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58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最新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2.把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的人口进展模式的地区差异。
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分,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微专题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依据:图1中a段曲线平稳)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依据:图1中b段曲线坡度增大)近100多年来急剧增长(依据:图2中c段曲线坡度最大)(3)空间差异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特殊提示人口的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肯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特殊提示①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由“死”到“生”来实现,生产力进展是关键——“死”是指死亡率下降,“生”是指诞生率下降。
②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20世纪60年月以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峻,死亡率有所上升。
③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很快。
④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人口增长模式的推断(1)依据生产力水平推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时期多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依据国家类型推断:绝大多数进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进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多属于现代型。
(3)依据数值特征推断: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4%左右4%左右4%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传统型3%左右1%以上2%左右现代型1%左右1%左右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打算性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凹凸,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白这个问题,因此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缘由的思路如下:考向一人口数量增减的相关计算(2022·江苏地理)1980年我国开头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方案生育政策,2021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第六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不同人口增学生用书P091 一、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分布1.总趋势:①不断增长。
2.决定因素: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两种差异(1)时间差异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①10万年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呈加快的趋势。
②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③快速时期。
(2)空间差异①特点:地区上是④不平衡的。
②表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⑤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⑥很快。
(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微探究1 不同时期人口增长一样快吗?答案 不一样,人类社会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使人口数量增长明显加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与转变过程(1)发达国家:⑨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⑩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⑪现代型的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2)原始型与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相似,但原始型是出生率、死亡率处于高位状态下的缓慢增长,而现代型则是低位状态下的缓慢增长。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1)概念: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衡量重要指标:⑫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1)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⑮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微探究2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是什么?答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开卷速查(十五)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4·东北三校二模)读“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比较图(单位:‰)”,回答1~3题。
1.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小的年份是( )A.2012年B.2010年C.2000年D.1995年解析: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死亡率。
读图,可分别计算出黑龙江省和全国同期的自然增长率。
对比可知,1995年相差2.6‰,2000年相差3.6‰,2010年相差2.4‰,2012年相差3.6‰,故2010年相差最小,因此排除A、C、D三项,选B。
答案:B2.由图可知,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A.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B.总量呈下降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总量呈增长态势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黑龙江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的现代型,故A项错误。
2012年的出生率为7.3‰,死亡率为6.0‰,自然增长率为1.3‰,自然增长率大于0,所以人口呈缓慢增长态势。
故B、C项错误。
D为正确答案。
答案:D3.我国于2013年底推出了“单独二孩”政策,该政策实施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①出生率趋于回升②老龄化程度降低③死亡率趋于上升④公共资源压力增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我国于2013年底推出的“单独二孩”政策是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老龄化问题提出的。
该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出生人口的数量,导致出生率回升,老年人口比重下降,死亡率也趋于下降,但公共资源的压力会增大,故①②④所述正确,③错误,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2014·山东青岛一模)读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老年人口比例图(不含港、澳、台数据),完成4~5题。
4.2010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京津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C.川渝地区D.珠江三角洲地区5.图示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的成因是( )A.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低C.医疗水平高D.迁入人口多解析:第4题,从统计数字可知川渝地区人口老龄化最严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读“人口增长模式随时间变化图”回答1—3题。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的迁移2.A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低—高B.低—低—低C.高—高—低D.高—低—低3.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低增长阶段的是A.AB B.BE C.DE D.AE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人口是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趋势:人口数量①。
2.决定因素:②和死亡率。
3.时间差异(1)10万年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呈加快的趋势。
(2)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4.空间差异: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④。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点与转变过程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 ⑨ 。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⑩ 。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 ⑪ 的转变。
二、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概念: ⑫ 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 ⑬2.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某区域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⑭ (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人口容量的极限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⑮ 的人口数量。
2.特性和意义(1)特性: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字的 “ ⑯ ”。
(2)意义:制定人口战略的依据;制定 ⑰ 的依据;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021高考总复习地理全国通用一轮知识点复习教师用书: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1)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2。
原因分析(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点与转变过程模型类型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名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1)发达国家:现代型.(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某一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数值大于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是某一国家或地区所能养活人口的最大数量(警戒值)。
(2)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量,即最少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为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3.人口合理容量所谓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在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世界各国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017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能说出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说出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运用人口资料,能用图表表达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3.能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4.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基础回顾】 1.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
(2)时间差异: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空间差异:①发达国家:目前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___________,人口__________。
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例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人口___________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 类型、特征及转变(3)地区: 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大多数发展国家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世界(平均)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最大值)①制约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机械劳动力农业地约的形成农业地域定义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域化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季风区水稻种植业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发展历史19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发展措施兴修水利谋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休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特点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业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农作物水稻分布亚洲季风区区位条件水特条件优越地形以平原为主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种植历史悠久主要特征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主要特征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相同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发展措施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蓄饮水牧草生长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乳畜业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乳畜业气候温和湿润草场人工为主分布人口密集地区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奶制品机械化程度高市场本地为主大牧场放牧业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场天然为主分布地广人稀地区对象牛、羊产品肉、皮、毛机械化程度较高市场外地为主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关系业集聚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优势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自发形成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多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规划建设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经济、环境效益较高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的原因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工业分散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区发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表现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结果引发了工业低于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动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概念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地位在各国以致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问题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发展3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德国鲁尔工业区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新工业区“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节省生产建设投资交通运输方便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降低运输成本国际经济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促使厂家生产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产品生产国内经济环境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新工业区兴起的自己保障;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区兴厂和发展有政策保障新工业区特点新: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产品面向世界。
人文地理:第一单元:人口的自然增长及人口问题复习提纲一、基本知识;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年平均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意义:反映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程度,是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指标。
影响因素: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条件、生育观念、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等(1)总趋势:不断增长。
(增长快慢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加快,近100年来:迅猛增长。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出生率高,就业困难等问题。
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出现老龄化等问题。
(2)时间差异(3)地区差异(如下表)2、世界人口增长二、重要考点: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如下面图、表所示)增长模式三率类型三率特征增长特点形成原因主要分布区原始型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低、缓增长阶段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及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
个别落后国家传统型高低高(过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高速增长阶段和高速增长下降阶段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发展,民族独立,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为主,非洲大部分及亚洲部分国家现代型低低低(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低、速增长阶段科技水平发达。
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待遇好,婚育观念转变。
发达国家(西欧、北美)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说明人口的增长具有阶段性特点。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如下:重要考点:2、人口问题: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和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第15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考点一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问题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差异十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1)特点: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2)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较高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增长模式现代型传统型5.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
(2)模式及分布长愿不强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人口增长特征很重要,切实要记牢。
4.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不管试题提供的是哪种资料,我们都可以通过资料得出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如下图)(1)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3)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负值。
专题08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1.世界的人口、国家与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1)人口增长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原因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受教育的年限长,初婚年龄大,生育率低。
教育投入大,人口成长成本高。
社会保障好,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淡薄。
②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国家面临发展,劳动力需求多,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影响。
(3)变化趋势①发达国家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②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世界的居民(1)人口分布不均。
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
①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北非、西亚、南亚、大洋洲等地。
②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等地。
③黑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等地。
(3)世界三大宗教。
①基督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
②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③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4.我国的人口和民族(1)众多的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
①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②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主旨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分布: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人口数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的91.5%,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②民族分布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022高考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挑
战真题
1.(2009·广东)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
读图,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解析】读图可知,贵州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接近50%。
【答案】 A
2.(2008·广东)“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
在下列阻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 ( )
A.饮用水质量好
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
C.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
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快宜人
【解析】一样而言,“长寿村”人口寿命较长或百岁老人较多要紧是由于当地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水质较好等因素而形成的,与山区是否闭塞关系不是专门大。
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只能说明当地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