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代谢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18
《内科学——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习题及答案一、A1型题:1、关于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的论述,哪项正确AA、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B、主要与遗传、免疫因素有关C、遗传易感性是主要发病因素D、自身免疫反应起主要作用E、环境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2、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CA、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B、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D、胰岛B细胞遗传性缺陷E、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3、1型糖尿病有两种亚型AA、免疫介导、特发性B、IGT(葡萄糖耐量减低)、IFG(空腹血糖过高)C、MODY(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D、MODY1(20号染色体,HNF-4α)、MODY2(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E、MODY3(12号染色体,HNF-1α)、线粒体DNA(线粒体tRNALeu (UUR)基因突变糖尿病)4、MODY是指DA、空腹血糖过高B、葡萄糖耐量减低C、妊娠期糖尿病D、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E、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5、IFG是指AA、空腹血糖过高B、葡萄糖耐量减低C、妊娠期糖尿病D、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E、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6、IGT是指BA、空腹血糖过高B、葡萄糖耐量减低C、妊娠期糖尿病D、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E、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7、GDM是指CA、空腹血糖过高B、葡萄糖耐量减低C、妊娠期糖尿病D、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E、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8、病因学将糖尿病分成四大类型AA、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GDMB、自身免疫,特发性,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C、正常葡萄糖耐量,IGT,IFG,糖尿病D、正常血糖,IGT,IFG,高血糖E、1型,2型,IGT,IFG9、糖尿病自然进程中的临床分期为EA、2型←→1型B、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C、IGT←→IFG←→糖尿病D、正常血糖←→IGT/IFG←→高血糖E、正常葡萄糖耐量←→IGT/IFG糖尿病10、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DA、超常反应B、超常敏感C、生理效应增高D、生理效应降低E、需要量减少11、胰岛素分泌缺陷,表现为胰岛素的EA、需要量增加B、早期时相增高,第二时相缺如或减弱C、生理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D、早期时相和第二时相缺如或减弱E、早期时相缺如或减弱,第二时相高峰延迟12、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CA、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B、高胰岛素血症、IGT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D、胰岛素抵抗、IGTE、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增高13、糖尿病代谢紊乱,主要由于下列哪项引起EA、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B、胰岛素受体数目、亲和力降低C、IGTD、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E、胰岛素生物活性或效应绝对或相对不足14、关于2型糖尿病的论述,哪项不正确EA、可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B、可表现为餐后反应性低血糖C、餐后2 h血糖≥11.1 mmol/LD、尿糖检查可出现(-)E、餐后血糖增高的同时空腹血糖(FBG)也增高1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是BA、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肌病变B、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基底膜增厚C、结节性病变、弥漫性病变、渗出性病变D、单纯性病变、增殖性病变E、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16、微量白蛋白尿期是指尿白蛋白排泄率在多少μg/min (多少mg/24 h) EA、20~300(30~600)B、30~200(60~300)C、>200(>300)D、>300(>30)E、20~200(30~300)17、病程>10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D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B、非酮症高渗性昏迷(HNKDC)C、脑血管意外D、糖尿病肾病、肾衰竭E、心血管事件18、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是CA、脑卒中B、白内障C、视网膜病变D、青光眼E、虹膜睫状体病变19、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最常见的部位是AA、周围神经B、颅神经C、植物神经D、中枢神经E、脊髓20、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AA、血葡萄糖测定B、血浆胰岛素测定C、免疫学指标D、尿糖测定E、糖化血红蛋白测定(GHb)21、糖尿病诊断标准是:症状+静脉血浆葡萄糖值AA、随机≥11.1 mmol/L或空腹≥7.0 mmol/L或OGTT中2 h≥11.1 mmol/LB、随机≥7.8 mmol/L或空腹≥7.0 mmol/LC、随机≥11.1 mmol/L或空腹≥7.8 mmol/LD、随机≥6.1 mmol/L或空腹≥7.0 mmol/LE、随机≥6.1 mmol/L或空腹≥7.8 mmol/L22、OGTT中2 h血浆葡萄糖正常值,目前采用的标准为<多少mmol/L DA、6.0B、6.1C、7.0D、7.8E、11.123、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正常值,目前采用的标准为多少mmol/L AA、<6.0B、≤6.1C、<7.0D、<7.8E、<11.124、IGT的2 h血浆葡萄糖值为多少mmol/L EA、≥6.1~<7.0B、≥6.1~<7.8C、≥6.1~<11.1D、7.0~<11.1E、≥7.8~<11.125、IFG的静脉血浆葡萄糖值为多少mmol/L AA、≥6.0~<7.0B、≥6.1~<7.0C、≥6.1~<7.8D、6.1~<11.1E、≥7.0~<11.126、糖尿病“理想”控制的目标血浆葡萄糖值(mmol/L)为:空腹;非空腹BA、4.0~8.0;7.0~10.0B、4.4~6.1;4.4~8.0C、4.4~6.2;6.2~8.0D、6.0~7.0;8.0~10.0E、6.0~8.0;8.0~10.027、GHb测定的临床意义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近多长时间内血糖总的水平BA、2~3周B、4~12周C、16周D、5个月E、半年28、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是反映DM患者近多长时间内血糖总的水平AA、2~3周B、4~12周C、16周D、3个月E、半年29、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包括EA、胰岛细胞移植B、口服降糖药物治疗C、胰岛素治疗D、胰腺移植E、饮食治疗、合适的体育锻炼30、糖尿病饮食治疗中三大营养素含量占饮食总热量百分比,分别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CA、30%~40%;50%;<20%B、40%~50%;50%;10%C、50%~60%、<15%、30%D、20%~30%;60%、20%E、<15%;60%;30%3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不适宜下列哪项DA、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不敏感B、2型糖尿病患者已用胰岛素<30 U/dC、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抗药D、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E、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治疗未达控制目标32、Somogyi现象是指CA、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B、清晨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C、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D、黎明现象E、胰岛素抗药性33、低血糖症发作时,血糖<多少mmol/L BA、2.0B、2.8C、3.0D、4.0E、6.034、低血糖症时,可出现BA、周围血管征B、W hipple三联征C、Pemberton征D、Stellwag征、Mobius征E、Chvostek征、Trousseau征35、高胆固醇血症重者,选用哪类调节血脂药CA、胆酸螯合树脂类B、烟酸类C、HMG-CoA还原酶抑制剂D、氯贝丁酯类E、亚油酸及其复方制剂36、关于肥胖症的论述,哪项不正确BA、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B、肥胖症无危害性C、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D、实际体重>标准体重20%为肥胖E、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37、体重指数(BMI)的计算为:BMI= AA、体重(kg)/身高(m)2B、体重(kg)2/身高(m)C、体重(kg)2/身高(m)2D、身高(m)/体重(kg)2E、身高(m)2/体重(kg)38、理想体重的计算为:理想体重(kg)=身高(cm)- BA、100B、105C、110D、115E、12039、痛风发作时,导致过饱和的血尿酸浓度一般>416.2,其单位是CA、pmol/LB、nmol/LC、μmol/LD、mmol/LE、mol/L40、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特征是DA、骨质边缘反应B、多发性骨折、畸形C、痛风石沉积D、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E、骨膜下皮质吸收、颅骨斑点状脱钙二、B1型题:(41~42题共用备选答案)A、血葡萄糖测定B、OGTTC、GHbA1测定D、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E、ICA、IAA、GAD65等自身抗体测定41、有助于1、2型糖尿病区分的是E42、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A(43~46题共用备选答案)A、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B、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D、胰岛素类似物E、增加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无氧糖酵解,减少肝糖输出43、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A44、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E4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C46、噻唑烷二酮的作用机制B(47~50题共用备选答案)A、血糖<2.8 mmol/L,尿糖(-)或(+),尿酮(-)B、血糖>33.3 mmol/L,尿糖(+++),尿酮(-)或(+)C、血糖16.7~33.3 mmol/L,尿糖(++++),尿酮(+~+++)D、血糖正常或↑,尿糖(-)或(+),尿酮(-)或(+)E、血糖10.0 mmol/L,尿糖(-)或(+),尿酮(-)47、DKA C48、HNKDC B49、乳酸性酸中毒D50低血糖昏迷A(51~52题共用备选答案)A、增加胰岛素用量B、减少胰岛素用量C、停用胰岛素D、改用磺脲类降糖药E、改用双胍类降糖药51、Somogyi现象的处理B52、胰岛素抗药性的处理A(53~54题共用备选答案)A、静注50%葡萄糖液B、静注糖皮质激素C、输液D、即刻补充THE、即刻给予PTU53、抢救DKA首要的、极其关键的措施是C54、抢救低血糖昏迷的主要措施是A(55~56题共用备选答案)A、高钙血症B、高PRL血症C、高血糖症D、高胰岛素血症E、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55、血浆净化疗法适用于E56、透析疗法可用于A(57~61题共用备选答案)A、磺脲类降糖药B、双胍类降糖药C、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E、胰岛素57、1型糖尿病选用E58、2型糖尿病合并肾衰竭选用E59、2型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选用E60、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选用E61、2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选用E三、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62、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在无酮症酸中毒也无拮抗胰岛素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胰岛素需要量>100~200U/d、考虑该患者的表现为AA、胰岛素抗药性B、胰岛素过敏C、胰岛素失效D、胰岛素抵抗E、Somogyi现象63、男性,52岁,糖尿病患者,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常有清晨空腹高血糖,但夜间多次血糖测定血糖偏低。
7-羟基香豆素经二相代谢后产物翻译:7-羟基香豆素经过二相代谢后产生多种代谢产物。
本文将以简体中文写,确保条理清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7-羟基香豆素的基本特性。
7-羟基香豆素,也称为7-羟基-4-甲氧基香豆素,是一种天然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小米草、柚木等。
它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在二相代谢中,7-羟基香豆素首先会经过肝脏的代谢。
在肝脏中,7-羟基香豆素会被多种酶作用,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酶。
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在人体中有多种成员,每个成员对7-羟基香豆素的代谢有不同的作用。
其中,CYP1A1和CYP1A2是两个重要的酶。
CYP1A1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它能将7-羟基香豆素代谢为7-羟基香豆素-4'-甲醚。
这是7-羟基香豆素的一个主要代谢产物。
而CYP1A2主要在肠道和肾上腺中表达,它能将7-羟基香豆素代谢为7-羟基香豆素-3'-甲醚和7-羟基香豆素-4'-甲醚的二甲基醚体。
这两种醚体也是7-羟基香豆素的重要代谢产物。
除了细胞色素P450酶,其他酶也参与了7-羟基香豆素的代谢。
例如,醛固酮和酮糖酶可以将7-羟基香豆素代谢为7-羟基香豆醇,进一步代谢为7-羟基香豆酸。
此外,甲基转移酶可以将7-羟基香豆素代谢为7-羟基香豆素-O-甲基化体。
在肝脏中,7-羟基香豆素的代谢产物还会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
这些代谢产物进入肠道后,受到肠道菌群的进一步代谢。
肠道菌群中的β-葡萄糖苷酶可以将7-羟基香豆素糖苷水解为7-羟基香豆素。
此外,潜在的亚硝酰酸盐产生菌可以将7-羟基香豆素代谢为7-羟基香豆醛,这是一个具有潜在亚硝酸盐生成能力的代谢产物。
总结起来,在7-羟基香豆素的二相代谢中,主要产生了7-羟基香豆素-4'-甲醚、7-羟基香豆素-3'-甲醚、7-羟基香豆素-O-甲基化体、7-羟基香豆醇、7-羟基香豆酸等多种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的形成提供了7-羟基香豆素多样化生物活性的基础,并且可能对其生物效应产生影响。
人体各器官代谢时间表7:00~9:00小肠活跃时期应吃早餐,这是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
疗病者最好是在7点进餐;养生者最好是在7点半前吃早餐;不吃早餐者应改变饮食习惯;为保护肝脏,此时最好不要饮酒。
10:00~12:00心脏运作的黄金时段心脏开始加大马力投入工作,人的精力被积极调动起来,人体精神活动最强,身体的痛感降低,此时几乎感觉不到紧张的工作压力。
如果谁在此时喝茶聊天,那他将虚度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
12:00~13:00全身器官总动员12点基本上是上午工作的最后冲刺阶段,此时在人体生物钟的作用下全身器官进入总动员,这个时候最好不要马上吃午餐,最好将用餐时间推迟到下午1点左右。
13:00~14:00人体的第二个低潮阶段血压及荷尔蒙分泌降低,身体逐渐产生倦怠感,精力消退,血液中溶入一些糖原,反应迟缓。
我们感觉有些疲劳,最好适当休息一下。
14:00~16:00感觉器官很敏锐人体在生物钟的控制下开始逐渐恢复工作能力,人体重新步入正轨,下午3点人体感觉器官尤其敏感,特别是嗅觉和味觉。
下午4点血液中的糖分含量达到最高。
17:00~18:00运动的最佳时段人体疼痛感觉减弱,神经的活动能力降低,想多运动的渴望上升,此时最好离开工作岗位,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使精神重新振作起来。
运动员此时应加倍努力训练。
18:00~20:00情绪极不稳定晚上7点左右是一天中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刻,此时人的心理稳定性降到最低点,很容易激动,常会因一点小事而争吵。
吃完了晚餐到晚上8点,身体反应又得以恢复。
20:00~21:00反应很敏捷晚上8点是人体体重最重、反应最敏捷的时间,司机此时处于最佳状态,几乎不会出事故。
晚上9点时人的记忆力会特别好,是学习的好时间。
21:00~23:00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血液中充满白血球,白血球的数量增加一倍,体温开始下降。
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23:00~1:00肝排毒时间除肝脏外,大部分人体器官运作缓慢。
7-乙氧基香豆素的代谢产物乙氧基香豆素(7-Ethoxycoumarin)是一种常用的荧光探针,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
它的代谢产物是指在生物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形成的化合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乙氧基香豆素的代谢产物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乙氧基香豆素在生物体内主要通过两种代谢途径进行代谢,分别是肝脏微粒体酶系统和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这两种代谢途径可以将乙氧基香豆素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其中最主要的代谢产物是7-羟基乙氧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和7-羟基乙酸乙酯(7-Hydroxyethylacetate)。
7-羟基乙氧基香豆素是乙氧基香豆素在肝脏微粒体酶系统中的主要代谢产物。
它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质,可以被荧光光谱仪检测到。
研究表明,7-羟基乙氧基香豆素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酶反应,参与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的调节。
此外,7-羟基乙氧基香豆素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另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是7-羟基乙酸乙酯,它是乙氧基香豆素在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中的主要代谢产物。
7-羟基乙酸乙酯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以通过与细胞内的酶反应,参与多种生物代谢过程。
研究表明,7-羟基乙酸乙酯在体内主要通过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反应,转化为7-羟基乙酸葡萄糖酯(7-Hydroxyethylglucuronide)。
7-羟基乙酸葡萄糖酯是一种水溶性化合物,可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代谢产物外,乙氧基香豆素还可以生成其他一些次要代谢产物,如7-甲氧基乙氧基香豆素、7-羟基乙酸、7-甲氧基乙酸等。
这些次要代谢产物的生成量较少,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起来,乙氧基香豆素的代谢产物主要有7-羟基乙氧基香豆素和7-羟基乙酸乙酯。
这些代谢产物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其他生物代谢过程。
对于了解乙氧基香豆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学习要求1 了解机体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2 了解能量代谢及其测定原理;熟悉食物的卡价、氧热价和呼吸商;了解临床应用的简化测算方法;了解能量代谢的衡量标准,熟悉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熟悉基础代谢率。
3 熟悉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4 熟悉产热、散热过程及它们的调节反应。
5 掌握体温恒定调节过程。
各型试题一、填空题1 人体惟一能利用的能量是食物中所蕴藏的能,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中,、和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2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与所做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3 能量代谢的直接测热法是将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散发出来的搜集起来并加以测量的方法。
4 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反应物的量和产物的量之间的关系,计算一定时间内整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
5 长期病理性饥饿情况下,能量主要来自机体本身的,故接近于0.80。
6 体内氧化分解的蛋白质可由量乘以得到。
7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的状态下,不受、、和等因素的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8 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与一个身体瘦小的人进行比较,每小时每的产热量差别较大,但每小时每的产热量比较接近。
9 烦恼、恐惧或强列情绪激动等精神紧张状态下,机体的产热量,但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代谢率。
10 体温是指机体的温度,临床上常用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11 正常机体中影响产热的主要因素是。
12 基础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和。
13 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皮肤,通过增减皮肤来改变皮肤温度,从而使散热量符合当时条件下体热平衡的要求。
14 分布到皮肤的血管形成动脉网和丰富的静脉丛,并且有大量的,因此皮肤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
15 汗液中的NaCl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渗性脱水。
16 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主要原因是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
17 人体小汗腺的支配神经属神经,其节后纤维为能纤维。
18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其中心(主要)部位是。
19 若血液温度升高到体温调定点水平以上,则机体的皮肤血管,汗腺分泌。
20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调定点导致发热。
21 能量代谢是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能量、、和的过程。
22 机体所需的能量均来源于体内、和的分解氧化,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能量70%由分解提供,其余由提供。
23 体内产生的能量,其总量的50%以上转化为,其余部分则以自由能的形式贮存于,体内既能贮能又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24 机体利用能量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除肌肉所做的外功外,绝大多数都最终转换成。
25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时间内与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26 1g食物氧化分解所释放的热能称为。
27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能称为该物质的。
28 人体所消耗的能量等于它转变成的和之和。
29 蛋白质类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比脂肪和糖类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30 机体能量代谢率最低的状态是在状态时。
31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和,其中影响作用最显著的因素是。
32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
33 基础代谢率男性女性,老年人的代谢率。
34 一般来说,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升高%左右。
35 环境温度为时,机体的能量代谢最稳定。
36 测定基础代谢率时,应在饭后h以上进行,室温应保持在℃之间。
37 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经常保持恒定,是由于在体温调节机制控制下和两个生理过程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38 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的散热方式有、、和。
39 人体内各内脏器官的温度不同,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体内传递热能的重要途径是。
40 对流散热是将体热传导给与皮肤接触的的一种散热方式,风速大时。
41 从渗透压来看,汗液是一种液体,大量出汗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
42 在高温环境中,支配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紧张性,使皮肤血管,血流量,皮肤温度,散热量。
43 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有和两种。
冬天取暖、夏天扇扇均属于。
44 发汗的基本中枢在。
45 温度感受器可分为感受器和感受器两类。
温度敏感神经元分为神经元和神经元两种。
46 下丘脑的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二、选择题A型题1 机体70%的能量来自:A 糖的氧化B 脂肪的氧化C 蛋白质的氧化D 核酸的分解E 脂蛋白的分解2 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A 磷酸肌酸B 三磷酸腺苷(ATP)C 葡萄糖D 环 磷酸腺苷E 脂肪酸3 临床上用简便方法测能量代谢时,必须测定的数据是:A 食物的卡价B 食物的氧热价C 呼吸商D 单位时间内耗O2量E 体重4 体内能源的主要贮存形式是:A 肝糖原B 肌糖原C 脂肪D 蛋白质E 葡萄糖5 机体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作外功,当体重不变时,其消耗的能量最终都转变为:A 热能B ATPC 脂肪D 电能E 糖原6 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是:A 体表面积B 体重C 身高D 性别E 年龄7 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A 进食B 肌肉活动C 环境温度D 精神活动E 性别8 机体安静时,能量代谢最稳定的环境温度是:A 0~5℃B 5~10℃C 15~20℃D 20~30℃E 30~35℃9 进食后,使机体产生额外热能最多的是:A 糖B 脂肪C 蛋白质D 混合食物E 维生素10 能量代谢率的表示单位是:A kJ/(kg²h)B kJ/(cm²h)C kJ/(m2²h)D kJ/kgE kJ/h11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变化百分率应为:A ±25%B ±20%C ±15%D ±30%E ±5%12 人体基础代谢率:A 与体重成正比B 与体表面积成正比C 与身高成正比D 与身高³体重成正比E 与体重³体表面积成正比13 基础代谢率常用于诊断的疾病是A 垂体功能低下B 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低下C 肾上腺皮肤功能亢进D 糖尿病E 肥胖病14 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错误..的是:A 清醒B 静卧C 餐后6hD 室温25℃E 肌肉放松15 体温是指:A 体表的平均温度B 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C 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D 胸腔内的平均温度E 腹腔内的平均温度16 体温的昼夜间波动不超过:A 0.1℃B 0.3℃C 0.5℃D 0.8℃E 1℃17 善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女性基础体温低于男性B 老年人体温略低C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D 运动时体温升高E 体温呈昼夜周期性波动18 关于正常人的体温,正确的是:A 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B 腋窝温>口腔温>直肠温C 直肠温>腋窝温>口腔温D 口腔温>直肠温>腋窝温E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19 在一昼夜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A 清晨2~6时B 晚上0点以前C 中午12时左右D 下午2~6时E 上午8~12时20劳动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 肺B 心脏C 肝脏D 肾脏E 骨骼肌21 安静时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A 内脏B 脑C 心脏D 骨骼肌E 皮肤22 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A 肺B 肾C 消化道D 汗腺E 皮肤23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时,机体散热的方式是:A 辐射B 传导C 对流D 辐射和对流E 蒸发24 给高热病人乙醇擦浴是为了增加:A 辐射散热B 对流散热C 传导散热D 辐射散热和传导散热E 蒸发散热25 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是为了增加:A 辐射散热B 传导散热C 对流散热D 蒸发散热E 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26 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A 辐射与蒸发B 传导和对流C 不感蒸发D 蒸发和对流E 辐射、传导和对流27 关于汗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高渗液体B 固体成分主要是NaClC 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增加D 大量出汗可出现高渗性脱水E 分泌汗液是机体的排泄途径之一28 人在寒冷环境中,产热主要通过:A 皮肤血管收缩B 心跳加快C 寒战D 进食增加E 胰岛素分泌增加29 对于蒸发的叙述,错误..的是:A 蒸发分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B 水分从体表气化时吸收体热C 环境湿度越高,蒸发散热效率越高D 精神性出汗不具有散热的意义E 是外界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惟一的散热方式30 对行为性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人体温调节的最主要方式B 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的C 低等动物也存在D 人在寒冷时增加衣着是行为性体温调节的表现E 动物越高等内容越丰富31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A 下丘脑B 中脑C 脑桥D 延髓E 脊髓32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乙酰胆碱D 5-羟色胺E 多巴胺33 下列使呼吸商增大的因素中,错误的是A 糖转化为脂肪B 糖酵解增多C 肺过度通气D 酸中毒E 碱中毒34 人体温热性发汗最强的是:A 大汗腺B 四肢小汗腺C 额部小汗腺D 足部小汗腺E 躯干部小汗腺35 体温的昼夜变化主要是由于:A 肌肉活动状态B 耗O2量多少C 环境温度的规律性变化D 自由运转周期E 地球自转周期36 体温正常波动的日节律中最高的是在:A 2~6时B 6~11时C 12~13时D 13~18时E 18~24时37 与皮肤温度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 循环血量B 血流速度C 血管舒缩D 肌紧张度E 体温中枢的兴奋性38 当气温处于下列何种情况下,蒸发成了惟一的散热途径:A 30°B 37°C 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D 超过体温时E 以上均不是39 大量出汗时:A 汗液中蛋白质浓度增加B 可导致高渗性脱水C 参与活动的汗腺数量并不增加D 最大汗量可达10L/hE 肾上腺素无加强出汗的作用40 调节体温的调定点作用是通过:A 皮肤温度感受器B 皮肤冷觉感受器C 内脏温度感受器D 热敏神经元E 冷敏神经元41 关于细菌性发热的论述,错误..的是:A 发热开始先出现寒战B 调定点上移C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D 致热源不消除,产热与散热在新的水平上保持平衡E 热敏神经元阈值升高42 直接支配小汗腺活动的神经纤维是:A 肾上腺素能纤维B 胆碱能纤维C 肽能纤维D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43 下列对行为性体温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A 有意识地进行B 以生理性调节为基础C 是对生理性体温调节的补充D 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不属于此概念的范畴E 跑步御寒是此种调节的典型例子B型题A 17.15kJ(4.1kcal)B 39.75kJ(9.5kcal)C 20.19kJ(4.825kcal)D 4.18kJ(1.0kcal)E 以上均不是1 1g糖氧化时的产热量为:2 通常受试者吃混合食物时,耗O2一升产热量是:A 35~36℃B 36.0~37.4℃C 36.7~37.7℃D 36.9~37.9℃E 38.5~38.9℃3 正常成人腋窝温度的范围是:4 正常成人口腔温度的范围是:5 正常成人直肠温度的范围是:A 食物的卡价B 食物的氧热价C 呼吸商D 能量代谢率E 基础代谢率6 单位时间时机体的CO2产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7 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能称为:8 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能:9 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称为:A 辐射散热B 对流散热C 不感蒸发D 出汗E 传导散热10 给高热病人使用冰帽是通过增加:11 夏日使用风扇是通过增加:12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A 糖B 脂肪C 蛋白质D 三磷酸腺苷E 二磷酸腺苷13 食物中作为主要能源的物质是:14 食物氧化后释放的能量贮存于:15 短期饥饿时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C型题A 转化成热能B 贮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 食物氧化时所释放能量的转移形式是:2 人体在不做外功,体重又不变的情况下所消耗的能量最终都:A 自主性体温调节B 行为性体温调节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3 寒战属于:4 踏步或跑动御寒属于:A 热敏神经元B 冷敏神经元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5 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元是:6 脑组织温度下降时放电频率增加的是:7 脑组织温度升高时放电频率增加的是:A 深部温度B 表层温度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8 体温指的是:9 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的是:A 能量守恒定律B 定比定律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0 直接测热法所依据的定律是:11 间接测热法所依据的定律是:A 组织脂质B 贮存脂质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2 不能成为能源的是:13 体脂是指:A 产热增加B 散热增加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4 病人体温开始升高时是由于:15 体温升高后,并持续在39℃时,是由于:X型题1 生物卡价与物理卡价不相等的是:A 糖B 脂肪C 糖和脂肪D 蛋白质E 以上均对2 人的体温生理性调节反应主要是:A 增减皮肤血流量B 温热性发汗C 寒战D 严寒时卷曲身躯E 甲状腺素分泌增加3 体温调定点的实质应是:A 体温中枢兴奋性改变B 冷敏神经元的温度阈值C 皮肤温度感受器的阈值D 热敏神经元的温度阈值E 使机体温度保持在此附近4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式可用:A Kcal/(m2²h)B Kcal/(kg²h)C 实测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率D 实测值与同体重人平均值相差的百分率E kJ/(身高²h)5 下列情况下呼吸商变小的是A 肺过度通气B 肌肉剧烈运动C 酸中毒D 大量脂肪转化为糖E 碱中毒6 关于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 进食蛋白食物,“额外”热能可达30%B “额外”热能可能来源于肝脏C 进食后2~3h达最高值D 由进食动作刺激引起E 糖的作用低于蛋白质7 蒸发可发生在:A 皮肤B 肾脏C 呼吸道D 消化道E 心脏8 参与体温调节的中枢递质包括: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精氨酸D 5-羟色胺E 乙酰胆碱9 间接测热法必须取得的数据及条件是:A 食物卡价B 氧热价C 非蛋白呼吸商D 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E 食物构成正常10 下列哪些生理现象及活动具有日节律特性?A 细胞中心的酶活性B 激素的分泌C 个体行为D 体温E 以上均不对11 精神性发汗出现于:A 阴部B 足跖C 腋窝D 手掌E 背部12 与辐射散热直接有关的因素是A 风速B 皮肤与环境的温差C 皮下脂肪D 体表面积E 衣服多少13 下列物质中哪些可作为机体的能源?A 糖B 蛋白质C 脂肪D 维生素E 水14 有关体内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描述正确的是:A 葡萄糖可直接供给细胞活动能量B 氨基酸可直接供给细胞活动能量C 脂肪酸可直接供给细胞活动能量D ATP可直接供给细胞活动能量E 葡萄糖脂肪酸氧化产生A TP,方可供给细胞生命活动能量15 可被肝脏用来进行糖异生的物质有:A 乳酸B 丙酮酸C 甘油D 某些氨基酸E 维生素16 体内能源的贮存形式有A 糖原B 脂肪C ATPD 蛋白质E NADPH17 在短期饥饿的情况下,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是:A 蛋白质合成增加B 葡萄糖含量降低C 糖原减少D 脂肪为主要供能物质E 水分减少18 人体内的热能:A 可被细胞用来做功B 是能量的最低级形式C 可被贮存起来再利用D 可维持体温E 可用来反映机体代谢水平19 下列关于呼吸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它是指某种食物氧化时CO2产量与耗O2量之比B 若机体主要氧化脂肪供能时接近于0.71C 在长期病理性饥饿情况下接近于0.8D 糖在体内转化为脂肪时变大E 正常时,最接近蛋白质的呼吸商20 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代谢率必须直接测出:A 尿氮排出量B 耗O2量C CO2产量D 非蛋白呼吸商E 热量多少21 与机体产热量有较好比例关系的生理指标是:A 身高B 体重C 年龄D 体表面积E 能量代谢率22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A 肌肉活动B 精神活动C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D 环境温度E 摄水量23 具有特殊动力作用的食物包括:A 蛋白质B 脂肪C 糖类D 维生素E 水24 寒战的特点是:A 肌肉作外功明显增加B 产热量大C 屈肌收缩、伸肌舒张D 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E 受意识控制25 体内的能量可用于:A 维持体温B 合成代谢C 生理活动D 机械功E 分解代谢26 提供能源的物质有:A 无机盐B 蛋白质C 脂肪D 糖E 水27 有关食物的卡价叙述,错误..的是:A 是指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量B 是指营养物质氧化时,一定时间内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C 是指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D 食物的物理卡价和生物卡价均相等E 不同食物的卡价均不相同28 有关氧热价的叙述,错误..的是:A 1g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2量B 1g食物氧化时CO2的产生量C 1g食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热量D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E 与机体代谢水平无直接关系29 有关呼吸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呼吸商是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氧耗量与CO2产生量的比值B 一定时间内的CO2产量和O2耗量的比值C 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氧耗量和CO2产量基本相同D 可用来估计某一段时间内机体氧化营养物质的种类E 与食物成分无关30 衡量能量代谢率的标准是:A 避免了身高、体重对代谢率的影响B 产热量/身高C 产热量/体重D 产热量/体表面积E 产热量/(体表面积²小时)31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用:A kJ/(m2²h)B kcal/(m2²h)C kJ/(kg²h)D kcal/(cm²h)E kJ/(m²h)32 有关基础代谢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人体最低的能量代谢率B 女性高于男性C 幼年高于成年D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E 与年龄无关33 提高能量代谢的激素有:A 糖皮质激素B 肾上腺素C 甲状腺激素D 雄激素E 胰岛素34 与体温正常的生理变动有关的因素有:A 昼夜变化B 性别、年龄C 身高、体重D 肌肉活动E 精神活动35 女性体温:A 一般比男性低B 排卵前低C 排卵日更低D 排卵后升高E 无周期性变化36 机体散热的途径是:A 皮肤B 呼吸道C 消化道D 泌尿器官E 肝脏37 有关辐射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是主要的散热形式B 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C 散热量与皮肤和环境的温差成正比D 散热量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成正比E 不受衣物的阻挡38 皮肤散热的方式有:A 辐射散热B 传导散热C 对流散热D 蒸发散热E 精神性发汗39 增加辐射散热的因素可见于:A 皮肤血流量增多B 外界环境温度降低C 皮下脂肪增多D 有效辐射面积增加E 吹风40 温热性发汗的特点是:A 劳动时发汗B 炎热时发汗C 情绪活动时发汗D 发汗常见全身E 大汗腺强于小汗腺41 寒冷时,人体自主性体温调节的反应是:A 拱肩缩背B 寒战C 皮肤血流量减少D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E 开暖风调节42 体温调节系统包括:A 温度感受器B 体温调节中枢C 产热器官D 散热器官E 交感、副交感神经43 中枢温度敏感性神经元分布在:A 脊髓、延髓B 脑干网状结构C 小脑D 下丘脑E 大脑皮质44 能量代谢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A 释放B 转移C 贮存D 利用E 以上均不对45 脂肪氧化供能的特点是:A 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多B 人体所消耗能源的绝大部分由脂肪提供C 在短期饥饿的情况下,脂肪是主要的能量来源D 脂肪不能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供能E 以上均对46 测定基础代谢要求的条件是:A 清晨、清醒、静卧B 空腹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C 室温保持在10~20℃之间D 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E 睡眠47下列因素中哪些可能影响皮肤温度?A 发汗B 皮肤血流量C 环境温度D 精神紧张E 增加衣着48 在环境温度为30℃时作剧烈运动,人体散热的途径有:A 辐射B 传导与对流C 不感蒸发D 出汗E 以上均不对49 可使体温升高的物质是:A 细菌致热原B 5 羟色胺C 去甲肾上腺素D 多巴胺E 乙酰胆碱50 下列哪些属于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对体温的调节?A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B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量减少C 出现寒战D 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产热量E 甲状腺素分泌量下降51 有关女子基础体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础体温随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波动而波动B 基础体温随体内孕激素及代谢产物的变化而波动C 基础体温在排卵前较低D 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1℃左右E 基础体温的降低可作为判断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52 下列有关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A 糖类氧化时释放的能量较蛋白质多B 我国人所需能量全都由糖提供C 组织脂肪也参与供能D 糖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作为能源储备E 脂肪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比糖类、蛋白质多53 关于体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任何时候都是37℃B 女子体温低于男子C 儿童体温高于成人D 老人有体温下降倾向E 新生儿体温易波动54 采用乙醇擦浴及脱去上衣降低高温病人的体温是通过:A 增加辐射散热B 增加蒸发散热C 增加对流散热D 增加传导散热E 减少机体产热55 在下列数据中,有助于间接测热法测定机体产热量的有:A 食物的卡价B 食物的O2热价C 呼吸商D 单位时间内O2耗量E 单位时间内的CO2产量56 关于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与进食各类食物有关B 由进食动作刺激引起C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活动产生D 进食蛋白质2~3h后其效应可达最大值E 在配制饮食时,这部分额外耗能应注意补充二、名词解释1 能量代谢:2 食物的卡价:3 食物的氧热价:4 呼吸商:5 非蛋白呼吸商:6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7 基础代谢率:8 体温:9 不感蒸发:10 自主性体温调节:11 调定点:12 行为性体温调节:13 体温:四、问答与论述题1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怎样影响能量代谢?2 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哪几种?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3 皮肤在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中有哪些作用?4 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PO/AH)在体温调节中起哪些作用?5 体温相对恒定有何重要意义?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6 简述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