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随堂练——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综合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289.67 KB
- 文档页数:9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45分)1. 如图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A. 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B. 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C. 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D. 都是噪音2. 关于听觉的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是A.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一定是相同的B.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完全相同,与人的年龄无关C.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一定是相同,与人的年龄无关D.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完全相同,与人的年龄有关3. 下列属于固体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 月球上宇航员靠无线电话交谈B. 夜里雷雨交加把人惊醒C. 地壳深处发生地震把声音传到地表D. 听交响音乐会4. 将一石块投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和水面上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 鱼B. 鸟C. 同时听到D. 无法确定5. 在电影院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效果,人们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A.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B. 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声音C.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D. 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的效果6. 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A. 堵住耳朵,把振动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B. 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C. 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D. 同学听到耳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7. 笛子发出悦耳的笛声,发声的物质是A. 手指B. 笛管中的空气柱C. 笛管D. 嘴唇8.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D. 是一种条件反射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 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10. 在相同的温度下,下列情况中,声音传播最快的是A. 在水中B. 在真空中C. 在空气中D. 在玻璃中11. 人耳如果离过响的声源很近时,可能产生的后果是A. 损坏耳廓B. 伤害人的耳道C. 耳蜗受到破坏D. 使鼓膜受到伤害。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及答案基础训练一、填空题1.一切的发声体都在 。
2.声的传播需要 ,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3.声以 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 。
4.奥运会上,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这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5.月球上的宇航员 直接对话(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月球上 。
6.在鼓上放一些小纸屑,敲一下鼓面可听到鼓声,同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贴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些现象都说明了 。
7.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1)耳朵贴在课桌上,可以听到放在课桌上的机械手表的滴答声,是 传播的。
(2)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边人的说话声,是 传播的。
(3)用拉紧的细线连接两个小纸盒制成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是 传播的。
8.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的机会。
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他们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的原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用硬物敲击后墙壁或管道发 而产生的。
二、选择题9.在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 .一定是大钟的回音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0.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增大B .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减小C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大D .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11.将耳朵贴在长340m 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能听见( )A .两次响声,它们依次先后是由铁管、空气传来B .两次响声,它们依次先后是由空气、铁管传来C .无数次响声,声波在铁管内被管壁无数次反射D .无法判断提高训练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可以注意到听到的声音逐渐变 (填“强”或“弱”),该实验说明了 。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综合练习一、选择题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A.手指B.弦柱C.空气D.琴弦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D.听到那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3.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无关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4.在敲响古刹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袅袅”,其原因是()A.学生听到的是大钟发出的声音B.学生听到的是大钟发出的声音的回声C.大钟一直在发生震动D.人的听觉发声延长5.往暖瓶中倒开水,你听到的声音是()A.暖瓶的振动并由空气传来的B.暖瓶中水的振动并由暖瓶传来的C.暖瓶中空气柱的振动并由空气传来的D.暖瓶的振动并由大地传来的6.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然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7.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个工人从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则关于另一个工人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空气传来的B.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传来的C.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水、空气传来的D.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钢管传来的8.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打雷时,我看到闪电约1秒才听到雷声,声源离我的距离约为()A.440m B.340mC.240m D.140m9.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A.不变B.变大C.变小D.无法确定10.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相同二、填空题11.把塑料桶底钻一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听到的声音是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纸杯被击落的现象说明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_.12.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13.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写道:行军宿营,士兵们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也能传声,并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所以枕着箭筒睡在地上,就能及早听到远方的马蹄声.14.阅读下列表格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___________的影响.15.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_____;其声音是通过_____传入人耳.16.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东和小贝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东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小贝把扬声器接通,当扬声器发声时会使纸盆里的泡沫塑料小球跳动.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结论:_____.17.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人们面对面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能够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也能传声.18.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钢管的另一端敲击一下,甲同学听到了两次响声,这两次呼响声是声音分别通过_____、_____传入甲同学耳朵的.19.某中学物理活动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题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上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15℃时,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一些介质中的声速p/(m . s'1)空气(0 ℃)331 冰 3 230空气(15 ℃)340 铜(棒) 3 750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水、海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1)在管的另一端的同学最多能听到______次敲击声.(2)如果听到最后一次敲击声与听到第一次敲击声相隔时间为1.2s,则这条直铁管长约多少米?_____20.如图所示,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用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轻轻敲打抽气衣架,能听到较大的声音.实验现象表明声音能在______(选填“气体”“液体”或“固体”)中传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的空气,手机的声音渐渐听不到了,恢复瓶里的空气,重新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实验现象表明真空______(选填“能够”或“不能”)传声.三、解答题21.如下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小球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如下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____,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_____(能/不能)成功.实验乙_____(能/不能)成功.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归纳练习题一、单选题1.以下四个图都是我们物理书上的,与它们对应的相关知识不正确的是()A. B.用牙齿接触振动的音叉可以听到声音声音的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C. D.这是一个有效减弱噪声的装置声音可以发生反射2.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打开开关,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去时,将会发生()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B.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D.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3.“橘州音乐节”在长沙洋湖湿地公园开唱,“情歌王子”张信哲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歌手的歌声由声带振动产生,又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4.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5.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B. 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C. 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出声音,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D. 振动停止,声音的传播也停止6.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往往电闪雷鸣,我们通常看到的现象是:电光一闪即逝,而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A. 电光的速度大于雷声的传播速度B. 雷一个接一个地打个不停C. 雷声经过云层、地面多次反向造成的多次回声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7.在实验室,小华看见一支音叉上标有“256”字样,她请教老师后得知该字样表示此音叉的频率为256Hz.接着她将这支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产生的原因B. 决定音调的因素C.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8.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A. 204mB. 408mC. 340mD. 170m9.将手机放在已抽空了空气的真空罩中,若用另外一个手机给真空罩内的手机打电话,你认为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正确的表述的是()A. 能看得见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显示,并能听的到手机的铃声B. 能看得见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显示,但听不到手机的铃声C. 看不见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显示,并能听的到手机的铃声D. 看不见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显示,但听不到手机的铃声10.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他和山崖CD间的A处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s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s后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则()A. BD间距离为850mB. AB间距离为255mC. BD距离为1190mD. AD间距离为680m11.同学们在教室中听不到老师讲话的回声,这是因为()A. 老师讲话声音小,回声太小听不到B. 教室内不能发生声的反射C. 回声和原声传到同学耳朵的时间差小于0.1sD. 老师讲话声音洪亮,掩盖了回声12.“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B. 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C. 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D. 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13.如图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 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 声音的音调不同D.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14.一个声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声的振幅太小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C.一定是声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5.在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中,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 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吉他的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响度D. 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除去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二、填空题16.汽车上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__来传递信息的.燃油汽车消耗的汽油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1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________ .所以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 而产生的.18.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________产生的,钟声通过__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19.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3.1“科学研究:声音的产生与流传” 过关检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现象中,用以说明声音是靠介质流传的是()A.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跳动B.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C.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D.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渐渐抽出空气,声音会渐渐变小2.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逝,这是因为()A. 声波所有传入人体B. 声音的音调变低了C. 声音的音调变高了D. 锣面停止了振动3.以下现象或案例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 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 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饰成坑坑凹凹的C. 风吹树叶能看到树叶摇晃,同时听树叶沙沙响D. 雷雨时节,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4.对于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声音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 声音真空中的流传速度是3×108m/sD. 减少噪声的独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5.如下图,小明按a、b 姿势站即刻,请伙伴用铅笔分别以相同大小的力敲击衣架听声音.小明设计这个实验是主若是用来研究()A. 决定响度的要素B. 决定音调的要素C. 声音可否在固体中流传D.声音流传能否需要时间6.前几年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以致一万多人丧生 ,相关人士指出 ,地震发生后缺少必需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加的一个原由,以下是对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举措,你以为此中最有效的方法是()A. 高声呼救B. 静等救援人员前来救援C. 见空隙就钻 ,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废墟板或墙壁,向救援人员求救7.在物理讲堂或生活中,我们以前体验过以下声现象,此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由是()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手机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B.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能够听到两次敲击声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沉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D.往常我们依据音色鉴别不一样人说话的声音8.以下实验与实例中,不可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条件的是()A.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得手机呼喊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雷声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断的跳动9.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医生使用的听诊器能增大振幅,使响度增大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飞船里王亚平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C.人说话发作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D.女教师授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次很高10.以下几种现象中,不可以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流传的是()A. 鱼被岸上地说话声音吓走B.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声音C. 水中的潜水艇接到敌方潜水艇发出的声音D. 轮船探测到水中的暗礁11.在一根里面装有水的较长钢管的一端用力敲打一下,认真分辨在另一端将会听到()次声音.A.2次B.1次C.3次 D. 4次12.对于声音的产生与流传,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发声的物体必定在振动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C. 振动快的物体能够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可以发声D. 振动停止,声音的传播也停止13.下边对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选项是()A. “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一样,音色不一样B.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流传很远C. “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D.用超声波冲洗眼镜﹣﹣声波能够流传能量14.对于声音,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需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 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的流传速度相同D. 声音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为 3×108m/15.若是你此后登上月球后,你所做的哪个实验,不可以像在地球上相同进行的是()A. 用刻度尺测长度B.用放大镜看渺小物体C. 测小车的均匀速度D. 用小锤敲击音叉可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二、填空题16.在狭小的空间燃放爆竹比在野外燃放爆竹时的响度显然大,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 ________造成的.17.石块扔到水中惹起水的 ________而发声,这时鱼儿会被吓跑,这主若是因为________能流传声音。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具有能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D.声音是一种波2.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A.1次B.2次C.3次D.4次3.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
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4.如图所示,小恒同学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你听到了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B.超声波具有能量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6.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
此现象可以说明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7.用硬纸片把一个音响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如图所示。
这个实验中小“人”在音乐声中跳舞不能说明的是()A.声音由振动产生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固体可以传声8.小明站在两幢高楼之间大喊一声,2秒后听到第一声回声,又过了2秒后听到第二声回声,则两幢楼之间的距离(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A.1020m B.510m C.680m D.850m9.小明同学用8个相同的水瓶演奏了一首音乐。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基础训练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振动停止后还能发出很弱的声音2.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3.在节假日和庆典活动中,我们经常使用气球,一不小心有的气球会突然破裂发出“啪”的响声,这响声是因为气球内的压缩气体膨胀引起周围的急速振动所产生的。
请你再说出几个我们周围产生声音的声源: .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实验中,纸屑、塑料球、水花的作用是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5.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6.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一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成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的说法是()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既在气体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7.如图所示,俊俊同学能听到同桌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可以传声。
8.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综合训练9. 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
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B. 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C. 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D. 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10.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妻地同时划桨。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夯实基础1、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A 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B.枕着牛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真空也能传声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xl08m/s4、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传声B、传热C、响度D、通风5、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二、实验设计6、敲桌子时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设计一实验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
(1)所需的器材:(2)实验与分析:7、若不小心把气球弄破,它会发出“啪”的响声,这是因为气球的气是使劲吹进去或用打气筒压进去的,即气球里充满了压缩气体,当球破裂时,球内的压缩气体的体积会突然迅速膨胀,从而引起周围空气的急剧振动,所以发出“啪”的声音。
类似的发声现象还有很多,诸如:例1:;例2:。
三、中考链接8、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答案】B【解析】A、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不合题意。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综合练习一、选择题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A.手指B.弦柱C.空气D.琴弦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D.听到那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3.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无关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4.在敲响古刹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袅袅”,其原因是()A.学生听到的是大钟发出的声音B.学生听到的是大钟发出的声音的回声C.大钟一直在发生震动D.人的听觉发声延长5.往暖瓶中倒开水,你听到的声音是()A.暖瓶的振动并由空气传来的B.暖瓶中水的振动并由暖瓶传来的C.暖瓶中空气柱的振动并由空气传来的D.暖瓶的振动并由大地传来的6.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然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7.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个工人从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则关于另一个工人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空气传来的B.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传来的C.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水、空气传来的D.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钢管传来的8.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打雷时,我看到闪电约1秒才听到雷声,声源离我的距离约为()A.440m B.340mC.240m D.140m9.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A.不变B.变大C.变小D.无法确定10.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相同二、填空题11.把塑料桶底钻一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听到的声音是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纸杯被击落的现象说明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_.12.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13.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写道:行军宿营,士兵们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也能传声,并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所以枕着箭筒睡在地上,就能及早听到远方的马蹄声.14.阅读下列表格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___________的影响.15.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_____;其声音是通过_____传入人耳.16.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东和小贝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东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小贝把扬声器接通,当扬声器发声时会使纸盆里的泡沫塑料小球跳动.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结论:_____.17.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人们面对面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能够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也能传声.18.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钢管的另一端敲击一下,甲同学听到了两次响声,这两次呼响声是声音分别通过_____、_____传入甲同学耳朵的.19.某中学物理活动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题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上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15℃时,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一些介质中的声速p/(m . s'1)空气(0 ℃)331 冰 3 230空气(15 ℃)340 铜(棒) 3 750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水、海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1)在管的另一端的同学最多能听到______次敲击声.(2)如果听到最后一次敲击声与听到第一次敲击声相隔时间为1.2s,则这条直铁管长约多少米?_____20.如图所示,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用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轻轻敲打抽气衣架,能听到较大的声音.实验现象表明声音能在______(选填“气体”“液体”或“固体”)中传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的空气,手机的声音渐渐听不到了,恢复瓶里的空气,重新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实验现象表明真空______(选填“能够”或“不能”)传声.三、解答题21.如下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小球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如下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____,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_____(能/不能)成功.实验乙_____(能/不能)成功.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右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
(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提出猜想假设B.得出结论C.分析归纳D.实验研究E.发现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23.如图1所示,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结论为声音是由______;而在如图2所示的实验中,敲响右边的音叉,会听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同时会看到紧靠在左边音叉上的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传播.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产生的现象是______.24.小明发现播放音乐碟时,用手触摸音箱感觉有微微的振动,而当音乐停止时,振动也停止.他心想:声音的产生是否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把音箱平放,在音箱上面撒些细纸屑.当音箱播放音乐时,纸屑上下跳动.而当音乐停止时,纸屑也停止跳动.(1)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照以上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3)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用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A3.C4.C5.C6.B7.C8.B9.B10.A11.振动能量12.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真空不能传声13.固体快14.小温度15.小空气16.发声的物体在振动17.振动空气液体18.钢管空气19.三 437m20.固体不能21.被弹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能量能不能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2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子上撒一些沙粒或细小的纸屑小① EADCB23.振动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听不到声音,小球紧靠左边音叉,叉股静止不动2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接抽气机的玻璃钟罩抽气机小闹钟把小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抽气前能听到小闹钟的声响,抽成真空后不能听到小闹钟的声响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