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陈独秀人物分析报告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高寿,字独秀,江苏常熟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
本文将从他的早期生活、政治理念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对陈独秀进行人物分析。
陈独秀早年伟岸的人格特质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为他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期间,陈独秀推崇西方科学与自然,崇尚民主和自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中国同盟会和同兴会等革命组织的活动,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
陈独秀对遭受封建压迫和国家割让的中国社会状况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提出了“一切愿足下的心首恶者、勿问何人”和“信用至上”的主张,倡导逐步实现革命与改良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他强调要通过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能够摆脱列强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陈独秀的文化活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担任《新青年》杂志的主编,提倡新文化运动。
他提出了“实用主义文学”和“民众文化”等理论,鼓励文人撰写现实主义小说和描写工农生活的作品。
他倡导普及教育,提倡女性解放,呼吁废除传统礼教。
陈独秀的文化思想为当时的青年人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和创作方向,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运动。
综上所述,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在早年就展现出了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理念和行动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化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独秀以他的智慧和才情,为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独秀的小故事陈独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他的父亲是一位书香门第的士人,对于知识和文化有着极高的追求。
陈独秀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聪明好学,很早就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于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腐败感到深深的不满。
他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进步的思想。
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章,批判了封建主义和帝制主义的压迫,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
1919年,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演讲,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宣称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放中国的最好思想武器,可以为中国带来真正的独立和进步。
这篇演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使得陈独秀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然而,陈独秀的政治观点和行动也引起了当时国民党和其他保守势力的不满和反对。
他被捕入狱,被迫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岗位。
但是,陈独秀并没有放弃他的信念,他继续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奋斗。
在1927年至1929年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陈独秀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他对于这些起义的策划和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坚信只有通过武装斗争,中国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独立和民主。
然而,陈独秀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他在党内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被迫离开了中国共产党。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独秀晚年的生活并不富裕,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进步事业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他于1942年在重庆逝世,享年63岁。
陈独秀的一生是充满坎坷和挫折的,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正义和真理而奋斗,就能够改变世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独秀一、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早年读私塾。
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
1901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
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
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
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陈独秀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满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小平房里。
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留学日本。
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
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
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91 周年。
纪念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不能不谈及陈独秀。
关于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明确指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但是,自1949 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陈独秀被错误地扣上了“大叛徒”、“反革命”、“大特务”等政治帽子,致使他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功绩被抹杀,那段原本清晰的历史也一度变得模糊和混乱起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学界的贯彻落实,“还原陈独秀”成为了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经过学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总司令”的历史地位终于得到了还原。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具有智慧的人,陈独秀有着七大历史贡献,与五大杰出成就,在此我只简要的拣几点重要的来说一说。
一.陈独秀的历史贡献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二十世纪中国第-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陈独秀中国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1879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陈独秀的重要贡献为线索,探讨他在中国早期领导人的地位和影响。
一、陈独秀的生平经历陈独秀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早年受教于当地私塾,后考入南洋公学留学,接触到了当时新兴的思潮和政治理念。
在留学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学生社团,开始接触并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回国后,他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旗手之一,为新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陈独秀对中国共产党的贡献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党的建立和发展。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他发表了《痛哭中国》等一系列重要演讲和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他呼吁青年学生走上政治舞台,致力于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解放。
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舆论基础。
陈独秀还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组织并领导了一系列的党组织和工会,推动了党的思想和组织的发展。
他坚信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力量,主张党的路线应该服务于农民和劳动者的利益,这一思想影响了党的后续发展。
他还致力于与其他政治团体合作,推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三、陈独秀对中国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陈独秀的思想和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共产党内部,他也对中国早期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和革命的理论,并积极传播和推广。
他批评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呼吁人民追求真理和自由。
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陈独秀还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也倡导了文化的自由和多样性。
他提出了学术独立自主、反对封建主义束缚的主张,影响了后来的文化界和学术界。
四、陈独秀的局限和争议尽管陈独秀在中国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争议。
中国名人故事之陈独秀(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国名人故事之陈独秀中国名人故事之陈独秀(精选6篇)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过。
人云乱世出英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这个极度动乱的年代,英雄辈出。
但人无完人,英雄也不例外。
无论是何许英雄,都会有过错,对于有的人过错终被原谅,成为人生中的一次成长,而有的人却终将刻上错误的烙印,即使功绩显赫,也难掩其错误的严重。
他们的区别只是因为对过错的不同态度。
陈独秀,这个以民主主义英雄出场,以分裂党破坏党的消极态度谢幕的历史人物,追述其一生事迹不难发现,他属于后者,功绩显著错误严重,功过参半。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1879年10月8日出生于安庆市北门后营陈家旧居。
家谱名庆同,字仲甫,科举名乾生,留学日本时名陈由己,辛亥革命后开始使用陈独秀的名字。
陈独秀两岁丧父,自幼跟随母亲查氏,其母虽尊崇封建礼教但为人正直善良,对陈独秀有很大的影响。
十八岁赴南京参加乡试未中,正是在这次乡试中,他深感科举制度的腐朽与黑暗,思想上偏向维新派,这也就决定了他今后十几年的行动。
陈独秀在科考以后专心学习时政,思想上有所建树,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沙俄抢占东北,东北混战,其在返回安庆途中,目睹列强在中国制造的种种惨案,深感帝国主义的残暴与清政府的无能,使他的思想愈趋激进。
后陈独秀又多次东渡日本,期间陈独秀在国内国外组织了数次爱国运动,创办报刊组织爱国团体。
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安徽俗话报》,,从习俗到地理到当今局势,无不涉及,对安徽民众的思想启蒙起了重要作用。
它的创办,为十年后《新青年》的创办提供了条件。
在辛亥革命期间,陈独秀当时的革命热情相当高,起草了革命缴文多篇。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二字岌岌可危。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了《新青年》,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开战,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他在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开宗明义打出来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并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一、自主而非奴隶的;二、进步而非保守的;三、进去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初期,他宣传的民主思想,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说。
他主张民主,在于维护共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他还强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的重要性,指出“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把启发提高人民觉悟当作维护共和反对专制的前提条件。
他认为伦理的觉悟比政治的觉悟更能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
所以说陈独秀以战斗的姿态,对长期奴役中国人民思想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1917年1月13日,陈独秀正式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阵地也随之迁到北京。
他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并和蔡元培积极推动北大的改革。
1918年12月22日与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至此新文化运动已经同现实政治斗争密切结合起来了,陈独秀最后彻底否定了他不批评时政的错误主张。
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对思想文化的革命,从政体经济的革命到思想意识的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的跃进,使中国从根本上开始觉醒。
这是陈独秀最引人赞叹
的历史功绩。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使陈独秀对帝国主义对军阀的幻想一齐破灭了,思想上一步步前进,也是对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积极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利用报刊对民众进行宣传鼓动,向政府施压。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陈独秀也逐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最后接受且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开始筹建,陈独秀便是其中之一。
后在陈独秀的领导下,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创办《劳动界》周刊,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促进其与工人的结合,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并在此期间,联络指导各地建党工作。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一大后,陈独秀贯彻一大的决议,积极开展工人运动,起草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领导党的进程。
至此,陈独秀作为党的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进程和中国革命的进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军阀混战,陈独秀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意见,促成了国共合作。
同时也暴露了他的一些错误观点。
国共合作后,他积极宣传国民革命,并领导了五卅运动。
但在合作过程中,他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思想完全暴露,提出“二次革命论”并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
起初因对国家形势的错误认识而反对北伐,在合作过程中,认为只有资产阶级才能领导民主革命,而将领导权交给国民党,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一再妥协退让,致使共产党遭到残酷的屠杀,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被撤消了在党中央的领导职务,受到了严重的批评,但党依然对其照顾有加,希望他改正错误。
遗憾的是,陈独秀并未就此反省而是由右倾投降主义转向了取消主义和合法主义。
在消极低落中接受了托洛茨基的错误思想,不顾党内人士的劝导建议,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直至犯了分裂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严重政治错误和组织错误而被开除党籍。
开除党籍之后在错误的道路上愈陷愈深,不断发表错误言论,建立托派小组织进行活动,直至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经审判判八年有期徒刑。
狱中,他做了大量诗词,多为揭露讽刺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和其黑暗的制度。
减刑后1937年出狱,回到党的领导下工作,并逐渐脱离了托派。
但是他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消极态度,对各国的抗争不信任,在错误的思想上度过了余生。
陈独秀晚年最大的悲剧不是错误,而是他终其一生也未从错误的思想中逃脱出来。
过而不改,英雄末路才是最大的悲剧。
纵观陈独秀一生,其功过不得不让人感慨:
陈独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必然有他特定的历史环境。
他的历史舞台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二十世纪初到四十年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恩格斯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和曲折的前进的”,在这样飞越曲折前进的大变动时期,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考验异常的急迫和严峻。
烈火真金,大浪淘金。
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
陈独秀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四十余年间,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创办《新青年》以后的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间,他的思想经历了三大转变:即由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又由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右倾投降主义者,最后转变为托洛茨基主义者。
他的这种转变即由于他自身的内在因素,也同时是历史的产物。
对其自身而言,他个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不受封建思想约束。
他的这种性格和意识都曾经成为推动它前进的重要的内在因素。
但是其思想偏重于感情,其在辨别实际事物中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常常以个人的口味来评判是非,因而也易于走向极端。
这也是他在违背历史规律,犯了错误时未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原因。
就历史而言,历史的飞跃推动了他思想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浪潮中,他顺应历史潮流走在了历史的前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立即对中国革命事业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然党毕竟处于幼年,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错误在所难免。
但作为领导人,投降主义的错误的后果是严重的,造成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挫折。
历史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从革命实践上说,陈独秀把法兰西民主主义引进中国,掀起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其历史功勋确实不朽,是一个伟大的民主革命者。
接受马克思主义,领导五四运动,建立统一的共产党组织,领导年幼的共产党不断探索进行工人运动,促成国共合作。
可以说陈独秀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
从理论探索上说,他虽接受了很多外来思想,但在外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道路上终究是失败的。
他的思想,的确充满着着一个又一个的转折,一个又一个的否定。
然而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不彻底的。
一种思想占主导地位,然而又有旧思想的残余。
从而导致了他后半生的错误的革命生涯,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给陈独秀做一个总的评价,陈独秀这个人虽然政治上是失败的,理论上有局限,但是他不仅是现代中国最勇敢的思想家,而且是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之一。
我们从宏观上全面客观的评价陈独秀的一生功过,不能不承认他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的错误及给中国革命所造成的损失。
我们不能因其前期的功绩而掩盖后期的错误,也不能因后期的错误而抹杀他前期的功绩。
他的一生,功绩显赫,错误严重,可谓功过参半。
但他终生也没有抛弃爱国民主的旗帜,他终生都是一个爱国者、民主者。
参考文献
[1]李洪钧:《陈独秀评传》,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2]唐宝林:《陈独秀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3]周念史:《陈独秀在党的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功过回眸》,载《探索》,2002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