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胜十败说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原因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那么你知道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原因是什么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原因曹操一方面想做仁君,另一方面却又连小臣刘馥都容忍不了,在横槊赋诗时倚酒将他刺死。
(仅因直言诗句不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如此类推,曹操还能听得进程昱、二荀的逆耳忠言吗?幸好三位谋士先知先觉,提前疏远了曹操,不然早已死无葬身之地。
再类推,曹操一旦当了皇帝会怎么样呢?所以他的劝降战略不过是“王莽谦恭未篡时”。
想当初官渡之战郭嘉是“十胜十败说”,荀彧也是三番五次谏议曹操坚持到最后。
世事难料,转眼间主、臣就从互助互信变成了互离互弃。
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对立统一规律。
程昱想在曹操失败后崛起,可惜不得其时既然三位幕官决计要抱团反曹,但为什么程昱又要在庞统献连环计之后,以及东南风刮起之后提醒曹操预防火攻呢?这中间可是大有深意,堪称倒戈反主的经典。
第一,程昱利用曹操听不进谏言的逆反心理稳住他,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错误决策。
由于程昱不是第一谋臣,加之曹操现已高高在上,所以程昱料定他必然心存逆反(与前文提到的杨修一样)。
比如曹操在听到火攻的警示之后说:“凡用火攻,必藉风力。
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若彼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曹操在做了这番主观思考之后,当然就不会怀疑庞统了,甚至认为只有他才能解悟大隐士庞统的奇谋。
庞统也确实夸奖过他:“丞相用兵如此,名不虚传!”曹操心说,庞统是比伏龙诸葛亮还要强得多凤雏,有了他相助,你们就不必多虑了。
谋士们便旋即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
”意思是——军中无戏言,您可别反悔哟!正因为前面程昱反向强化了曹操的思维定势,所以当东南风真刮起时,他仍死要面子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心说,这种小概率的风是捉摸不定的,并无实战应用价值,风头会随时转向。
十胜十败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十胜十败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
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
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
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素质决高下成败在自身——“十胜十败论”及其借鉴价值潘开兴【摘要】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烽火岁月里,袁绍与曹操的角逐格外引人注目。
面对军事实力强大的袁绍集团,曹操问策于谋士荀彧和郭嘉。
荀、郭回答说,"今绍(袁绍,下同)有十败,公(曹操,下同)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袁绍虽然暂时强大,但最终必为曹操所打败。
这便是东汉史上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期刊名称】《中国石化》【年(卷),期】2011(000)008【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素质;价值;借鉴;军事实力;曹操;东汉【作者】潘开兴【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2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烽火岁月里,袁绍与曹操的角逐格外引人注目。
面对军事实力强大的袁绍集团,曹操问策于谋士荀彧和郭嘉。
荀、郭回答说,“今绍(袁绍,下同)有十败,公(曹操,下同)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袁绍虽然暂时强大,但最终必为曹操所打败。
这便是东汉史上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读史可以明智”。
这则故事虽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之久,但今日仔细品来依然余香绵绵,令人回味无穷。
其无论对于我们个人修养还是对于企业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
现对“十胜十败论”之要点简述如下:其一,“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这是在行事风格和作风上袁绍之劣势、曹操之优势。
其二,“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
这是在道义上袁绍之劣势、曹操之优势。
其三,“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上下知制,此治胜也”。
这是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上袁绍之劣势、曹操之优势。
其四,“绍外宽内忌,用人疑之,所用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敏,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也”。
这是在用人和度量上袁绍之劣势、曹操之优势。
其五,“绍多谋而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
这是在谋略上袁绍之劣势、曹操之优势。
其六,“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皆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
三国十大名嘴巅峰演说NO.10李肃巧语说董卓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受汉禅,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
”卓喜而信其言。
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
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肃曰:“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
”卓又喜而不疑。
虽然之前有“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一节,但我觉得这和吕布的本性有关,礼物和赤兔的诱惑更大,李肃的语言倒成了辅助,对语言技巧要求不高,所以没有列入。
这次却不同,李肃肩负着骗董卓进长安陷阱的重任,稍有疏忽,不但自己OVER,全盘计划也会被打乱,王允的苦心经营也会完蛋。
似乎老天有意眷顾董卓这个恶贼,竟有种种异象提示他不要去长安。
可这时就显示出李肃的“嘴功”了。
只见他面对不利,面不改色心不跳,理直气壮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可以说回答得严丝合缝,又让董卓高兴。
这体现出李肃作为“名嘴”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以及对对象(董卓)性格和需求(称帝)的透彻认识。
要不是他实在担不起“谋士”这个称号,单就口才而言,我真想让他进前五。
不过,李肃若是活到现在,做一个地方电视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倒是绰绰有余。
十大名嘴巅峰演说第十位:?d坞的李肃NO.9阚泽巧献诈降书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
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如果说演说有雄辩之词,那阚泽这次就是诡辩,而且辩得曹操发愣!这次献诈降书的意义之大不用我多说,阚泽的胆魄和应变能力在李肃之上。
狡猾多疑的曹操先唬再蒙,企图发现一些问题,因为他不想做冤大头。
结果他碰上了阚泽。
阚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把书中漏洞说成了道理,真是诡辩的巅峰!他没有辜负周瑜的信任、黄盖挨的五十棒,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可以说阚泽在曹操的盘问和恐吓下,稍微有一点儿顶不住,或是脑子转得不够快,那赤壁之战也许就是另一种结果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三国。
郭嘉:《十胜十败论》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孙子兵法立足于战略,但对敌我双方统帅的人性欠缺了研究和谋划。
如果仅从人性的把握上,郭嘉“十胜十败论”较之“孙子兵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日来就职于互联网大厂的朋友因年终奖就位、升职加薪、长假激励的“三连击”而倍感兴奋,对此,他一度认为选择北上广深是当下的小幸运。
当我问及“你是否因为有一个大度睿智的老板而倍感幸福?友人摆出一副饮水思源的样子:“我们家老板,英明远见,金多人好,各路同事齐点赞。
”不久前我还记得他一度对老板颇有言辞:抱怨项目进度、指责授权不力、沟通不畅等等。
顿觉恍然大悟:原来好老板坏老板就在一线之间……到底什么是好老板,什么是坏老板?乔布斯脾气不好,任正非则以严格著称。
他们是好老板还是坏老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重视人际关系和谐,你会认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坏老板,但如果你更认可他们确实做出了一些改变世界的事情,让公司得到了顾客和社会的尊重,让员工享受到了与公司一起成长的快乐,你会给他们贴上好老板的标签。
尺子不同,衡量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人,得到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
一个老板要具备哪些特质及风范,才能成为员工心目中的好老板?英才和投资人都想寻觅到一个拥有慧眼的好老板。
不管是徐晃、庞德、张辽,还是郭嘉、荀彧、许攸,没有谁不害怕明珠暗投,在一个碌碌无为的集团里白白虚耗心力和芳华。
强极一时的袁绍集团为什么最终被曹操集团兼并重组?郭嘉 / 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汉末群雄逐鹿中原,若以其实力而论袁绍集团本可以称雄于世。
然而,在与曹操集团的交锋中,袁绍一败于官渡,再败于仓亭。
原因何在?被史书誉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袁绍礼仪太多,曹操自然得体,这是道胜;·袁绍以反叛力量争夺天下,而曹操则以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汉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仍沿用,而曹操以严治政依法行事,这是治胜;·袁绍表面宽大实则多疑,任人唯亲,而曹操任人唯才,这是度量胜;·袁绍谋多少断,失败在执行很慢,而曹操有计谋就当机决断,这是谋略胜;·袁绍沽名钓誉,而曹操以诚待人,这是道德胜;·袁绍目光短浅,缺乏长远韬略,着眼于小恩小惠,曹操宏图大略,立足大事,这是仁胜;·袁绍部属争宠献媚,派系缠斗不休,曹操以德服人,部属管理有章有法,这是智胜;·袁绍不辨是非,曹操用“礼”推行正确的事物,错误就用律法纠正,这是文胜;·袁绍善虚张声势,不知兵法,曹操擅长少克制多,用兵如神,士兵信赖,这是武胜。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三国演义》这是三国演义中对郭嘉的评价。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就是今河南禹州一带,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
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
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
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
毛泽东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
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
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郭嘉一生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一·弱冠隐居慧眼识主二·神机妙算屡建奇功三·官渡之战大放异彩四·征讨乌桓天妒英才首先介绍一下第一个时期的郭嘉,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
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
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
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
光阴往荐,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
他长得清瘦俊朗,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
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
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
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
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
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
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
解密曹操胜利的核心郭嘉十胜十败论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郭嘉,争议不断,不讨论孰是孰非,有一点可以极其肯定,之上郭嘉是历史上少有的智谋文士。
十胜十败论着实流传千年,有人说综合郭嘉只不过综合其他人的想法,十胜十败道出了成功的核心与保证,值得我们仔细深入研究其中的显而易见智慧。
毛泽东同志曾经评价过郭嘉,他说郭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骁勇善战上面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十胜十败论发生在曹操和刘表在官渡之的对决时期,当时的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是一个想逆袭的屌丝对决高富帅,与高富帅争逐白雪公主。
面对巨大的现实差距,曹操手下官员都为自己寻找后路,暗暗地投靠袁绍,孙策自己都有些信心不足,这时候郭嘉言说了十胜十败论,稳定曹操的心理拨动,分析了曹操由弱变强的吕布唯物论。
曹操成功的核心品质对于今天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依旧需要具备这些品质,当各种因素有利于你的时候,你就能快速崛起。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就是你需要给成功做的准备。
一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
此道胜一也。
郭嘉说袁绍繁礼多仪,俗话说威成于礼,古人的礼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礼,我们今天的礼是礼貌礼节,古人礼目的是威,是为了维护支配的一种保证工具,更多的是建立一套上下级关系的制度,而这些制度性层次非常多,你有想法和事情,想传达给公司决策层,你需要经过层层传达,到最后都不怎么知道传递到哪里去了。
所以袁绍非常少能想法听到真实的想法,很多公司败亡,也是因为决策层的领导不知晓真实情况,给公司会带来严重的损伤,这一切都源于公司制度,所以以前公司管理基本上都是扁平化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为了想到让决策者听到真实的声音。
曹操体任自然,这句话很费解,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根据郭嘉说司马懿我们可以推论理解为,曹操不讲究那种繁杂没有的规矩,运营管理手下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思想,这样就让舒坦很多人会觉得很舒服,比如对曹操有用的建议还是的想法,即使能直接被曹操所了解,这样曹操决策就可科学决策少有失误。
曹操在南边和张绣、刘表对峙时,田丰就建议袁绍乘虚袭击许都,抢夺皇帝。
荀彧得知之后,吓得不行,赶紧通知曹操,别和张绣这种人墨迹了,赶紧回来!结果袁绍没有听田丰的,估计暂时还不想和曹操撕破脸面吧。
等曹操急匆匆退回许都,袁绍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写信的措辞、语气十分傲慢,曹操很不开心,便问郭嘉:操问嘉曰:“袁绍如此骄傲无状,吾将讨之,恨力不及耳。
”郭嘉以刘邦、项羽为例,给曹操增强信心,地盘大小、兵力多寡这都不叫事儿,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有哪些呢?郭嘉一口气列举了十点,这就是洋洋洒洒的十胜十败论,整个十胜十败论接近500字,要说郭嘉没打草稿,我是不信的。
一般同学看书时,只是知道有这么个十胜十败论,感觉蛮厉害的样子,估计对内容都了解不深。
那接下来,就由笑谈君对其中内容进行一一点评。
一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把“道”放在了第一位。
袁家四世三公,礼仪繁琐,讲究比较多;曹操不大注重形式上的东西,讲究自然而然。
如果拿现代企业做比较,袁绍就是定了一堆规章制度、做表面文章的,曹操则是不打卡、轻管理、扁平化的,战斗力自然强悍。
老铁,第一条没毛病!二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这其实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优势。
不过后来衣带诏事件,曹操被定性为国贼,所以袁绍奉诏讨贼,曹操的这一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郭嘉在提出十胜十败论时,衣带诏事件还没发生,所以,至少在现在,这一条是没毛病的。
三汉末失政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曹操施政,法制严明,这和后来诸葛亮治理西川一样。
以军队来论,就是军法严明,从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能看出来。
而袁绍的部队军纪散乱,一盘散沙。
纪律严明的军队,自然战斗力更强,所以这条也没毛病!四绍用人而疑之……公用人无疑……此度胜这句话太长了,我省略了一些内容。
就是说用人之道,应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显然,袁绍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只信任亲族子弟;而曹操有识人之能,每个人都能各尽其用。
郭嘉(170 年-207 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功勋。
官渡之
战时,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振奋了曹军将士的士气,为曹操最终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征伐乌丸时,郭嘉又提出“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计策,大破乌丸。
郭嘉因其智谋过人、见识超群,在曹操帐下备受器重,但他本人也十分放荡不羁,不拘小节。
207 年,郭嘉在从征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如鱼得水。
据《三国志》记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
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
曹操更是对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可惜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
曹操赤壁兵败后,大哭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后也多次感念郭嘉,并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十胜十败论
十胜十败论指的是成功与失败,它反映出一种不管怎样,都要勇往直前,必然会得到回报,最后取得成功的信念,以及“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观。
张自忠说过:“成功与失败,一千胜百败的时永恒的真理。
”张自忠的“十胜十败”观点告诉人们,只要我们能将自己立足点放在实际上,不断努力,就能最终取得成功。
十胜十败论意味着要勇承担挫折与失败,并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向前,一次次追求成功。
面对失败,我们不要躲藏起来,而是应该拿出勇气站起来,把失败和错误看作是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步骤,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调整心态,誓要尝试,直至成功!
十胜十败论的内涵观点,勉励着人们把挫折和失败看作是坚定自己信念的磨练,拿出勇气、积极进取,当失败来临时,也能笑对人生,把失败当成是学习和磨练的机会,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积极以及乐观的心态,就能最终成功。
总之,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不轻言放弃,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把十胜十败的一千种失败,变为百种胜利,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成就自我,实现人生梦想,这就是十胜十败所能带给我们的最终结果。
十胜十败说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
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
今袁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袁绍虽强,无能为也。
一、袁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二、袁绍以逆动,曹操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
三、桓、灵以来,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曹操纠之以猛而
上下知制,此治胜也;
四、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曹操外易简而内机
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五、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曹操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
六、袁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至心待人,
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
七、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曹操于
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八、袁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曹操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
九、袁绍是非不可知,曹操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
十、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
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
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
令曹操十分痛惜。
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
不久,毛泽东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
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
《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
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袁绍麾下不得施展。
他说袁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
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
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可惜中年夭折。
曹操大哭。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记载,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
由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感慨,说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泽东讲的实际上是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问题。
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
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
‚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
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
君主要善任,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的追求。
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领,周部落长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历尽艰险危难,后来按照姜太公的谋划才推翻了商王纣的统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谋略的人,长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贩酒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礼遇,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
所以《尉缭子》说,‚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
‛君主与智谋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亲,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郭嘉是历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学问家深入研究、艺术家大书特写的人物。
最初他北上晋见袁袁绍,袁袁绍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
他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于袁袁绍:‚袁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袁袁绍割据一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胜三也。
袁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
袁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袁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
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
袁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
袁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
袁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
袁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
‛
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
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
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
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
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
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智谋之士大抵有三种人生作为:一是为帝王之师或帝王谋臣,出谋划策,辅主成功,姜太公、张良、刘伯温是也;一是为帝王相将,躬身实践,匡扶宇内,曹操、李世民、曾国藩是也;一是为布衣书生,著书行世,人不知其详,黄石公、李筌、赵本学是也。
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毛泽东还指出,我说郭嘉是借郭嘉的事来说我们的党委书记,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茫茫碌碌之中。
毛泽东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谋之大成的历史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