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_王汉卫
- 格式:pdf
- 大小:181.31 KB
- 文档页数:6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说,都是学习汉语,获得汉语读写能力的基础。
因此,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人来说,汉字是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有些外国人甚至回避汉字的学习。
所以对外汉字教学既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了解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成果和现状,有利于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
一、以教学为目的的汉字本体研究对外汉字教学领域的汉字本体研究包括字形研究、字音研究、字义研究,具体来说又主要集中在汉字构形研究和形声字研究两个方面上。
(一)字形研究字形研究是对外汉字教学本体研究的主要方面。
现代汉字学主张汉字有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结构层次。
受现代汉字学的影响,大部分学者对对外汉字教学任务的理解主要局限在教授汉字形体上,在汉字本体方面的研究上偏重字形结构研究,而尤为重视部件的研究。
1.部件研究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1990)从汉字的特点出发,分析了1000个高频字的部件分布,提出了汉字“部件结构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该方法立足于现行汉字的特点,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其有效性不断地得到教学实践的证实;费锦昌《汉字部件研究》(1996)主要讨论了汉字部件切分的原则和方法;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1997)主要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两级词的基础部件进行了分析;万业馨《汉字字符分工与部件教学》(1999)在讨论字符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汉字教学部件”;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2004)提出对外汉字教学应贯彻汉字系统性教学原则,联系汉字的理据性;邢红兵《汉字部件统计分析》(2005)在拆分《大纲》2905个汉字的基础上,建立了“等级汉字拆分数据库”和“等级汉字基础部件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相关信息进行了统计等等。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朱德勇)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摘!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共设置了汉字,语音,语法,修辞,语用和语言生活六个单元#也就是六个研讨专题#对这些专题的学习与探究是在各阶段一以贯之的(组织汉字汉语问题的专题系列研讨#要联系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要坚持课程整合的理念-要从课程改革重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出发-要依据任务群教学要求和单元核心研讨任务#配备适用的,充分的学习材料(关键词+$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一,对&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理解&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在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属于选修阶段的学习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对汉字或汉语的一些问题加以归纳,梳理#帮助学生提高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作为选修课程#$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所探讨的有关汉字汉语问题的深入与拓展(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的程度,方法要求也不同#必修阶段强调学习#选择性必修阶段强调研习#选修阶段强调研讨(选修阶段的研讨#主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语言知识做一番结构化的梳理#对语言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理论自觉#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能更加理性(依据课程方案#在选修阶段#对汉字与汉语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的意愿和学业状况#自主选择学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规定#&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承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构成一个结构体系#并具有知识与能力相对应的关系(比如学习汉字#必修与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55' #而在选修阶段则是研讨&汉字的表意性质' 等(但$课标%又规定&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课程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可以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与学习任务群相对应的单元组合来看#集中安排的只有必修阶段的&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逻辑的力量'两个单元#其他相关学习目标与内容#都是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的(这样看来#实现语言知识的结构化和能力的系统化#不仅要在整体学习过程中通过&积累,梳理'来实现#还需要通过选修相关任务群的课程#来进行全面探讨(因此#选修课程&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集中安排的#其学习目标与内容也是全方位的#并且是规定性的(一是有意识地在义务教育和高中必修阶段积累的基础上#发现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些问题#结合汉字,汉语普及读物的阅读#进行归纳梳理#验证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提高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二是阅读相关论著#整理事实与数据#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树立正确的观点#用适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由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可知#&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专题'包括两方面+一是&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就语言学而论#其学科背景涉及基础语言学,汉字学,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等-二是&语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学科背景涉及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同时#这两方面又都指向对语言意义及其运用的研讨#其学科背景涉及语用学等(所以#课程意在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讨#达成&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 的目标(总体而言#这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决定了这门集中安排的选修课程有严密的学科理论体系(因此#选修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结构化(选修课程的性质#以及进入选修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使&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更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以撰写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并在专题讨论会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转变(从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视角来宏观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首先有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尤其是汉字汉语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能够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这一任务群是直接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发展学生的个体言语经验#不仅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容#更是实现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再次#这一任务群的学习方法要求也体现了注重时代性的课程理念#体现出这门课程对信息时代新特点的准确把握(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编写意图$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依据$课标%规定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结构中选修阶段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而编写的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年修订*2*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书#用于在选修阶段进行拓展创新学习(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选修课程的设计要求是&结合汉字,汉语普及读物的阅读'#研讨&例如汉字的表意性质,汉语的韵律特点,词汇意义的系统性,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特点'等问题-并&针对语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阅读相关论著'#研讨&例如网络语言与汉字汉语规范问题,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成语典故运用问题等'( 所以#$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基于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联系相关的学习任务群#统整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整体设计研讨活动#共设置了汉字,语音,语法,修辞,语用和语言生活六个单元#也就是六个研讨专题(这样#加上统编教材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集中安排的词语和逻辑单元#可以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对汉字汉语的一些问题进行系统的专题集中研讨(这六个专题都与汉字,汉语的基本问题相关(可以说#这些问题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对这些专题的学习与思考是在各阶段一以贯之的#专题的选择符合选修阶段的学习要求(单元体例由四个部分构成(先以&导语'提出研讨的核心目标与任务-再通过&专题文本研讨'研讨具有经典性或代表性的论著文本#进行理论规律的归纳,梳理以及验证#并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习目标的契合-然后以&资料链接'引导拓展探究#构建知识理论体系-进而理论联系实际#进入&单元综合性学习'///这是单元的核心研讨任务#又分为两个环节#先进行&研讨'#侧重理论规律的发现,讨论和验证-后进行&梳理与运用'#侧重于知识结构化及实际应用(这样#以研讨专题为核心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期望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第一个单元是&汉字'#专题研讨的核心问题是汉字的表意性质#意在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成和运用规律(&导语'部分首先是基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的课程目标#从汉字的角度#确立单元的人文主题#主要由&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具有超越时空传递信息的功能'&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基石与载体'等构成(&专题文本研讨'部分选编的是两篇语言学家的论文论著+研读$汉字起源试论%#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追寻汉字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认识汉字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家的统一所产生的重大历史作用-研读$汉字的内部结构%#意在通过分析汉字的内部结构方式#也就是造字法#认识汉字结构的系统性和构形理据#并了解汉字在现代字形及结构方式方面的变化发展#这些都是把握汉字兼表音义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理论(&资料链接'部分选编了三篇拓展性学习文本($秦始皇统一文字%#涉及汉字发展史上&书同文字'和采用隶书两项重大的文字改革#说明汉字是随历史潮流的发展而演变的#这是其中的重大里程碑式事件($形声字的形符对辨析汉字的本义有什么作用%在$汉字的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利用形符辨别本义的两个标准#说明其不仅可用以理解语义#还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还特别提出了形声字造字时&并不是所有的专有名称都表示本义'&有些形声字的所存字均与其形符无关'两种特殊情况(这不仅强调了汉字研讨时应有的审慎态度#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年修订*2*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现了文字学研究的特点($汉字'###年///浴火重生%则主要介绍了汉字在现代发展的三个重要事件#即简化汉字,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的信息化处理#引导学生在研讨中发现汉字中蕴藏的现代基因#了解汉字作为古老的表意文字如何以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完全由西方文化孕育的计算机文字编码技术的冲击下#在现代理性的审视下#不仅浴火重生#而且焕发出新的活力(将其和$汉字起源试论%对读#可以对汉字的起源,嬗变与未来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这又与汉字的表意性质特点这一单元研讨的核心问题密切相关(对这三篇文本的研讨#有助于学生从深入与拓展两方面构建知识理论体系#提升阅读学术论著的能力(作为单元的核心研讨任务#&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研讨'侧重三个问题+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的历史文化内涵#规范使用汉字(应当注意的是#这里对理论规律的发现,讨论和验证#主要是结合研读论文论著#在设置的特定情境下通过组织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来进行的(而&梳理与运用'部分#更强调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如学习汉字的&三识三美'#汉字中的声旁异读字和通假字#以及在具体语境中辨析错别字并分析误写的原因等#这些不仅是语言训练#更是实现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归纳梳理#总结规律#提高运用能力的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可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选择的一系列语言问题#并非是要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语言学科体系#而是切合选修阶段课程的特点#通过对这一任务群的深度学习#实现对语言现象理性认识的目标-以语言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研讨学生在各阶段学习中已经积累的并有利于将来长期应用的问题#从而使课程内容情境化,结构化(学生研讨这些问题#能够明确其学科体系属性#联系已有的知识#结合研讨的成果#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实现语言知识及理论规律的结构化(如研讨语音#要以读准字音并了解误读产生的原因,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归纳普通话学习中的方言干扰规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诗词歌赋及散文的语言形式#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着重研讨汉语的韵律性特点#理解汉语的音乐美(又如研讨语用#不仅要学习联系语境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还要通过分析话语交际的过程#进一步讨论语境对于表达和理解语义的作用#了解制约语言使用的条件#提高对言语行为的理解能力#从而积累言语经验#遵循语言运用的准则#使语言使用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不仅针对选修&研讨'的特点#强调专题学习内容&点'的深度#还力求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与贯穿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不同学习任务群中的汉字汉语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因此#这个学程不仅适用于高三阶段选修#也适用于高考专题复习强化,大学课程预修衔接,高一高二年级课外拓展,学科性专题讲座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等(三,$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教学建议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及其与高考综合改革目标的衔接要求等#都决定了选修课程的学习要求自有其课程特点(第一#进行汉字汉语问题专题系列研讨#要追求在语言现象中总结规律#加强对语理的探究#强调培养理论的自觉(一方面#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单元所选的汉字汉语的学术论著#提炼学者在语言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从而学会整理事实与数据#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如分析$汉字起源试论%中提出的&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观点的论述过程和依据#可以发现其是基于对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来进行研究的(另一方面#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丰富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运用归纳思维积累梳理#运用演绎思维分析研讨#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如对语用问题的探讨#不仅要结合$语言的运用和语境%研读#更要联系语言应用实际讨论语境对语言运用的制约作用(要结合阅读和写作#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这样可以从现象到本质认识语言规律#培养理论的自觉#有利于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第二#研讨汉字汉语问题#要联系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与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因为与语言相关的学习活动大量地穿插在其他任务群中的学习活动中#如修辞#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就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也有&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的要求#并有大量的修辞经典范例存在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中#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就讨论过词语运用的个性化表达(但在选修阶段研讨修辞#应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格的运用等基础上#从规范性,变异性和实用性方面#深入研究修辞手段与技巧(要以总结理论规律为目标#阅读学术论著-要以&修辞立其诚'为准则#进一步讨论修辞根据表达目的选择语言材料的标准#树立以实事求是,准确,严密为前提#追求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观#实现追求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第三#坚持课程整合的理念#处理好研讨专题特有的主题明确性和内容交叉性的关系(对于特定的研讨专题所涉及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这些专题涉及的理论规律的归纳,梳理与验证#不能仅局限在这个专题内(比如#&修辞'单元研讨的主题当然是修辞问题#但其他单元也会涉及修辞问题#同样应当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讨(又如#&语音'单元$略论语言形式美%中讨论的整齐,抑扬与回环的美#是汉语音韵的研究内容#同样也是修辞的研究内容(再如#&语法'单元讨论灵活运用语言创新表达#&语用'单元讨论锤炼语言#以及&语言生活'单元讨论语言中所凝结的文化意味#也都涉及修辞(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结构有属于自己的基本范畴与特定规律#不必设定特别的界限(这就与一些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必须限制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讨论有所不同#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所以#对特定专题的研讨也不一定全要在这一专题内完成(特定专题规定的研讨任务#有些实际上已经在其他任务群中提前完成(例如#虽然任务群学习内容要求讨论网络语言,成语典故的运用问题#但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中已经借助&丰富熟语积累'&关注新词语'两个活动做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学习目标(所以#&语言生活'单元就侧重于研读一些含有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的文章#进一步讨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文言与白话,口语和书面语,广告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等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并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文明和规范意识(当然#&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理念#这些语言生活问题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中也是&一以贯之'的#同样也会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中涉及(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强调课程整合的理念#实现&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工具作用(第四#从课程改革重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出发#教师原则上可以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来设计教学(文本研习#就是引导学生研读经典性的专题文本#在创设的阅读对话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观点对话#以归纳梳理#表达研讨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提升对学术文本的解读能力(如第六单元文本$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论述语言的心理功能和审美功能#其中&语言的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就是一种宣泄#就是一种追求心理平衡的手段'的观点#以及用$红楼梦%中宝玉悼晴雯的例证进行的阐释#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应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研讨#否则无法深度理解与验证(问题探讨#就是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在研讨中生成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比如在&语法'单元中#分析语境怎样影响对句子是否存在语病的判断#以及如何在遵循语法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进行创新表达(活动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内容#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探究#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如&语言生活'单元#研读$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然后组织学生以保护文化遗产,关注心理健康,珍爱生命,关心残疾人,青年志愿者行动,打击盗版等内容为主题拟写公益广告(这些方法是江苏及各地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形成的#对于选修课教学同样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第五#要按任务群教学提示强调的#配备适用的,充分的学习材料(既要选择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来引领选修学习#又要充分考虑高三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应对新高考做好衔接与准备(所以#$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教学#不应放弃提高性的选修学习要求#一味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机械刷题应试训练#而应依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强调的&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0双减1#切实引导教学#激励学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素养'#&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依标考查#引导教学应教尽教'的精神#参照高考试题中与课程教学直接关联或潜在关联的内容#设计相应研讨任务#完成&学习与评价'#帮助学生为高考梳理总结#实践运用(例如#第一步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中首先完成&单元综合性学习'#这是任务群的核心研讨任务#也是高考的能力素养要求的体现(第二步#参照新高考信息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形式#进行课内的论著阅读,课外的主题相关文本的拓展性阅读(如有典型案例这样安排+将王宁$汉字构型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等组合为复合材料文本#进行选修&汉字'单元检测#同时也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的应试训练(第三步#参照新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进行一定量的高能训练#这类资源较为丰富(第四步#依照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四,水平五的要求#设置具体的语境#进行情境运用讨论(这在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也经常以主观题的方式要求学生简要分析(第五步#可以采用作文的形式#以专题研讨的课题作为材料#进行写作训练(这种学习形式#切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新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更体现了选修课程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的总体目标(。
运用汉之星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一、运用汉之星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意义1.汉之星简介。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在课堂上更注重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
老师对于现在的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也很困惑,由于现在的小学生的学习途径非常广泛,经常会遇到不懂的生词或生字,如果不能及时查阅字典或像老师及家长讨教,这就浪费了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对此,部分小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入了汉之星教育平台[2]。
汉之星目前是国内首款通过国家检测的汉字输入系统,汉之星的输入原理是按照汉字的左右或上下结构进行拆分,在输入时只需要输入三建就可以,如汉字“李”属于上下结构的,是有“木”、“子”组成。
在使用是只需要键入“MZL”即可输入该字。
这种输入方式符合汉字结构原理,适合小学生的认字教学规律。
2.汉之星可以帮助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是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这是由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但是只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不能过多的采用强制的方法强迫学生们注意力集中,这无形的增加了老师们的教学压力。
阅读的基础是汉字词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增加小学生汉字词汇的累积量[3]。
汉之星的简单快捷的输入方式可以使小学生愉快的进行汉字的学习,进而提高了小学生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时,使用汉之星教学像做拼字游戏一样。
增强了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例如“耄耋”这个词语,组成这个词语的两个字都是生偏字,虽然生活中我们不经常这样的词语,但是在阅读中会经常出现,而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语,就算查字典也是有难度的。
如果是使用汉之星软件的话,键入“LMM”,“LZD”在汉之星教学平台上会给出这个词语的读音、解释、用法还又近义词、反义词等,这样会加深小学生对汉字或词语的理解。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课中的汉字教学初探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深入,汉字教学也成为了教师们需要高度重视的课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本文将从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和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浅谈,以期进一步促进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发展。
一、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
随着中文在全球的普及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的增加,对外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字,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汉字是学习中文语言的基本功。
汉字是中文的基石,是其语言特点之一。
学习者掌握汉字,可以促进其对中文的理解和学习。
只有掌握了汉字,才能深入理解中文的语法和词汇,更好地进行阅读、写作、翻译等工作。
其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因此,对外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汉字,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最后,汉字教学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汉字是中文的标志性符号,学习汉字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因此,教学过程中加强汉字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而且能够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汉字教学的教学方法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教师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视觉记忆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视觉形象来辅助学生记忆汉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材料,例如图表、幻灯片等,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较短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汉字的情况,例如高水平汉语水平对于学生对于汉字需求较多的情况。
独体字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学摘要:本文将从汉字造字法方面探讨如何让学习者用简单、有趣的方法来识记汉字,从而激发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兴趣,促进汉语的国际推广。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独体字合体字教学方法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接轨,汉语在世界各国的推广传播发展得如火如荼,外国学者学习汉语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是在汉语学习中却遇到了一个“拦路虎”--汉字。
对已经习惯了表音体系文字的外国学生来说,识记汉字和书写汉字比学习汉语的音和义要困难许多,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学生。
因此,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外国学生更快更好地记忆汉字,从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工作者一直探讨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通过有趣的方法来识记汉字中的独体字,从而解决汉字识记的困难,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汉字。
一、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普遍反映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问题,汉字既难写又难认。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以表意为主兼表音的意音文字,属世界上比较特殊的文字。
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是拼音文字,他们对汉字的结构形式不习惯,并且汉字数量多,结构框架复杂,使得习惯了拼音文字国家的学习者在初接触到结构框架的汉字时便手足无措。
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难的便是汉字教学。
二、独体字的重要性汉字大多是合体字,独体字在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小。
但独体字绝大多数是合体字的构成部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构词能力极强,这便决定了独体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汉字系统的核心。
独体字是指汉字的一个字只有一个单一的形体,不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因此不能再拆分。
这些字是以笔画为单位构成的汉字,其字形简单,多半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表意字。
现在通用的《简化汉字独体字表》中,共有280个独体字。
三、独体字的教学方法既然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最大的阻碍,那么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接受并习惯汉语的思维模式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好汉字。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分析李纯(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摘要:本文从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启示两方面分析了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旨在建立一种有效的汉字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获得汉字知识的能力关键字:汉字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启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
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提高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也掌握了学习过程”。
[1】汉字困难认、难写,一直是x寸#t-汉语教学的难点。
建立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汉字知识的汉字教学模式。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汉字知识.提高获得汉字知识的能力。
是广大学者一直在探讨和摸索的问题。
一、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者不断地在理论探N和实践摸索中试图建立起符合汉语特点的汉字教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总的来说。
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探讨,二是关于汉字课程如何设置的探讨。
(一)汉字教学方法。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研究。
学者们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汉字造字的理据性上,即通过汉字的音、形、义的理据性来进行汉字教学,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里介绍几种国内较具启示意义的x,-t91-汉字教学方法:1.“系联法”对外汉字教学系联法教学是在学习者具备一定认字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形似而联、音近而联、因义而联的方式,以旧带新。
因同辨异,从而揭示规律。
加强记。
r E,。
[z]系联法的理论依据有两个:一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字说”理论:二是第二语言习得规律。
成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儿童,但理解记忆能力远远高于儿童,系联法正是利用汉字音、形、义在一定程度上的理据性,有利于成人汉字的习得。
但系联法汉字教学有个前提。
111J学习者须掌握一定的汉字知识,通过具有相似性汉字的x,-t比和辨析来加强汉字的记忆,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系联法既可以用于生字的教学,也可以用于学期末汉字的复习和巩固,但是只适用于初级以上程度的学生,对于零起点的初级外国留学生,很难采用这种汉字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01-29T14:48:21.8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作者:王国庆[导读]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在阅读后能复述梗概,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染与鼓舞,具有远大的抱负。
王国庆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津镇王河小学 441138 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在阅读后能复述梗概,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染与鼓舞,具有远大的抱负。
为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的重写作、请阅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使其喜爱阅读、享受阅读。
同时,应加强对文本细读教学,让学生不仅在初读后把握文章大意,更能在文本细读中感受作者的构思精巧、措辞精准,促进学生汲取文本精华,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进而,构建高效阅读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语言经验、感受深层内涵,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引言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章整体内容过分重视,而且经常应用整体阅读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自身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故而,在进行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时,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为此,教师要对自身原有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以及改进。
而通过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自身学习品质以及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简析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内涵及意义文本细读便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阅读。
阅读者不仅能领略文章字面中的字、词、句子等内容的意思,而且对文本中较为关键的内容、段落形成自我阅读体会。
依据整体文本的逻辑、结构,对文章具有更为精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便能较精准的理解文本内涵与主旨。
以此突出文本细读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释放优秀文学作品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熏陶中形成美好的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
以“字”为基础的汉语教学方法在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文章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公立中学孔子课堂及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实践为例,说明在海外汉语教学学时少、缺少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以“字”为基础进行连续化的课程设计并开展教学,所学内容复现率高,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并保证长期的学习效果,能在有限的学时内给予学生实在的成就感,使汉语教学具有可持续性。
标签:“字”;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教学实例在目前的汉语教学法中,关于“字本位”教学和“词本位”教学的讨论一直存在。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字”还是“词”作为基本结构单位及教学的出发点,体现了对汉语本质的不同认识。
对于这两种教学法的优、缺点,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
张朋朋(1992)主张应从教材建设上打破“词本位”原则,重新认识汉字教学,根据汉语的特点,将汉字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并与法国汉学家白乐桑以“字本位”原则编写了初级汉语教材《汉语语言文字启蒙》。
徐通锵(1997、1998)也提出“字”是汉语词汇衍生机制的核心,应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改进构辞法的研究。
王若江(2000)以《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为例,肯定了“字本位”教学法遵循汉语自身规律,能够理顺汉语”字”和“词”的关系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汉语的教材编写应以“字”为起点,树立“字本位”的思想。
对于这两种教学法能否兼顾,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例如,王若江认为“字本位”和“词本位”不能兼顾,而刘颂浩(2006)则提出二者可以相互兼容。
本文则仅以笔者在美国某公立中学教师和孔子学院教师的汉语教学经历为例,讨论以“字”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海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为两种“本位”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随着汉语推广的不断深入,海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
但现阶段,很多海外汉语教学点仍存在生源不多、课内学时少等问题。
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為例,在公立中学系统中,初级汉语课的周学时为5课时,而孔子学院的初级汉语课周学时为2学时。
[收稿日期]2005-09-05[作者简介]王汉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社会语言学。
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王汉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10) [摘要]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固然不符合汉字教学的规律,但汉字独立设课也不是解决汉字教学问题的最佳选择。
本文以高年级识字量、汉字课教学效果等的考察为基础,提出了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跟精读课一体、相对独立、长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精读框架;相对独立[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397(2007)01-0119-06Relatively Independent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in the Framework of Intense ReadingWA NG HanweiA bstract :Neither the text -dependent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nor the independentone has been effectiv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Based on theinvestigating of mastered character of the high grade students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dependentmodel ,the paper probes out a new way to teach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dvocates characterscan be taugh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s a part of intensive reading ,and this teaching should lasta long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framework of intensive reading ;relatively independent近年来有关期刊发表了不少汉字教学方面的文章。
其中许多文章明确表达了汉字教学应该独立设课的见解,例如,肖奚强(1994)、王碧霞等(1994)、张静贤(1998)、赵明德(1999)、柳燕2007年2月第1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Feb .,2007No .1DOI :10.16499/j .cn ki .1003-5397.2007.01.018梅(2002)、马燕华(2002)、尤浩杰(2003)等。
相反的观点也有,例如石定果、万业馨(1998),但总的说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汉字教材出版,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独立的汉字课,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本文不能苟同时下的主流认识。
我们认为,要想使留学生汉字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必须把汉字教学看作是精读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走把汉字课和精读课“合二为一”的教学路子。
从短期教学效率上看,独立的汉字课的确能够按照汉字的规律给学生较高效率地讲解和练习汉字,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问题。
汉字教学的成败,不是汉字课所能承担的,不管教材编写得怎样,其结果都不会有根本不同,因为它总是阶段性、辅助性的。
可能是受独立设课思维定式的局限,关于如何把汉字课的主要方法和内容跟精读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术界迄今没有较为深入的讨论。
本文试图探索汉字教学必须走与精读课合二为一的教学路子,并尝试回答如何“合”的问题。
一 关于汉字独立设课的思考(一)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错误推理张静贤(1998)对《初级汉语课本》《现代汉语教程》等课本进行了抽样统计,指出其中汉字出现的随意性,例如《初级汉语课本》“口”字在第31课出现,而带有“口”部件的汉字已经教过59个,“水”字在第31课出现,而带有“水”(氵)部件的字已经教过8个,“手”字在第48课出现,而带有“手”(扌)部件的字已经教过15个等,并因此得出汉字应独立设课的结论。
从难度来看,精读教材课文中的汉字出现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汉字教材大量出现的一个主要动因,因为汉字教材可以按照规律,由易到难,较系统地进行汉字教学,似乎正好弥补了精读教材的不足。
这正是我们关心的问题:由现有精读教材课文汉字出现的随意性能不能推导出汉字教学应该独立设课?我们认为,这二者之间显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一,课文不等于教材;第二,教材不等于课程。
先看第一点,精读课文汉字的随意性不等于彻底否定了教材可以顾及到汉字的规律性,例如可以按照汉字课的课时编写独立的汉字部分。
至于第二点,教材显然也不能给课程定性,不包括汉字训练的精读教材并不意味着精读课不可以包括相当于甚至优于独立汉字教材的内容。
总之,精读课文汉字出现的随意性仅仅说明了课文本身与汉字规律的不兼容,并不能由此推导出汉字独立设课的合理性。
(二)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识字量调查衡量汉字教学是否成功,一个关键的数据是看学生的识字量,一切设计、一切方法最终都要体现到这个数据上来。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将常用字(含次常用字)定为3500个,参照这个数据,留学生汉字等级大纲进一步将识字量减缩为2905个,理论上,留学生四年本科所掌握的汉字量应该达到这个要求,而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
王又民(2002)统计发现,全日制院校学过一年半汉语的学生,对学过的2000个汉字,最多的使用过1300个,而一般只使用900个,还不到一半。
李大遂(2003)统计得出了高级班的综合识字量为1616字,只占设计识字量的56%。
可能是出于自己汉字学习的困惑,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一位2004届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毕业论文选择了汉字学习,题目是《本四留学生识字水平抽样测试报告》。
该报告显示:·120· 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班级会写会读会义综合识字量占理论识字量的百分比本四下1319.031960.351213.881591.3354.78% 另外,个体最高综合识字量为2349字;个体最低综合识字量为967字。
表面上看,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汉字教学的缺失,并似乎成了支持独立开设汉字课的一个依据。
但我们认为,这些结果其实正好显示了汉字课对解决汉字问题是无能为力的。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汉字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甲级字为主,例如,《汉字津梁》《汉字书写入门》《外国人汉字速成》《外国人汉字入门》《汉字速成课本》等。
一个能够预见的结果是,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汉字学习的难度,只能带领学生进入汉字之门,却不能满载而归。
然而,这样的立意恐怕是独立汉字教材唯一的或不得已的选择。
易洪川(1998)认为:“至于通过独立开课的课堂教学掌握《汉字等级大纲》所列全部汉字,听说也有人这么主张,但实行起来,恐怕会有教学策略、教学安排等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不大现实。
”总之,本科或者长期生的识字量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汉字问题的解决不但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是独立汉字课所不能承担的问题。
(三)独立汉字课的“天生”缺陷为了了解汉字课的教学效果及相关问题,我们向某大学有汉字课的3个班共39名同学进行了两项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调查1:对汉字课的感觉A 对汉字课比较满意11人28.2%B 对汉字课不太满意28人71.8%调查2:如果不太满意,为什么?A 汉字课的多字在精读课上学过3人10.7%B 汉字课上的汉字知识太多6人21.4%C 汉字课没有课文,太单调17人60.7%D 老师不好2人7.1% 调查1表明:71.8%的学生对汉字课普遍反映不太满意。
调查2表明,影响汉字课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课文,太单调。
A 项、B 项和C 项都是教材方面的问题,这三项合起来高达93%,而这些问题却几乎是汉字课与生俱来的缺陷。
第一,独立汉字课跟精读课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汉字课上的例字,一方面要典型,同时也必须接受频度的制约,这样,跟精读课的重复就很难避免。
如果精读课跟汉字课不是同一套教材、同一个老师(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重复就更加不可控制。
第二,独立汉字课不可能以大量识字为目标,偏重较为系统的汉字知识就成了一般汉字教材的必然面貌。
但尽管是简化了的汉字知识,也往往并不符合实际需要。
第三,独立汉字课基于其存在的状态,只能分配到很少的课时量,由此就决定了汉字课难以把汉字放入较多的语境当中。
没有课文会很单调,而课文又是汉字课无法承担的重负。
赵果、江新(2002)研究发现,应用策略对提高汉字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应用策略在教学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就是结合课文的学习。
汉字学习固然有很多方法、策略,但课文是航母,脱离开它,汉字教学的编队就没有了依托和核心力量。
没有课文的支撑,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所学汉字,同时也使教学变得枯燥,即使是长期生(如本科)有较多的时间学习汉字,这样的教学安排也难以进行下去。
石定果、万业馨(1998)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121·2007年第1期王汉卫: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 告》中指出:“留学生多数赞成汉字和汉语教学同步进行,以免增加负担,即随文识字,而不是各行其是,另搞一套脱离语言课实际的汉字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尽管汉字独立设课是较为广泛接受的认识,但它的理论依据、教学效果,以及它对学生汉字量所能够起到的实际作用,都不能支持它成为长期生汉字学习的一条通衢大道。
否定了汉字独立设课的合理性,接下来就要回到精读课上来,重新认识精读课框架内汉字教学的可行性。
二 传统精读教材处理汉字的方式认识精读课担负汉字读写的可行性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精读课上做了些什么?第二,精读课上还能做些什么?本节首先考察第一点。
精读教材按有没有配汉字练习本可以分为两类:无汉字练习本,有汉字练习本。
(一)无汉字练习本精读教材的汉字教学处理方式我们主要选取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主干教材《汉语教程》(一年级用书)为调查对象。
该教材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教程的体例是:一、课文;二、生词;三、注释;四、语法;五、语音;六、练习。
尽管该教程没有配套的汉字课本,但在体例上并没有汉字的安排,剩下的就只有靠练习了。
那么汉字在练习中的处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注意到前言中的一段话:“由于课时的限制,有些练习项目是必做的,例如,语音、朗读、替换、填空、完成会话、完成句子、改错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