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解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如下:
1. 熟悉对联的特点和格律。
对联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内涵,要求做到心灵手巧,对仗工整。
2. 注意审题,理解题干要求。
对联题一般要求写出符合对联特点的对句,其中应该有对仗的要求。
3. 阅读选项,分析判断。
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比较选项间的对仗是否准确、自然、流畅。
4. 多写多练,提高写作能力。
对联创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提高对联水平和写作能力。
5. 注意思维方法,注意对联意境。
对联意境的营造是对联创作的关键,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
6. 注重细节,注意风格特点。
对联创作要注意细节,如平仄、押韵、字音、字形等,还要注意对联的风格特点,如豪放、婉约、清新、古朴等。
对联解题技巧对联,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
对联从2004年高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并获得一致好评。
以后的高考中在多份试卷中也反复出现过,而且命题方式定会趋向多样化.因此加强对联知识储备,强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点击考纲】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对对联的考查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近几年,对联的考查常常在“仿用句式"或“修辞手法”的考查中间接出现,不可忽视。
【命题规律】以“对对联”的形式设计题目,既贴近生活,又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2008年重庆卷第19题。
写对联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题型,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也属于“仿用句式”考查的范围。
一、考查题型(一)情境式题型示例1: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位居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请你据此拟一副对联。
对联: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
参考答案:凯歌高奏龙腾雅典;捷报频传狮醒东方。
(二)概括式题型示例2: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港活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
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
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解题技巧1.对联拟写指要(1)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这样才整齐、对称、平衡,给人视觉上的美感。
(2)结构相同。
对联的上下联要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等。
(3)词性相对。
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相对(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等。
(4)平仄相反。
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要做到“平仄相反”。
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但一般情况下,对考生平仄方面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
(5)语意相关。
这是对联内在美的体现,它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
对联的内容关联可分为三类:正对(上下联内容相类相关)、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对相反)、流水对(上下联内容连贯相承)。
2.广告词、标语的拟写技巧与标准(1)活用修辞。
①对偶。
这类广告、标语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便于记忆。
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②对比。
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如: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③比喻。
使其形象生动。
如:普通话——13亿颗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④设问。
便于激起人们的思考,增强感染力。
如:为何血浓于水?因有爱在其中。
(义务献血)⑤反复。
强调、突出对象的特征。
如:丽彤,丽彤,与众不同。
(某洗发用品)⑥双关。
增加表现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词浅意深,回味无穷。
如:特步——非一般的感觉。
(运动鞋)(2)仿拟熟语(成语俗语、诗词歌词、名言警句)。
使其产生新的意义,有利于迅速传播。
如:众里寻她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
(某温控冰箱);默默无蚊。
(某蚊香广告)(3)巧用谐音。
可以起到一见如故,见之生情的效果。
如:骑乐无穷(自行车);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空调)。
(4)拟写标准。
①内容具体,指向明确:必须具体明确,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混模糊。
②简洁精练,朴素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练。
③构思新颖,富有创意:要力争做到内容醒目,便于记忆。
④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应尽可能用“美”和“善”的人格目标唤起人的潜在美德。
如何对对联基本技巧
如何对对联基本技巧如下: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二、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
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词性相对。
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
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
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
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联题作答方法及考点,欢迎参考阅读!一、考点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一)、考基本的对联常识。
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
2、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
3、词性相对。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4、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
例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
5、平仄相对(要求不是太严,所以这里就不讲了)。
汉字有四个声调,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
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今平仄。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例:2002年天津市高中招生试卷中,有这么一题: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临绿水的轩斋。
根据对联的有关常识,我们可以把后半句改为: 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二)、考对名著的了解以及对对联知识的运用。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如下:
1. 审题要认真。
对联题一般要求对给定的对联进行解释或创作,因此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2. 分析题意,建立知识结构。
对联是由两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短句组成的,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如了解对联的基本要素、常见的联语形式等。
3. 记忆对联的基础知识。
对联需要注重音韵、意境和语法,因此在记忆对联基础知识时,要注重音韵、意境和语法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4. 阅读给定的对联,把握联语特点。
给定的对联是一副完整的对联,需要阅读并把握其特点,如上联和下联的音韵、意境、语法关系等。
5. 思考问题,进行推理。
对联的创作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对仗、意境、情感、语言风格等,因此需要思考问题,进行推理,寻找最佳答案。
6. 书写答案,规范答题。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书写规范,表述清晰,语言简明,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7. 仔细检查,避免遗漏。
答题后要仔细检查,检查联语是否符合对联的基本要素和规律,是否存在拼写、语法错误等。
高考对联题答题技巧一、对联基本知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对句可以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或者“人参貂皮鹿茸,莫非东北珍宝”。
但若对“唐诗宋词元曲,莫非祖国文化”就让人觉得别扭和生硬。
我们学过的对联都是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径”读仄声,“舟”读平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读仄声,“流”读平声。
对联的节奏相应,平仄和谐,读起来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与“梅花”是名词,“锋”与“香”是形容词,“自”与“从”是介词,“磨砺”与“苦寒”是名词,“出”与“来”是动词。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高考对联题答题技巧1、对联的内容都相关,在解答对联题时,就可以借助联想,利用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
先把一句拆成几个词组,利用联想的方法,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
对联答题技巧
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汉语艺术形式,它要求两个句子之间既要有意义的呼应,又要保持平仄韵律上的协调。
以下是一些对联答题技巧:1、注意平仄韵律。
对联中,每个字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确保与前后联句保持平仄和韵律的协调。
有些平仄规则需要注意,例如单韵母、“入声”音节等。
2、清楚主题。
对联的两个句子要紧密相关并且共
同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
在回答对联时,首先要
明确每个联句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3、注意对称性。
对联的两句话应该互相呼应并互
为补充。
其中一个句子提出一个问题或命题,而
另一个句子回答这个问题或阐述一个相关的角度。
4、注意比喻和象征。
对联通常使用比喻和象征的
方法来表达观点。
这种技巧可以让对联更生动而深刻地抓住人们的视线。
多练习,多背诵。
熟悉不同类型对联,可以帮助提高理解和记忆能力,并增强对联创作的灵感和技巧。
总之,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对联答题者,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以及对平仄韵律的敏锐性。
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中考语文中,对联的考点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中考语文中的对联考点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技巧。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又称对子,是一组上下联,由两个句子组成,格式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
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点:1、对联的格式:上下联必须遵循相同的格律,包括句式、平仄、韵脚等。
2、对联的意义:上下联意义必须相关,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3、对联的平仄: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即上联为平声,下联为仄声。
4、对联的韵脚: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一般是同一韵部的字。
二、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中考语文对联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联的基本知识:考查对联的格式、意义、平仄和韵脚等基本知识。
2、对联的运用: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运用能力,包括根据主题写出相应的对联、根据上下联补全对联等。
3、对联的文化内涵:考查学生对对联文化内涵的理解,包括对联的历史、种类、艺术特点等。
三、对联考点应对技巧根据对联的考点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应对技巧: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熟悉对联的格式、意义、平仄和韵脚等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对联。
2、注重实践运用:学习对联最好的方法是多读、多写、多练,通过实践掌握对联的运用技巧。
3、理解文化内涵:了解对联的历史、种类、艺术特点等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
4、注意语言规范:在写对联时,要注意语言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5、善于观察分析: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对联,需要仔细观察、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四、总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注重实践运用、理解文化内涵、注意语言规范和善于观察分析,是应对中考语文对联考点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和欣赏对联,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高玉宝当下,语文考试中,对联的考察是一个热点题型,学生对此往往无处下手,笔者认为,要想准确作答对联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俗称“对子”。
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二要讲究对仗工整;三要讲究平仄;四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下面举例说明。
初学对联,必须掌握“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仄声,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又如: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要求。
另外,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仅需要对仗工整,更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其次、平时要加强语文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对联学习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徜徉书海,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这样才能增强应对能力。
三、加强训练,掌握考试对联题的设题形式。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题例1.指出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仗、对调、反衬等手法,运用工整的字词、巧妙的结构,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寓意。
下面将介绍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1.谐音技巧谐音是对对联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运用拼音、音韵、声调等语音特点,使对联的上下联字词在发音上达到一定的谐趣。
例如,“苹果多吃,医药钱省”中的“苹”与“药”、“果”与“钱”谐音呼应,增强了对联的趣味性。
2.对仗技巧对仗是对对联中最基本的技巧,它包括平仗和仄仗两种形式。
平仗是指对联中上下联的字词在声调上保持一致,例如“风华正茂,养生有道”;仄仗是指对联中上下联的字词在声调上相间变化,例如“抱书山,迎字泉”。
3.映衬技巧映衬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巧妙地安排上下联的字词,使其相互呼应,从而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例如“宛若云飞,疾若雷霆”中,“云飞”与“雷霆”相呼应,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快速的意境。
4.互文技巧互文是对对联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在对联的上下联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结构,使其相互呼应,增强对对的统一感。
例如“宾至如归,客来久留”中,“宾”与“客”相呼应,增强了对联的连贯性。
5.借代技巧借代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使对对联中的字词更具表现力和鲜明的形象。
例如“日月之光,照亮人生”中,“日月之光”借代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喻指生命的光辉。
6.用典技巧用典是对对联中运用典故、典型人物、历史事件等文化资源,增强对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例如“山高水长,诸葛亮心”中,“山高水长”是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诸葛亮心”则运用了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名字,突显了智慧和胆识。
7.画意技巧画意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字词的排列和安排,使对对联的整体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在表现主题和意境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封家书润万缘”中,“春色满园”和“一封家书”以及“关不住”和“润万缘”形成了两组鲜明的画面。
对联题的答题技巧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要求两句对仗诗句在形式和意义上相呼应。
以下是一些对联题的答题技巧:
注意对仗结构:对联的最基本要求是对仗结构,即上下联的字数和声调要对应一致。
例如,若上联为七言绝句,下联也应为七言绝句,且声调模式相同。
在答题时,要仔细分析上联的结构和字数,然后合理安排下联的字数和声调,以确保对仗的匹配。
抓住关键词:对联的上下联通常是通过共同的关键词或主题来呼应。
在答题时,要仔细分析上联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和意象,并在下联中选择合适的词语或意象来进行呼应。
关键词的选择要符合上联的意境和情感,以保持整体的和谐和连贯。
运用对仗技巧:对仗技巧是指在对联中运用一些语言技巧来增强对仗效果。
例如,运用平仄对仗,使得上下联的声调模式一致;运用押韵对仗,使得上下联的尾韵相呼应;运用意义对仗,使得上下联的意义相对应。
在答题时,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技巧来增强对仗的效果,使对联更加优美和工整。
注意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增添对联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在答题时,可以适度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丰富对联的表达和意境。
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对仗的整体效果。
多练习和积累:对联的答题技巧需要通过实践和积累来提高。
多读一些经典对联,学习其中的对仗结构、词语搭配和意象表达,同时进行练习和创作,逐渐培养自己对对联的敏感性和创造力。
总之,对联题的答题技巧需要注意对仗结构、关键词的呼应、对仗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同时需要进行多练习和积累,以提高自己的对联水平和创作能力。
高考语文对联题应对方略高考语文对联题应对方略形式精巧,内容丰富,对联题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因此一直很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那么,遇到对联题,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对联题应对方略,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对联题应对方略熟练掌握对联的特征。
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和承接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相应位置上的词要词性相同,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还要求平仄相谐,富于音乐美。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或平仄等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掌握了对联的这些知识,就为应对各种题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准确把握解答的步骤。
解答对联题,先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和对联相关的知识点,明确答题要求。
然后依次仔细分析,找出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接下来就要结合对联的基本特征,比照已知信息,联系生活积累或阅读积淀,进行精心的筛选,准确解答。
留心储备相关的对联。
对联种类很多,内容更是五花八门。
其风格各异,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柔;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有的幽默隽永,有的讽刺辛辣。
对联往往与地理、历史和其他人文知识融合在一起,和当地的地域文化携手来进行考查。
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加强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品位。
留心相关的对联,明确和该对联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上下联系,左右兼顾,方能灵活运用,从容应对。
【拓展延伸】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背诵。
1.常规背诵是必须的,要是比较懒的话,可以把手上的练习册练习卷掏出来,画出重复考的句子,这些都是重点句,着重背诵。
我高考的时候《离骚》还有《出师表》本来课本上没有说要背诵,但是考纲下来又说要,我就每次周考之前都把《出师表》和《离骚》画出来的重点句子一遍遍的背,结果就没有超出我画出来的范围过,默写基本上可以说满分。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高玉宝当下,语文考试中,对联的考察是一个热点题型,学生对此往往无处下手,笔者认为,要想准确作答对联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俗称“对子”。
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二要讲究对仗工整;三要讲究平仄;四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下面举例说明。
初学对联,必须掌握“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仄声,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又如: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要求。
另外,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仅需要对仗工整,更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其次、平时要加强语文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对联学习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徜徉书海,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这样才能增强应对能力。
三、加强训练,掌握考试对联题的设题形式。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题例1.指出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1. 哎呀呀,对对联要注意平仄呀!就像走路要迈好步子一样。
比如说“云对雨,雪对风”,平仄搭配得多和谐呀!这可非常重要哦。
2. 嘿,对联的字词要相对呀!就像两个人在较量呢。
比如“天对地,雨对风”,不这样对可就不工整啦,能明白不?
3. 哇塞,意境也很关键呀!要让人能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来。
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意境多美呀!
4. 注意啦,对联还要有连贯性呢!就像讲故事一样得一环扣一环。
举个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自然流畅呀!
5. 嘿哟,内容要相关呀!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都是在说春天呢。
6. 哈哈,多积累词汇呀!不然怎么能对出好对联呢。
就好像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做出美味佳肴呢,对不对呀?
7. 哎呀,观察生活也很有用呀!生活中有好多对联的素材呢。
比如看到春天的花,就可以想到“春花对秋月”呀!
8. 哇,要大胆尝试呀!别害怕对不好。
就像学走路,多摔几次跤就会了嘛。
试着对一对“青山对绿水”呀!
9. 总之呢,对对联有很多技巧和方法,只要用心去学,去练,就能掌握啦!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