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 格式:ppt
- 大小:279.00 KB
- 文档页数:23
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本)》原文及翻译赏析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本)原文:第一折(孙飞虎上,开)自家姓孙,名彪,字飞虎。
方今天下扰攘。
因主将丁文雅失政,俺分统五千人马,镇守河桥,劫掳良民财物。
近知先相国崔钰之女莺莺,眉黛青颦,莲脸生春,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现在河中府普救寺借居。
我心中想来:当今用武之际,主将尚然不正,我独廉何为!大小三军,听吾号令:人尽衔枚,马皆勒口,连夜进兵河中府!掳莺为妻,是我平生愿足。
(下)(法本慌上)谁想孙飞虎将半万贼兵围住寺门,鸣锣击鼓,呐喊摇旗,欲掳莺莺小姐为妻,我今不敢违误,即索报知夫人走一遭。
(下)(夫人慌上,云)如此却怎了!俺同到小姐卧房里商量去。
(下)(旦引红上,云)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
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道,好烦恼人也呵!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
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栏干,目断行云。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红云)姐姐情思不快,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
(旦唱)【油葫芦】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膺薰;便将兰曙薰尽,则索自温存。
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
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天下乐】红娘呵!我则索搭伏定鲛绡枕头儿盹。
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红云)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
(旦云)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红云)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绪;自见了那生,便觉心事不宁,却是如何?(旦唱)【那咤令】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和王实甫与《西厢记》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一、关汉卿的生平与杂剧创作关汉卿,字汉卿,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作品数量多、影响大,承载着民众的人生历练与精神追求,标志着元人杂剧创作高峰时期的到来。
其作品今存十八种:《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在元代演艺界,他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
”关汉卿间或“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即所谓“偶倡优而不辞”。
二、关汉卿的人生选择与思想倾向关汉卿生于北方,在燕赵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其字里行间有英姿勃发之气,也不乏诙谐与幽默。
关汉卿也曾经离开北地,游历南方,所以他的创作也具有典雅精致的韵味。
关汉卿的政治理想比较接近儒家的“仁政”观念。
他是一个关注民生、珍重公义、嫉恶如仇、同情弱小的人道主义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节关汉卿的悲剧作品他以民众痛苦不堪的遭遇为杂剧题材一、《窦娥冤》社会动荡,族群纷争,风纪败坏,利益争夺,其程度当更为严重。
这是悲剧多发的社会,是悲剧文学破土而出的时代。
窦娥形象,是元代弱小者典型化的产物。
同情和悲悯是关汉卿写作《窦娥冤》的第一层情感因素。
压抑不住对苦难现实的拷问,渴望表达对卑微生命的尊重,二者交错在一起构成了关汉卿写作《窦娥冤》的第二层情感因素。
1.窦娥所遭遇的人生漩涡,最初由“羊羔儿利”引发。
但“羊羔儿利”仅是悲剧的诱因,其不幸命运的成因是社会动荡,官府扰民,弱小的生命毫无法律的保障。
2.在猥琐的张驴儿面前,窦娥内心的尊严感被激发出来,她不畏不屈,以弱小的身躯捍卫自己生命的庄严与纯洁,显示出性格的刚毅、人性的高贵,这是关汉卿的伟大发现。
诅咒与谴责构成了关汉卿写作《窦娥冤》的第三层情感因素。
“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这是窦娥的话语,也是关汉卿的生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