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影响及策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及指导策略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个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就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及指导策略展开相关探讨。
1. 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教室,孩子在家庭里度过了他们最初的成长阶段,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举止、语言用词、处世态度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这些方面很容易模仿和学习。
如果父母的行为举止有礼貌、和蔼可亲,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观念并将其渐渐融入自己的行为习惯之中。
2. 塑造孩子的性格品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与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容易形成积极阳光、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他们的行为习惯也会与之相匹配。
而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懒惰、任性的性格品质,其行为习惯也会受到影响。
3. 影响孩子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家庭是孩子最初的认知启蒙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认知与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重引导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养成自觉梳洗、整理床铺、有序脱鞋等好的习惯,孩子在其中会渐渐形成自觉自律的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优秀榜样的力量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及养成的重要影响者。
良好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比如家长可以自觉整理居住环境、有序管理个人物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科学合理的行为引导家长在指导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要注重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与对策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言行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甚至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言行问题1. 过分溺爱一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任何要求都满足,任性任意,导致孩子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
这种行为容易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无法独立生活和工作。
2. 言传身教不一致有些父母口头上提倡正直、守信、友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用欺骗、欺凌等方式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给孩子形成了很差的榜样。
3. 惩罚过重或不当有些父母用过重的体罚或言语暴力对待孩子,或者不合理的直接否定、严厉批评,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怨恨。
4. 忽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些父母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少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很少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怀,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缺乏监督和指导。
二、对策措施1. 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父母不能对孩子溺爱,应该适度的关心和呵护,教育孩子要独立自立,懂得正直、友善和守信等美德,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勇敢和坚强。
2. 父母要言行一致父母要多关心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要一致。
父母言行要端正,尽量做到身教不偏,对孩子起到好榜样作用。
3. 父母要合理惩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科学合理,不得使用过重的体罚或言语暴力,要合理有度的批评和惩罚,教育孩子成长。
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努力。
家长要深刻认识言行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充分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良师益友。
社会要加强对父母教育的引导和指导,加强父母教育的宣传,提高父母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教育实践水平。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家长教育机制,切实启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孩子成长的浪潮。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干预策略引言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干预策略。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 建立良好行为模范父母作为孩子们最亲近和值得模仿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正直、宽容、友善和负责任等品质,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2. 塑造正确价值观家庭环境是孩子建立自己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
通过父母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包括对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影响他们今后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应对和调整心态。
4. 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支持家庭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兴趣、鼓励探索等方式,为孩子提供学习和成长所需的支持。
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学业上取得成功,并且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干预策略1.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明确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秩序感,并且了解什么是被接受行为和不被接受行为。
同时,父母需要保持一致性,以避免给孩子矛盾或混乱的信息。
2. 提供关怀与支持温暖关怀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可以用鼓励和理解的方式来关心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
3. 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家庭成员之间开放、积极的沟通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意见,并尝试帮助他们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4. 注重情绪管理教育情绪管理是儿童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角色扮演或者开展情绪管理活动来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结论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通过建立良好行为模范、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以及提供学习和成长支持等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与对策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问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父母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性格、行为,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父母常见言行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的探讨。
一、言辞刻薄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采用恐吓、威胁等刻薄的言辞来教育孩子,这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厌恶,对家长失去尊重,也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发展。
应对策略:父母应该采用积极的语言,耐心细致地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父母要以身作则,守规矩,才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二、管教过于严厉有些家长会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常常采用打骂或者不给孩子开口说话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这种管教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不安,导致孩子内心受到伤害。
应对策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坚持原则,但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表达权。
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采取跟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建议并鼓励孩子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三、不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缺乏与孩子的交流,不了解孩子的情况,导致孩子产生孤独感和不被关心的感觉。
应对策略:父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父母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感,做好心理调适等工作。
四、不给孩子适当的自由有些家长因为过于担心或者信任欠缺,会对孩子进行过于严格的限制、管制,不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影响孩子的个人发展和创造力。
应对策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情况适当放手,给孩子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机会。
父母也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帮助其在自我管理中逐步成长。
总之,父母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应该尽可能避免过于严格或刻薄的言行,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同时,父母还应该注重孩子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发展,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照顾,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影响的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策略与改善方法。
父母的言行对于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言行能够促进子女的发展,而消极的言行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分析了父母言行的重要性,探讨了其积极和消极影响的策略,并提出了改善策略。
文章强调了合理引导父母言行的重要性,以及父母言行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通过这些讨论可以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言行、新时代、影响、策略研究、重要性、子女成长、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改善、引导、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影响的策略研究引言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父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新的影响。
研究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的影响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和科技的普及,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教育产生了更加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如何有效引导父母的言行,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必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
1.2 研究意义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研究父母言行在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子女的心灵深处,影响着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则会给子女留下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和参与度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旨在提升社会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认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本文首先将对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父亲参与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包括心理、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提出促进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视,推动家庭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参与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关于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父亲参与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父亲参与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幼儿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形成、自尊心和社交行为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父亲与母亲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幼儿性别角色形成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父亲的参与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发展。
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方面,研究显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这可能与父亲在职业、工作压力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随着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亲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父亲应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建立平等的家庭教育伙伴关系。
父亲应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教育方式,寻找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策略。
父亲还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父母的言行举足轻重。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问题尤为重要,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父母的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加快、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了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出现了一些言行不当的情况。
父母可能会出现过于严厉、过分溺爱、言语粗暴、情绪失控等问题,这些不良的言行举动可能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健康成长。
研究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对于培养健康快乐的小学生,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父母言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小学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及建议如何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父母的教育意识。
1.2 研究意义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因此,研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言行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首先,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人格发展。
父母如果在言行中不够积极正面,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次,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言行问题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父母在子女教育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惑。
因此,研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言行问题,对于促进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研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言行问题及对策,不仅有助于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父母的教育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出更健康、积极向上的下一代。
因此,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父母言行问题分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及与对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存在着父母言行不当的问题,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针对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父母言行问题及其影响1. 言语粗鲁、暴力冲突一些家长在处理家庭矛盾时,言语粗鲁,甚至出现暴力冲突。
这种言行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伤害。
2. 言传身教不一致有些父母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也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范。
3. 言辞严厉、责骂指责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分严厉,用责骂和指责的方式对待孩子,导致孩子自尊心受伤,心理抵触情绪增加。
4. 缺乏沟通交流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孩子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孩子产生情感孤独感,心理问题逐渐加重。
以上种种言行问题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解决。
二、与对策1. 注意言行举止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孩子的好榜样。
无论是面对家人还是其他人,都要保持礼貌和尊重,不要出现言语粗鲁、暴力冲突的情况,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
2. 言传身教一致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致,言行、承诺和行动一致。
要做到说到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好的。
3. 温和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温和耐心,用理智和爱心对待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轻易激动,而是要冷静地面对。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孩子的压力,也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
4. 加强沟通交流父母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被理解。
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港湾。
以上四点是针对父母言行问题的对策建议,希望对家长们能够有所启发,积极改正不当的言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探究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影响力教育文档探究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影响力-教育文档探究父母的言行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
由于我国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经验,忽略了父母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盲目追求教育效果,导致自己的言行和教育目的严重脱节,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
综上所述,父母应该正确认识自身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独立健康的人格。
1.不当言行清单1.1灌输消极的政治态度。
一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气连天。
有的父母甚至还把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顺口溜\说给孩子听;向孩子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人生观。
长期耳濡目染,孩子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志向,看问题偏激、情绪不稳定、自私自利、任性蛮横,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2享乐的生活方式。
有的家庭有相当的优越条件,生活富裕,但他们缺少一种艰苦朴素、奋发进取的精神,只满足于小市民的安乐生活,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经常沉湎于吃喝玩乐中。
这种环境可能给孩子带来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养尊处优,玩世不恭。
我们是爱我们的孩子还是在心里奖励自己?我们是爱我们的孩子还是在弥补我们的罪过?我们是爱我们的孩子还是为他们着想?我们爱我们的孩子还是我们自己的梦想?对孩子的爱,如何给予,给予多少,都应该详细讨论。
1.3不和睦的家庭关系。
家庭主要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不仅给家庭生活罩上了阴影,而且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
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感强、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差,并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有时候,父母就像孩子一样。
因为一件小事,我忍不住在孩子们面前吵架。
然后?你怎样才能从愤怒中解脱出来?怎么跟他和好?你跟孩子们说了什么?有了孩子,夫妻吵架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家庭教育中的语言暴力伤害研究摘要: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为此进行家庭教育期间应注意恰当方式方法的使用,若采用语言暴力,不但无法起到良好效果,还会对孩子形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对其未来成长和发展来讲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中语言暴力对幼儿的伤害进行研究,以此提出科学有效解决对策,促使幼儿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语言暴力;伤害前言:部分家长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进行家庭教育期间,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长期受到语言暴力的幼儿,会形成敏感、不自信、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家长传递正确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促使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过有效沟通及互动拉近亲子关系。
一、家庭教育中语言暴力对幼儿的伤害(一)对幼儿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国外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其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提到个体及系统、系统与系统间的内在关系。
家庭是幼儿自出生起就密切联系的微系统,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但大部分家长依旧采用传统打击式教育,并未意识到家庭语言暴力对幼儿发展形成的伤害,致使家庭语言暴力时常发生。
而长时间受到语言暴力,会使幼儿形成烦躁、自卑、少言寡语等负面情绪,更甚者其会将自身封闭起来,无法与外界交流。
(二)对幼儿健全生理机能发展形成影响国外一项关于幼儿时期受到语言暴力且并没有遭到身体伤害的十多名成年人进行研究,发现其脑部发育都有异常情况,且存在焦虑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国外熊本大学教授友田明美也曾表示:“若一个人从小受到语言暴力使得其长期遭受精神压力,情节严重将会导致其脑部停止发育”。
另外也有相应研究提出长时间受到家庭语言暴力的幼儿,发育时期会出现语言习得困难,影响其认知发展。
(三)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理论中提到,幼儿时期儿童极为喜欢观察和模仿对其拥有权威影响的人物,譬如父母及教师等,这部分人会成为其社会性发展学习对象。
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影响及策略研究
作者:梁雪芬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5期
摘要: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庭教育贯穿于孩子生长生活的整个过程。
父母作为孩子的表率和榜样,其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着重对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父母言行在家庭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的相关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言行;成长环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
由于我国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经验,忽略了父母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盲目追求教育效果,导致自己的言行和教育目的严重脱节,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
综上所述,父母应该正确认识自身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独立健康的人格。
一、父母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1.父母言行对婴幼儿认知世界的导向作用
婴幼儿阶段,即人0~6岁的阶段,属于人类成长的早期阶段。
从神经学上看,这一阶段是人发展最迅速、发展潜力最大的时期。
人对于世界的初步认知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任何一种生物在发展初期都会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正如人类和狼孩虽属于同一物种,但生长环境(人类社会、狼群)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千差万别。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曾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对影响人类成长的三大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因素在人类成长的婴幼儿时期影响程度最高,达到70%(亦有一种说法为80%)。
可见在这一时期家庭环境对婴幼儿成长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
这一时期,婴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父母是其主要模仿对象。
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婴幼儿学会了说话、走路等一系列基本生存技能,同时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意识形态开始形成。
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基础性的,也是完全由父母主导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并且将在孩子脑海中留下较为稳固的印象。
2.父母言行对青少年独立人格形成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经过婴幼儿时期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人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意识形态和基本的生存技能。
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人的独立的思维能力逐渐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上文提到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
家庭环境因素对其成长的影响程度为60%左右,依旧是三大环境之首。
说明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还是以家庭为主。
在这一时期,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向形成独立人格的时期过渡。
这一时期,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强,父母的言行是青少年判别是非善恶的第一标准,因此父母要做好表率,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亲喜爱抽烟酗酒,出于对父亲的崇拜,青春期的儿子觉得这是男子汉的行为,自己也开始学习抽烟喝酒。
而父母也没觉得有不妥的地方,就听之任之。
这无疑是一个错误的表率和示范,青少年抽烟酗酒不符合行为规范要求,也不利于其身体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很容易对家长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若不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孩子的逆反情绪,孩子就有可能就此偏离家庭教育的轨道,甚至误入歧途。
3.家庭教育对父母的反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孩子和父母一同学习、一同进步的过程。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是绝对的权威,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作为教育主体,其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为客体提供正确的教育。
作为教育客体的孩子,受多方因素影响在认知方面与父母存在一些差异,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不同于父母,其对父母的教育自然存在一些反馈。
父母若能及时读取这种反馈,思考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和待人处事方面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但能在教育孩子上取得进步,也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层次。
二、让父母言行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策略
1.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层次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施教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层次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结果的好坏。
许多父母受知识水平和精神层级的限制,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仍是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父母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层次的共同作用影响着其一言一行。
若父母温文尔雅、明辨是非,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会有相对正确的价值观;若父母语言粗俗、是非不分,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价值观方面恐怕也会有一定的扭曲。
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前,要着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层次,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家庭教育打好文化软基础。
2.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行
心理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主要的模仿对象。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时常做出错误的示范,那么孩子就会形成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模仿。
一些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容易忽视他们自身的不良习惯和嗜好,认为只要对孩子严加管教就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但孩子在父母的日复一日的“熏陶”下,也比较容易
沾染上这些坏的习惯。
因此,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正视和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气,从细微之处为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
父母言行不一也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和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行的形成。
笔者随机对某中学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7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父母的言行很难一致,欺骗孩子的时候更多一些。
比如,给孩子的许诺不兑现、教育孩子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真诚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父母的言行不一,只会导致孩子阳奉阴违。
3.适度关怀,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出现,父母长辈溺爱、骄纵孩子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有效进行,也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
溺爱的反面是孩子“情感饥饿”,父母对孩子缺乏关注,将孩子受托或交由长辈抚养、对孩子不管不顾等现象也并不少见,这又使得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必要环境。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不和谐也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
由此可见,父母的关怀、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父母,应对孩子投入适度的关心,营造融洽温馨的家庭环境,建立起父母和孩子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关注其成长动态。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教育他们,切忌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
父母言行是家庭教育过程中最生动的教材,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父母正确认识自身言行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层次,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正确的表率,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丽华.论家庭教育中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J].江苏社会科学,2012(5).
[2]朱水萍.过犹不及,能而不为:现代城市家庭教育问题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
编辑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