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32.08 KB
- 文档页数:88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和环节,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危险食物。
结果本次事件共有18例病例,罹患率为82%。
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100%),恶心(94%),腹痛(44%)和腹泻(17%)。
流行曲线形态表现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高峰持续时间短,提示为点源暴露。
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暴露食物。
蛋炒饭为所有调查对象的共同食物,比较不同的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引起的呕吐次数,发现≥2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明显高于1碗/组(平均呕吐次数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
同时对蛋炒饭进食量(按体重调整)与引起的呕吐次数作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s=(P<),提示进食炒饭的量与呕吐次数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蛋炒饭所使用的米饭有1/3来自上一餐次的剩饭(该剩饭在22℃下放置了4h)。
剩余蛋炒饭和患者呕吐物的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为阴性。
结论这起事件很可能由剩余米饭不当存放所致,其致病因子可能是腊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
20XX-05-24晚,四川省某市一医院儿科报告,某杂技班有18名学生因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这些学生均在校内进食过当日晚餐。
为查明发病原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1对象与方法病例定义为20XX-05-24/25,在杂技班食堂就餐的人员中,出现呕吐≥1次/24h者。
通过访谈食堂负责人,获取食堂就餐人员信息。
对全部就餐学生(共22名)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发病情况。
为查找危险食物,调查组对进食5月24日午晚餐的22名学生开展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询问其午晚餐食用菜品和米饭的情况,计算各类食物的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现场采集剩余食物进行腊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查找致病因子。
通过与厨师访谈,了解危险食物的存放及加工制作过程,查找危险环节。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供预防医学本科教学用)年级班级姓名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实习一疾病分布的描述及现况调查一、目的:1.掌握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学会疾病按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的描述方法。
2.掌握现况调查的基本原理。
二、学时:4三、内容:(一)常用疾病频率测量的有关指标资料1:某地2005年年初人口为1000人,2005~2006年某病发病情况见图1-1,313. 2005年的发病率4. 2006年的发病率资料2:200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
在这一年有40人死于糖尿病。
计算:1.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2.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率3.200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4.200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假设这一天无新检出病例)。
资料3连续41-1)资料4图1-2 保定市1950~198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思考题:请描述上述疾病的时间分布特点?你知道流脑发病率下降的原因吗?(三)疾病的地区分布描述资料5:1959年和1974年4个省市脊髓灰质炎城乡发病率差别如表1-2所示。
表1-21959年和1974年4个省市脊髓灰质炎城乡发病率(1/10万)服用疫苗前(1959年)服用疫苗后(1974年)城市农村城市农村资料表1-3 婴儿的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上海,1964~1965年)月龄0~1~2~3~4~5~6~7~8~9~10~11~人数40 75 52 54 49 45 39 30 36 30 22 25 100 94.7 86.5 83.0 49.0 40.0 20.5 10.0 8.3 16.7 27.3 24.0 阳性率(%)思考题:请解释8月龄时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的低谷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五)现况调查资料7:某省部分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的现况调查7.1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随着禽流感病毒的不断演变和传播,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禽流感防控形势。
本文将围绕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展开,旨在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疾病的现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禽流感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在鸟类中传播。
根据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禽流感病毒可分为多种亚型,其中H5NH7N9等亚型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禽流感病毒在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生存力和适应性,可在粪便、水和饲料等介质中存活,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异。
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禽流感疫情,特别是H5N1和H7N9亚型病毒的传播。
其中,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家禽养殖密集区。
流行趋势方面,冬季和春季为高发季节,但近年来夏季和秋季的疫情也开始增多。
禽流感疫情在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养殖场中较为常见,这也为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禽流感主要通过带毒的野鸟、候鸟和家禽之间的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在感染病毒后,家禽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也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疼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肺炎和死亡。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还可能对家禽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和传播途径,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方法: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进行预警。
提高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水平: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控制人员进出等措施,提高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减少病毒的传入。
加强免疫接种:根据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家禽进行及时的免疫接种。
推广环保养殖:发展环保养殖技术,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防止病毒的传播。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本文通过对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的阐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禽流感的现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
一起水痘疫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的探讨一起水痘疫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临床提供水痘疫情防治的科学依据。
方法设计调查表,对某校一起水痘疫情作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2012年2月至2012年5月,累计发病48例,罹患率为6.97%。
症状主要表现为丘疹、斑疹、水痘、痂疹,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接种水痘疫苗者发病率为2.81%、未接种者患病率为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这是一起水痘引发的大量易感人群累积所引发疫情,未有效实施防控手段所致。
建议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控制水痘疫情的爆发与流行。
标签:水痘疫情;爆发;流行病学水痘是一种因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后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其感染率较高,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或小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发热,出现周身性红色疱疹、斑丘疹、痂疹。
其感染力强,飞沫与接触都可能会导致水痘传染[1]。
本组研究对某小学出现的较轻全身症状、皮肤黏膜上分批丘疹、疱疹、痂疹与水泡症状,经过流行病学与临床诊断结合后,证实為一起因水痘爆发疫情。
本组研究对水痘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某小学2012年2月~5月出现疱疹、痂疹,全身性发热病例,经卫生部门及医院调查确诊为水痘病例。
共48例患病,患儿年龄为5~12岁,平均年龄(8.6±2.6)岁。
均无全身性感染疾病、血液疾病与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
1.2方法对患儿的全身症状进行分析,经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较低,淋巴细胞较高。
均有轻度或中度咽痛、发热与头痛症状,数日后出现皮肤黏膜分批丘疹、斑疹与水痘、痂疹症状出现,或者有水痘患者接触史。
有以上表现者可确诊。
1.3统计学分析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发病概况某学校共689人,设立6个年级,共14个班级。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分析若干问题探讨【中图分类号】r 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55- 01食物中毒事故是最严重的食品卫生事件,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食物中毒的调查往往存在专业方面的不足。
现着重对食品卫生监督员在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的薄弱点进行探讨。
1 食物中毒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食物中毒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理论在卫生防病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是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综合应用,整个调查过程都属流行病学调查。
对病例的调查是为了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布,以建立病因假设;结合对非病例的调查是为了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检验病因假设;对现场卫生学的调查是为探索病因提供线索;对样品的检验是为了确证疾病的病因。
总之,整个调查过程都是为了食物中毒的病因研究和评价。
从流行病学病因理论看,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揭示疾病因果关系的科学论证强度都远不如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
从法律上说,我国《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689—1996中明确规定:由于取不到样品或取到样品已经无法查出致病物质或者在学术上中毒物质尚不明的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包括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因此,流行病学调查结论作为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是充足的;从科学上说,虽然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但其调查结果的科学价值(如验证暴露和疾病是否确实存在联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等)不能否定和怀疑。
因此.必须纠正对流行病学不了解的人士,尤其是法律界人士的片面观点:他们从证据学的角度认为,只要菜肴未采集到或菜肴致病菌未检出的情况存在,就不能靠流行病学来推导、判定某饭店是食物中毒事故的肇事单位。
对这些人士务必耐心向其解释:虽然未能取得直接证据,但运用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大量间接证据仍能认定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方文明(南京市溧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1299)摘 要:目的:调查A校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原因,得出事故调查结论,提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建议。
方法:在A学校、就诊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疑餐次为10月16日中餐,可疑食品为米饭和香油肫片,污染环节可能为部分食堂从业人员是带菌者,在加工、洗切、分餐食品时污染了食品、餐具及工具用具,同时加工好的食品长时间在常温下存放,导致细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学生及教师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后出现中毒症状。
结论:本起事件是由肠集聚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关键词:肠集聚性大肠杆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Foodborne DiseaseOutbreakFANG Wenming(Nanjing Lishui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 211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the outbreak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school A, to draw the conclusion of the accident investigation, and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 Epidemiological survey, food hygiene survey,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testing in school A and hospital.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od hygiene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the suspicious meal was Chinese food on October 16, and the suspicious food was rice and sesame oil gizzard slices. The contamination link may be that some canteen employees were carriers of bacteria, and they were processing the food. When the food is washed, cut, and divided, the food, tableware and tools are contamin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ed food is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a long time, which leads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bacteria in the food. Students and teachers have symptoms of poisoning after eating the contaminated food. Conclusion: This event was an outbreak of foodborne disease caused by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Keywords: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food origin disease; epidemic disease2020年10月17日9:30,X区疾控中心接到A 校校医电话:A校有数十名学生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4节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分布的原因,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研究疾病,现在几乎没有流行病学不研究的病种和医学问题。
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生理、病理、心理的群体现象的方法学,有着极强的应用性。
流行病学的研究及应用范围极广,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很多。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提出线索或假说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验证所提出的假说。
①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retrospective)研究:从疾病(结果)去寻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1.是分析流行病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类型之一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2.病例对照研究的四大要素:人群、对照、病例和暴露明确产生病例的人群,从中正确地挑选对照,并正确地收集暴露资料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精髓3.对照不必代表所有未患研究疾病的病人,同样也不必代表所有总体人群病例不必代表患有该种疾病的全部病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4.选择病例原则符合病例的定义,就应当收入病例组,不受其暴露状态的影响,避免产生选择偏倚5.新发病例比现患病例好回忆暴露及暴露与疾病的时序关系时更明确新发病例与现患病例暴露分布没有差别,也可用现患病例研究先天畸形和某些非致死性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用现患病例死亡病例省时省钱,很快可以提供研究线索6.正确地选择对照是病例对照研究成败的关键病例的来源决定了对照的来源可比性比代表性更重要7. 资料质量的可比性与病例和对照成员之间的可比性一样重要注意两组收集资料时资料质量的可比性,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8. 基本分析方法是比较两组暴露比例,计算暴露优势比,估计患病的优势比,在发病率低的情况下估计相对危险度9. 对照所患疾病不应与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对照疾病的发病率在暴露的各类别或各水平上都一样病例是新诊断的病例,对照不应是慢性病患者②队列(定群)研究--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从有无可疑原因(病因)开始去观察是否发生结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队列(定群)研究(cohort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