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 格式:pdf
- 大小:318.93 KB
- 文档页数:24
《对联的撰写技巧》
一、对仗技巧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对仗是指上下联的字数、音韵等方面要相对应,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1.字数对仗:上下联的字数应尽量一致,一般为4个字、6个字或8个字。
字数相差过大会破坏对联的整体美感。
2.音韵对仗:上下联的音韵要相对应,可以是平仄相对应、声调相对应、韵部相对应等。
二、平仄技巧
平仄是指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升降。
对联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应,以保持韵律的和谐统一
1.平平仄仄:上联为平平仄仄,下联应为仄仄平平;或上联为仄仄平平,下联应为平平仄仄。
平仄相间,节奏感较好。
2.平平平仄:上下联都为平平平仄,或上下联都为仄仄仄平。
平仄一致,旋律感较强。
三、意境技巧
对联的意境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要通过意境的把握来展示人文情感和艺术抒发。
1.情景交融:上下联的意境要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感受。
2.修辞手法:可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对联的艺术感染力。
四、文采技巧
对联要注重文采,运用一些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对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效果。
1.双关:巧妙运用词语的双关含义,增强对联的幽默和趣味。
2.典故引用:借用典故、诗词名句等知名文化元素,使对联富有典雅和深意。
3.绕口令:对联可以运用一些绕口令的手法,使其更具有口语化的韵律感。
浅谈对联的用字技巧 谢五八对联是由一个一个字组成的特定句子,因此选词用字自然是最关键、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写对联者必过的坎。
字用好了,妙趣横生,吟之感到口有余香,三日不绝。
字没有用好,干巴巴的、死气沉沉的,毫无咀嚼之味。
所以,写对联必须讲究用字技巧。
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下面谈谈常见的十二种技巧。
一、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在联中将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反复多次,使要讲述的内容更加强调有力。
如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的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把“声”字重复了五遍)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把“事”字重复了五遍)又如一副学校的对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函数”重复了三遍,“数”重复了五遍)平线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直线”重复了三遍,“线”重复了五遍)再如谢微微《感13年上半年朝鲜半岛局势》联:昨岁不和,来岁不和,不和调里生存苦;(“不和”重复了三遍)今天喊打,明天喊打,喊打声中度日难。
(“喊打”重复了三遍)联中连续用三个“不和”强调了朝鲜与韩国之间的矛盾之大,又联中连续用三个“喊打”以凸显朝鲜半岛火味之浓。
二、隐字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例如在社会上流行很广的一副隐字联: 二三四五;(缺“一”字) 六七八九。
(少“十”字) 横批:南北(没“东西”二字)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又如:一二三四五六七;(亡“八”)孝悌忠厚礼义廉。
(无“耻”)骂人家是“王八”蛋,是“无耻”之徒。
再如:数声吹起湘江月;(隐“笛”)一枕招平巫峡云。
(隐“梦”)隐字联有字谜的味道。
被隐去的字就是谜底。
三、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地名、物名、事务名或其他特定名词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
但嵌字组句时必须符合上下联句式相同、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对仗工整、意义相关或相对等基本要求,不能“强搭硬配”,嵌入要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不留痕迹。
对联创作技巧总结大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精炼、简练的方式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对联创作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技巧。
下面将总结一些对联创作的技巧,希望能够对对联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写对联要注意意境的统一对联的上下联应该在意义、情感或主题上相互呼应,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意境。
在创作对联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或者以形象、色彩、声音等多种艺术元素为基础,使上下联的意境相呼应,从而达到对联的美感。
二、注意平仄的搭配对联的平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平仄是指古诗中字的声调,平声用平舌,二声、三声、去声用仄舌。
在对联中,除了要求平仄搭配,还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平仄要一致。
平仄搭配得当可以让对联更加韵味十足,节奏感更强。
三、运用对比的手法对联的魅力在于通过对比凸显主题,并迸发出火花。
在创作对联时,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在细节、意境、象征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展现出对联的深意。
四、尽量少用副词对联的语言应该力求简洁,避免冗长。
尽量少用副词,而是通过精炼的词汇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
这样可以使对联更富含力量,更具有冲击力。
五、字数、字体的搭配要恰当对联的字数、字体的搭配要根据情感、含义和美感进行选择。
一般情况下,上联可以稍长一些,下联要短而精炼。
字体方面,可以根据对联的内容选择正楷、行书或草书等,以体现出对联的个性和风格。
六、切忌平铺直叙对联的创作不应过于平铺直叙,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意蕴和深度。
可以通过警句、谚语、典故等方式,让对联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七、增加趣味性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一种乐趣。
在创作对联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通过幽默、双关等手法让对联更有趣味,给人以欢乐和轻松的感觉。
八、勤于观摩、积累对联创作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可以多观摩名家对联,学习他们的创作技巧和思路,同时积累素材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对联水平。
总之,对联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创作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修养。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三)(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所谓拆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鐘3、复字法:即上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
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4、叠字法: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5、同字异音法: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6、同音字法:利用字、词同音(韵)的特点来创作对联,使之产生趣味。
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7、谐音法:利用一个或几个音韵相同而词意不同的字、词组成对联。
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8、漏字法:又叫藏头法。
在创作对联时,将第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隐藏起来,间接的表达意思。
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
9、同傍法:指联中的字采用相同偏旁部首。
王老者一身土气;朱先生半截牛形。
“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
“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10、拟声法:对联的词语通过模拟声音取得某种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叫拟声法,又叫摹状法或摹声法。
例:马过木桥,啼擂鼓,咚咚咚;鸡啄铜盆,嘴敲锣,哐哐哐。
11、析数法宝塔尖尖,十层四方六面===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12、应首法:是句子首字和尾字用同一个字,首尾呼应。
例: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月湖漾明月,印心石屋心相印===汉水流江汉,传音瑶琴音永传。
13、数字领法:数字联中有一类以一个数词开头,领着若干名词的短联。
例: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一门三学士===四代五尚书。
14、交叉法:在上下联中,有些字是交叉(错位)相同的。
对联写作技巧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是一些对联写作的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字数对称:对联的上下两句字数要对称,通常是4个字或8个字。
字数对称可以使对联在视觉上更加平衡,给人一种美感。
2. 韵律和谐:对联的两句话需要在韵律上和谐统一,可以采用同韵或押韵的方式。
在选择字词时要注意音节、读音和韵脚是否相同或相似。
3. 内容矛盾:对联的上下两句内容可以呈现出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但矛盾的内容不要过于突兀,要尽量保持内在的逻辑关系。
4. 意境贴合:对联的内容应与所表达的意境相贴合,要通过巧妙的用词和表达方式来展现诗意或哲理。
对联的内容可以表现出情感、寓意、咏史或议论等多种主题。
5. 情景交融:对联可以通过景物描绘、人物刻画或事件叙述来表达对事物的观察、评论或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情景交融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6. 用典巧妙:对联中的用典可以使对联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可以借用古人的诗句、成语或典故,也可以创作新的典故。
但用典要恰当,不要过于生硬或牵强。
7. 反衬对比:对联中的上下句可以通过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来增强表现力,使对联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反衬对比可以在内容、形象、情感等方面体现出来。
8. 修辞手法运用:对联的写作还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倒装等,以增强表达效果,使对联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以上是对联写作的一些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同时注重内在的深意和文化内涵,才能创作出优美、传神的对联作品。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短的表达形式带来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被广泛应用于节庆、寿辰、喜庆等场合,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联的写作不仅需要注意字数对称和韵律和谐,还需要注重内容的矛盾对比、情景交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首先,字数对称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联的方法
对联是一种古老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通常由两句对偶的诗句构成,形式上要求平起平收,意义上要求对仗相映,通常用于庆祝节日、表达美好祝愿或赞美对象等。
以下是一些写对联的方法:
1. 对仗:对联的两句诗句要在意义上相对应,形式上要求对仗相映。
比如上联写“春风吹绿江南岸”,下联可以写“夏日荷开水中间”,这样就形成了对仗的效果。
2. 褒贬相映:对联可以通过褒贬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上联褒扬,下联贬损,或者反之。
这种方式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有趣。
3. 对景抒情:对联可以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感情来构成。
比如上联写“柳岸花明”,下联可以写“鸟语蝶舞”,这样可以展现出美好的景象和情感。
4. 用典:对联中可以使用典故、成语或古诗词来增加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但要注意使用恰当,不要生搬硬套,以免突兀。
写对联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灵感,可以多读经典对联,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灵感可能就在不经意间闪现。
在写作时,可以多尝试,多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对联写作水平。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头、柱⼦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整,平仄协调,是⼀字⼀⾳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化瑰宝。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希望⼤家能够喜欢。
⼀、关于对联书写格式 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
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样,字⾯的排列也不尽相同。
就格式⽽⾔,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 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频率最⾼的⼀种格式。
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
它⼀左⼀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
由于实⽤对联⼀般⽂字较少(短则四五⾔,长则⼗⼏⾔),两边正⽂分别从上到下⼀⾏便可写完。
这种对联书法使⽤范围较为⼴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图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的条幅。
顾名思义,中堂⼀般挂在屋⼦客厅正⾯墙上的正中。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有三尺、四尺、六尺、⼋尺等。
将整张宣纸竖式不⽤裁开,联⽂按左右两⾏写在⼀张纸上,竖着悬挂。
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络(见图2)。
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也可以⼩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特指正⽂),左右形成⼀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
这两种格式⼀般适⽤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多则⼏⼗字,甚⾄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
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少是两⾏甚⾄数⾏,上联⾃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左向右排列。
对联的作法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如:忆苦思甜莫忘旧社会苦难,溯源追本牢记党恩情。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如:党象太阳普照革命千秋业,总任务似灯塔辉映江山万代红。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如:马列主义旗帜红光四射普照大地,民族解放运动波涛汹涌威震四方。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5)【对比法】:…… 如: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7)【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即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上下互补,突出摩天岭的高峻水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始成高。
——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8)【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而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9)【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下面是橙子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联写作技巧(一)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1 / 6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2 / 6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对对联的方法与技巧举例写对联,能让语言表达更加精彩,对联的写法也有许多方法与技巧,下面就以对联的方法与技巧举例来说明:1. 关联造句:写对联时,可以根据上联中的词语,找出关联的词语,用关联的词语来创作下联,可以让对联的内容更加精彩。
例如:上联:江山秀丽,下联:山水有情。
2. 相对对位:相对对位是指在上联中用一个词,在下联中也用一个词,用相反的方式描述,使得上联与下联相互呼应,更有节奏感。
例如:上联:春暖花开,下联:秋凉叶落。
3. 构词押韵:构词押韵是指在写对联时,可以根据上联的词语,构造新的词语,这样就可以保证对联的押韵,也能增加对联的魅力。
例如:上联:绿水青山,下联:蓝天白云。
4. 押调韵:押调韵是指在写对联时,不仅要考虑字里行间的押韵,还要考虑篇章的押调,从而使得语言更有节奏感。
例如:上联:桃李春风,下联:柳絮秋雨。
5. 词性搭配:词性搭配是指在写对联时,可以将上联中使用的词性,在下联中采用相反的词性,从而使得上联与下联形成对比,更有节奏感。
例如:上联:桃花流水,下联:山鸡放音。
6. 反义对托:反义对托是指在写对联时,可以将上联中的词语,与下联中的词语进行对比,从而使得上联与下联形成对照,更有节奏感。
例如:上联:欢歌笑语,下联:悲痛哀嚎。
7. 根据时令:写对联时,可以根据每个季节的特点,来创作上联与下联,从而使得对联更有时令感。
例如:上联:雨后春色,下联:风吹夏香。
8. 定式押韵:定式押韵是指在写对联时,可以采用一定的押韵形式,这样就可以让语言更有节奏感,也能保证对联的押韵。
例如:上联:鸟语花香,下联:月明林荫。
9. 押尾韵:押尾韵是指在写对联时,上联与下联的末尾字,要有一定的押韵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对联更有节奏感,也能保证对联的押韵。
例如:上联:桃花水晶,下联:草木青翠。
10. 押头韵:押头韵是指在写对联时,上联与下联的头字,要有一定的押韵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对联更有节奏感,也能保证对联的押韵。
对联的写作方法1. 想写对联呀,那可得先把对仗弄明白。
就好比两个人跳舞,动作得相互呼应呢。
比如说“天对地,雨对风”,这就是最基本的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2. 写对联的时候,平仄也很关键哦。
平仄就像音乐里的节奏,一高一低才好听。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
3. 对联的字数也是有讲究的。
它可不是随便乱写多少字都行。
就像盖房子,得按照一定的规格来。
五言联、七言联就很常见,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五言联的典范。
4. 要写好对联,主题得明确。
这就像我们说话要有个中心思想一样。
要是主题不明确,就像船没有舵,到处乱飘。
比如写春节对联,主题肯定是围绕喜庆、祝福之类的,“爆竹传吉语,腊梅报新春”就紧扣主题。
5. 上联和下联的意境要相符。
这就如同两个人谈恋爱,得互相有感觉。
不能上联说的是雄伟的高山,下联突然变成了柔弱的小花。
像“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上下联意境很和谐。
6. 写对联还得有点想象力。
把平常的事物用不一样的方式组合起来。
就像厨师做菜,同样的食材,不同的搭配就有不同的味道。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多有想象力啊。
7. 有时候从生活中找灵感最靠谱。
就像你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对联的素材。
我邻居老张看到自家孩子读书努力,就写了个“窗前勤读月,案上苦攻书”。
8. 多读一些经典的对联是很有帮助的。
这就好比学武功要先看秘籍一样。
读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写了。
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的对联,读着读着就有感觉了。
9. 写对联别太拘泥于形式。
有时候打破常规反而能写出好的。
就像穿衣服,偶尔混搭一下也能很时尚。
比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虽然平仄不完全对应传统规则,但也很妙。
10. 对联的用词要准确。
这就像射击,得瞄准了才能击中目标。
如果用词不当,整个对联就会很别扭。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1.格式:
-对联通常由上下两行组成,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者相近,字数一般为4-8个字。
-上下行的字体大小、形状、颜色等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但整体呈现出一致的风格。
2.技法:
-韵律:对联的韵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要求上下行的字数相等或相近,并且要使得整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协调统一、可以使用平水韵、仄阳平仄平等韵律进行押韵。
-对仗:对联的上下行字句要能够形成意义上的呼应和对比,可以采用对仗法、意象对仗法、形式对仗法等。
对仗要求上下行在词义上或音韵上存在相似或对应关系。
-巧思:对联要富有巧思和独到之处,可以通过双关、拗句、隐语等手法来展示智慧和美感。
-谐音:对联中的字句可以借用谐音来加强对联的韵味和幽默感。
以上只是对联书写的一些常见格式和技法,实际上对联是非常灵活和多样化的,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变化。
对联的创作还需要注重意境、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力求通过两句互相呼应和对比,使得整个对联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联书写需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文化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不断练习和磨炼,才能写出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对联作品。
怎样写好对联的技巧怎样写好对联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下面列举了一些写好对联的技巧,供参考。
1. 选取对仗韵脚:对联的韵脚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要选取对仗韵脚,如平仄、声调、字音等。
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或咨询他人的意见来确定对仗韵脚。
2. 注意对联的意境: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要注意对联的意境,使其能够传达出深远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提升对联的意境。
3. 增加对联的文采:对联是一种纯文学形式,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文采来提升对联的品味。
可以使用双关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来增加对联的文采。
4. 突出对联的对仗:对联的最大特点是对仗,要注意突出对联的对仗关系。
可以通过使用同音字、反义词、叠字等方式来增强对联的对仗效果。
5. 注意对联的平仄:对联的平仄是指声音的起伏变化,要注意对联的平仄关系。
可以通过掌握平仄规律和运用平仄的变化来提升对联的韵味。
6. 注重对联的节奏:对联的节奏是指对联的韵律和节奏感,要注意对联的节奏感。
可以通过运用节奏感强的词语和句型来增强对联的节奏。
7. 注意对联的字数:对联的字数要求一般是四个字或八个字,要注意对联的字数。
可以通过增减字数来调整对联的平衡感和美感。
8. 注重对联的结构:对联的结构要求一般是左右呼应或上下对仗,要注意对联的结构。
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和位置来改变对联的结构。
9. 注意对联的语言规范: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要注意对联的语言规范。
可以运用规范的语法和词汇来提升对联的书面表达能力。
10. 培养对联的创作灵感:对联的创作需要一定的灵感,要培养对联的创作灵感。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对联、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思考来培养对联的创作灵感。
写好对联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的,希望以上列举的技巧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相信您会写出更好的对联作品。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对联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写作技巧,下面将介绍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一、写作技巧1.对仗技巧:对仗即上下联的韵脚对应。
韵脚可以是声韵、平仄、字音等。
要注意对仗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2.形象技巧:对联可以通过形象描绘来表达意境,利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对联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3.押韵技巧:对联中可以使用平仄或下字、首字、声韵押韵等技巧,使对联更加和谐有力。
4.比喻技巧:可以借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有表现力和创意。
5.运用典故:可以引用典故、古人名句等,增加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6.打趣幽默:可以利用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意境,给对联增添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
7.对仗独特性: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独特的对仗方式,如意境对仗、色彩对仗等,突破传统的对仗方式,提升对联的艺术性。
8.平仄运用:要注意对联中的平仄律动,使对联的音律韵味更加优美。
9.注重修辞:对联中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夸张等,增加对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0.情感表达:对联中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使对联更具个性和内涵。
11.巧用典故:要灵活运用典故,既有传统的古人典故,也可以引用当代的新闻、电影等,使对联更具时代感。
12.注意适度:对联的长度一般为四句或八句,要注意避免过长或过短,保持整体的平衡和和谐。
二、基础知识及补充1.字数与字体:对联中每句的字数一般保持一致,同时要注意选用工整美观的字体。
2.结构和格律:对联一般分为左右两边,每边的字句结构要对称一致,形成左右呼应的效果。
同时要注意格律的协调与流畅。
3.文化内涵:对联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可以表达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对联更具厚重的文化底蕴。
4.审美标准:对联的审美标准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要注意根据当下的审美趋势和文化背景来创作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概述对联,又称对子或对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联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上下两句意义相对,对仗工整,字数相等或相差不多。
本文将介绍一些对联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对联的魅力并提升自己的对联写作能力。
技巧一:平仄对策对联的平仄对策是对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平仄对策指的是对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应相对应,以使整个对联节奏感明显、韵律和谐。
在对联中,平指平声字,仄指仄声字。
平仄对策能够增加对联的音韵美,使对联更加优美、动听。
在进行平仄对策时,可以参考平仄规律,如诗句的平、仄顺序、句内句尾的平、仄位置等。
初学者也可以通过朗读和模仿优秀的对联作品,加深对平仄对策的理解和掌握。
技巧二:字数递进在对联的写作中,字数递进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巧。
字数递进指的是对联中上下两句的字数逐渐增加或减少,使整个对联呈现出层次感和变化。
字数递进可以使对联更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如下是一个例子:上联:门前春意染桃红,小院花开满眼宽。
下联:窗外夜色倾银海,轻笔梦笺遍雪乡。
上联中,第一句有八个字,第二句有九个字。
下联中,第一句有九个字,第二句有十个字。
通过字数递进的巧妙运用,使得对联更加流畅、有趣。
技巧三:意境贴近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意境的表达和展示非常重要。
在对联的写作中,意境贴近是一种常用的创作技巧。
意境贴近指的是对联中上下两句的意境紧密联系,相互呼应,使整个对联的意境更加鲜明、深刻。
在进行意境贴近时,可以选择相似或对比的意境,通过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对联中的意境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选择具体的描写对象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对联的意境更加独特、引人入胜。
技巧四:用典巧妙对联的用典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用典指的是在对联中巧妙地运用典故、名句、成语等,使对联更加有内涵、有深度。
通过运用典故和成语,可以使对联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5)【对比法】:…… 如: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7)【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即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上下互补,突出摩天岭的高峻水以长流方及远, 山因积石始成高。
——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8)【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而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9)【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
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
明知落凤存先帝, 甘让卧龙作老臣。
——(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
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10)【借对法】: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
例如: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
又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
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
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1)【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例如: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再如: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2)【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
如: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 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3)【用典法】: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
例如: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
“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
“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
《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
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
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
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除以上介绍的13种技法,还有同异法、增语法、分总法、置换法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对联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在下曾指出散文诗并非现代才有,并非信口开河。
)【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那一联。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
(注:我们联栏的高手三星先生曾使用过这种技巧,但由于对“犯复”的避讳,我们新手多数不了解其中的奥妙。
)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注:还有连绵词对连绵词(包括词性),专用名对专用名(人名对人名、物名对物名、地名对地名、官名对官名等。
)】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
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
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二是分咏格诗钟。
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
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
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
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
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