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13
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讲解要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2.人口“三率”(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拓展:人口增长的方式除人口的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的机械增长(后面将专门讲述)。
【典型例题】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下面(1)~(2)题。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1)由图表可知,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苏南;经计算,苏中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与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不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
(2)阅读三角形统计图要注意两点:一是每边自左向右,0为三角形左边“顶点”,100%为三角形右边“顶点”,二是图中“▲”或“●”的三边百分比之和为100%或1。
2023年最新我国人口总数为多少?我国人口总数为多少202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41175万人。
2022年底2023年初人口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人口的优势:更大的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将导致经济扩张,因为更多的人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
更多的钱将被用于税收,以资助环境和医疗保健项目等公共服务。
明显的结论是,人均GDP是基本要素,而不是整个GDP。
人力资源将增加。
人口众多可能带来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更多的人力资源供应。
在失业问题严重的地方,这很可能不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但它会增加愿意为较少报酬工作的人数。
通过专业化提高生产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上升,鼓励专业化。
这表明,一些人集中精力创造单一的产品或服务。
然而,每个人的努力可能会融合成一些惊人的东西,这取决于他们独特的能力和天赋。
中国总人口2023年是多少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 2023,中国大陆总人口为 14 亿 1178 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基于户籍登记的人口统计,实际人口数量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可能有些人没有及时上户口,或者在农村等地区存在不上户口的情况。
2023各国人口排行榜前十名2023年各国人口排行榜前十名为: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
一、中国中国的人口数量为1405372834,占世界人口比例的18.82%。
二、印度印度的人口数量为1304200000,占世界人口比例的17.86%。
三、美国美国的人口数量为322760000,占世界人口比例的4.42%。
四、印尼印尼的人口数量为257740000,占世界人口比例的3.53%。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 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3.人口迁移的意义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科技水平: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组团状:重庆——山区或丘陵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河谷地带污染几率大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住市政工,服务仓储通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工业/交通/政府机关/住宅用地/休憩/绿化及园林/农业用地等;2.城市功能分区由集聚效应形成住宅区:城市土地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工业革命后出现;现多分化为高级区城市外缘和低级区内城及工业区;商业区:市中心、交通线两侧点状或条状分布,占地面积小;CBD:昼夜人数相差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商业/服务中心二合一工业区:靠近交通便捷地带,有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工业最弱;工资水平、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原始设计、其他;3.城市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等级和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依据:人口规模我国标准: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2.分类: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10,10-20,20-50,50-100,100+单位:万人3.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少,范围小;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多,范围大;4.影响城市等级高低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以上海为例:海岸线中点、长江口、国际港口、铁路发达、人口、三角洲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等级较高城市数量较少,相距较远;反之数量较多,相距较近;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六边形理论;第三节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a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b的过程;以人口城市化和地区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2.衡量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成因推力:使人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抗灾差/收入低拉力:吸引人至城市易就业/社会保障好/交通便捷/文化设施全4.意义: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剧烈的地区,城市的四大圈层均发生改变;土壤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水循环受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城市常见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大气污染: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工矿废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噪声污染:交通出行、工业生产施工、社会活动50dB+;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及生活垃圾;其他:电磁污染、光污染、光化学烟雾C、H化合物等;四、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建设生态城市可减少污染并使城市与自然保持协调;2.我国城市发展战略:严控大城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着重发展小城镇;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实质:对农业土地和合理利用2.农业基本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降水、水源——基本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和科技水平——变化较快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3.农业地域的形成——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概念:一定地域/历史发展阶段,在各种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基本相同;二、混合农业——例: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1.混合农业多为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分布于西欧、北美、南非、澳、新;2.澳洲混合农业主要模式:麦→草→休→麦3.优点:良性生态系统羊/麦/草互养、有效利用时间、灵活应对市场风险小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性质:种植业、自给农业极少市场、劳动密集农业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亚洲热带雨林气候区2.地位:所产稻米占世界总产量9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稻米生产国;3.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水稻土社会因素:劳动力丰富廉价,种植史长,人均耕地少/单产高,饮食习惯4.特点:小农经营,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附: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鸭稻混合模式二、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2.分布:美、加、阿根廷、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我国东北华北;3.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大农场经营,我国国营;4.区位条件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科技水平高5.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1区位条件:上述所有条件;2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与季风水田农业的最大区别,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3示意图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性质:畜牧业、市场农业、密集农业1.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业,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业牛和羊的适应能力不同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3.区位因素: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1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湿润气候,草场茂盛;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地租便宜;交通便利,距海港近;2阿根廷人对该产业的改良改善交通,合理利用草场,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养良种牛;3该产业由粗放农业向密集农业转变,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附:我国内蒙古、新疆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需要改善交通,加大科技投入;二、乳畜业——性质: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1.生产对象:奶牛2.产品:牛奶及其制品3.分布:城市郊区运输不便、不耐储藏,需靠近市场4.典型地域:北美五大湖周边,西欧、中欧,澳/新另:荷兰/丹麦;5.区位因素——以西欧为例饲料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多雾短日照,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势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的种植;市场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6.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7.比较:大牧场放牧业Vs乳畜业第四章工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分类:按生产部门分为采掘/加工业,按产品用途分为重工业/轻工业;2.生产过程:投入原料,产出产品和“三废”;3.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动力燃料、原料社会因素:政策、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4.主要导向型工业——区别于各密集型工业前者针对区位,后者针对投入1原料导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罐头加工、采掘业2动力导向型:冶炼业、化学工业3市场导向型:饮料、家具制造、印刷、面粉、石油加工4技术导向型: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精密仪表5劳动力导向型:电子装配、玩具加工、服装加工二、区位因素的变化1.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变化原料和燃料↓劳动力数量↓信息畅通↑市场↑科技↑劳动力素质↑交通仍有吸引力在发展中国家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动力原料市场近煤近铁临海鲁/伯包/鞍宝/福/塔2.新增区位因素1环境因素较严重污染工业分类见右图;无污染或轻污染城内,轻度污染城郊,严重污染远离城市工厂应在盛行风下方向/垂直于季风方向/最小风频上风向布局污水处理厂应在河流最下游,自来水厂应在河流最上游2政策因素、乡土情感因素侨乡、决策者理念和心理因素等;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一定发展传统工业1.发展基础:煤、铁资源2.核心:大型工业企业3.分布:鲁尔区、英国中部、美国东北部、中国辽中南、俄罗斯欧洲部分、日本太平洋沿岸不以煤铁资源为基础;4.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电力;5.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二、传统工业区的繁荣—衰落—振兴: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区位优势:本地煤炭丰富,距铁矿近,水陆交通便捷,市场广阔,水源足;辽中南: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2.发展障碍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开采成本升高露天矿→地下矿;老工业区饱和,不适宜新技术革命,生产结构单一; 世界性钢铁生产过剩替代品发展/生产国过多;3.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三、新工业区不一定发展新兴工业1.特点:时间新20-50后,地区新无传统工业基础的农村,规模小;2.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第三意大利,德国南部,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中关村;3.以传统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以“第三意大利”的工业小区为例 1形成条件本区区位:劳动力丰富,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便利;国内环境:政府支持,发达的经济信贷体系,高度开放的经济; 国际环境:20-70s 原料和能源的大幅涨价;2特点:中小型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集中同类和相关产品,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分散,生产过程分散;4.以高新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区——以美国硅谷为例 1部门:微电子、宇航、生物工程、核能、激光;2特点:产品研发费用比例大,更新周期短并面向世界市场;人员知识水平高,产值增长速度快;3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人才充足,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4发展历程:先积聚,再分散美国内地→墨西哥、东南亚附:钢铁生产:铁矿烧结厂+焦煤焦化厂→炼铁→炼钢→铸钢→轧钢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方式1.特点公路: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成本高;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水路: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灵活连续性差,影响因素多; 航空:速度快;运量小,耗能多,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具/线路二合一,运量大,损耗小;投资多,灵活性差;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 二、布局:点线交织而成运输网,其布局主要受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影响; 例:河/海港口和航空港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影响聚落1.影响分布河流:京杭运河沿线城市;铁路:郑州、株洲、兰州、徐州、蚌埠京沪线过淮河;2.影响形态:交通线成为聚落发展轴株洲、筑波, 其变化会引起聚落形态的变化嘉兴;3.影响发展:交通线的兴衰引起聚落的兴衰扬州、济宁;二、影响商业网点1.影响密度:平原地区密度大而且固定,山区密度小而且流动;2.影响位置:交通最优原则,市场最优原则;3.影响商业中心的形成;例:北京商业中心的变化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索取资源速度超过资源更新速度 ——导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人类排放废物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导致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分布1全球共同性: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 2地区差异性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工业和交通过密 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资源利用不当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三、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包括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发展须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需要整体协调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1.庞大的人口压力根源:数量大、净增长多、素质低;2.严重的资源短缺:人均少、利用率低、需求量大;3.深刻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城市→农村蔓延,生态破坏更广更深;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1.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2.重点:促使经济集约型发展,控制人口并提高质量,加大环保力度;3.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化;。
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显示了世界人口数量在近几个世纪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世界人口经历了显著的增长。
在18世纪初期,世界人口数量约为10亿左右。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使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因此人口开始快速增长。
到了19世纪末,世界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5亿左右。
20世纪初,世界人口数量继续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再次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也继续推动人口的增长。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0亿的大关。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人口增长的担忧开始出现。
一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到了21世纪初,世界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60亿。
然而,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速度再次开始加快。
部分原因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此外,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也使人们的预期寿命继续延长。
据估计,到了2030年,世界人口数量可能会达到80亿左右。
图中还显示了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趋势。
亚洲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也非常快,预计未来几十年内将成为人口最多的地区。
欧洲和北美的人口增长较为平缓,部分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
总之,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显示了近几个世纪来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期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快速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预计未来世界人口数量将继续增加。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板书、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演示)【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投影),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两个小孩的出生,社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也亲临现场?【讲述】这两个小孩的出生,意义重大,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而且中国在世界人口的比重很大。
【新课教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思考】1、就一个地区而言,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以三亚市为例)答:人口数量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解释说明两者的区别)2、就全球而言,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答:人口自然增长【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则在第二节中进行讲授。
世界人口趋势图世界人口趋势图是一个反映世界人口变化的统计图,它通常以年份为横轴,人口数量为纵轴,通过连接不同年份的数据点来展示人口的变化趋势。
根据世界人口趋势图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的观察结果:1.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人口总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到,过去几个世纪,世界人口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医学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类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了传染病的死亡率。
2. 人口增长率逐渐趋于平缓。
虽然世界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是增长率逐渐趋于平缓。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人口增长率非常缓慢,原因可能是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及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率开始加速。
但是,在近几十年来,尽管仍然有人口增长,但增长率逐渐减缓,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增加、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导致的。
3.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迅速。
从世界人口趋势图中可以看到,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这可能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控制政策的不完善所导致的。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生育率下降、老龄化人口增加以及经济发展相对饱和等因素所导致的。
4.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从世界人口趋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生育率的下降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所导致的。
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养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综上所述,世界人口趋势图反映了全球人口的变化趋势。
它显示了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人口增长率逐渐趋于平缓、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以及人口老龄化等主要观察结果。
通过对这些观察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国际社会制定人口政策、规划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五章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人口与人种基础主干落实一、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1.人口数量: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80亿。
2.增长特点:(1)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3.人口问题:(1)一个地区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多、就业困难、贫困等。
(3)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描图填图】·画出南北纬30°和60°四条纬线。
·圈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三、世界不同的人种1.划分依据:根据体质方面特征,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2.人种的分布: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有些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混居区。
现在,由于人口迁移,人种的分布越来越复杂。
地图笔记世界人口的分布易错易混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等于人口数量减少,而是表示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2.人口数量减少的标志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
漫画思考答:人口过多。
假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将会出现这种问题。
名师提醒1.非洲北部主要是白种人。
2.北美洲的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是黄种人。
重点主题探究主题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探究情境生命 障碍 不利 高温高温 舒适 低温不利 低温>49℃ >29℃ >24℃ (21±3)℃ <18℃ <10℃概念地图综合思维探究式问题链1.(入门探究—影响因素)分别指出图1、图2和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答:水源(河流),地形,气候(温度)。
2.(能力探究—原因归纳)(1)说明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海拔范围并分析原因。
世界人口排名
截至2019年,全球230个国家的总人口已达到75亿。
其中,中国以13.9亿人口排名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以13.5亿人口排名第二,第三至第三,第十个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和俄罗斯。
而在1960年世界上有30亿人口。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人口在1987年超过了50亿。
又一个30年后的今天,世界上大约有75亿人口。
自1975年以来,全球人口以大约每12年增加10亿的速度增长。
然而,在同一时期,世界人口的组成发生了变化,并偏离了历史格局。
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发生变化
按照这个顺序,中国和印度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今天,中国有近14亿人口,印度紧随其后,有13亿人口,两国人口之和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
实际上,中国和印度的面积大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面积。
但是,最近的人口预测表明,印度将在2022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将增加一倍以上。
以下是全球历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全球历年人口总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