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12.2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6
《大学美育》课程介绍学时:18 学分:1执笔人:耿秀梅审定人:王学宁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课程性质:选修课课程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
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观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
美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的学次,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从而造就一代丰富个性、人格完美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基本内容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第一节美育的意义第二节美育的任务第三节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第四节美育与德、智、体、劳“四育”的关系第二章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探讨第二节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第三节美的根源第三章审美门户第一节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第二节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第三节形式美的法则第四节形式美的意义第四章审美范畴第一节审美的基本范畴第二节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第三节审美范畴的发展第五章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审美意识的特征第三节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第六章审美心理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第二节审美心理过程第七章自然审美第一节自然美的形成和特征第二节自然美的重要形态——风光美第三节自然美的审美指导第八章社会审美第一节社会美的形成和特征第二节社会美的核心第三节社会生活美第四节社会环境美第五节社会美的审美指导第九章科学审美与技术审美第一节科学技术对审美活动的影响第二节科学美的特征与功能第三节技术美的特征与功能第四节科学技术美的审美指导第十章艺术审美(一)第一节艺术美的创造本质第二节艺术美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艺术美的审美功能第四节艺术美的审美指导第十一章艺术审美(二)第一节实用艺术审美第二节造型艺术审美第三节表情艺术审美第四节综合艺术审美第五节语言艺术审美第十二章大学生与美育第一节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和美育的途径第二节大学生形象的塑造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大学美育课程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美育概述美育是指以美的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它是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结合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的教育。
美育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
第二章美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美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在教学中融入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章美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美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等方面的因素。
美育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美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美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艺术作品的欣赏、艺术作品的创作、教师讲解及学生实践等,其中,美育教学的方法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第五章美育课程的评价与改进美育课程的评价与改进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如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等,而在评价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如调整课程目标、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等,以提高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六章美育课程的发展与前景美育课程的发展与前景取决于社会资源的投入、学校领导的支持、教师的积极参与等多方面因素。
目前,虽然美育课程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对美育课程的投入,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培养更多的优秀美育教师,推动美育课程的全面发展。
结语美育课程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对美育课程的概述、价值与意义、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与改进、发展与前景等方面的讨论,可以更好地了解美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为提高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大学美育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美育概念及意义美育是指通过学习艺术、美术、音乐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进而达到教育和发展人的目的。
美育旨在以美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审美活动中发展其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心灵境界。
美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和心灵成长。
二、美育课程设置美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艺术、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升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美育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和体验各种艺术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美育课程的设置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即基于学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系统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程度,设计和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设计和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多元性原则,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美育课程内容美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现代艺术、美术欣赏、音乐鉴赏、舞蹈表演等方面,涵盖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美育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普适性,既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又能反映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变化。
美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感知特点,合理安排和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美育课程内容设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艺术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美育教学方法美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艺术创作、审美鉴赏、艺术表演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大学美育》教案课程名称:大学美育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3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美的形态和美的价值,提高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美育在个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生活质量。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内容:第一讲:美的概述1. 美的概念2. 美的形态3. 美的价值第二讲:艺术美的欣赏1. 艺术美的特点2. 艺术美的分类3. 艺术美的欣赏方法第三讲:自然美1. 自然美的特点2. 自然美的分类3. 自然美的欣赏方法第四讲:社会美1. 社会美的特点2. 社会美的分类3. 社会美的欣赏方法第五讲:生活美1. 生活美的特点2. 生活美的分类3. 生活美的欣赏方法第六讲:服饰美1. 服饰美的特点2. 服饰美的分类3. 服饰美的欣赏方法第七讲:建筑美1. 建筑美的特点2. 建筑美的分类3. 建筑美的欣赏方法第八讲:音乐美1. 音乐美的特点2. 音乐美的分类3. 音乐美的欣赏方法第九讲:绘画美1. 绘画美的特点2. 绘画美的分类3. 绘画美的欣赏方法第十讲:文学美1. 文学美的特点2. 文学美的分类3. 文学美的欣赏方法第十一讲:舞蹈美1. 舞蹈美的特点2. 舞蹈美的分类3. 舞蹈美的欣赏方法第十二讲:影视美1. 影视美的特点2. 影视美的分类3. 影视美的欣赏方法第十三讲:审美心理1. 审美心理的特点2. 审美心理的分类3. 审美心理的培养第十四讲:审美教育1. 审美教育的作用2. 审美教育的方法3. 审美教育的实施第十五讲:美的创造1. 美的创造的特点2. 美的创造的分类3. 美的创造的方法第十六讲:美育与人生1. 美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2. 美育与生活质量的关系3. 美育与道德情操的关系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阐述美的各类形态及其欣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美的事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大学美育知识点总结一、美育的概念和意义美育是一种通过艺术和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的教育方法。
美育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
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育的意义包括但不限于:1. 增强学生审美情感。
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增强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2. 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增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二、美育的基本内容美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两个方面。
1.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以及文学、哲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和审美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艺术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音乐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美术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等。
2. 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通过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以及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技法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发展。
美术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绘画教育、雕塑教育、书法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美术史教育、美术理论教育、美术技法教育等。
三、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学校美育课程设置、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美术教育教材建设、美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大学美育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对于艺术家来说,美是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激情,找到美。
于是,在艺术家的审美视野中,美是一个个形象。
对于哲学家来说,美在过程,美在存在,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包括横向系统,也包括纵向过程。
过程的美可以揭示宇宙无限进步的历史和历史联系,它既包括运动,也包括相对静止,既包括无限,也包括相对有限,既包括持续,也包括间断,它能以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角度来反映世界。
但是,过程同一切理性思维的成果一样,它本身是抽象的产物,虽然它是科学的、真理的,但它却是世界万物的概念升华,所以,在哲学家审美视野中,作为纯概念的过程就是美。
美在未知,这种看法,对于科学家与探险家们来说也是同一的。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对于探险家来说,探索未知就是寻求非常之美,这是他们不畏艰险的源动力。
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尽管他们从事的是纯理性纯抽象的探索,但对他们来说,对世界未知领域探索比什么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因为它不仅能为科学家描绘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而且能反映一个更高层次美的世界,这个美的世界必须通过理性思维的语言来描述,通过抽象的审美眼光来观察。
可以设想,如果理性世界没有美,如何能够使几个世纪的科学家们前仆后继地为之奋斗。
从另一个具体侧面看,我们还可以发现美是具有多样性的。
花季少女是美,鹤发童颜的老翁何尝不美?连绵大浪是美,静水中的孤波何尝不美?江南吴侬软语是美,燕北铁板铜琶何尝不美?这是美在外表。
西施捧心,人皆以为美,无盐捧心,人皆以为丑;碧草时花,人皆以为美,粪便垃圾,人皆以为丑,这是美超越民族老幼的同一。
郭靖虽丑,其行为美,杨康虽美,但其行为丑,这是美在本质。
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下里巴人④,和者必众,这是美的层次。
因此,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简单的是或非,而是非常复杂的美学建构。
大学美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美育的基本概念美育是指以美的素质、美的感受、美的表现和美的欣赏等为主要内容,以美的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美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和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美育的重要意义1. 培养艺术修养。
通过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
2. 提高综合素质。
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3. 促进文化交流。
美育教育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艺术交流。
三、美育教育的内容1. 艺术教育。
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 文化教育。
通过对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民俗等文化形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
3. 美术教育。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表现能力。
4. 艺术欣赏。
通过艺术品鉴和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增进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四、美育教育的方法1. 实践教学。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
2. 艺术鉴赏。
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进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3. 教育展览。
通过美术作品展览和艺术作品展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五、美育教育的实施1. 教学大纲。
制定相应的美育课程大纲,明确美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为美育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2. 教学资源。
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包括美术教室、音乐厅、舞蹈室等,为美育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
3. 教师队伍。
培养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教育专业素养的艺术教师,为美育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课程名称:大学美育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建立对美的基本认知,理解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3.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课时分配: 4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美教学目标:- 了解美的概念和起源。
- 掌握美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培养学生对美的初步感知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1. 美的定义和起源2. 美的特征:形式美、内容美、和谐美3. 美的分类: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4. 美的感知与判断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美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案例分析法:通过经典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感知和判断美。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美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课件设计:1. 封面:课程名称、课时、教师姓名。
2. 目录: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 美定义与起源: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展示,如“美的起源”图片,配以简短文字介绍。
4. 美的特征:使用图表展示形式美的三个要素,并配以相关艺术作品图片。
5. 美的分类:以分类图展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6. 美的感知与判断:提供几幅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直觉反应与情感体验教学目标:- 理解直觉反应在审美中的作用。
- 探讨情感体验对审美的影响。
- 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情感共鸣能力。
教学内容:1. 直觉反应在审美中的作用2. 情感体验与审美3. 审美直觉的培养4. 情感共鸣的实践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自然景观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体验直觉反应。
- 情感分析法: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元素,探讨情感体验对审美的影响。
- 案例研究法:通过研究特定艺术家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教学课件设计:1. 封面:课程名称、课时、教师姓名。
2. 目录: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