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张衡,字敬先,又字抱朴,汉族,河南洛阳人。
中国东汉末年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医学家、音乐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中国古代七大发明家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以其广泛的学识和伟大的科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张衡生于东汉建安七年(公元152年),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家庭中长大。
他自幼聪慧好学,读书勤奋。
后来,他考取了进士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朝廷,成为一名官员。
在这个时期,张衡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更是在科学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张衡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两个方面。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钻研天文数十年,撰写了许多著作。
他根据自己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天文学理论,即“轮天说”。
他认为太阳是在一个巨大的圆盘上运行,这个圆盘称为“天轮”,太阳绕着天轮中心旋转。
这种理论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太阳系结构和天象运动的一种重要认识,对后世的天文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地理学方面,张衡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编著了一部具有重要地理学价值的著作《西都赋》,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情况。
他还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浑天仪”,利用了地动仪、仪器的旋转转动及地心引力的作用原理,用以检测地震,成为地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张衡还在医学、数学、音乐和其他领域也有许多创造性的成就。
他对医药学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治病的新法方,被誉为古代良医。
他还对数学和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撰写了不少有关数学和音乐的著作,对传统音乐和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发明方面,张衡更是有许多令人钦佩的创造。
他改进了当时使用的磨麦的方法,使得面粉产量大大提高,并且质量更好。
他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制造铁轮和铜铁的方法,使这种工具更加坚固耐用。
他还设计并制造了水动力机器人“水车”,这种机器具有多种功用,包括磨面、提水等,成为古代机械制造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张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成就,他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之一。
小编整理了《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1中国历史故事: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幺,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
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幺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幺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幺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幺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
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以后又到了东汉首都洛阳。
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一位青年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崔瑗是当时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也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8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
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著的《太玄经》。
他在这些方面的名声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拜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迁尚书郎。
次年,迁太史令。
以后曾调任他职,但5年后复为太史令。
总计前后任此职达14年之久,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
张衡最著名的十首诗1. 《四愁诗》张衡在年轻时写下了这首长诗,表达了他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
诗中描绘了美人的容貌、姿态和情感,以及诗人对美人的追求和失落。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空复难。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上有相思之白鹭,下有盈袖之桂花。
彼何充兮仲与叔,双双对对来相逐。
2. 《归田赋》这是张衡晚年归隐田园时所写的一篇赋,描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作者的闲适心情。
田园芳菲色,绿草如茵翠。
耕耘春水田,采撷秋实归。
黄花满径香,白雪纷飞美。
悠然自得间,忘却世间累。
3. 《思玄赋》此赋是张衡在洛阳任太史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和宇宙奥秘的感受。
玄天苍茫色,宇宙浩瀚情。
日月星辰转,阴阳五行生。
水火土木金,万物相生克。
人间多奇观,思之无限量。
4. 《怨篇》这首诗是张衡在看到洛阳城内的宫殿被烧毁后所写,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哀怨。
火焰冲天起,繁华皆成空。
金殿银台散,雕梁画栋崩。
泪湿青石路,哀歌绕故宫。
人生若浮云,飘荡难定踪。
5. 《天地间》这首诗描绘了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表达了张衡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和领悟。
天地之间皆有数,生老病死循环往。
春花秋月冬雪霜,岁月无情催人老。
6. 《九辩》这首诗是张衡模仿《离骚》体裁所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7. 《答客难》这首诗是张衡在朋友向他请教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客人的回答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客难予曰:“吾闻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予答曰:“福祸兮相倚伏,功名兮如梦幻。
处世兮欲何为?宜慰平生兮勿忘。
”8. 《定情赋》这首赋是张衡在年轻时所写,描述了他与一位女子之间的恋情和定情.携手共度岁月长,两心相印永不离。
情深如海难言表,唯有信誓永相依。
9.《同声歌》这首诗是张衡在担任太史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忧虑.人民痛苦何时休,战争残酷令人愁.10.10. 《二京赋》这是张衡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长安和洛阳两座大城市的繁华和衰落,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繁华已逝二京烟,遗址依旧留人间.。
张衡简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由yjbysXX为大家整理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生平介绍博通经籍张衡的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生平简介张衡生平简介张衡,字平子,南阳五圣之一,在文学方面张衡也有着重要的成就,并且还和司马相如、扬雄还有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张衡的职业很多,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还是地理学家,并且张衡在东汉的官职有官至太史令,晚年入朝任尚书。
而在张衡的一生最主要成就是开创了我国天文,地理研究的先河。
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认为月球自身是不能发光的,而月亮带来的光,主要是太阳光的反射,正确的解释了月食现象。
张衡由于幼年时期,家境衰败,生活贫困,所以他早期接触的劳动生产过程和生活实际需要,给他后来的发明带来了影响。
16随后,张衡游览山水,当时他的兴趣爱好还是在诗词歌赋上,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客。
后来在刘祜的邀请下,张衡进京做官,开始他的科学研究。
他一生为中国天文学、地震学所作出的贡献也在此期间完成。
后来张衡逝世,享年6十岁,知道宋徽宗期间,并追封为西鄂伯。
为了纪念张衡,在1970年,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表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1977年,联合国天文组织又把小行星1802改名为“张衡星”,2022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一次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
张衡发明了什么张衡一生的发明很多,最著名的是张衡的地动仪,当时称为候风地动仪,据记载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有一条龙首朝下的龙,每条龙的嘴巴里面都有一颗铜珠,每条龙下面有一只张大嘴巴的蟾蜍。
当地震发生时,龙嘴里的铜珠会掉进蟾蜍的口中。
所以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地震仪之祖,但它只限于预知地震的大概方向。
浑天仪也是张衡发明的,张衡在制作了浑天仪后,还写过一篇文章,但现已流失,只在其他史书上有做了引述。
瑞轮荚是张衡发明的自动日历,它主要是靠流水作用,从每月第一天开始,每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后一共15片叶子,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循环开始。
指南车也是张衡发明的,它主要是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车箱内用一种能装了齿轮,车箱外壳上放了木人,无论车子朝哪个方向转动,木人伸出的臂永远指向南方。
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尝为京兆尹史。
后归京师,为太史令。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之术,阴知其精微,观象授时,遂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汉灵帝时,尝因天变上疏,言阴阳错缪,灾害由之,宜令有司论其得失,以正群疑。
又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旁八衡,首向空,末持权。
当中单开一面,从空入,其中向空,其中空,为机发所动。
旁行八道,施关发机,旁八衡,首向空,末持权。
当中单开一面,从空入,其中向空,其中空,为机发所动。
机发则倾,不动则平。
若有一器,中虚,上平,旁通八道,施关发机,以候四方之动。
动则还,不动则否。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可见。
若有地动,尊则振,机发吐丸,而向所震之方。
空其中,以置受震之器。
验之以地动,而寻振之。
验之以事,无毫厘差。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乱,纪纲不立,衡遂不复为公府所辟,乃闲居,衡以著述为业。
翻译:张衡,字平子,是南阳西鄂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在三辅地区游历,曾经担任过京兆尹的史官。
后来回到京城,成为太史令。
张衡擅长机械制造,尤其在天文、阴阳、历法计算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心思,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观察天象以确定时间,于是创作了浑天仪,并著有《灵宪》、《算罔论》,论述非常详尽明了。
汉灵帝时期,曾因天象变化上书,指出阴阳错乱,灾害因此产生,建议让有关部门讨论其得失,以消除众人的疑虑。
他还制造了候风地动仪,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形状像酒尊。
中间有一个中心柱,旁边有八条通道,安装有关节和发条。
旁边有八个平衡器,前端朝向天空,末端悬挂着权。
中间单开一面,从空隙中进入,内部空旷,被机关驱动。
旁边有八条通道,安装有关节和发条,八个平衡器前端朝向天空,末端悬挂着权。
中间单开一面,从空隙中进入,内部空旷,被机关驱动。
机关启动时倾斜,不启动时平稳。
如果有一个中空、上面平坦、旁边通八道的器具,安装有关节和发条,用来观察四方的动静。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他生在东汉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其时官僚贵族都崇尚奢侈,宦官专政,政治黑暗;他虽有才能,有抱负,但无法施展。
在朝为官时,正直敢言,遭宦官谗毁,心情郁抑,有避害全身、归隐田园的思想。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赋家,其最著名的赋篇是《二京赋》。
这是他早年因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
《二京赋》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但作者并不愿完全抄袭前人,而有意同他们竞赛,务求“出于其上”,因此,他不能不“逐句琢磨,逐节锻炼”,所以他的《二京赋》与班固的《两都赋》虽然都以汉东都和西都为描写对象,但二者相比较,则《二京赋》的铺叙夸张得更加厉害,为了求全求备,它的篇幅就不能不加长,成为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也正因为如此,在《二京赋》中也描写了不少新东西,如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觝百戏的演出情况,都十分突出。
《二京赋》另一特点是在叙述中引入议论说理,这在《东京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臣济奓以陵君,忘经国之长基,故函谷击柝于东,西朝颠覆而莫持。
这些话并非空论,是针对当时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化、堕落,社会阶级斗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而发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汉代的辞赋历来是提倡“讽”的,司马相如、扬雄等的赋虽也有讽谕之辞,但由于赋的传统写法,常常是欲讽反谀,很难有“讽”的效果,所谓“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讽,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
但《二京赋》的规讽和议论是切直的,较为明显的,这是在赋中贯注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结果。
张衡的赋还有《南都赋》、《应间》、《思玄赋》、《归田赋》等。
其《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表现了作者在宦官专权、朝政日非的情况下,退隐田园的乐趣,这种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可取的。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篇1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数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 他年少时好学,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 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几次请他做官,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担任太史令,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 他淡薄名利,曾经两次辞去官职,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开始著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另外,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他认为,天地没有分开之前,混混沌沌,分开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 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 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 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公元138 年,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张衡作了一些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转好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
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
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编辑本段]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
(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
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
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外面有八条龙。
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
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
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
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
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
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
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
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
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
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
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