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一单元
- 格式:docx
- 大小:109.31 KB
- 文档页数:8
“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初探——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导语:本文以当下研究的重点——单元教学为主要探究对象,以部编版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为抓手,探索如何进行单元教学。
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的呈现和单元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究,意在聚焦“活动·探究”单元进行单元教学的可行性和相关方法。
关键词:单元教学;诗歌教学;活动探究一、单元教学与“活动·探究”1.单元教学应基于核心素养。
近年来,语文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所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一种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习强调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在复杂变化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单元教学的热潮也应运而生。
然而,关于单元教学,其实,身处一线的老师们是有着自己的困惑的。
如:单元教学是否要打破所有的课文界限进行一锅炖的教学呢?单元教学是否适合每一类文体呢?面对着这些问题,笔者也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查询,单元教学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一线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笔者认为,单元教学并非要打破课文界限,而是要先确立单元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程编排去帮助学生真实掌握蕴含在课程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并让他们学以致用。
2.“活动·探究”单元的意义。
“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驱动,实现从基础的文本阅读到创作再到实际运用的螺旋式上升的目的。
这些单元的设置和当下所推崇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息息相关的,能够切实有效的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的实现,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活动·探究”单元因为其自身的优越性可以将整个单元整合为一个系统的、螺旋式上升的整体,从而使教学更为系统、有逻辑。
一单元知识梳理一、重点字音莽.莽(mǎng)滔.滔(tāo)素裹.(guǒ)妖娆.(ráo)多娇.(jiāo)折.腰(zhé)略输.(shū)稍逊.(xùn)风骚.(sāo)天骄.(jiāo)大雕.(diāo)成吉思汗.(hán)黎.明(lí)嘶.哑(sī)汹涌.(yǒng)腐.烂(fǔ)吹刮.(guā)激怒.(nù)悲愤.(fèn)窄.(zhǎi)一枚.(méi)坟墓.(mù)海峡.(xiá)光艳.(yàn)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guān)柔嫩.(nèn)呢喃.(nán)揉.过(róu)丰润.(rùn)翅翼.(yì)凝.望(níng)忧戚.(qī)枉.然(wǎng)勃.发(bó)飘逸.(yì)漫.游(màn)流盼.(pàn)摇曳.(yè)二、重点词语妖娆风骚天骄嘶哑汹涌悲愤腐烂轻灵娉婷鲜妍冠冕呢喃忧戚丰润飘逸流盼摇曳漫游红装素裹三、重点释义(1)须:等到。
(2)北国:我国北方。
(3)滔滔:词中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弯腰行礼,词中是倾倒的意思。
(6)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7)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注意(10)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和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11)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
(12)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13)嘶哑:声音沙哑。
(14)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15)止息:停止。
(16)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注意(17)鲜妍:鲜艳美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考点方法|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1.句子衔接。
一、考点解说ﻪﻭ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结构和顺序安排的合理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实际运用,一般都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常见题型有:(1)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组合句子。
(2)把语句还原到文中。
(3)选出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
ﻪﻭ2.句子排序。
ﻪﻭ考查的形式是给出一组句子,要求将它们排列成语意连贯、语气顺畅的语段。
这种题型有的是客观选择题,有的是主观排序题。
ﻪ二、解题方法1.句子衔接。
句子衔接题由两部分组成,即题干项和衔接项。
不管何种类型的衔接题,先分析题干项,即上下文的“语境”,把握题干项与衔接项之间的关系。
解答这种题型,可用句子衔接四看法。
一看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前后各句的陈述对象(即句子的主语)应当保持一致。
ﻭ二看语句是否前后呼应:尤其是做语言连贯主观题,要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ﻪ三看语句的结构是否照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
ﻪ四看语句是否符合事理的逻辑性: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杜绝出现“裂痕”,衔接不上。
2.句子排序题。
ﻪﻭ答题时可用句子排序三步法。
ﻭ第一步:找中心句。
找准中心句并确定其位置,整个语段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ﻪﻭ第二步:梳理思路。
从总体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并列、对照)、相承关系(顺接、层进)和相属关系(总分)。
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ﻪ第三步:抓关键词。
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由此看来”等关键词语。
三、考点训练ﻪ1.(2015·黄冈)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
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
学习鉴赏中所选诗歌或大气磅礴,表现胸中豪情(如《沁园春·雪》);或感情深沉,表达爱国之情(如《我爱这土地》);或执着咏叹,抒发家国之思(如《乡愁》);或情真意切,讴歌爱的真谛(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或细腻描摹,展现生命的力量(如《我看》)。
这些诗歌建议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反复涵泳品味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朗诵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使朗诵活动丰富多彩且富有时效。
尝试创作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名著导读部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指导如何阅读《艾青诗选》。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欣赏的方式进行自由朗诵,开展朗诵比赛。
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的变化、意象的合理选择、语言的锤炼等。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任务一学习鉴赏31.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教师点拨朗诵技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任务二诗歌朗诵1 任务三尝试创作2 名著导读《艾 2青诗选》如何5.学习并掌握如何阅读整本现代诗集。
全册中心思想归纳: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人与自然课文1:《草原》《草原》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描绘草原的变化,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课文2:《背影》《背影》通过讲述作者与父亲在火车站的离别,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同时,通过父亲背影的消失,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单元:人与社会课文3:《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通过讲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文章强调,只有真诚相待,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实现和谐社会。
课文4:《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讲述作者的叔叔于勒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文章呼吁关注社会底层人群,追求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单元:人与自我课文5:《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通过讲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文章强调,学会感恩,珍惜亲情,是人类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课文6:《散步》《散步》通过讲述作者与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谐。
文章倡导,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关爱家人,享受家庭的温暖。
第四单元:人与历史课文7:《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通过选取古代诗人创作的十九首诗歌,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文章强调,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课文8:《司马光》《司马光》通过讲述司马光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崇高品质。
文章呼吁,以史为鉴,研究先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五单元:人与科技课文9:《呼兰河传》《呼兰河传》通过讲述呼兰河地区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
文章强调,科技的发展要与人类的福祉相结合,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课文10:《我的战友邱少云》《我的战友邱少云》通过讲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他在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
文章呼吁,青少年要热爱科学,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九年级部编语文上册的全册中心思想归纳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历史、人与科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一单元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Volume 9) Volume 1 Unit Descrip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一单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谭桂声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本单元选入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借景抒怀。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这首词,在艺术特点上,要注意全词是怎样写景与抒怀的,把握北国雪景与诗人所抒之情的联系;要注意词中
是怎样以“诗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议论、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了解“诗要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要揣摩语句,体会词中语言的凝练、贴切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内容理解上,要恰当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以及诗人抒发的豪壮情怀,特别是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意的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这结尾三句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
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
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
对此,无须回避。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
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还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
读完全诗之后再看看“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标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象征性:诗人借“雨”这一爱的使者的形象,不仅
为“儿童”而歌,而且在深层的蕴意上为“中国大地”而歌。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修饰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
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
这首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而欢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蕴藉而深厚的。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
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
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蕴含深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
全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种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颂歌式的田园诗,具有极为丰厚的人文内涵,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多写小景和避世
归隐的田园诗,而反映了另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因此,教学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
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
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要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比较阅
读可以灵活多样。
例如,本单元安排了同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的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两首诗的比较。
此外对本单元的各首诗也可以进行比较。
例如:《雨说》与《星星变奏曲》的写作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内容、风格颇为不同而又不无相通之处,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
《蝈蝈与蛐蛐》与《夜》都是田园诗。
田园诗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
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
课本中所选的诗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导学诗的作用,而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诗歌,在扩展阅读面、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上,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本单元设计了一些写作的小练习,如《雨说》一课,让学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去感受野外的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星星变奏曲》一课,要求“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
这些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作诗歌或抒情短文,使读诗与写作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情表达能力,增进学生的学诗兴趣。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雨的诉说”。
这是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试图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
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开展。
简而言之,通过本诗歌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诗歌教学也要着眼于素质教育,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好诗何以是好诗,又能更细心地体验人生,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