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西厢记》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
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厢记》;文献综述;人物形象记及心理;成就与地位;主题思想,同类比较正文诚如大家熟知,《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剧本所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传达出的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主题思想为历代人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西厢记》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近二十年来不同学者对《西厢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人物形象分析《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
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
1、对崔莺莺的研究郭慧对剧中人物形象崔莺莺的研究中,对莺莺的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
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
岳上铧以莺莺之美为出发点,认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 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
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
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此“美”有曲词之美, 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20世纪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
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本文主要就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情况作一个述评。
关键词:《西厢记》;大陆;研究;二十年述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诞生那天起就吸引了无数观众和专家学者的眼球。
《西厢记》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赵春宁在她的《20世纪(西厢记)研究述评》一文中曾把《西厢记》百年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个分析,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08-1949)、拓展期(1949-1966)、停滞期(1967-1976)、兴盛期(1977年以后)。
其划分的标准主要是研究论文和专著的数量,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这在很大意义上表明它受关注的程度。
《西厢记》的研究成果斐然可观,从1977年至2000年《西厢记》的研究成果共计552篇。
尤其是80年代以后二十年间的文字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七十年的总和,研究专著已近20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二十年来《西厢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夯实传统、注重考证考证是一个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是学者们最注重的一项基本功。
首先表现在对作家和剧中人物的研究方面。
包括作家生平、剧中人物的出处。
关于作者之争经过30年代至60年代的反复讨论。
终于尘埃落定,认为非王实甫莫属。
尽管80年代中后期蒋星煜等学者对此问题又有新的看法。
以为“王作关续较为可信”,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同“王实甫作”这一说法。
重要的研究专著主要有潘兆明《王实甫与西厢记》(1980)、孙逊《董西厢与王西厢》(1983)、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1990)等,论文有李毓珍《关于王实甫》(1991)等。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西厢记》研究与欣赏王实甫《西厢记》红娘的形象蒋星煜人物形象塑造是戏曲的重要元素之一,《西厢记》这一宏伟杂剧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崔莺莺、老夫人等均是我国戏曲文学形象画廊中的典型艺术形象。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身份只是个使唤丫头,也只是作为崔张爱情的陪衬而存在,但她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的存在,将自己独特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意义。
《西厢记》总共五本二十折,其中《堂前巧辩》(《拷红》)使红娘成为主角,给广大读者和戏曲研究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之其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戏,这就让红娘的形象有着深厚的成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加强了人物真实生动性,深受读者观众所喜爱。
概括来讲,红娘是一个伶牙俐齿、警聪灵慧、风趣活泼的俏女郎;是一个有情有义、热心助人,成人之美的肝胆女侠;是一个胆大叛逆泼辣善辩的斗士;又是一个是非分明有着黄金般心的巾帼。
一、一个伶牙俐齿、警聪、活泼的俏女郎平凡出场不凡出言,红娘代表老夫人问长老几时与老相国做法事,给张生留下了很好印象,从侧面描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杂剧曲文【脱布衫】这样描述:“夫人家举止端详,全没有那半点儿轻狂。
大师行深深拜了,启朱唇语言得当。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红娘举止大方端庄,礼貌待人,言语恰当,加之可爱的脸庞,精灵的眸子,脉脉含情波流转,身袭淡妆素服,别具风姿。
【小梁州】可喜娘的庞儿浅淡妆,穿一套缟素衣裳;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
两曲从不同角度描绘出红娘玲珑娇滴,光彩吸人的美丽形象,溜溜转的双眼时刻望着身边的世界,一“偷”一“抹”形象生动的勾勒出红娘的天真活泼,带着少女的挚朴,散发出一股敏锐聪慧,眼尖心细又和着一丝调皮,给人以一份轻松和喜悦,一下子就带动了观众的眼睛,牵动了读者的神经,大家亟待在这个小姑娘身上发生点什么点什么。
作者王实甫在红娘身上用了充足的笔墨,就《西厢记》全剧的316支曲中,由红娘唱的就有106支,仅次于张生的116支,大大多于莺莺的82支,从这点上讲,作者就可以对红娘人物形象有着从容的刻画与塑造加工。
《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作者:肖志群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10期摘要:《西厢记》不仅拥有华丽的辞藻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它还引申出了非常深刻的、包含反叛性、矛盾性以及进步性在内的复杂的主题思想,而在当代,探讨《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复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西厢记王实甫主体思想复杂性一、绪言《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有5本21折,它的作者是王实甫,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保定市兴县人。
王实甫一生总共写了14部剧本,而《西厢记》则大约成于元贞年间和大德年间,是王实甫最为有名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搬上舞台就达到了惊倒四座的效果,特别是受到了一些青年男女的喜爱,被盛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正是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朴素的爱情愿景描述得尤为突出的力作。
它的曲词优美华丽,而且特别富有诗的意境,甚至可以说它的每一只曲子都是一首极其美妙的抒情诗。
作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于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和戏剧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西厢记》不仅拥有华丽的辞藻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它还引申出了非常深刻的主题思想,而在当代,探讨《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复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的具体探讨从古至今,王实甫的《西厢记》就一直是很多以“西厢”为蓝本的故事的巅峰之作,事实上,它也是元代杂剧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作,所以才会有“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它辞藻华丽、叙事规模非常宏大、戏剧冲突也非常的紧张、人物形象非常的鲜明突出,而由此所引申而出的主题思想也显得非常的复杂和深邃,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着王实甫本人过人的智慧与文学才华。
在所有的主题中,“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对后世人影响最大,成为从古至今最为鲜明的爱情愿景。
事实上,西厢故事的主题思想随着朝代的更迭也出现了几次较为大的转变与加工,譬如说从唐朝到元代,逐渐由“高官忘旧情、始乱终弃”的悲剧主题慢慢地向“高官不忘旧情”的喜剧主题做出了转变,而王实甫正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对众所周知的西厢故事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改造,并加入了很多的创新性元素,使它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时代性和进步特点。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 引言1.1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情节动人,表现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思考。
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缺陷。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引领着观众思考人生和愿望,启迪着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杰作。
2. 正文2.1 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昌盛繁荣的时期。
在元代,南宋被元朝征服,统治者是蒙古族,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王实甫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西厢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背景主要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开放,对爱情和婚姻观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这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王实甫是一个卓越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通过《西厢记》这部作品,创造了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
他深刻地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不仅仅是展示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2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作品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人命运的束缚。
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婚姻的限制,使得两人无法在一起。
浅谈《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上的惊叹,贾仲明【凌波仙】吊曲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那么《西厢记》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首先,它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西厢记》本事出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传》中的张生是一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
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
在宋金时期又出现了《董西厢》,它是以《莺莺传》为基础的,但在内容上根本改变了原作的思想倾向,把文人士大夫对女性的始乱终弃所造成的悲剧,改变成了莺莺和张生共同为婚姻的自由而奋斗,最终获得幸福结合的喜剧。
这一转变,使作品在艺术和故事情节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董西厢》的独创性成就,为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王实甫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把流传了四百年的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创作成了代言体的戏剧,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但是无论是《莺莺传》还是《董西厢》都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出色。
《莺莺传》只是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思想程度不够深。
《董西厢》虽有所改善,让人物张生和莺莺共同与封建家长进行斗争,但也没有反映社会的本质,没有达到与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程度。
而故事本身也没有《西厢记》精彩。
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故事结构情节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更胜一筹。
其次,思想内容独特先进。
故事写了相国夫人携女儿崔莺莺扶崔相国灵柩回老家安葬,途中寄居普救寺,住西厢。
青年才子张珙书剑飘零,上京赶考,顺便游览普救寺,佛殿偶遇,一见钟情。
叛将孙飞虎围攻普救寺,老夫人情急下招贤令,退兵者以莺莺妻之。
张生写信向白马将军杜确求援,打退叛军。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西厢记》作者研究综述张昭怡 扬州大学摘 要:自《西厢记》发行以来,作者为谁,众说纷坛。
从最开始的王作说,到后来有说法为关作说,又出现了王作关续,或是关作王续,又或者有王作一折,关作后四折或王作前四折,最后一折续者不可考。
但总体上,关作王修说论据比较充分,更为真实可信。
关键词:西厢记;作者;关作王修说作者简介:张昭怡(1996-),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54-02一、《西厢记》是否为一人所做之争论我读《西厢记》所采用的是由北京的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7年1月出版的本子,另观看了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团于2013年在CCTV空中剧院演出的越剧《西厢记》。
此二者上面都直接著明作者为王实甫。
然而《西厢记》从发行始,作者为谁,是否为一人所著,经何人修订增改,都没有明确的定论,因而也成为了 学术界争论探讨的焦点。
《西厢记》整本书的艺术风格并不统一,整体上透露出两种色彩,并基本上可以将前四折与最后一折划分开。
前四折的文辞优美,如{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
”[1]明初戏剧评论家何元朗在《四有斋丛说》里评价“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明洪武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也提及“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2]。
而最后一折的文辞则透露出杂剧的当行本色出来,如第五本四折中的{搅筝琶}“小生若求了媳妇,则目下便身殂。
”[1]文采较为平淡,言辞有些粗鲁,具有市井气息,不如前四本显得有诗书气和音乐性。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关汉卿道“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3]。
明何良俊在《曲论》中评价元剧关汉卿的作品“激烈而少蕴藉”,关汉卿的作品语言自然质朴,多为口语,简洁明快,节奏鲜明。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作者:黄启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
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
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
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
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
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古今之绝唱——论《西厢记》的发展与最佳男女配角的演变陈硕(华东师范大学,2010级中文系2班, 10100110232)摘要:《西厢记》之所以能够如此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不断采取生动的、为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之二是因为文本本身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经不同时代的文人们打磨后,无论是在体制上、艺术表现上、人物塑造上还是语言上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同时在其发展历程中,婢女红娘和法聪和尚这两个在先前的版本中可有可无的人物开始大放异彩,使得相比之下,主角却逊色不少,缺少能动性,强调了在对人的尊重,与在和封建礼教抗争中外界力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间说唱、诗剧、封建礼教、人物身份引言元明之际,杂剧家贾仲明环顾剧坛,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对其亲而近、不敢亵玩。
①而当今,又有郭沫若将《西厢记》奉为“超时空的艺术品。
”②古往今来,不仅文人们对其好评如潮,普通群众也对其津津乐道,单凭它的累计演出场次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笔者看来,《西厢记》之所以能够如此经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不断采取生动的、为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其赋予了生硬、刻板的书面文字不竭的生命力,使之成为一种可观可感的艺术,这有助于让观众们将所看到的戏剧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生活体验,既可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又可为个人追求的写照与指引,转而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之路延伸开去、普及开去,从而渐渐家喻户晓。
原因之二是因为《西厢记》文本本身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经不同时代的文人们打磨后,无论是在体制上、艺术表现上、人物塑造上还是语言上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如若将由唐代元稹所著的《莺莺传》(又名《会真集》)视为一颗等待被孵化的鸟蛋;那么到宋代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时,便已破壳而出,初显雏形;继而到金人董解元所著《西厢记诸宫调》时日渐羽翼丰满,振翅欲飞;待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便已可自由翱翔于天际。
《西厢记》1、西厢故事的演变: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但他宣扬了妇女祸水论的庸俗思想;宋代秦观、毛滂、赵令寺等对西厢故事进行再创作,其中赵令寺的鼓子词成就最高,克服了原作社会效果与作者主观思想矛盾;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传统的崔张故事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体裁、故事结局、某些关键情节(寺警之前二人已有月下联吟)、矛盾冲突和主题(反封建礼教)、人物形象的重塑,又增加了郑恒、法聪两个人物,红娘的作用也大大增强,为王实甫西厢记杂剧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克服了诸宫调的不足(张生不必要的软弱退缩,主动提出赴考,兵围普救寺过度铺排),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最高成就。
2、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王实甫旗帜鲜明地站在封建叛逆者一方,通过对崔张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礼教、门阀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礼教束缚,为争取自由爱情、自主婚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虚伪及对青年一代的摧残,明确否定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合理性,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婚姻和理想。
老夫人是贯穿全局的角色,是封建礼教、门阀婚姻制度的维护者,是阻拦和破坏莺莺与张生相爱的封建家长。
莺莺是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主、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莺莺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过程。
她对门第观念、功名利禄蔑视,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她始终没有考虑张生的门第与自己是否般配,而爱的是张生的痴情与才华。
红娘虽是地位低下的婢女,但作者用了超过张生、莺莺的笔墨,对她的形象作了成功刻画,她聪明机智,热情泼辣,富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是剧本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典型;她先对莺莺行监坐守,后与老夫人冲突,站在崔张一方,为他们的结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1)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的体制,表现出大胆的革新精神,元杂剧的通例是一剧四折一楔子,而西厢记全剧写了五本,且第二本又写了五折,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创新。
《西厢记》研究中文1202班栾玉婷120101213文献综述:伏涤修的《<西厢记>接受史研究》这本书在《西厢记》的选本、演出、翻改增续本、研究史以及各体文学的影响上做了全面的学术梳理。
这本书通过对《西厢记》问世以来的接受情况的研究和论述,使人们了解过去几百年间《西厢记》所取得的成就。
蒋星煜的《<西厢记>研究与欣赏》中研究的角度与伏涤修所选择的研究角度很不相同,这本书主要从版本、形象剖析、选段欣赏等角度来进行研究。
伏涤修的研究方面比较偏僻,前人类似的著作很少见,蒋星煜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比较普遍,却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两本书都具有极大的研读价值。
古今不少文人墨客多多少少对《西厢记》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解读,虽然选择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主流思想是明确而清晰的,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也是大多数作品所体现给读者的。
即《西厢记》通过以相国夫人为首的封建卫道士派与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青春派关于爱情自由的抗争来表现主题意义,一方面表达了对禁人欲的封建礼教和刻板严肃的封建伦理的憎恶与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渴望赞美了莺莺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精神。
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属于爱情题材的元代戏曲,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
故事主要讲述了崔相国死了,相国夫人郑氏带着年轻貌美的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安葬,因事耽搁暂住普救寺。
准备上京赶考的穷酸书生张生去普救寺欣赏风景时见到了美貌的莺莺后一见钟情便决定也借宿普救寺,莺莺正经历青春期的苦闷因此也对张生一见钟情。
当叛将孙飞虎想强抢莺莺做压寨夫人时张生果断相助,通过向结拜兄弟搬救兵解了燃眉之急。
相国夫人知道仍抛弃自己的诺言百般阻挠不情愿将女儿嫁给张生。
最后张生上京赶考取得状元头衔,老夫人才无奈妥协,最终两人终成眷属。
这本书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自由婚姻的摧残,同时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勇于反对封建势力的行为,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爱情理想。
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作文500字《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篇一《西厢记》那可真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颗超闪亮的星啊。
它的艺术成就,咱得好好唠唠。
首先呢,这人物塑造得那叫一个绝。
就说崔莺莺吧,她就像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像个神秘的宝藏盒子。
有时候她是个羞涩的大家闺秀,见着张生都不敢大声说话,就像个受惊的小兔子,低着头,脸红红,哎呀,那小模样真让人忍不住想去保护她。
可有时候呢,她又很勇敢,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种复杂的性格,就像是一个有着好多面的魔方,每一面都让人着迷。
再说这张生,他就是个十足的书呆子,满脑子的学问,但是一遇到爱情就变得傻乎乎的。
就像现在说的那种钢铁直男,在爱情面前完全是个小白。
可是他对莺莺的那份深情,那真是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他在月下吟诗的场景,简直像个浪漫的诗人在对着月亮倾诉衷肠,月亮可能都被他的深情给打动了。
然后是红娘,这个角色简直是整部戏的神来之笔。
她就像个机灵的小麻雀,在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穿针引线。
她聪明伶俐,嘴巴又像机关枪一样,能把老夫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她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就像一个勇敢的小战士。
我觉得要是没有红娘,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可能早就夭折了。
从情节上来说,《西厢记》那是一波三折啊。
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让人提心吊胆,一会儿又让人松了一口气。
老夫人的阻挠就像是路上的大石头,横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的道路上。
可是他们俩呢,就像两只顽强的小蚂蚁,想尽办法要绕过这个大石头。
每次看到他们克服一个困难,我就感觉像自己打了一场胜仗一样兴奋。
在语言方面,那更是没得说。
《西厢记》里的唱词就像一首首优美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词儿,一读起来就感觉眼前出现了一幅凄美无比的画面。
秋天的天空,枯黄的树叶,大雁南飞,还有那被霜打红的树林,就像被离人的泪水染过一样。
我就想啊,这作者得是多有才,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西厢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部话本明代杂剧,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西厢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学、戏剧、文化等。
本文将对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文学研究方面二、戏剧研究方面在戏剧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西厢记》的剧本、角色、舞美及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剧的戏剧特点和表演方式。
他们认为,《西厢记》的剧本结构合理,情节凝练,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同时,角色性格鲜明,互动关系复杂,给表演者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此外,该剧的舞美设计和舞台表演也很出色,凸显了唐宋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西厢记》在戏剧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三、文化研究方面在文化研究方面,学者们将《西厢记》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探讨。
他们认为,《西厢记》不仅是一部琼瑶式的爱情故事,更是中国封建礼教下女性地位与自由的呼声。
剧中的女性形象如鸾凤身份、李瓶儿、黛玉等,都表达了女性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独立的渴望。
此外,学者们还指出,《西厢记》中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冲突,如传统封建道德与现代个体自由的对立,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碰撞等。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西厢记》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综上所述,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在文学、戏剧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该剧的认识,揭示了其在文学、戏剧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学者对《西厢记》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呈现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画卷。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西厢记故事的起源与发展变化过程 (1)二、西厢记故事在不同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中的演进 (2)(一)、西厢记故事思想内容的演进 (3)1、从《莺莺传》到宋词及说话的演进 (3)2、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蜕变 (4)3、从《董西厢》到《王西厢》的升华 (6)4、宋元南戏中的西厢记故事 (7)5、《北西厢》在明代的改编 (7)(二)、西厢记故事艺术形式的演进 (8)三、《西厢记》的戏剧史上和艺术成就 (8)四、《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贡献 (10)五、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摘要: 《西厢记》是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也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
它具有永不衰落的艺术魁力,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对千古名著《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西厢记中国戏剧史成就贡献《西厢记》的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从唐宋至金元明各个朝代的更迭,以及在不同的文化形态和背景下,《西厢记》经历了数次改编,出现了多个版本,情节多次变更,结局也从悲剧变为喜剧。
文艺形式也经历了诗、词、曲、小说的转型,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
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来看,伴随文艺形式的建构与解构,伴随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西厢记故事始终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每当有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西厢记》很快就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与时俱进也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巨大生命力。
2002年后《西厢记》传播和接收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的《西厢记》研究颇有成就颇丰,特别是在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西厢记》研究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特别《西厢记》的接受和传播,以及在对《西厢记》研究的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十年综述《西厢记》研究是古典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西厢记》的论文、论着多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的,不同专题的研究力度不平衡,对《西厢记》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学术梳理与论考,特别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回溯20世纪,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
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进入21世纪也别是2002年以来的十年,《西厢记》研究的取得一定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在对《西厢记》《西厢记》的接受和传播方面,以及对《西厢记》研究的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这一时期,多本专着及多篇硕博论文的出现,使《西厢记》的研究资料更加丰富多彩。
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明清时期《西厢记》传播和接受等研究十分重视,凸显了研究者对西厢记传播和接受过程的影响的高度重视。
随着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在研究领域另一个最明显的特色是对《西厢记》传播的研究及接受史研究,2002年以来的《西厢记》研究,更加注重这两个方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西厢记》研究是古典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西厢记》的论文、论着多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的,不同专题的研究力度不平衡,对《西厢记》的全面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学术梳理与论考,特别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黄启哲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地典型代表,其词章地风韵、人物地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地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地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地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
关于《西厢记》地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地研究日渐丰富,探析地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地研究文章有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地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地深度和广度有一定地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地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地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地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地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年第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地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地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地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地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地思想内容和深刻地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地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地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地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年第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地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地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地另
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地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年第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地解决方案和结局地处理,来剖析人物地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地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地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年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地主题思想进行详细地梳理,最后突出地是这一主题思想地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地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地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地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地形象,例如李阳地《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地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第期)分别从她们地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地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年第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地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地人物形象地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地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地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地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地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地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地《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年第期)和成良臣地《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地.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地对象是一个具体地人,通过不同角度地剖析来揭示作品地意义和价值.孙鸿钧地《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年期)
通过对张生“志诚”地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地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地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年第期)是立足于戏曲地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地现代演绎》(《晋阳学刊》年第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地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地研究是近些年地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地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年第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年第期)都写到了崔莺莺地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地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地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地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地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地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地《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年第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地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年第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地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地,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地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地角度也是各不相同地.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地发展变化》(《安徽文学》年第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地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地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年第期)从剧本地改编突出人性化地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地历程中人物家世地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地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地考证.王悦《谈崔莺莺地“胡
女”身份》(《语文建设》年第期)从作者地胡人血统、唐代地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地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地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地探索》(《光明日报》年月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年第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地所有作品中留下地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地.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地研究
《西厢记》地曲词优美,历来赞誉地人都很多.关于曲词地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地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地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地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地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地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地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地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地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地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地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地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年第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地《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
(《文教资料》年第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地行列.关于王实甫地已知情况和《西厢记》地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地活动年代和西厢记地创作时间》(《文学遗产》年第期)中做了详细地介绍和总结.
参考文献:
[]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地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
[]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
[]丁峰山.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
[]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地发展变化[].安徽文学,,().
[]邓绍基.王实甫地活动年代和《西厢记》地创作时间[].文学遗产,,(). []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
[]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
[]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地探索[].光明日报,.
(黄启哲新疆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