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旭东,孙仕军,何俊仕,付玉娟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旭东,孙仕军,何俊仕,付玉娟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旭东,孙仕军,何俊仕,付玉娟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旭东,孙仕军,何俊仕,付玉娟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7-05)。收稿日期:2009-04-20作者简介:张旭东(1979-),男,水利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节水灌溉理论与新技术。

高等农业教育,2009-09,09:56-58H i g h e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2009-09,09:56-58

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旭东,孙仕军,何俊仕,付玉娟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针对水泵及水泵站教学的特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从水泵及水泵站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个性化教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提出了具体

的改革意见,并结合多年来水泵及水泵站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经验和体会。关键词:水泵;水泵站;课程教学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09)09-0056-03

水泵及水泵站课程具有开设专业面广、课程实践性强、专业综合知识要求高等特点。目前,农业水利

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热能与电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均开设水泵及水泵站课程。作为水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综合运用水力学、水工建筑物、工程水文与水力计算、水利工程管理、灌溉排水工程学等专业课程的知识,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完成以中小型泵站为主兼顾大型泵站的初步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鉴于水泵及水泵站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涉及学科面广等特点,如何提高水泵及水泵站的教学效果,使该门课程更好地适应新形式下教学变化的要求,是当前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变化,调整教学中心和主导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新的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水利类专业而言,要求学生既懂泵站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又懂水资源调配、经济管理、泵站运行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注意学生宽口径工程“基础性”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又要适当对部分学生进行系统专门的专业训练。因此,应该转变水泵及水泵站等专业课的教学思路,从以掌握知识为中心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

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强其择业的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

水泵及水泵站的教学内容上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泵—结构性能—规划—工程建筑物”这一体系。对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泵的结构和泵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掌握水泵的选型与泵站设计的特殊要求。同时,考虑到该课程中有关泵站规划和结构计算的问题分别在灌溉排水工程学、水工建筑物等课程中有详细的学习。因此,教学的主导方向应该沿着“水泵选型—泵站优化设计—控制运用—优化调度和经济运行—更新改造”的思路做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应该增加水泵选型,泵站设计方法、自动化监测、优化调度,运行管理和农业现代化泵站建设和管理知识的比重。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一)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尝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育对教师的理解和要求沿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条主线,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尽早摆脱那种单纯听讲、完成作业、记忆知识的被动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己阅读、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的主动学习方法。

DOI :10.13839/j .cnki .hae .2009.09.006

张旭东等 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本门课的授课过程中,除了正常讲授法之外,还可以尝试一下自学法和讨论法与传统教法相结合的形式。

在学习水泵效率一节时,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自学。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自学提纲,以自学报告的形式考查自学效果。但课堂自学不能过多,本门课一般控制在l-2学时。通过自学,将学生不明白的疑难之处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由于自学后所讲的是学生感到疑难的内容,学生听课也更加专心。

开展对泵站工程实例进行自由式的面对面充分讨论,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各抒己见,对巩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对沈阳某花卉公司的用于喷灌苗木的井泵出现了压力不够的问题,我们给出水泵和井的资料,让学生们课后查找资料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自由式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想,并对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给出简略评价,锻炼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市场经济效益分析的意识。

课堂自学和讨论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适当进行课堂自学和讨论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实施的学生中均收到了预期效果,多数学生反映,通过这种方法掌握的知识更牢靠,对原理理解的也更深刻。

(二)认真制作课件,提高课件的质量

多媒体课件不仅具有计算机交互性特点,还具有视听设备在图像和声音呈现上的优势,其所提供的教学环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水泵及水泵站课程全方位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授课的时机已经成熟。

现在大多数高校正在运用的水泵及水泵站课件种类繁多,各不相同,都是专业教师或课程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兼顾选用的教材,精心制作而成的,在教育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很少存在问题。但还应该注意课件技术性、艺术性和使用性等方面的问题,它们包括课件的智能性,交互好,体积小,速度快、运行稳定、清晰、动画连续、文字醒目、构思巧妙、创意新颖、画面悦目、声音悦耳、节奏合理、升级方便等。

同时,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课件和学生课后自学的课件的区别开来。课堂教学所用的课件,更多的应该侧重于教育性与演示性,强调内容精练,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方便教师讲授;比如在用图解法进行水泵装置并、串联工况点的求解时,可将整个过程做成可用鼠标控制的f l a s 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边讲解边演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湿室型泵房一节时,可以演示学生认识实习过比较熟悉的同类泵站的三维模拟模型,尽量逼真的虚拟现实,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后学生自学的课件应该注重资料性与练习性,能够提供质量较高的习题及各种解题法,尽可能地包括各种有关水泵、水泵站的论坛,网站的地址,工程实例,图纸等。如课程组自主开发的水泵及水泵站课件,学生自学模块泵站设计、水泵选型等软件工具,还包括辽宁省数十座大、中小型泵站简单介绍,图片资料等。

实践证明,就像传统教学时教师具有很好的板书和字体一样,制作精良的课件同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应该充分重视水泵及水泵站课件的制作,努力提高课件质量。

(三)掌握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课堂艺术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授课,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水泵及水泵站是一门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课程,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而往往忽略了它的艺术性。在水泵及水泵站课堂上,教师如能成功地把握课堂艺术,则可形成师生共鸣的课堂气氛,教师会从学生专注的目光、无言的微笑以及对授课的欣赏中获得不可形容的精神安慰。而学生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的赞许和肯定中得到进步和成功的自豪感。

熟练掌握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位教师优秀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课程组的作用,注重老中青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向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多学习或者到名校进行进修。

三、注重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是长期以来一直讨论,任何教育模式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就是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大学生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使他们的天赋、能力、创造力和智慧能得到不断的增强、提高和发挥。这种发展也是学生越来越高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

57

·

 总219期

高 等 农 业 教 育对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来说,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差别,重视学生的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深入到学生中去,细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的学生在来自于城市在上课之前没有接触过泵站,对水泵也没有基本的概念。而有的学生则来自于农村,有过用泵站提水进行灌溉的经历。有的学生有志于将来从事水利管理事业,对计算不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则比较热衷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活动与发展空间,多给学生表达想法、观点的途径与机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水知识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施展他们的才华。 四、培养学生应用规范意识,做好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颁布了10余个有关水泵及泵站的规范、标准和规程等。这些规范、标准、规程是授课的基本依据,此外,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也源于这些规范和标准。因此,授课过程中以及在做泵站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要学会使用这些规范和标准,特别是对《泵站设计规范G B /T 50265-97》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 B 50288-99》,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关于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水利类专业学生一般需要在2周内完成。其中,有1周时间需要进行计算绘图和撰写说明书,这个时间也是比较紧的。因此,教师对任务书、指导书内容撰写要详细,要尽量符合工程实际;同一个班级可分为若干组,每组设计任务可从泵站类型、流量和扬程等方面进行区分,促使学生独立完成设计。要安排固定的教室以便于教师辅导和学生讨论、画图,准备足够数量的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供学生借用。教师应加强辅导,仔细批阅每一个设计,答辩时对每个学生提出3-4个问题,从问

题的回答可看出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投入、练习的程度、理解的深度等情况,对于问题较多的课程设计应要求学生重做,严把设计质量关。

此外,每年都有学生毕业设计要做泵站方面内容,毕业指导过程中,首先应该采用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的对象,可以是泵站的基本设计、改造方案、优化运行、质量检测评估、自动化监控等。要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成果可以偏重于工程设计,也可以偏重于调研总结或专题报告。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要求计算机完成,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工程设计软件、相关的图片处理软件的应用。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快进入角色。 五、强化实习环节,提高感性认识

我们在辽宁辽阳灌区、东港灌区和沈阳沈北灌区等大型灌区建立了稳固的教学认识实习基地,每年在上专业课之前,通常由带队教师或现场的管理技术人员到灌区给学生们介绍各类灌排泵站,包括水泵型号、泵站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等,使学生们有一个初步印象。第7学期,开设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时,除了课堂给学生带去各种水泵的教学模型以外,适当增加了一部分实践和试验的环节,包括到水利学院农业水土工程试验室观摩单级单吸离心泵和单级双吸离心泵的拆装试验;利用水泵试验台进行水泵性能曲线的测定,水泵的串并联试验等;带学生到潜水泵厂参观,使学生对生产和应用比较广泛的潜水泵和井泵有更深入的了解等。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会根据时间安排,灵活地带领学生到沈阳周边灌区的一些泵站,请泵站的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分别从设计方法、思路和泵站运行管理、维护的角度的给同学做讲解,使学生与设计管理人员有接触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曾立云.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2(1):63-65.[2]周济人,汤方平,成立,等.水泵及水泵站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54-57.[3]张军.水泵及水泵站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86.[4]王烨,孙三祥,曾立云.加强实践环节探索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新模式[J ].制冷与空调,2008,22(4):127-130.[5]马武,饶爱京.基于We b 的网络课件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2002,6(185):54-56.[6]杨德广.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五大发展目标[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7(3):18-24.[

7]盖会全,张舒,张庚灵,等.建立“三位一体”课堂教学督导制度的实践与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2008,(11):56-58.

(责任编辑与校对孙科)

·

58·第9期 

关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关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内容摘要]作为职教的老师都知道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适应目前的新形势和新的要求。然而,怎样对课堂教学改革、度和量又是多少;怎样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影响,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待我们及时加以解决。为此,教师除具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一定的基本素养外,还应该增加自我素质的培养,学生老师关系的再思考以及教学的及时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为人处事、误区、反思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应该说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几乎每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等。但实施到具体的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和这些理念相矛盾实际情况,这时不禁有些茫然;有些困惑;有些误解;是不是还是应该沿用以前的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在积极实践的同时必须进行课堂教学上的反思,及时小结,及时调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相信终究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院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走出误区,走向成功。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只要有了“问题讨论”、“小组合作”就是改革了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传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学生只是作为纯粹的而且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如果在具体操作中不顾教学实际,专为讨论而讨论,并试图以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形式来渲染“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气氛的话,这就会容易走入误区,歪曲新课程的理念。记得我在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时,就犯过类似的错误。首先我把一个班级划分成四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回家预习下一次课要上的内容,等上课的时候,我从每个小组中抽一个学生上台说课十分钟,另外小组打分,最后一节课,我对学生刚才说课时出现的问题和差错进行讲解。本想这样的话,对于同一知识点,学生可以学五至六遍。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演讲水平。没想到的是学生在说课的时候,只是照着课本上的黑体字念了一遍。而且还为分数的高低争执。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5a281818.html,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 一、最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选题参考 1、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奋斗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例 3、从技能竞赛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4、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探讨 5、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6、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7、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8、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9、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10、关于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1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1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基于教学政策文件的分析 14、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三维互动数字化教学 15、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难点思考 16、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17、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https://www.doczj.com/doc/5a281818.html, 18、《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之一 21世纪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19、行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20、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3月18日)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大全 1、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谈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考察德国巴符州职业院校的启示 3、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4、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5、WTO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6、新阶段新起点新思路——我们眼中的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视点 7、新阶段新起点新思路——我们眼中的新一分界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视点 8、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10、基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研究 11、积极推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新教学大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2、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13、企业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4、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目前Java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缺乏市场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适应市场对Java人才的需求,就要加强Java课程改革的研究。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及实践教学四个环节进行Java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对计算机人才的更高需求,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需要反思自身专业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社会性,需要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分析社会需求并相应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在重视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现有Java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缺乏市场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对Java人才的需求。

2教学内容改革 Java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从广义上说它代表了一个技术体系,该体系结构根据应用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Java SE、Java EE和Java ME三个部分,它们分别适用于小型设备和智能卡、桌面系统以及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运行。J2SE 为创建和运行Java程序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是Java技术的核心和基础,J2EE和J2ME都建立在J2SE基础之上。但目前Java教学中主要以J2SE为基础,很少系统讲解J2EE 和J2ME。Java技术尤其是J2EE技术占据着市场很大的份额,但国内J2EE技术的开展仍然处于滞后状态,许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只学习了一点Java基础知识和JSP,而对于Eclipse、Tomcat、Hibernate、Struts、JSF、Spring、EJB、SQA等很少应用。所以,在Java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J2SE 中的主要技术规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将J2EE 和J2ME作为J2SE的后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后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本章节主要概念、方法、原理等的理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践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型人才的使命。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建设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尚待健全与完善,教学经验也存在不足,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1.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教育倾向依然存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目标,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在课程开发方面,先后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从普高学科体系到能力本位体系,再到工作过程体系。但是,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至今仍停留在对学科体系的改良上面。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更

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总之,“三段式”课程体系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整体的课程模式未能实现根本的变革,因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问题:重知识理论,轻能力和工作过程,学生毕业后不少所学的知识无法在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运用,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却没有学。因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转变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观念,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应该说,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但影响这一项攻坚课程推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高职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构建基于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思路。 2.培养实践型、适用型、发展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增强 只要留意目前的新闻即可发现,目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有较高的实际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书本知识,而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并不是仅具有一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是具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广的适应面,又要有突出的特色、专长。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技能到数量等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洞察和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二、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

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对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进行简述,并提出几项改革措施,以期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改革机制;理论研究;师资队伍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教育改革步伐也随之加快。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今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只注重专业课教学,忽视了文化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重专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一、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文化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全面发展有三方面意义:(1)完善知识结构,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专业课以专业知识为主,而文化课以多样的素质教育为主;(2)培养能力,文化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3)丰富学习底蕴,文化课有将各种学习经验融合成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作用,丰富学生底蕴,形成文化知识。

二、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一)职业学校发展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职业学校办学实力迎来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文化课是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学校的发展前景,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成为职业学校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课程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这也意味着教学课程也要跟上时代的要求。教学课程的内容是学生接受的知识,因此,学生素质培养的方向及结果来自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这两点才是教学课程内容的关注重点。所以,教学课程发展是文化课程改革的原因之一。 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文化课程改革的统筹者 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和指导,而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和指导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我国文化课程管理政策,实行课程改革督导检查和课程成果申报评审两项机制,对教学方案、学习标准等及时评估审查;第二,为引导职业学校工作者亲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

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第二方面,课堂探究的环境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是一种非场所观,其定义是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组合。本课题从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多媒体技术,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创设探究性学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1];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高职学院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2]。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意见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发文字号】京教职成[2009]2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03.12 【实施日期】2009.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京教职成[2009]2号) 各区县教委,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意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职业教育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环境上,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吸引生源要靠硬件设施、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更要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性、针对性强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 (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 革 戴士弘著

2007.4.

本书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入手,育)的先进观念和微观改革的实践经验。单元教学设计,职教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与测评。 本书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战线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全面论述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全书主要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观念,职教课程的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改革与教师职教能力的培训

苏志刚 本书内容根据作者的系列讲座整理。 近年来,作者在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做过多次关于这个题目的讲座,全国各地听众反映热烈,纷纷要求文字资料。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机会成文,遗憾地未能满足多数听众的要求,现编写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方便。 讲座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听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应,说明了该问题的普遍性和紧迫性。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截至2006 年末,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45所,从人数和规模上看,早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教改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职业教育改的最紧迫问题。本书全部内容就是针对高职业教育改的中观和微观实际问题的。 书中所举的课程教学实例,都是实际课程,不是为说明某种观点而杜撰的。书中阐述的观点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探索,或凭空发发议论,而是经过实践证实有明显效果的。2005年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在全院以极大的力度,推行了本书所

说的“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 以及“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以下简称“培训及测评” )。宁职院苏志刚院长说:“这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活动” 。2006 年末,就在培训及测评工作的尾声中,宁职院迎来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评选工作。有了“培训及测评”工作的基础,两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院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和成果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2 年末开始,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在深圳技师学院(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全面推行两年,取得了教改的明显效果。最早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培训测评工作的试验也取得成功,至今仍是该院新员工培训的保留项目之一。 随着宁职院教改成功经验的广泛传播,关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观念和做法,引起越来越多同行的高度关注。本书的内容,就是以近十年来上述实践经验为背景展开的。 本书内容的主线,是当前教学第一线大家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对涉及到的观念和理论只做了简单提示。事实上,书中介绍的所有工作,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熟悉当代教育理论、认知心理理论的人都可以看出,书中的所有重要观点都是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性学习理论、行动引导教学理论等等为基础的。 全书分成上下两篇,分别对应“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和“职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281818.html,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江玉婷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奔向小康生活,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 工具。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使汽车维修成为日益增长的行业。由于目前汽车构造和维修的专业人员不足,所以相应的高校要不断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进行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策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9-0089-02 如今,在汽车行业所缺乏的是掌握汽车构造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专业技术工人。高职院校作为汽车构造和维修专业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不仅仅是培养出了解汽车构造或熟练汽车维修的专业人员,而是要打造出二者兼得的人员。在专业技术的教学课程上,建设新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课程,推动着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一、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体系建设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便于之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如今社会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要求出发,将汽车发动机构造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方面能够吸收汽车新科技知识以及维修经验,让学生感觉内容更加的新颖并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践中,与学生之后的工作能力拉上关系。第二,在一定的程度上缩短理论教学课程的时间,避免汽车发动机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删减那些与实际应用中脱节的理论知识讲解,减少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增加课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整体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第三,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身能力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讲解,教师凭借自身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技能,来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立一个完善的能力要求设定,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以及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短缺进行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比如,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车辆发动机构造以及工作原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要求能够清晰地认识发动机中重要的原件与结构,更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过程,每个汽车零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计划要严格落实,比如通过相关课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故障中所需要的相关的检测设备,以及其工作的原理和使用的技巧,提升汽车发动机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对汽车发动机中的零件能够进行独立的机械加工,并且能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歐用生 摘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相關研究不多,改革的實踐也不容易。但大學學術社區的成員如何扮演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使課程與教學發揮實踐(praxis)和行動的功能,應是當前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本文先對大學的課程組織作社會、政治的分析,強調大學課程與教學要誇越疆界和混種(hybridity),由集合型課程轉向統整型課程,並提供六項途徑作為參考。 關鍵詞 集合型課程(collected code)、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code)、 混種(hybridity) 壹、前言 大學的課程和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不多;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唱議了很久,但至今仍缺少具體的行動和成效。例如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潛在課程」研究,已對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伯璋,民74年;黃政傑,民74年;歐用生,民72 年),但在高等教育上,「潛在課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Margolis (2001)編著「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乙書,從潛在課程的定義和觀點、校園環境的角色、身體(body)的重要、社會化的實踐和專業化的滲透和抗拒等方面,探討了潛在課程對大學的結構、功能和師生生活的意義和影響,對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思考有很多的啟示。 社會如何將知識加以定義、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分配

和社會控制的原理(Bernstein , 1971),而大學在知識的生產和分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學位於學術階層的頂端,處於知識的象牙塔當中,卻疏於反省,讓許多潛在課程在有意、無意中繼續發揮作用,如Margolis、Romero(1998)在「學院(department)是這麼男性、這麼白、這麼老、這麼保守」這篇文章中說的,大學的課程和教學由於強化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年齡的意識形態,結果維續了階層化的社會。 但是課程可能將壓迫或壓制再製並合法化的同時,也發揮鬥爭和抗拒的功能。(Apple, 1982;Giroux, 1988)在批判教育學中,課程成為協商的動態的過程,師生檢討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考驗影響他們的社會、政治的勢力,不斷的追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平等的民主原則如何成為運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發展的,批判的課程詴著讓學生了解批判的民主,以實現社區的建構和社會的正義。(Kincheloe, 1999)大學的課程和教學如果能發揮這種批判和實踐(praxis)的功能,學術社區的成員,如教授和學生才能扮演轉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角色。 本文探討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先從課程的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大學課程的特色及其改革的困難,然後提出若干改革的途徑,以供參考。 貳、大學課程的社會、政治分析 探討握有權力者在選擇和組織知識時隱含的假定,是研究課程社會學的重要觀點。因此Young(1971)、Bernstein(1971)等強調,要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知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及其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專門化(specification)和開放性(openness)、地位(status)等概念來分析誰將什麼界定為知識,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知識,不同的知識領域間的關係為何,接近不同知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等問題。階層化是指知識的價值或地位的高低;專門化是知識範圍(scope)的廣狹;開放性則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

戴士弘教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导读

戴士弘教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导读戴士弘教授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的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如何改造传统课程教学、如何进行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理论建树,并且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篇) 目前,职业院校对课程进行评价,通常要靠督导或同行听课打分。听课打分表上的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专业内容熟练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语言流利富有感染力、逻辑思路流畅、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学符合计划进度、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等等。这种常规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方式不合理,二是评价内容不合理。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应设立新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课程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第二条,是职业教育课程应当突出“能力目标”;第三条,是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 传统大学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出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做法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当前职业教育院校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今天职业教育院校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所以,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高职院校所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ava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Java课程教学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课程实训方法的选择与实施,以及考核方案的设定等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Java;教学改革;实践教学;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0-64-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Java curriculum He Yuzhe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Shanxi 044000,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Java and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the process during the teaching,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organization of instruction in classroom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lab,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training methods a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