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势力及其福利损失测度:一个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601.81 KB
- 文档页数:11
论规制条件下垄断价格给消费者造成的福利损失2007年第1O期总第365期价格天地蚀瓠一?论规制条件下垄断价格给消费者造成的福利损失车圣保(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内容摘要:垄断行业一般是实行政府规制的行业,规则条件下垄断价格表现为规则价格.由于垄断厂商对成本信息的垄断,规制者和被规制者在成本信息方面极不对称,因而目前垄断行业普遍以成本加成方式制定的规制价格,成为垄断厂商攫取消费者剩余的手段.垄断者具有增加成本和虚报成本的冲动,迫使政府制定更高的规制价格,从而攫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和福利最大化.关键词:垄断行业规制价格成本信息垄断消费者剩余中图分类号:F7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5(2007)10—0011—03近年来,垄断行业成为公众和媒体高度关注的对象,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成为热门话题.人们称"垄断福利"为"福利腐败".垄断行业产品价格连年攀升,其涨幅远高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到2005年,我国CPI上涨了1.9%,而水,电,燃气的价格上涨了92.9%).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和"垄断福利"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使全社会的福利受到损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一,规制条件下的垄断价格垄断行业是指被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的行业(国家发改委价格司,2007).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把垄断划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垄断行业属于市场垄断的很少.基本上都属于自然垄断.也就是说由于经济学家和政府认定其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理论界的传统解释是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最新解释是成本的劣加性)因而由政府进行进入规制,即只允许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行政垄断的理论基础是政府规制理论(石淑华,2006).我国经过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后,实行由政府定价的行业已经很少了,从全国看,目前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2007),这些行业大多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和少数影响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的产业.这些行业或产业就是垄断行业.由于这些产业对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对这些行业一直保持国有制或国有控股.这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非常缓慢,它们的垄断地位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由国家政策,法规和公共权力而形成的垄断,因而被人们称为行政垄断.我国行政垄断行业一部分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另一部分是为了保证政府对这些行业的高度控制而实行国有资本垄断.实行行政垄断的行业包括铁路,电力,成品油,广播电视,邮政,电信,民航,港口,烟草,盐业,城市居民供水,供热,排污等等.无论是自然垄断还是行政垄断,垄断的形成都是源于政府规制.政府规制包括两个部分: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前者决定市场结构,是政府规制的核心内容;后者影响市场行为,是政府规制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说,除去市场垄断,垄断行业的形成是与政府规制密不可分的.在政府规制下.垄断作者简介:车圣保,江西财经大学讲师,产业经济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垄断行业价格监管.企业的垄断价格表现为规制价格.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垄断厂商依据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垄断产量.这个产量小于竞争均衡产量,由此导致供给不足.市场给予的价格高于竞争均衡价格,这种对应于垄断产量的市场价格就是垄断价格.现实中垄断价格是由政府依据垄断厂商的平均成本制定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规制价格.从世界范围看,垄断行业价格规制方式主要有两种:(1)成本加成或"公正报酬率"规制价格,政府在垄断厂商平均成本基础上加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制定出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价格,这种方法最早在美国采用;(2)价格上限制,这种方式最先出现在英国,其主要做法是以"公正报酬率"决定的价格水平为基础,考虑物价上涨和生产率提高因素,决定下一年价格水平.这两种价格规制方式的共同点是以垄断厂商的成本作为定价基础,而垄断厂商和价格规制者在成本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目前我国普遍采用成本加成方法制定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价格,由于垄断厂商对成本信息的垄断权,导致垄断者坐享高利润和高福利,不仅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而且还有成本上升(特别是工资成本) 以及虚报成本的冲动,消费者则只能面对不断上涨的价格和较差的质量而忍受福利损失.二,规制条件下垄断厂商攫取消费者剩余的行为(一)成本加成的规制价格远高于竞争均衡价格.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垄断行业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供给产品和服务,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一家企业控制市场供给的市场结构是完全垄断,而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控制某种商品的市场结构则是寡头垄断.由于实行价格规制,事实上是由政府出面结成的卡特尔.如前些年虽然国家对移动通信市场引入了竞争,但信息产业部严令禁止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展开价格战,必须严格执行信息产业部制定的通信价格.实行价格卡特尔的寡头市场等同于完全垄断,其需求曲线是该垄断者的需求曲线.从需求法则可知,市场需求曲线一般都是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率为负的一条曲线.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竞争均衡下的价格和产量可以使得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同时满足生I产者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从而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总和最大化,实现全社会帕累托最优.而完全垄断市场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的均衡产量,垄断价格则高于完全竞争的均衡价格,由此导致的全社会福利损失(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称为"重负损失".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就是生产者实际出售的价格与愿意生产的价格之差.垄断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而且还会改变完全竞争条件下两种剩余的再分配,即由于垄断价格高于竞争均衡价格,消费者要出比完全竞争条件下更高的价格购买产品和服务,使得消费者剩余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垄断厂商手中,垄断者得益,消费者受损.政府规制下的垄断价格,使垄断者不是按照MR=MC原则确定产量,再确定垄断价格,而是计算出产品的平均成本,再由政府确定一个合理报酬率进行定价.因为垄断行业多数具有自然垄断特性(自然垄断特性是成本劣加性,它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平均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由平均成本加成所形成的价格,远高于边际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的均衡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总的边际成本曲线也就是市场供给曲线),也就是说,规制价格要远高于竞争均衡价格.消费者向垄断者支付成本加成的垄断价格,使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这部分消费者剩余就成为垄断者的超额利润和垄断福利.(二)规制条件下垄断者增加和虚报成本,攫取更多消费者剩余的冲动与竞争性市场不同,垄断者非但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反而有增加,虚报成本的冲动.第一,垄断行业的产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特别是城市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是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变化率要小于价格的变化率,不管你是涨价还是跌价,个人消费量几乎不变,因而供给者自然就选择涨价,涨价之后需求量并不会减少多少,而生产者剩余大为增加,这些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就是从消费者那里攫取的剩余.第二,垄断者垄断了成本信息.由于垄断企业拥有成本,财务,经营状况以及管理效率等信息,可借助对成本等信息的垄断而共享垄断福利.消费者和管制机构却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收集到真实信息.第三,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一是对垄断行业监管企业的超额利润,因为提高价格的幅度通常要高立法主要采取委托行业立法的方式,导致法律法于成本提高的幅度."春运"期间公路,铁路票价大规更侧重于促进垄断行业发展,对保护消费者的幅度上浮就是典型的例子,有关方面辩护说价格合法权益考虑不够,一定程度存在部门和行业保上浮的目的是为了疏导客流,减轻"春运"运输压护倾向.二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种公共物品,力,显然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真正目存在"搭便车"现象,因而私人是不愿意投资的,只的就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这些超额利润是从能由政府提供,而政府作为规制者很容易被受规乘客的消费者剩余中攫取过来的. 制者"俘虏",或者规制者与被规制者合谋,因而消(三)两部收费制费者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某些垄断行业现今仍普遍存在侵害消费者权垄断者增加成本和虚报成本,最终转化为价益,攫取消费者剩余的价格行为,如城市燃气高昂格上涨的事实.证明了规制价格是规制条件下垄的初装费和燃气使用费,固定电话的月租费和电断价格的表现形式,规制是垄断者保持垄断地位,话计时费等等.两部收费制是以收支平衡条件下获得垄断利润,攫取消费者剩余的工具.垄断行业完全成本分摊为基础的个人成本法为依据的定价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CPI上升的幅度.而垄断策略.两部收费制的成本分摊式为: 行业的高工资和高福利,更是令人咂舌,其利润增Pi—Fo,n+a(Qi)=T+a(Qi)长速度也远高于其他行业.式中,F为固定成本,n为用户总数,T为基本收三,垄断者攫取消费者剩余的几种做法费,a为从量收费,Pi为二部制收费.(一)价格歧视政府对垄断行业实施两部收费制,初衷是考价格歧视通常按攫取消费者剩余的多少,差虑公用事业等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垄断行业投资别定价依据的不同而区别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巨大,从而固定成本巨大,通过两部收费制,既可别称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价格歧视.以补偿固定成本,收回固定资本投资,又可以实现第一级价格歧视是指销售者按市场需求曲线投资收益.在垄断厂商的运营过程中,随着缴费顾将每一个单位商品均卖给愿意出价最高的消费:客的增多,客户到了一定数量时,固定成本已经分者,第一级价格歧视攫取了所有购买者全部消费j摊完毕,也就是说,垄断者经过一定时期经营后,者剩余.已经收回了所有投资.在此之后,Fo/n=0,即垄断厂第二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将同一产品(或服:商的客户规模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平均成本曲线务)划分为不同消费量的"区段",并对不同区段索出现拐点,与边际成本曲线重合.而垄断厂商仍然取不同价格的行为.通常对最初的消费区段收取按照Pi=T+a(Qi)定价,基本收费T 就是对消费者剩高价,对其后的消费区段收取低价.:余的攫取.由于两部收费制攫取了巨大的消费者第三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把消费者分为有不;剩余,越来越遭到社会的抨击和消费者的愤慨现同需求曲线的两个或更多组,并将同一商品按不:在中国联通取消了两部收费制,而中国移动则对同价格向不同组的消费者销售.例如电力公司对部分顾客取消了两部收费制.工业用电收费更低,对居民户用电收费更高,因为工业用电的需求价格弹性更大.垄断厂商对价格参考文献:敏感的顾客制定更低的价格,对价格反应不敏感[1]石淑华.行政垄断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的顾客制定更高的价格,以攫取不同特点的消费文献出版社,2006?者剩余.实现利润最大化[2]王俊豪-现代产业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毒一~.……~~3]王秋石_微观经济学原理[M]京:经济管理出版社,某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时间安排上的高峰;,,m.'一一…………'期和非高峰期,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的限制,高峰期[4]王万山.自然垄断行业定价优化问题研究【J】.价值工问的边际成本会提高,因此价格也相应提高.高峰程,2002,(6).负荷定价将高峰期顾客的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
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福利”研究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福利”研究摘要:自然垄断行业是指由于某种特定条件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导致市场上只有单一或几个企业具有垄断地位的行业。
这些企业往往能够通过实行垄断价格和限制竞争来保持盈利。
然而,垄断者的利益与消费者的福利有所冲突。
本文将探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垄断福利”现象。
首先,我们将回顾自然垄断的理论和经济学分析。
其次,我们将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垄断福利”现象进行研究,包括对消费者福利和垄断者利润的影响分析。
最后,我们将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政策建议,以平衡垄断者的盈利和消费者的福利。
关键词:自然垄断;垄断福利;消费者福利;垄断者利润;政策建议。
一、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指企业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呈现出递减的情况,这样就导致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提供所需产品或服务。
这些企业往往具有市场上唯一的供应商地位,这种垄断地位往往是由市场上的自然经济规律和供需关系而导致的。
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新进入者面临的成本和技术难度较高,因此很难进入市场。
不利于新进入者的投资和进入可能会削弱竞争程度,进而导致市场垄断化。
这样,垄断者往往能够通过实行垄断价格和限制竞争来保持盈利。
二、自然垄断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垄断价格往往高于竞争价格,因为这些企业存在高的固定成本和较低的边际成本。
而竞争价格则等于边际成本。
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自然垄断行业中垄断者将通过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获得通常高额的垄断利润。
此外,自然垄断行业可能会存在协议定价和垄断定价的两种定价策略。
协议定价是指垄断者将价格定作一固定值,并不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垄断定价则是指垄断者将价格定作较高的价格,并对市场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三、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垄断福利”虽然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着垄断现象,但是垄断者的获益并不意味着消费者的福利不存在。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和技术投入,因此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下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
垄断市场的利弊分析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市场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指的是在特定行业中,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控制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从而对市场价格、产量、竞争方式等关键因素产生决定性影响。
这种市场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消费者福利、企业行为等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垄断市场的利弊进行分析。
垄断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市场:当市场中的大部分份额被少数几家企业控制时,这些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来稳定市场,避免价格波动过大,从而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
2、规模经济:垄断市场中的大型企业通常具有更强的规模经济效应,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提高市场效率。
3、技术创新: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往往更有优势,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然而,垄断市场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弊端:1、消费者福利受损:由于垄断市场中的企业具有定价权,可能导致价格高于竞争市场中的价格,从而损害消费者福利。
由于缺乏竞争者,这些企业可能缺乏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动力,进一步损害消费者利益。
2、创新抑制:如果大型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可能通过控制市场、打压竞争对手等方式,抑制创新和竞争。
这种状况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可能阻碍技术进步。
3、资源浪费:在某些情况下,垄断市场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例如,当一家企业控制了大量市场份额时,可能会将资源过度投入到维护现有地位上,而忽视了新的商业机会和创新。
4、市场失灵:由于缺乏竞争,垄断市场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
5、腐败和寻租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垄断企业可能利用其市场地位进行腐败行为或者寻租行为,例如通过游说政府官员、收买政策制定者等方式来维持其市场地位和利润。
6、就业机会减少:由于缺乏竞争和创新,垄断市场可能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由于缺乏竞争对手,垄断企业可能不会像竞争市场中那样积极地进行生产和扩张,从而减少了就业机会。
自然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国内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自然垄断存在缺陷,在任何企业中,垄断会哺育低效率。
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自然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研究成果,为后期社会福利损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自然垄断;社会福利:损失一、前言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及其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正是从这一时期成立了各种专门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垄断行业施以必要的政府管制,以达到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而今年来,垄断行业成为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的对象,越来越多的学者来研究自然垄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学者对自然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的研究情况。
二、国内对3t:会福利损失的研究情况在定性分析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然垄断产品的价格方面来分析研究的。
林木西,和军在《自然垄断产品价格规制的福利效应分析中》,分别从投资回报率规制与激励性规制分折其产生的不同福利效应分析,其主要表现为由垄断企业侵占消费者剩余,并导致内部低效率。
蓝叶谨在他的文章中认为要健全价格干预机制i选择科学的干预手段和时机,加强政府价格干预,减少不合理“生产者剩余”,增进社会总福利。
何娟、李映东从价格歧视方面来分析了自然垄断下的社会福利损失,在理论上说明了如果与垄断性统一定价相比,垄断下的三级价格歧视会使社会福利净损失减少。
在定量研究上,我国这一领域最早是胡鞍钢、刘志彪和姜付秀对我国行政性垄断所导致的福利成本进行过定量研究。
过勇、胡鞍钢曾利用寻租理论计算1990年代后半期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民航业、医疗机构这五个行业的租金估算,其所测算的“各类税收流失”、“国有经济投资和财政支出流失”、“非法经济”“黑色收入”和“垄断行业租金”四大类型,其形成均主要源于垄断,因而也可以近似地作为因垄断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其估算的结果是这五个行业的租金占gdp的比例为1.7%~2.7%。
垄断势力及其福利损失测度:一个综述胡德宝;陈甬军【摘要】垄断伴随着市场势力,将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势力的福利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垄断势力最早由经济学家勒纳于1934年提出,1954年哈伯格沿着勒纳的研究思路,对美国垄断势力造成的福利损失进行了测度。
其后很多经济学家对其研究结论展开争论,出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
通过梳理垄断的福利损失测度的相关模型,如马歇尔剩余与希克斯剩余、塔洛克-波斯纳方法、莱宾斯坦-科马诺方法、迪克西特-斯特恩方法等,总结了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表明这一研究对于在我国执行反垄断政策时把握反垄断的力度很有指导意义。
%Monopoly and the induced market power will cause social welfare losses ,and the study on effect on monopoly power is an importantpart .Market power was proposed by Lerner in 1934 as a pioneeringpaper ,and Harberger estimated the welfare loss of monopoly in America following the track of Lerner . His research conclusion raised arguments , and many economists had lots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apers on this subject .This paper sorts out related models that measure welfare loss caused by monopoly , such as Marshall surplus VS Hicks surplus , Tullock-Posner Approach , Leibenstein-Comanor Approach and Dixit-Stern Approach . Based on these , we summarize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cometo the conclusion w hich reveals that the study is significant in implementing the antitrust policy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1页(P41-51)【关键词】垄断势力;福利损失;需求弹性;测度【作者】胡德宝;陈甬军【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过度垄断将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基本上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
行政垄断行业对全国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度的直接测度林峰1,2(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为了测算行政垄断行业对全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度,文章将全部97个行业按照经济属性分为4个行业组,采用经去胀处理后的年均劳动报酬数据,首先将极值法和离差法结合起来进行直接测算,然后运用泰尔指数法进行测度并予以对比验证。
结果表明,中国各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迹象,泰尔指数表明这主要是由行业组内的差距不断扩大所致,行业组间的贡献度较小;行政垄断行业组对总差距的贡献度在17.79%~18.92%之间,明显偏高。
关键词: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度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3)01-0035-06The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dustries to the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GapLIN Feng 1,2(1.Economics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2.Economics School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014,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dustries to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e paper divides all 97industries into 4industry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economic property ,makes use of the average annual labor reward data after eliminating annual inflation ,and combines extremism method and deviation method to measure directly and then apply the Theil index method as comparison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arge income gap between various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there are signs of expansion year after year .Theil index shows that it is mainly the result of the gap of intra-group and less of among-group .The con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dustry group to the total gap is between 17.79%-18.92%which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proper criterion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dustry ;the gap of income distribution ;contribution一、引言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中,前后两位领导人在报告和讲话中都凸显了对“人民”的利益和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人民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更是前呼后应。
市场势力的获取与潜在福利损失——以我国制造业为例张柏杨,魏强摘要:本文利用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首先估计了我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的市场势力溢价水平”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7年之间,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市场势力溢价水平大致为24.6%,同时,几乎全部的制造业行业都存在显著的市场势力,但不同行业的市场势力水平差异较大。
其次,根据结构主义和效率主义的相关理论,本文分别将表示市场结构和瞬效率的解释变量直接嵌ASJ市场势力的估计模型之中,以分别检验我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和成本效率对市场势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对我国制造业市场势力具有显著影响,而成本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02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市场势力主要取决于垄断的市场结构而非效率的提高。
再次,行政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有着更强的市场势力。
另外,2002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市场势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最后,本文估计了我国制造业因市场势力造成的潜在福利损失的范围,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潜在福利损失大致为4.36万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59%。
关键词:市场势力;市场结构;成本效率;福利损失一、问题的提出自Demsetz提出市场势力的效率学说以来,市场势力与市场结构、效率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产业组织领域中长期争论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方面,结构主义认为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性可以为企业运用市场势力的行为提供证据,故市场势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集中、结构性壁垒等市场特征;另一方面,效率主义则认为企业的高利润主要源于高效率而非高集中度,同时,高集中度也是企业追求高效率的结果。
因此,结构主义和效率主义关于市场势力的理论分歧在于,高利润要么源于高集中度导致的垄断价格,要么源于企业追求高效率而导致的低成本,而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也一直存在。
尽管理论存在争议,但研究市场势力问题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反垄断与促进竞争。
中国工业垄断行业福利损失的估计及其影响因素张柏杨;魏强【摘要】垄断导致的福利损失,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哈伯格三角形的部分,还应包括市场中因存在低生产效率的企业而导致的效率损失.本文对中国工业垄断行业福利损失进行估计后发现:2003-2009年,中国40个工业垄断行业的福利损失合计占当年GDP的比值年均为1.89%,最低为2003年的1.63%,最高为2007年的2.09%,且这一比值在2003-2009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市场集中度、市场自由化与固定资本密度是影响垄断福利损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现实经济中,一味地强调竞争并不能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适当地提高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进一步加强工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市场化改革是减少垄断福利损失的有效途径.【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5(036)005【总页数】8页(P99-106)【关键词】HHI;垄断福利损失;工业垄断行业【作者】张柏杨;魏强【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市,611130;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2.4垄断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阻碍市场竞争、扭曲资源配置及其造成的社会净福利损失,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专门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垄断行业施加必要的政府管制,以达到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减少社会福利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垄断问题也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主要来自于对消费者剩余的剥削,一方面,中国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演变为这些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并导致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财富从消费者剩余向垄断企业转移,全社会的福利也必然受到损失。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垄断问题的研究成果已比较丰富,但对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仍缺乏系统的分析。
国内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范围都集中在中国少数几个行政性垄断行业,研究范围较窄,且研究方法大多基于哈伯格(Harberger)的研究框架。
垄断竞争市场的社会福利损失作者:王雯祺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12期摘要:传统微观经济学将市场划分为四大基本模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但在现实市场中,完全竞争行业几乎不存在,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行业数量极少,大部分行业都属于垄断竞争市场模型,例如日用品行业,家电行业,食品行业,药品行业等。
垄断竞争市场中既存在垄断行为又存在竞争行为致使这种市场下的厂商既存在价格竞争又存在非价格竞争,本文旨在基于分析垄断竞争市场中激烈的非价格竞争行为导致的成本上升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关键词:垄断竞争;社会福利;非价格竞争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
对于垄断竞争模型有以下四条假设:(1)有差别的产品是由大量企业生产出来的,同一类别内每一企业的产品都是其他企业的替代者。
(2)同一产品类别内的企业不考虑其他企业策略对自己的影响。
(3)同一行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
(4)在长期内,新的企业容易进入这种行业。
由于垄断竞争行业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所以厂商间既存在价格竞争又存在非价格竞争。
就价格竞争而言,它虽然能使一部分厂商获得好处,但从长期看,价格竞争会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最终使厂商的利润消失。
因此,非价格竞争便成为垄断竞争厂商普遍采取的一种竞争方式。
各种非价格竞争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产品变异,即使产品特征多样化;另一类是通过强化宣传等推销手段增加销售。
事实上,近年来实际的垄断竞争市场的非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营销方面的竞争。
各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在产品的包装,宣传上投入越来越多的成本却忽视产品本身质量,性能等因素,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2008-2015年,我国电视媒体广告营业额由501.50亿元增长到1146.69亿元,厂商成本中广告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
非价格竞争固然可以使单个企业的销售额增加,但由于市场需求是一个整体,其增长是有限的,由于广告成本大幅增加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