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发展史

哲学发展史

中国哲学发展史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热点话题。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并影响了许多历史社会的

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是对哲学的反映。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哲学历经四种学派的发展:春秋时期的“春秋学派”、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唐宋时期的“道家学派”、清朝时期的“理学派”。

春秋时期,像孔子、孟子等哲学家们思考著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生

活常情,并为后代道德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指南,他们提出了“礼仪、仁义、礼学、政治家、自然界”等理论,这些构成了春秋学派的哲学,也

成为科学思考和伦理道德行为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后代的思想活动,

并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形象。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以“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为代表,着重“礼、义、智”,讲求“仁政理想”。他们坚持“以仁治天下”,提倡“循道而行”,认为人们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维护家庭

和社会的稳定,坚持“把礼让当作第一原则”,主张备养、礼义、正心

以求博大的精神世界,期待一个理想的社会。

唐宋時期,道家學派被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作為唐宋百家爭鳴的主

導者,它以老子的思想為核心,最主要的特征在於堅持“道”的概念,

認為『道』是一切萬物的本源,亦是一切萬物的根源。他们主張行為

要樸素、極簡、自然,並崇尚“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反對意淫、形式主義,追求真理、自我修養。

清朝时期理学派主张沉着冷静,避免偏激,在生活中以理性言行,行

政施政以正统统治观念为核心,强调以先知的智慧维护邦国的稳定,他们的理念和道家学派的“道”很相似,都强调“仁、义”等理论,但注重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国家的大同。

总得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经百余年的演变

哲学的历史演进

哲学的历史演进 哲学是人类思维的根本领域之一,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古 代至今,哲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体系。本文将尝试探索哲学的历史演进,并试图回答一些关键问题。 1.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这个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性思维去解释 自然和人类的存在。这标志着哲学从神话和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早期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思辨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古代哲学的继承与变革 古代哲学经历了数百年的继承和变革。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罗马帝国时期 的斯多亚学派强调人的感性和道德价值,它为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中世纪哲学出现了。这一时期主要以基督教 思想为基础,探讨与宗教相关的哲学问题。例如,托马斯·阿奎纳思想将基督教信 仰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了有机融合,提出了神学和哲学相关性的问题。 3. 文艺复兴与现代哲学 文艺复兴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哲学开 始兴起,重视科学和经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成为现代哲学的标志,他以怀疑论为基础,试图建立一个绝对的真理体系。 伴随着科学和启蒙运动的兴起,现代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亚当·斯密 和约翰·洛克发展了经验主义和社会契约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康德则通过“批判哲学”探讨了理性的边界和限制。

4. 当代哲学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哲学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和 加缪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逻辑学家如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在语言和逻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后现代哲学的崛起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彻底反思。德里达的结构主义思想挑 战了中心主义和唯一真理的概念。尼采提出了“上帝已死”的思想,否定了宗教在人类生存中的中心地位。 5. 当代哲学的挑战 当代哲学面临着众多挑战,其中之一是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冲击。随着人工智能 和大数据的发展,哲学家们开始思考机器智能和人类自身意识的关系。伦理问题日益复杂,人们争议不断,例如生命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 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也对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多元文化社 会中进行对话,并寻找共同的价值和道德准则,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总结: 哲学的历史演进是一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它记录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和人 类存在的思考和探索。从古代到当代,哲学通过不同学派和思想体系的较量和碰撞,逐渐拓展了人们的思维边界。然而,哲学的历史并没有终结,它将继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并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期待哲学在未来能为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哲学教育发展历程

哲学教育发展历程 在思想史的长河中,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哲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断演变。以下就哲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 古代哲学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这个时期,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被关注和研究。古希腊哲学家们以探讨人类的存在和思维方式为中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学说,如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这些哲学学派通过口头传授和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承和教育后人。 中世纪,哲学教育在宗教背景下得到了广泛发展。在基督教盛行的欧洲,学者们将信仰和理性相结合,形成了基督教哲学思想。哲学教育的方式主要以修道院学校和大学为主,这些学校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哲学思维的学者和教育家。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教育逐渐从教会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并开始在文化和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人文主义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崇尚人的自由和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这为哲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纷纷涌现,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代哲学教育则受到了科学和启蒙运动的冲击。科学方法论的兴起让人们更加注重实证和实证主义思维,对传统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质疑。启蒙运动的推动下,理性和自由的思想成为主导,哲学教育逐渐转向了现代哲学的研究和探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哲学教育也逐渐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当代哲学教育强调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同时,哲学教育也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使得哲学思维不再局限于哲学专业,而是渗透到各个领域。 总结起来,哲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兴起、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影响以及近代科学启蒙运动的冲击。当代哲学教育更加注重思辨能力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哲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也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哲学的发展

编辑本段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但西方哲学的定义是模糊的。在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中虽然提到了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哲学家像欧文,但对马克思却只字未提(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写的是从古希腊哲学到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其时间跨度包括马克思)。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虽提到马克思,但是他说他讲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是对西方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所以,西方哲学中“西方”广被认为不仅仅指地域上的“西方(西欧)”而且只文化上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西方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着的火;毕达哥拉学派把 '数' 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凡物皆数';爱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 '存在','存在' 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 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最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奴斯',促使热和冷、干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 研究转变 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

哲学发展史

中国哲学发展史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热点话题。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并影响了许多历史社会的 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是对哲学的反映。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哲学历经四种学派的发展:春秋时期的“春秋学派”、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唐宋时期的“道家学派”、清朝时期的“理学派”。 春秋时期,像孔子、孟子等哲学家们思考著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生 活常情,并为后代道德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指南,他们提出了“礼仪、仁义、礼学、政治家、自然界”等理论,这些构成了春秋学派的哲学,也 成为科学思考和伦理道德行为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后代的思想活动, 并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形象。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以“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为代表,着重“礼、义、智”,讲求“仁政理想”。他们坚持“以仁治天下”,提倡“循道而行”,认为人们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维护家庭 和社会的稳定,坚持“把礼让当作第一原则”,主张备养、礼义、正心 以求博大的精神世界,期待一个理想的社会。 唐宋時期,道家學派被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作為唐宋百家爭鳴的主 導者,它以老子的思想為核心,最主要的特征在於堅持“道”的概念, 認為『道』是一切萬物的本源,亦是一切萬物的根源。他们主張行為 要樸素、極簡、自然,並崇尚“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反對意淫、形式主義,追求真理、自我修養。 清朝时期理学派主张沉着冷静,避免偏激,在生活中以理性言行,行

政施政以正统统治观念为核心,强调以先知的智慧维护邦国的稳定,他们的理念和道家学派的“道”很相似,都强调“仁、义”等理论,但注重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国家的大同。 总得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经百余年的演变

“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聪明、智慧之意;中国古代一般指聪明而具有智慧的人。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中《皋陶谟》记载大禹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孔氏传》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哲学”,字意是智慧之学。这门学问在中国古代曾称为“道”、“道术”、“玄学”、“道学”、“理学”,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用中国的“哲学” 二字表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表述介绍到中国之后,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用它来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在古希腊,哲学原词是“嗞ιλoσo嗞奾α”,拉丁化为“philosophia”,音为“斐禄所费亚”,意为“爱智”。在古印度,哲学通常被称为“见”或“察”,前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dar▂ana”,意为“见解”、“思想”、“观点”,在个别的哲学体系中视之为“有助于解脱的学科”;后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anviksiki”,意为“探究的学问”,后来又用以专指逻辑。 哲学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因问题,人的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及正确思维的形式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柢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是全部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它涉足于众多的领域,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纷繁的现象和形式,最后的归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以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那时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几乎在所有的原始部落中都存在过。同这种原始的灵魂不死观念相伴随的是原始的物活论,即认为万物都有生命和灵魂的观念。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蒙昧时代这种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之中。其所以这样,因为自从人由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就把自然界即客观物质世界当作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对象。人和对象化的自然的矛盾是早期人类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矛盾。在人和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原始人形成了各种幼稚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念。灵魂不死、物活论是其中之一,由自然力被人格化而形成的原始宗教观念也是其中之一。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史前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以较为清晰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进入奴隶占有制的社会以后。 两大阵营

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哲学是人类思维的高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探究和思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是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哲学思想不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哲学的历史演进可以分为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阶段。古代哲学是指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到罗马帝国灭亡为止的哲学发展阶段。古希腊哲学是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形成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哲学流派。中世纪哲学是指从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前的哲学发展阶段。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以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形成了神学哲学和自然哲学两大流派。近代哲学是指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的哲学发展阶段。近代哲学以启蒙运动为标志,以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为代表,形成了唯理主义、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三大哲学流派。现代哲学是指从19世纪到现在的哲学发展阶段。现代哲学以黑格尔、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形成了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哲学流派。 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是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思想的传承是指前人的哲学思想对后人的哲学思想产生影响和启示,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创新是指哲学思想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突破。例如,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对前人哲学思想的批判和超越,是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创新。 二、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和交流互鉴 哲学思想的多元化和交流互鉴是哲学发展的重要规律。哲学思想的多元化是指不同哲学流派和学派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例如,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思想的两大基本流派,它们在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哲学思想的交流互鉴是指不同哲学流派和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例如,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互鉴,对两种哲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哲学思想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哲学思想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是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哲学思想的历史性是指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例如,古希腊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与古希腊城邦制度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哲学思想的时代性是指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理论体系。本文将围绕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着重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演变和主要内容,在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也能够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 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也产生了大量的思想成果,发现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思想层面提出解决方法。 孔子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建立了儒家学派,强调人性本善、敬事爱人、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并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著述进行思想传承。 老子则倡导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存在之理,而无为而治正是最高境界,可以消除社会矛盾,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墨子倡导的是名家学派,他提出以兼爱为中心的道德体系,指出只有广泛

的兼爱和反对战争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些思想家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 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尽管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学派与儒家、墨家、名家等传统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歧,但它们的思想体系都来源于中国哲学古典思想和中华文化传统,当然,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一些残酷事件迫使学派形成和转型,但各流派保留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 三、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实用主义和伦理道德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诚信和道德,强调“忠恕两全”的价值体系,主张道德教育,倡导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权力集中、富有人类关怀的思想体系。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源于道,而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治理

中西方哲学史

中西方哲学史 哲学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通过对宇宙、人生、道德等问题的探索,试图寻求真理和智慧。中西方哲学史是对中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一种系统性的历史性研究,它记录了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简要介绍中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 一、古代哲学阶段 1.中西方古代哲学的相似之处 古代哲学在中西方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都致力于对人类存在和宇宙本质的思考。在中国,古代哲学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代表,强调人的修养和和谐共处。在西方,古希腊哲学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提出了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重要理论。 2.儒家思想与柏拉图哲学的比较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主张仁爱和道德规范。柏拉图哲学则强调理念世界和灵魂的升华,追求真理和智慧。两种思想都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世纪哲学阶段 1.中世纪哲学的特点和影响

中世纪哲学是基督宗教思想与古代哲学的结合,以信仰和神学为基础。在西方,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他们试图用哲学的方式解释宗教信仰。 2.宋明理学与中世纪哲学的异同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人与天地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与中世纪哲学相比,宋明理学更加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 三、近代哲学阶段 1.近代哲学的兴起和影响 近代哲学是指17世纪到19世纪的哲学思潮,以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为背景。在西方,笛卡尔、洛克、康德等思想家提出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要观点。他们试图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来解决人类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问题。 2.中国近代哲学的兴起和发展 近代中国哲学在思想内容和发展进程上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近代哲学主要集中于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思考。梁启超、胡适等思想家提出了中国化现代哲学的理念,试图找到中国特色的哲学路径。

中国哲学的历史

中国哲学的历史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即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①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传》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天道观相联系,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易传》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肯定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普遍的规律。 ②人道观。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相对于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它也是先秦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周代“以德配天”思想的形成和西周末的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注重人事的观念。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以“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中心内容的仁的学说。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老子反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说教,主张以“无为”、“抱朴”为理想人生。孟子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并进而探讨人性问题,提出了性善论。而同时代的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荀子反对孟子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庄子发挥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出“无以人灭天”,反对积极入世,追求“逍遥”的精神境界。 ③古今观。即历史观。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论,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会治乱取决于君主是否顺天应人。西周末社会发生巨变,人们对历史特别是古今问题亦形成许多新见解。伯阳父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经济状况,据此预言西周将亡。诸子百家中,儒家承认历史的变化,但强调古今间的继承关系。孔子考察了礼的因袭和损益,注意到社会的变化对礼的影响,主张维护周礼;孟子把社会的发展理解为一治一乱的转化过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荀子提倡“法后王”,但也认为先王后王有一贯之道。墨家重视历史经验,主张“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道家则美化“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主张绝圣弃智,复古倒退。法家与儒墨道诸家不同,强调古今不变。商鞅认为历史可分为上中下三世,韩非进而主张“世异而事异”,“事异则备变”,提出一种进化的历史观。

东西方哲学发展史

东西方哲学发展史 一、东方哲学发展史 东方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印度和中国。印度哲学主要以吠陀时代的吠陀文献为基础,其中包括吠陀哲学和奥义学派。吠陀哲学关注宗教仪式、祭祀和神秘力量的存在,奥义学派则更注重灵魂的永恒性和解脱。此后,又出现了许多其他学派,如耆那教、佛教和吠檀多教,它们对印度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始于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大量哲学思想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和社会伦理,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墨子则提倡兼爱和非攻,而墨子学派则发展出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此外,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等,它们在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二、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个时候的哲学家们对人类的本质、宇宙的起源和道德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对真理、理性和灵魂的思考。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观察和实证,提出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理论。 之后,西方哲学经历了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将基督教信仰与哲学思考相结合。托马斯·阿奎那是其中的重

要代表,他提出了五证明神的存在的理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伴随着启蒙运动,西方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众多哲学家如笛卡尔、洛克和康德等,提出了现代哲学的重要观点和理论。 随后,西方哲学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潮,如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学派对人类知识、真理和现实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三、东西方哲学的对比与交流 东西方哲学在发展历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重要学派,但也存在一定的交流和影响。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条件,许多哲学思想在东西方之间传播和交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对日本、韩国等地的哲学产生了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哲学的交流更加频繁。西方哲学思想在东方国家中得到广泛传播,东方哲学也逐渐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重视。例如,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哲学在西方被广泛研究和借鉴,印度的佛教哲学也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 总结起来,东西方哲学发展史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的丰富多样性。虽然存在差异,但东西方哲学在某些方面也有着共同之处。这种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并为人类对于世界和人

中国哲学简史 主要内容

中国哲学简史主要内容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到现代,概述中国哲学简史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家们开始关注人的存在、社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道家的代表作品有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 墨家则强调爱、公和兼爱,主张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墨家的代表作品是《墨子》。 第二部分:中古哲学的兴盛和发展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中国哲学进入了中古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在中古时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程朱理学强调“心即理”,认为人的心灵与天地万

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程朱理学的代表作品有程颐的《正蒙》和朱熹的《四书集注》。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与儒家学说相互影响。佛教强调苦、空、无我,提倡解脱和慈悲。佛教的代表作品有《金刚经》和《心经》等。 第三部分:近现代哲学的崛起和发展 近现代中国哲学的崛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新儒家学派和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新儒家学派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和哲学相结合,提出了“实践即道德”、“人本主义”等理念。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寅恪和钱穆等。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理论。这一思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概述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古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中古哲学的兴盛和发展主要以儒家学派和佛教为主。近现代哲

东西方哲学发展史

东西方哲学发展史 引言 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思维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东西方哲学发展史是研究东方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进程,它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存在、知识、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将以东西方哲学发展史为主题,分别探讨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第一部分:东方哲学发展史 东方哲学是指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哲学体系。早在古代,东方哲学就开始酝酿和形成。其中,中国哲学是东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他们对人生、社会、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哲学流派。 2. 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注重实践和生活的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孝悌等美德;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身心合一的境界;墨家思想提倡兼爱和无私。 3. 印度哲学的发展:印度哲学以吠陀文化和佛教为代表,对于宇宙、

人生、灵魂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吠陀文化强调宇宙的神秘和人类与神灵的关系,佛教则强调生命的苦难和解脱之道。 第二部分: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是指以古希腊哲学为起源,以欧洲国家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哲学体系。西方哲学在古代就开始蓬勃发展,并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古希腊哲学的兴起: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对于宇宙、真理、人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了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不同的哲学流派。 2. 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思维,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和自由意志。柏拉图学派强调理念的存在和超越性,亚里士多德学派则强调经验和实证的重要性。 3. 现代哲学的嬗变:现代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哲学家和学派,如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他们对于知识、存在、认识论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和理论,形成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唯心主义等不同的哲学观点。 结语 东西方哲学发展史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哲学注重实践和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自由,强

西方哲学发展历史介绍

西方哲学史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 发展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古希腊哲学亦称古希腊罗马哲学。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在东方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方哲学史在这里开始了它的第 一个发展时期。古希腊哲学从神话传说中产生以后,首先集中于 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最早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和毕 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 为自然哲学。 最初的自然哲学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们很重视对自然 科学的研究,但思想还打上了宗教神话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 维与存在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们中有的主张"物活论",认 为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 米利都学派以物质性的"水"、"无限定"或"气"为本原,从质 料和性质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毕达哥拉学派以"数"为 本原,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他们的思想 中暗含着一个如何用不变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的问题。但是,

他们还没有深究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 正好从两个对立的方面发挥和发展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赫拉克利 特强调变的方面,认为只有变才是真实的,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他关于对立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标志着他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 的一个重要奠基人。相反,爱利亚学派则强调不变的方面,认为 世界上只有"存在",没有"不存在",只有"一"才是真实的,"多" 则是虚幻的,因而只有不变才是真实的。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 明确提出了思维与存在两个范畴,并首先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对以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于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后来的自然哲学家认为,赫拉克 利特与爱利亚学派都各有片面性,必须既承认变又承认不变,只 是要对这两者作出新的解释。后期的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阿 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等就肩负着这样的任务。他们认为,不 变的东西不是一个,如水或火;而是许多个,如恩培多克勒的"四 元素"、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见原子与虚空,变是这许多不变者的不同组合。

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哲学,这门古老而深远的学科,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探究着生 命的意义、宇宙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的边界,是关注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问。那么,哲学是如何起源的?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在古希腊的城邦中,人们开始思考自然界 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的伦理道德。早期的哲学家,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和波尔塔利斯等,试图用理性的思考和观察去解释自然现象。他们开始抛弃传统的迷信和神话,将目光投向了理性与观察。这种转变的出现,使得古希腊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不断壮大和发展。古希腊的经典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开创了伦理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不同分支。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尝试回答它们。例如,苏格拉底提出了“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思想,强调了自我反省和知识的重要性;柏拉图则着眼于理念世界,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投影。他们的思想阐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深化了人类对自己的认识。 哲学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古希腊,它在其他地区也有了异彩纷呈的发展。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都涉及到了哲学的领域。儒家注重人类伦理和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道家强调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墨家则重视爱与公平,以普世的爱来达到和平与安宁。这些思想体系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但同样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在欧洲,启蒙哲学家如笛卡尔、休谟、 康德等人,开始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式审视世界。他们尝试用推理和观察来解释自然现象、人类行为以及社会制度。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推动了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发展,对近代哲学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 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宗教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宣告了这一时期的真正开始。对人类来说,纯粹客观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那些使人类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界的必然力量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的学说才是真正深刻的。这也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展新科学的要求。因而,哲学家们仅仅研究客观世界(即纯粹客体)是很不够的,而要努力地研究真理的主体--人。“我去思索我的世界。”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考察的核心内容。哲学家们充分研究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主体认识能力的考察,使人类在纯粹理性的层面上穷尽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因而这一阶段的哲学是以对主客体之间内部关系的分析为主。对主客体之间的同一关系的自觉,是人类走向成熟思维方式的前兆。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醉心于建立关于存在的体系性学说--从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寻找客观世界的最后根据。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必然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但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个时期却是人类认识领域不断开阔的时期。西方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中心状态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中心状态),使自我意识的空间不断拓宽。否定宗教迷信,突出科学与理性的位置。在认识论哲学的最后阶段终于出现了人类认识领域里最优秀的成果--对一切独断论、决定论思维方式的全面否定。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易于把哲学视为一门真正的事业来追求,因而在这个阶段必然呈现出充满着理性的冷峻的精神特征。 (三)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马克思主义、唯意志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诞生宣告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 康德之后的西方哲学界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各种学派风起云涌。大致说,现代西方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柏拉图:建立起了一个以理念论为本体论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亚里士多德: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的大综合和大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三大哲人。 古希腊哲学的后期发展阶段: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芝诺、皮浪分别代表了古希腊哲学在其后期发展阶段取得的一些新进展。 在古罗马前期,尚有一些受希腊哲学传统影响的哲学余波,如以数学家阿波罗尼为代表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以普罗提诺为创始人的新柏拉图主义。 古希腊哲学的主要成就:本体论、自然观和具有方法论属性的逻辑学,堪称古希腊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主要成就。 本体论:具有唯物论倾向的本体论、具有唯心论倾向的本体论、具有实在论倾向的本体论 自然观:数理论自然观和目的论自然观 逻辑学:形式逻辑 古希腊哲学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孕育了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各种思想胚胎。 2.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表现为前期的教父哲学与后期的经院哲学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 教父哲学是中世纪前期的主要哲学形态。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伊里吉纳。 奥古斯丁:以“三位一体”说为理论核心的基督教神学体系。 伊里吉纳:自然即实在具有四种相关形式:第一是能创造但不能被创造的“自然”;第二是能创造也能被创造的“自然”;第三是被创造但不能创造的“自然”;第四是既非创造又非被创造的“自然”。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后期即10世纪至15世纪的西方哲学的主要形态。中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的主要进展,是经院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唯名论这两种哲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争论焦点:一般是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个别事物的名称?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还是后于个别事物?这是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核心内容。 争论实质:一般和个别那个更实在的问题。仅仅停留在抽象概念层面,继续近400年。 实在论的基本论纲,是认为表述一般或共相的概念不仅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且是一种先于个别或殊相的客观实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