生产流程,从而实现生产活动的高效率、高价值[1]。
从这个角度上来认识精益建造理论,即让建设施工实现价值最大化、将资源消耗最小化,在满足施工质量、工期进度以及工程造价要求的前提下,将顺利完成项目交付作为目标的新工程管理思想,这一模式下的工程管理,将全面覆盖项目立项到最终交付的完整生命周期,涉及每一个施工环节与施工细节。
(二)精益建造理论的应用1. 客户需求管理随着2015年之后“大基建浪潮”逐渐褪去,投资者对于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价值管理日趋重视,对最终的建设质量效果、项目类型的丰富性以及工程技术工艺的先进性都有了更高需求。
这也意味着学界、业界都开始纷纷重新审视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以及价值所在,并认为设计队伍以及建设队伍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商对项目最终的建设效果有深刻影响。
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1-18T08:10:22.127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24期作者:陈雷吴新颖[导读] 以项目交付为目标的新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了从项目立项到交付的全过程的技术及技术的应用。
中车南京铺镇车辆有限公司摘要:文章由精益生产理论出发得到精益建造概念,目标是通过此理念的应用来优化工程项目管理状况,从而在根本上优化工程行业的管理水平。
在整体探析精益建造概念后发现,关注客户需求、绩效、设计水平、过程绩效评价与标准化管理5个内容能够很好地优化工程项目整体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精益生产;精益建造;项目管理一、精益建造理论综述1.1精益建造理论概述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是设计—招标—施工。
精益生产理念首先要从最终用户的视角和对产品或服务期望去定义价值与质量,然后分析整体生产流程并持续改进流程,除去不必要的活动,用科学的方法使对能够增加价值与提高质量的活动更有效率进行。
精益建造的原则就是价值最大化和浪费最小化,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以项目交付为目标的新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了从项目立项到交付的全过程的技术及技术的应用。
1.2精益建造理论在项目管理应用的必要性1.2.1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应用前提,在施工与项目设计中融入精益建造理论指导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规模化施工,解决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以智能化手段管理整个项目周期。
1.2.2从节约成本角度出发,运用精益管理方式与材料供应商或第三方进行合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缩短工期的管理方式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基于精益建造理论中的流动模式,尽量减少没有贡献的非增值活动,避免材料在采购与运输环节中的浪费。
1.2.3提升项目管理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保障建筑的产品质量,以此为出发点,在建筑工程中结合精益建造理论和自身优势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化整为零,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责任划分,全面提升建筑质量,提高在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精益建造理论下建筑工程管理摘要:精益建造理论是一种在项目执行中,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降低资源及能源的浪费。
其主要利用专业化的技术,最大程度话实现客户的价值,降低企业的消耗,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工程生产管理模式。
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精益建造理论;建筑工程管理1、精益建造理论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1)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精益建造理论的指导下实现施工与项目设计的高效结合,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解决规模化施工与个性化问题,实现对项目的智慧化管理。
(2)协调施工成本、工期与质量,应用精益管理方式与材料供应商加强合作,达到效益最优化,降低成本,保障质量。
(3)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按照精益建造理论中的流动模式理论,将增值活动予以管理,去除没有贡献的非增值活动,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与智慧化管理方式避免材料在采购与运输环节中的浪费。
(4)保障建筑产品质量。
将建筑产品质量作为建筑管理的出发点,依靠精益建造理论和自身优势,结合用户需求,逐层分解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保障建筑质量,利用质量赢得行业市场。
2、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2.1工程生产管理在施工前,项目管理团队在BIM技术的运用中采用计算机演示整个施工过程,发现施工过程中的矛盾点,及各阶段施工人材机的配置,减少窝工、劳动力不足、材料短缺、材料堆积、机械降效、施工场地不合理、二次倒运等实际问题。
通过计算机辅助演示施工过程,明确各施工阶段的人材机需求量,划分各阶段的切入点,协调各施工工序,实现全施工过程的指导,对所有可能发生或必须发生的事件进行预判及预控,减少不良事件的成本损失。
精益化管理将各施工工序进行有序安排,使得各施工阶段均能顺利进行,降低施工生产成本。
施工生产阶段,工期是影响成本的重大因素,工期的延长会无限加大成本,缩短工期即可降低成本。
精益化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施工队伍数量、施工段划分、流水节拍、流水步距等因素的确定,来达到有序施工,各工种交叉作业,材料不存积、不浪费,机械交叉使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精益建造理论的运用策略探析摘要:文章介绍了精益生产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益建造理论,旨在以精益建造为基础,对当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优化完善,提高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精益建造理论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各个阶段的实际应用,旨在为相关工程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精益建造;水平20世纪70年代,精益生产理论被提出,其倡导以现代化管理方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发挥人员作用,配置资源,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
精益生产核心在于消除无效劳动,减少浪费,使用中以哲理为依据的管理方式[1]。
例如,日本丰田公司提出准时化生产,贯彻精益生产理论。
而精益建造由精益生产衍生而来,在建筑工程中,施工项目固定,建筑项目较为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将精益建造理论融入到建造中去,需按照精益生产理念开展管理,完善项目管理系统。
1.精益建造理论精益建造通过生产管理理论,落实精益思想,对工程项目管理科学设计,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在最短时间中减少资源消耗,建设新型工程管理模式。
精益建造主要通过生产管理项目交付,其设计、供应及组装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较大,其对建筑行业造成较大影响。
精益建造包含精益生产、最大化价值、最小化浪费各方面内容,其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1 精益建造理论及技术架构精益建造是在转换模型、流动模型、价值生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对工程项目而言,需明确客户需求,了解其期望,之后在工程执行中满足其的需要[2]。
掌握客户需求后进行设计,将精益思想融入设计中,优化设计方案,落实标准化管理。
项目中绩效评价需贯穿在各个方面,在项目建设中对各项工作评价,对现有数据分析,得到优化后改进方案,落实项目管理改造。
2.工程概况以某地区客运交通设施配套工程建造为例进行分析,该客运交通设施配套工程主站房99962m2,雨棚覆盖面积达到103000m2,车站设置南北站房及候车厅、城市走廊、出站层、高架车道、通道等。
精益建造理念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实践一、引言精益建造是一种在建筑行业中被广泛采纳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致力于提高项目的效率、降低浪费,并提高质量。
精益建造理念源自于丰田生产方式,通过不断改进和减少浪费来提高效率。
在建筑行业中,精益建造的实践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并提高项目的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精益建造理念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实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一管理思想。
二、精益建造理念的内涵1. 精益思维:精益建造强调持续改进和消除浪费,秉持着“尽可能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价值”的思想。
这需要建筑企业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不断优化流程,降低浪费,并持续改进。
2. 流程优化:精益建造注重流程的优化和精益化,通过价值流图和精益工具等方法,分析和改进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生产。
3. Just-in-Time:精益建造倡导“恰好生产”,即在需要时、按需生产,避免大批量、等待和库存,以降低存货成本和提高交付速度。
4. 质量至上:精益建造不仅关注成本和交付时间,更注重产品和工程质量。
通过全员参与、强调防错和质量控制,实现零缺陷的目标。
5. 持续改进:精益建造强调持续改进和学习,不断挑战现状,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三、精益建造在建筑行业的实践1. 精益建造在设计阶段的应用精益建造将价值工程理念融入设计阶段,通过精益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等方式,优化建筑设计流程,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
精益建造还通过整合设计团队、强调用户需求和提高设计质量,实现设计过程的精益化。
2. 精益建造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在施工阶段,精益建造通过价值流图、5S整理、标准化作业等工具,优化施工流程,减少浪费,提高施工效率。
精益建造还倡导集成式施工和信息化施工,通过协同作业、信息共享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工程施工的精益化。
3. 精益建造在运营阶段的应用在建筑运营阶段,精益建造强调设施管理和维护,通过预防性维护、设备可视化管理和运营数据分析,提高设施的运营效率,延长设施寿命,降低运营成本。
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在竞争的形势下,企业要求我们不得不改变传统无计划、无秩序的管理手段,引入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方法,来提高项目实施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希望通过对精益建造的研究,为今后精益建造理论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精益建造;工程项目管理;1精益建造概括1.1精益建造理论概念精益建造模式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为指导,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的资源的条件下建造移交项目为目标的新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精益建造是以生产管理为基础的项目交付,一种新的设计和建造固定资产的方法。
精益生产管理在制造的设计、供应和组装方面引起巨大的变革。
把它运用在建筑行业,精益改变了整个交付过程的工作方法。
精益建造包含的内容扩展到从精益生产的目标——最大化价值和最小化浪费——到在新的项目交付过程中具体的技术以及技术的应用。
因此,通过精益建造模式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资产和它的交付过程放在一起设计以便于揭示和完成客户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支持积极的反复,减少消极的反复。
2)从项目的交付的角度来结构化整个过程中的工作以实现最大化价值和减少浪费。
3)管理和改进绩效的工作的目的就是改进整个项目绩效,因为它比降低成本加快工作进度更重要。
4)“控制”被从“检测追踪结果”重新定义为“促使事情发生”。
计划和控制系统的绩效被测量和改进。
设计、供应和装配专业人员之间的工作的交接确保价值交付给客户并且浪费得到消除。
1.2精益建造理论体系结构精益建造思想是在转换模型理论、流动模型理论和价值生产理论三种基础生产理论互相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的管理思想特点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客户需求管理。
对于工程项目而言,明确客户的需求是首要任务,只有具体了解客户的期望,才能有工程执行过程中的满足客户需要,实现客户满意的最终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为了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建筑质量,本文对近年来建筑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如下:一、建筑结构优化设计1.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是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筑成本的关键。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张华等(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调整遗传算法参数,提高了优化效果。
2. 针对复杂建筑结构,刘洋等(2019)研究了有限元方法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合理的有限元模型,实现了对建筑结构的精确分析和优化。
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李明等(2017)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墙体保温、屋面保温、门窗节能等方面。
2. 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赵静等(2018)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建筑信息化与BIM技术1. 建筑信息化是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陈勇等(2016)对建筑信息化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性能分析、建筑运维等。
2. 针对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刘翔等(2019)对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
四、建筑安全与抗震1. 建筑安全是建筑行业永恒的主题。
张伟等(2017)对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抗震设防、抗震结构体系、抗震计算等。
2. 针对建筑安全风险控制,王磊等(2018)对建筑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模糊评价等。
五、建筑经济与管理1.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李慧等(2016)对建筑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综述,包括传统项目管理、敏捷项目管理、BIM项目管理等。
精益建造理论应用的文献综述作者:崔楠高令华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31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大量的国内外有关精益建造在建筑业应用的文献,以及精益建造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在基础理论、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主要成就,旨在为学习建筑业的精益建造提供参考,为新的研究提供方向,同时对研究存在的不足提供建议。
关键词:精益建造;理论;文化;新技术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1-0144-021 精益建造的发展历史1890s,工业工程之父——Frank Gilbreth,通过观察砖瓦匠的砌砖过程,发现砖瓦匠有很多不必要的动作或是一些不增加价值的动作,由此有了“速度工作”的想法,通过对砖瓦匠的动作进行过程操作的规划和限制,达到缩短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劳动者的疲劳。
其研究表明:将制造业的方法应用到建筑业可以提高速度和工作效率。
1992年Lauris Koskela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项题为“Application of New Produc 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的研究,即将制造业的方法运用到建筑业,研究中发现建筑业和制造业有相似之处,可以形象地把建筑业称为另一种形式的生产。
还可以通过TFV(Transfor—Flow—Value)理论的基础,将活动划分为增值活动(VA)和非增值活动(NVA),非增加价值的活动可以被识别、测量以及从新设计达到减少、增加价值活动效率的提高、减少NVA活动比增强转换活动的技术更有用。
Glenn Ballard在1993年的首届精益建造国际研究小组(IGLC,International Group of Lean Construction)大会上首次提出“精益建造”(Lean Construction)的概念。
Ballard和Greg Howell 于1997年成立了精益建造协会(LCI,Lean Construction Institute)。
试论精益建造理论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施工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建筑行业管理模式的转型,不但要保证施工质量,还要尽可能降低成本,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此,本文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使精益建造理论更好的应用在施工现场管理中,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精益建造;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引言精益建造理论最早是从精益生产延伸过来的,重点是解决建筑行业生产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对建筑企业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但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控制施工质量,并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利用资源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可以有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精益建造理论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一)规范施工行为目前,我国大多数施工人员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施工不规范等行为,在施工现场对材料、设备等随意摆放,导致施工现场的环境比较杂乱,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影响施工质量,而通过精益建造理论的管理,可有效对施工行为进行规范,合理摆放材料、设备,根据施工需要合理使用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道德素质水平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在精益建造理论的推动下,一方面要对施工人员加强施工管理,另一方面要进行素质培训,可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既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又可以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质量是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传统的现场施工管理,无论是在技术上、标准上还是理念上都存在问题,不能有效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导致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在精益建造理论的推动下,对施工阶段的各项工作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可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质量。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第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精益建造理论应用的文献综述发表时间:2014-12-26T15:38:11.14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1月上旬供稿作者:崔楠高令华[导读] 精益建造的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建筑业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中国国内的建筑企业对其实施和验证方面较为少,过多地从理论方面研究崔楠CUI Nan曰高令华GAO Ling-hua(北京建筑大学,北京100044)(Beijing Architec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摘要院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大量的国内外有关精益建造在建筑业应用的文献,以及精益建造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在基础理论、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主要成就,旨在为学习建筑业的精益建造提供参考,为新的研究提供方向,同时对研究存在的不足提供建议。
Abstract: Mainly through the study of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levant to the application of lean construction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e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in the basic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lean construction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videdirection for new research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关键词院精益建造;理论;文化;新技术Key words: lean construction;theory;cultural;new technology中图分类号院F284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31-0144-021 精益建造的发展历史1890s,工业工程之父———Frank Gilbreth,通过观察砖瓦匠的砌砖过程,发现砖瓦匠有很多不必要的动作或是一些不增加价值的动作,由此有了“速度工作”的想法,通过对砖瓦匠的动作进行过程操作的规划和限制,达到缩短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劳动者的疲劳。
其研究表明:将制造业的方法应用到建筑业可以提高速度和工作效率。
1992 年Lauris Koskela 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项题为“Application of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的研究,即将制造业的方法运用到建筑业,研究中发现建筑业和制造业有相似之处,可以形象地把建筑业称为另一种形式的生产。
还可以通过TFV(Transfor—Flow—Value)理论的基础,将活动划分为增值活动(VA)和非增值活动(NVA),非增加价值的活动可以被识别、测量以及从新设计达到减少、增加价值活动效率的提高、减少NVA 活动比增强转换活动的技术更有用。
Glenn Ballard 在1993 年的首届精益建造国际研究小组(IGLC,International Group of Lean Construction)大会上首次提出“精益建造”(Lean Construction)的概念。
Ballard和Greg Howell 于1997 年成立了精益建造协会(LCI,LeanConstruction Institute)。
这两大组织主要进行各种研究用以发展精益建造的概念。
2003 年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LCI 会议,提出精益建造需要一种特殊形式的承包方式。
这一理念的提出,对精益建造理论来说,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各参会的学者一致认为现盛行的承包方式将是精益建造的障碍。
律师Will Lichtig、McDonough、Holland 等人同意发展一种新的关系承包合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IFOA(theIntegrated Form of Agreement)。
2004 年Bertelsen 和Koskela提出了精益建造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个是生产战略,一个是过程战略。
生产战略将涉及简化建造以便一些零件可以在工作场所之外可预测的环境中被制造出来,这种方式可以加快生产技术的运用和高产量;过程战略将提高工作地内建造的过程。
一些精益建造分会已经在英国、丹麦、芬兰、澳大利亚、巴西、智利以及秘鲁。
类似的组织正在新加坡、厄瓜尔多、哥伦比亚建立。
2 理论尧文化方面的研究张超晖(2013)认为为实现“高品质管理、低成本竞争”,持续创造出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的精品工程,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必须依靠创新来推进,必须走低碳施工、绿色建造之路,精益建筑必须注重品牌建设。
其要求国内建筑企业敢于向社会做出产品精益建造、放心使用、优质服务承诺,放大品牌效应,提升品牌的价值和美誉度[1]。
于新强,刘淳(2012)通过对精益建造进行定义,阐述了精益建造的优越性,并引进精益建造的理论框架,详细介绍了精益建造结构体系。
精益建造的优越性:淤以顾客的价值为第一目标。
于团队工作的先进性。
盂浪费的最小化。
榆精简了建造的业务。
虞融洽的工作环境。
精益建造的结构体系包括:拉动式JIT 建造系统、在建造过程中实现精益供应管理、团队工作及可视化管理[2]。
黄宇,高尚(2011),引用牛津大学的Monis 教授提出的推行精益建造可以采用3 种不同的改变策略或称为干预措施,分别为:工程技术干预、社会干预和教育干预,就如何在中国建筑业实施精益建造提出建议。
其认为,推行精益生产的企业应将重心从对流程的改造转移到对人的管理上,员工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人,在高校开展精益建造的继续教育,可以看成一种更为长期的投资[3]。
ZHU Kongguo 等人(2008),对如何协调精益建造过程各参与方进行研究,其充分考虑了各参与方不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政府在监督和管理的能力,运用博弈论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参与者的成功,并运用信贷模式建立控制机制来分析建筑市场的合作,研究表明这些对实际中的合作具有改进作用,对预测精益合作的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Zhang Dongsheng 等人(2010),从文化方面,分别定义了精益文化和项目文化,总结了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的文化特点,其利用精益思想在项目文化中的优势,提出了精益项目文化的概念以及实施的意义,精益项目文化的建设也扩展了精益思想的内涵。
项目文化是一些组织文化和跨组织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是组织文化和项目建设相结合的。
项目文化包括文化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价值标准,除此之外还包括项目中所有组织成员认可的其他形式的思想和物质的建设。
精益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组织维度、功能维度、时间维度。
精益项目文化要求企业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遵循精益管理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
3 新技术应用的研究Gideon Francois Jacobs(2007),通过研究TPS 框架与主题建筑建设的匹配问题进行分析,表明精益人员被鼓励不限制研究一个特定的建筑行业,而是符合一个更广泛的研究平台包括建筑、重型和土木工程行业,这些行业可以受益于未来的精益生产研究。
精益的研究对于丰富精益知识在建筑环境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其强调精益研发意识与TPS 框架相一致性,以建筑业为平台,鼓励进一步探索实施TPS 的原则,以便TPS 理论更好的发展。
Manfred Breit 等人(2008),为了确定3D/4D 建模,仿真和可视化建筑物,组织和过程(POP)如何支持精益建造的实施。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工艺设计模式有支持ICT 精益建造的潜力。
运用过程考古学,来发现那些工具可以用来支持精益施工的计划、仿真和控制的运行。
通过引进工艺设计模式,建立跨学科的POP 设计,通过应用程序设计模式在建筑结构的半自动方法,优化施工工序。
提供具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和专家知识的过程模板,发现流程设计模式能确保高品质的工艺模型。
韩美贵等人(2012),从LPS 渊源入手,简述了LPS 内涵和演进历程,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勾勒出了LPS的研究框架,进而对LPS 的运行方式、运行环境、运行评价和工程应用等相关方面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在分析LPS已有研究成果局限性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4]。
包剑剑,苏振民,王先华(2013)在介绍IPD 模式的基础上,分析IPD 模式下BIM 和精益建造实施的关系,构建基于BIM 的精益建造实施模式“IPD 屋”,对IPD 模式下基于BIM 的精益设计、精益采购和施工建造的实施进行分析。
在IPD 模式下基于BIM 实施精益建造体系所带来的价值比单独运用精益建造或BIM 所带来的价值更大,是双赢智慧的体现。
BIM 作为一个可以为项目设计阶段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具有海量信息的信息交换中心,满足了精益设计对信息存储、信息共享、信息交换的需要,以此不断优化改善整个计划流程,形成持续的控制流,实现项目整体的成功与最优。
徐奇升,苏振民,金少军(2012)在阐述IPD 模式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并行工程、持续改进、价值管理等与BIM 的集成几方面分析IPD 模式下精益建造关键技术与BIM 的集成应用,为IPD 交付模式在国内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IPD 的实现是IPD 合同、文化、组织架构、BIM 和精益建造,这五个因素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结果。
赵彬等人(2012),将精益建造原则与BIM 功能建立关系矩阵,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21 个交互作用点,并对交互作用点分分进行释义,得出:精益建造对于BIM 作用多反映在减少变化、可视化管理和并行工程方面。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可以采用减少变化、可视化管理、并行工程等精益原则来指导BIM 实践,使得BIM 技术效益最大化。
而BIM 技术对于精益建造的作用多集中在模型整合和功能分析、4D 可视化进度管理、项目信息的在线和即时通讯方面[5]。
4 项目绩效方面ERIC ISRAEL ANTILL佼N(2010),通过对精益建造和安全管理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估与分析结论,得出规划精益和安全策略能产生协同增效,安全经理、精益施工从业人员、以及总承包商都将受益。
表明该种方法可以帮助开发和集成未来的生产安全管理模式。
Seong Kyun Cho(2011),通过研究几个使用精益建造的项目,证明精益建造确实能提高项目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