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2《恐龙的故事》教学设计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2《恐龙的故事》教学设计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2《恐龙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恐龙是已经灭绝的远古生物,科学家们是研究恐龙化石所带来的信息推断其身体结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的。

(2)知道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家常用测定古生物化石所在地层地质年代的方法,来判断这种生物生存的年代。

2.科学探究

(1)根据化石资料,能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比较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复原模型,能发现其身体结构特征并判断是爬行动物。

(2)根据恐龙化石形态结构特征,能推测其生活习性,并收集和查阅资料进行验证,能合理推测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3.科学态度、STSE

(1)保持并发展了解恐龙的研究兴趣,大胆质疑,尊重证据,乐于分享和交流。

(2)初步了解研究恐龙对于研究生物进化与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引入:恐龙,大家多少了解过一些,也很有兴趣,谁最先发现恐龙化石的呢?

(2)小结:1822年,英格兰医生曼特尔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动物化石。后来,古生物学家把这种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与各种已知动物的标本对照,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古代爬行动物。科学家们将它命名为“恐龙”。随着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和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恐龙有了

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恐龙的故事》。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

1. 认识恐龙化石

(1)课件展示P16的六幅图片(打乱顺序)

(2)介绍并提问:这是三种恐龙化石和复原模型。这三种恐龙复原模型分别叫什么?它们的化石分别对应哪一种?

(3)学生汇报,揭示答案。(霸王龙、三角龙、剑龙,教材是按顺序一一对应的方式呈现的)

(4)观察、讨论并记录:观察这三种恐龙复原模型和它们对应的化石,根据其特征推测它们的生活习性,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查阅资料,检验我们的推测是否成立,并进行汇报。

(6)小结:化石能带给我们很多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信息。

科学家能够根据相关的化石资料分析出某种古生物的生活习性等信息。例如从霸王龙的化石中发现,它的体型粗壮高大,牙齿呈圆锥状,适合压碎骨头,它的后肢十分粗大强壮,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但一对前肢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霸王龙是很凶猛的动物。

(7)过渡提问:恐龙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2. 恐龙化石的形成

(1)讨论:恐龙化石是骨骼还是已经石化了?它是怎样被掩埋在地下,又是怎么暴露出来的?

(2)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

(3)小结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

a.恐龙死亡后,在遭到食腐动物吞噬和自然力破坏之前被迅速掩埋起来。

b.恐龙的肌肉等柔软部分慢慢腐烂,只留下未腐烂的骨骼。

c.在地质变化过程中,恐龙的骨骼本身被矿物质取代,骨骼中的空隙也被矿物质填充,使恐龙骨骼最终石化。

d.含恐龙化石的岩层经过后期地壳运动,表层岩石被风化剥蚀,使化石暴露。

(4)复述:只展示图片,学生通过图片复述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

(5)拓展:古生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恐龙化石出现在约2.4亿年前到6500

万年前的地层中,在以后的地层中再也找不到恐龙的任何踪迹。

(6)再思考并布置课后作业:古生物学家的发现,说明恐龙是生活在哪个时间段的?查阅关于恐龙的更多资料,与同学交流。

(三)结束新课,归类总结。

拓展资料:

恐龙化石的研究

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恐龙之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恐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却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人类如果不借助于化石,对恐龙这一神秘的物种就会一无所知。所以对恐龙的研究,也就是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恐龙化石大致可分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两种,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沉积岩中。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神秘的过程,它牵涉到恐龙的死亡和灭绝,也与地球亿万年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它的发现和挖掘也同样不易。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复原化石和研究恐龙。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渐渐了解了恐龙的外形及生活习性,而来自世界各地关于恐龙的新发现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们原先认定的恐龙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传,晋朝时代,现在的四川省自贡市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欧洲人发现恐龙化石时,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

里丁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书中描述了一件发现于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腿骨化石,还有一张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当时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书中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亲临描绘的这块标本已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作巨齿龙(又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1993年,河南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轰动世界,南阳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群种类多、数量多、分布广、保存完好,堪称世界之最。

2012年,科学家在中国辽宁西部发现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是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的恐龙。

《恐龙的故事》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质课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质课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优质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认读字:钝凌。 ⑵书写字: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2《恐龙的故事》教学设计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2《恐龙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恐龙是已经灭绝的远古生物,科学家们是研究恐龙化石所带来的信息推断其身体结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的。 (2)知道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家常用测定古生物化石所在地层地质年代的方法,来判断这种生物生存的年代。 2.科学探究 (1)根据化石资料,能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比较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复原模型,能发现其身体结构特征并判断是爬行动物。 (2)根据恐龙化石形态结构特征,能推测其生活习性,并收集和查阅资料进行验证,能合理推测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3.科学态度、STSE (1)保持并发展了解恐龙的研究兴趣,大胆质疑,尊重证据,乐于分享和交流。 (2)初步了解研究恐龙对于研究生物进化与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引入:恐龙,大家多少了解过一些,也很有兴趣,谁最先发现恐龙化石的呢? (2)小结:1822年,英格兰医生曼特尔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动物化石。后来,古生物学家把这种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与各种已知动物的标本对照,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古代爬行动物。科学家们将它命名为“恐龙”。随着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和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恐龙有了

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恐龙的故事》。 (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 1. 认识恐龙化石 (1)课件展示P16的六幅图片(打乱顺序) (2)介绍并提问:这是三种恐龙化石和复原模型。这三种恐龙复原模型分别叫什么?它们的化石分别对应哪一种? (3)学生汇报,揭示答案。(霸王龙、三角龙、剑龙,教材是按顺序一一对应的方式呈现的) (4)观察、讨论并记录:观察这三种恐龙复原模型和它们对应的化石,根据其特征推测它们的生活习性,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查阅资料,检验我们的推测是否成立,并进行汇报。 (6)小结:化石能带给我们很多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信息。 科学家能够根据相关的化石资料分析出某种古生物的生活习性等信息。例如从霸王龙的化石中发现,它的体型粗壮高大,牙齿呈圆锥状,适合压碎骨头,它的后肢十分粗大强壮,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但一对前肢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霸王龙是很凶猛的动物。 (7)过渡提问:恐龙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2. 恐龙化石的形成 (1)讨论:恐龙化石是骨骼还是已经石化了?它是怎样被掩埋在地下,又是怎么暴露出来的? (2)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 (3)小结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 a.恐龙死亡后,在遭到食腐动物吞噬和自然力破坏之前被迅速掩埋起来。 b.恐龙的肌肉等柔软部分慢慢腐烂,只留下未腐烂的骨骼。 c.在地质变化过程中,恐龙的骨骼本身被矿物质取代,骨骼中的空隙也被矿物质填充,使恐龙骨骼最终石化。 d.含恐龙化石的岩层经过后期地壳运动,表层岩石被风化剥蚀,使化石暴露。 (4)复述:只展示图片,学生通过图片复述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 (5)拓展:古生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恐龙化石出现在约2.4亿年前到6500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 1、四年级的学生,让其去推想、去想象,学生经常会“想当然”,写不出具体的依据。结合《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要写推想,写想象”得根据真实的依据来进行,这样的推想或者想象才能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2、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对事物的状态、程度、性质做细致的区分判断,并用合适的词语来准确表达。结合《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对一些“判断”的表述中,学习如何作出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依据”与“推想”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依据部分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推想和想象得根据真实的依据” 2、抓住文中关于“依据、推想”的关键语句,体会用不确定的语言去描写不确定的事物,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生物学家徐星带给我们的科普__,(教师示意学生齐读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昨天曹老师带领大家初读课文,

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题目是“飞向蓝天的恐龙”,__中作者也具体写到了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步飞上蓝天的过程。你能借助这些词语说一说吗? 出示词语: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大小 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 猎食性恐龙骨骼羽毛 树栖滑翔飞行地面上奔跑飞翔 (指导学生叙述要有层次:四个要点,但不是四个层次) l 两亿三千万年前,地球上出现第一种恐龙及恐龙的大小、样子。 l 数千万年后,这种恐龙的后代演化成形态各异的不同种类:有的两足奔跑,有的四足行走;有的体型庞大,有的身形矮小;有的食肉,有的食草。 l 其中,一些食肉恐龙体型越来越小,外形也越来越像鸟类,不仅骨骼相似,而且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取代了鳞片和鳞甲。但,这时候,这些外表长了美丽的羽毛的恐龙,仍然是恐龙,还不是鸟。 l 这些长了羽毛的恐龙或者由于树栖生活中的滑翔,或者是在奔跑中,逐渐学会了飞翔。学会了飞翔的恐龙,最终演化成了天之骄子——鸟。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文中“恐龙变成鸟,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似乎看到了中生代的地球。这些生动的画面,是怎么来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你怎么认为的? 生回答要点:抓“中生代”“两亿三千万年前” (资料备用:人类的历史才几百万年,而最早的能直立行走的人类最早出现在170万年前的中国元谋,而早期智人最早出现在20万年以前,而人类文明史,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篇一: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

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 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023年《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8篇)

2023年《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8篇) 《恐龙的灭绝》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推测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教学对象为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对事物充满浓郁的好奇心。二年级学生已经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的熟读课文,自学生字,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5个生字,认读生字词,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2、过程和方法:自主识字、读书,在合作交往中互相启发对科学的理解,对课文的深刻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懂得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识记本课十五个生字;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一问题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设计理念

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讲述的内容带有很大的猜测性,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并拓展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多媒体教学资源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拓展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和活动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教室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教师准备:制作PPT 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质疑 二、巧闯三关,细读探究 三、拓展延伸,激发探究。 由梦幻剧场激发学生兴趣,播放《恐龙》片段(2分钟左右),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小龙博士,巧设三关,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2恐龙的故事教案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2.2恐龙的故事教案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主要是介绍恐龙的起源、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灭绝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需要逐一呈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2)掌握恐龙的外貌特征。 (3)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 (4)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 2.能力目标 (1)能够辨别恐龙的种类和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恐龙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能够运用知识,初步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恐龙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教师展示一张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恐龙的外貌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恐龙什么时 候生存的?”使学生产生探究研究的欲望。 3.学习恐龙的科学知识 (1)介绍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2)介绍恐龙的外貌特征:大型体型、长脖子、锋利利齿、爪等。 (3)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恐龙的种类和生活习性,让学 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恐龙有不同的特征和习性。 (4)介绍恐龙灭绝的原因:陨石撞击、气候变化、地球物理现 象等。 4.小结 总结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复习恐龙的起源和演化历程,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5.巩固和拓展 (1)让学生到教师提供的网站上进一步了解恐龙。 (2)组织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种恐龙进行PPT展示。 (3)鼓励学生到博物馆等地参观恐龙展览,亲身感受恐龙的神 秘和伟大。 6.课堂反思 评价学生的表现,指出需要改进之处。同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 内容进行回顾,并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思想指南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打好基础。 二、班级情况 从整体看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部分同学死记硬背。鉴于此,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材内容结构 根据《课标》内容标准对年级段知识的要求,结合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的要求,合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本册教材安排了“遗传与变异、化石、能源、地球——我们的家园、我学习了科学、科学的历程共6个单元,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科学与技术4个方面,共18课(分别对应6个单元为3、3、 4、5、2、1课时)。 五、教材内容概述 本册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最后一册教材,落实了《课标》的知识要求、探究能力要求、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要求和情感态度要求,重点体现在对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总体回顾和强调对科学技术的宏观理解,并在系统化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组织和实施。 第一单元:遗传与变异。从认识生物性状人手,按“现象一规律一应用”的逻辑,帮助学生发现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分析归纳遗传变异的规律,了解遗传变异规律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单元导语: 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单元学习目标:1.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事理说明文,且本文在理解上又有一定的难度,“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读懂本文阐述的事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恐龙知识很感兴趣且有一些同学是恐龙知识小达人,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进行教学。 本节学习目标:通过追问质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读懂本文阐述的事理 学习过程:第一板块:通读全文,通过追问质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读懂本文阐述的事理。第一环节:角色互换,向“小

老师讨教恐龙知识”, 设疑追问,概括段意,读懂2-14段内容及写作思路。激趣问题及段意:师:看题目就知道本文写了与恐龙有关的内容,一下子勾起了老师对恐龙的兴趣。但老师对恐龙知之甚少,你们能做小老师,帮老师答疑解惑吗?第2、3段:“恐龙无处不有”这是真的吗?有证据证明恐龙无处不有吗?段意(2、3段):南极洲和其他大陆都发现恐龙化石第4、5段: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大陆呢?段意(2-5段):南极洲竟也曾有恐龙,令人费解。第6、7段: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段意(6、7段):“板块运动”使大陆漂移。第8、9段:恐龙和板块有什么关系?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泛大陆上?段意(8、9):早期恐龙出现在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期。第10、11、12段: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现在的每块大陆上?段意:(10-12)泛大陆经历了两次分裂。教师小结:谢谢小老师们的解答,我明白了2-12段向我们讲述了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是板块在运动。第二环节:恢复教师身份,和学生互动质疑,研读13、14段。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3、14段,猜测这两段帮老师解决了关于南极恐龙的哪三个疑惑?疑惑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疑惑2:恐龙为什么在南极灭绝了?疑惑3:南极恐龙化石为什么直到1986年才被发现?答案1:南极在恐龙时代有繁盛的植物(13段第1句)答案2:南极气候变寒冷(13段2、3、4句)答案3:南极冰雪层太厚(14段)师总结:回顾2-14段的内容,2-5段面对恐龙无处不有作者疑窦丛生;6-14段解答了关于关于恐龙无处不有的所有困惑。从篇幅所占的长短就可以看出,作者最想向我们解答的就是“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是板块在运动。”第三环节: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丽丝漫游仙境》整本书推荐课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丽丝漫游仙境》整本书 推荐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丽丝漫游奇境》整本书阅读推荐课 一、教材分析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快乐读书吧”,而“快乐读书吧”以“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历险、奇遇的外国文学名著。同时,第二单元编排了《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课外,而《爱丽丝漫游奇境》是对本册“外国文学名著”单元的拓展和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奇遇,一起成长,体验成长的快乐和艰辛,收获智慧和勇气。 二、教学设想 本次“快乐读书吧”与六年级上册相同,都是整本书的阅读活动,因此在《爱丽丝漫游奇境》教学中进行阅读的推荐,引导学生了解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再尝试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对干名著,注重阅读方法的教学,如:猜测、想象、做批注等,有目的性的阅读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方法和要求。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阅读故事,走进书中营造的梦境,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故事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故事,感受故事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书学生随机回答。

2同学们读的书可真多呀,犹如滔滔江水停不下来想要和同学们分享 3.有这样一本充满神奇和想象的童话书,它历史悠久,很多小朋友读过它,爸爸妈妈也读过它,爷爷奶奶读过它,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影响力广泛,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读过它,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它就是我们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设计意图】以对话形式引出课题,引起学生共鸣。 (二)导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1.读封面,得信息。 2.同学们,从书本的封面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封面,了解书名、作者、图片、出版社等信息)我们每看一本书,都要把封面看仔细,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设计意图】以对话形式引出课题,引起学生共鸣。 3.介绍作者--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 4.提出疑问:同学们,看到这里你都有哪些问题想问的呢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奇境是什么样子的爱丽丝怎么到这个奇境中去的…) 你们可真会提问啊!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吧! (三)读目录,知内容 1.若要大体了解一本书,我们先要看看这本书的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通过它就能最快最直接的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知道在爱丽丝身上都发生了哪些离奇的故事吗请你们看到书中的目录,瞧,多么有趣的一个个故事章节。 纵观目录那么多章节,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章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你感兴趣的章节讲了什么事一个小小的目录就能引发出同学们这么多想象,“想象”这是读童话故事的一个重要方法哦! 那么到底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带着种种好奇一起走进故事吧!你准备好和爱丽丝一起开启一趟奇妙的旅行记了吗 2.认识主要人物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精品教学设计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要求同学间先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科幻故事,重点交流在自己设想的故事里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奇特的经历。最后把写好的习作给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教学目标 1.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挥科学想象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通顺、准确地表述出来,表达一定的意思或中心。 2.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认真读一读,找出不足,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阅读科幻故事。 教学重难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吗,那篇课文让我们知道,未来使用纳米技术后,纳米机器人就会通过血管直达病灶,解决了人工无法解决的问题,多么神奇呀!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把想象中的神奇技术变成现实。同学们,在你的奇思妙想里,你希望拥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节课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想象一下:如果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可以在火星上生活,如果能用时光穿梭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会发生些什么?(板书: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再联系生活中的发明,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神奇,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自主读题,明确要求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教学设 计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 2.了解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拟,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打算)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与家人的照片、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 〔交流展示,情景导入〕 1.教师通过谚语俗语引入新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学生了解的也可以致辞。学生思考这些谚语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是通过什么来总结出这些谚语俗语的呢?——引出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做游戏,找出三对家长的孩子或依据孩子找家长。〔利用ppt打出来〕

通过观察三个孩子和家长的外貌寻觅相似点,从而确定三个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可以不给孩子以标准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点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 〔目标驱动,互动探究〕 3.让学生依据刚刚找家长的规律来找自己同学的家长。 把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位同学都从家里带来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后每组的照片装在一个信封里,教师把小组的信封打乱再发下去,让学生组内商量交流找家长。 汇报: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并说出自己的依据。〔这里可能会有很多同学找错,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充分让学生去互动,最终确定结果,充分表达了放开的课堂。〕 二、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同学们依据孩子和家长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找出他们是一家人,是不是全部的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再研究一对父子。 1.研究陈强、马季父子的照片。 〔这是我国著名的喜剧演员陈佩斯和他的父亲陈强的照片,大家认真找找,他们哪些地方相似。〕 眼睛眉毛耳朵脸型嘴巴头发其他 像 不像 2.关于头发,同学们商量和争吵的非常剧烈,陈强我们看的出来他患有脱发,这里要补充的,陈佩斯原来头发也是一样的,也患有脱发,头上的头发不多,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他的头发也剃了,所以你们再想想他们的头发是否是相似的。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节《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第六节《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6课。本课将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观察生物化石,认识古代生物,了解古代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异同,建立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联系,进一步理解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变异现象。 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化石以及化石对研究古代生物的作用,揭示本课研究话题。第二部分——探索,选择恐龙和猛犸象两种古代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与现存生物的异同。第三部分——研讨,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完善认识。第四部分——拓展,制作生物化石模型。学生分析: 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的研究,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中的作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课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进行探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课前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化石认识古生物,了解其与现存生物的关联,开展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扶,在课前完成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提供一些设备和模型。 二、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 2.有些古代生物已经不复存在,一些现存生物与古代生物相似。 3.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关信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 2.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探究古代生物的兴趣。 2.能基于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对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生物及其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体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三、学习重点: 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 四、学习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生物化石、古代生物与相应现存生物的图片、相关文字资料,记录表、教学课件。 六、学习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19(2022新版)

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以及同种生物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古代生物的多样性一课,旨在通过观察研究化石,认识古代生物,了解古代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的联系,体会生物的进化现象。 聚焦板块:首先介绍了化石以及化石对研究古代生物的作用,引出本课研究的话题:远古时期地球上有过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与现在的生物相像吗? 探索板块:探索部分包括 2 个活动。 探索活动 1 是观察典型古生物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特点,比较与现存生物的异同。本课选取了恐龙和猛犸象两种古代生物为研究对象。 探索活动 2 是通过观察生物化石认识更多的古生物。一是观察化石,二是 依据化石描述古生物的形态,认识更多的古代生物。 研讨板块: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探索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研讨问题1“我们认识了哪些古生物?” 研讨问题2 “研究古生物化石有什么意义?”。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 拓展板块:拓展活动是根据教科书上给出的简要步骤制作生物化石模型。可以用橡皮泥做活动材料,也可以选用黏土或其他适宜的材料。 【学情分析】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古代生物多样性,利于学生对古代生物多样性的探究。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典型古生物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特点,比较与现存生物的异同和通过观察生物化石认识更多的古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 2.有些古代生物已经不复存在,一些现存生物与古代生物相似。 3.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关信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 2.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探究古代生物的兴趣。 2.能基于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对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生物及其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体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 [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恐龙化石资料卡片、猛犸象和现代大象资料卡片、装橡皮泥容器、橡皮泥、植物叶、鱼骨、贝壳。 【教学过程】 一、聚焦:事迹激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通用16篇)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通用16篇),欢迎大家分享。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篇1 设计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时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时,紧紧围绕“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一问题,设计了合作学习表格,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会学习,并激发其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五彩斑斓、凌空翱翔、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合作学习表格数张。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题,质疑导入 1.(板书:恐龙)关于恐龙,你知道些什么?对我们而言,恐龙充满神秘。今年,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2.学生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恐龙怎么长出羽毛的?)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以疑激趣,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读书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明确要求: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汇,读到步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点名读,全班齐读。提示字音“盈”(ying)。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引导学生就课文词、句质疑。 (生:”茹毛饮血“是什么意思?师:指的是连贸带血生吃禽兽,形容恐龙的凶猛);(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5.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何进取精神。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由轻声读课文再至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练习默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直奔重点段落,探究演化过程 1.师读第3自然段,生齐读第4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准。 2.默读地4自然段,边读边想: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其中经历了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学生自能读书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填写表格(附学生填写的合作学习表格) 仔细研读第4自然段,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在书 上划出相关语句 3.汇报学习成果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是关于《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3、利用网络资源,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不同恐龙的不同特点,深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设计附板书共两套

2022-2023年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时《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的第二部分。主要旨在以当时发生的一段真实故事为蓝本,结合作家笛福自己的经历和想象,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细节生动的传奇故事。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第一部分是梗概概括地介绍了鲁宾逊漂流记,第二部分是《鲁宾逊漂流记》节选。 二、教学目标 1.能读完《鲁滨逊漂流记》,感受阅读的快乐,并乐于与大家分享。 2.梳理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主要人物形象,提升分析总结能力。 3.能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并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提升整体感知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4.结合具体内容,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引导学生“看、想、品”,学会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思维比较活跃,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学期教材的重

点是《注意收集有关的材料》和《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把握其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渗透,从而把握学生把学习例话的收获运用于读写实践。而文中鲁滨逊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所以在反复朗读课文之后,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首先,我将力图贯彻“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质疑、讨论、品味文中主人公不寻常的经历,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我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提倡在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