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

  • 格式:pdf
  • 大小:25.0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安尔格德(Angold)对抑郁作了如下描述:(1)抑郁为正常心境向较平时低的方面波动,即每天情绪恶劣的一面;(2)抑郁为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是对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3)抑郁作为一种特征、是指个体的特点表现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快感缺乏;(4)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是指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即抑郁心境。可见,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表现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而又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负性情绪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而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应激性生活事件。

应激(Stress),即一般人认为的压力。综观现有的研究,应激至少包涵以下含义:应激是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应激是一种主观反应。正如应激研究大师Selye所言:应激是躯体对所施加的任何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2]。应激源(Stressor)是指对于外部的事件或环境的刺激。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客观的感觉都是应激源,它只有在个体意识对外部刺激有特定的关注时才得以存在。

所谓生活事件(Lifeevents)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Kanner等在生活事件中区分出日常琐事(Dai-lyhassles),并定义为:令人激脑、

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每天都与环境发生作用,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生活事件。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1]。在人的生活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事件发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应激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的关系更加密切。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不愉快,有“丧失感”,令人沮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落。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你感到抑郁。你可能会因为最近失去了一位深你爱的人,或者是因为丢掉工作以及退休之类的事情而十分苦恼。其他的失落还可能包括失去希望和失去自己的形象,常常是在诸如分居或离婚这类生重大转变之后,以及一些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这在那些最近刚刚退休或者是失去社会角色的人群当中更为普遍。还有可能是搬家或者工作的原因。过多的变故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出现,就会导致压力,最终变为沮丧抑郁。

1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解析1.1

心理学理论解析

1.1.1

精神分析理论把抑郁看作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弗

洛伊德早在1917年就对伤感和抑郁做了论述,认为伤感是对丧失的正常和有意识的反应,而抑制则由于以前对所失去的人的无意识矛盾和敌对的感情,现在转向自己,便引起抑郁。引起抑郁的“丧失”往往是心爱的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手表的丢失,个人的失败,甚至可以是象征性的事件。

1.1.2人本主义理论用依赖和独立来解析抑郁症。当人们失

去朋友、工作或健康之后,抑郁症就可能发生,因此这些“丧失”迫使个体必须独立,而这种独立于患者来说是难以处理的。失去的人或环境帮助患者支持起一个虚假的自我想象,

收稿日期:2007—11—23作者简介:秦凯鑫(1986—

),男,山西壶关人,在校学生,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

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

秦凯鑫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631)

要:文章主要对抑郁症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自我调试的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

的临床的应用作出实证性参考和理论性支持。

关键词:抑郁症;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自我调试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8)02-0013-03

2008年4月长治学院学报

Apr.,2008第25卷第2期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

Vol.25,No.2

・13・

长治学院学报

它们一旦消失,破裂的自我就会崩溃,剩下的只有绝望。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抑郁症视为个体面临其最终的无能为力的结果。

1.1.3行为主义认为抑郁症是正常行为强化(reinforcement)的减少,相对异常情绪奖励增加的结果。抑郁症的病因集中于“强化率”,个人所得到的社会奖励取决于他们个人能力和要求、社会经济地位及与他们相互影响彼此“依恋”的人数,如果这些强化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如亲友死亡,能力或财政地位的丧失,强化的频率和量就会减少,患者就会不平衡,进而新的较低级的反应水平则可由社会奖励如同情所强化,重者久而久之出现抑郁症。

1.1.4认知理论认为相同的刺激对不同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不同之处在于,早期的创伤事件使患者对抑郁症敏感因而易患抑郁症,通过替代性示范和自身标志,抑郁症患者发展了以几种歪曲性的思维模式为标志的认知类型。

1.1.5归因理论解释为习得性无助。习得的无助感指“完全无望”的感觉和谁也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意识。当人们为减少痛苦事件所做的努力没有控制这些事件的努力是无益的,最后便与有关的条件妥协,因为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努力和他们的帮助是有益的,即似乎他们是完全无助的,而这种“缺乏控制”和“无助感”,使他们把这次失败归于“稳定的”、“内在的”特征,于是自尊和活动水平便都下降了,因此便导致抑郁症。

1.2社会学理论解析

社会学调查发现,社会危机可以促发抑郁症。如事业、被捕、家庭破裂、个人冲突以及许多其他环境的和心理的事件对抑郁症都有影响。

1.2.1高度高度的成就需要。据报告,智力水平和社会抱负高的人较容易发生抑郁症。由于这些人经常对成功抱有过高的期望,并且在对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精力充沛,所以当无法避免失败时,就会感到绝望,从而继发抑郁。

1.2.2母子分离。对于绝大多数的生物来说,母体都是子代最值得信赖的个体,子代在成长早期的绝大部分的生存还要依靠母体。因此,对于人来说,那些在童年时因母亲死亡或离婚而失去母亲的成人易患抑郁症。原因是由于缺乏母爱或者适当的代替品。曾经有这样一个列子,科学家同时收养了两只失去母亲的幼年猩猩,分别在两个房间中喂养。其中之一的房间有一个可以供幼年猩猩撒娇的由棉被等制作“人工母亲”,而其他条件与另外一个房间的猩猩完全相同,给他们提供同样的食物、水、训练等等其他条件,几年把他们放养到一个猩猩群体,由“人工母亲”照顾的小猩猩能很好的适应群体,而另外一只则表现出了不适应和孤僻、抑郁、不合群等特点。这个实验证明了离开母亲的孩子更易患抑郁症。

2自我调试

一旦处于抑郁的状态当中,要想走出困境需要时间和耐心。这并不像一些缺乏同情心的观察家所建议的那样简单,可以“一下子把自己拉出来”。然而,要想“走出深渊”和重新体验活着的滋味,就得采取一些措施。首先,个体应该自我反省陷入抑郁的原因,包括是否缺乏自信,是否在隐藏自己的情感,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等等;其次,个体需要审视是什么诱发的抑郁,例如:最近是否失去一些东西,即使是很微不足道;个体的生活是否发生了许多根本的改变;个体是否觉得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等等。抑郁阶段常常成为一个人改变生活的跳板,摆脱抑郁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物学和心理社会两方面因素,本文也将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2.1心理社会因素

2.1.1调整个体的期望。患抑郁症的人们往往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社会期望,而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和不正确的期望,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要帮助人们改变对自己、对社会的错误认知,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低估自己,从而合理地确定活动目标,使自己保持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自善而不自弃的良好心理状态。

2.1.2培养积极的心态。人与人在心理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很大的差别。持有积极心态的人总是善于用“我能成功”、“我一定有办法”等积极的意念来激励自己,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态度、丰富的经验与辉煌的未来支配着自己的人生。而正确的心理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信念、观念、心态和行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必胜的信念与积极的态度,用鼓励代替批评,用赞美激发人内心的动力,敢于抛弃保守观念,培养乐观精神,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

2.1.3学会不良情绪的转移。抑郁本身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患抑郁症人们的情绪总是悲观失望、对任何事情都无兴趣,甚至进行什么活动都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由于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因此,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完全可以抑制或消除抑郁。一方面,老师、心理咨询人员要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感染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使其在文体活动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应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理智地克服“情绪应激”,正确地使用转移、宣泄、升华等调节情绪的方法。另外,学生也要学会增加自己的积极性情绪体验的方法,比如用“快乐预测单”法来检验自己做事无用的想法。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