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态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56.19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知识点1: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物质一般存在于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些状态之间可以通过物态变化相互转化。
1.1 固态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相对稳定地固定在一起。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只能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1.2 液态在液态中,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在固态中要弱,分子之间能够互相滑动。
液态物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一定的体积。
1.3 气态在气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吸引力。
气态物质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和变化的体积。
1.4 相互转化物质之间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加压或减压等方法实现相互转化。
以下是常见的物态变化:•固态向液态的变化称为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向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向气态的变化称为蒸发。
在蒸发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气态向液态的变化称为冷凝。
在冷凝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态向气态的变化称为升华。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气态向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华。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知识点2:测量物质状态变化的指标2.1 温度温度是测量物质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和开氏度(K)。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物质状态的改变。
2.2 热量热量是物质内部或与外界交换的能量。
在物态变化时,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可以引起物质的相互转化。
2.3 无定形态部分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可呈现无定形态。
无定形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知识点3:物态变化与压强的关系物态变化一般与压强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与压强的关系:3.1 气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体积和温度有关,可通过下列关系来描述:•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即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我们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固态的凝固,液态到气态的蒸发,气态到液态的凝结,固态到气态的升华,以及气态到固态的凝华。
在这八年级物理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熔化、凝固、蒸发和凝结这四种物态变化。
首先,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给固体物质加热时,它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固体开始熔化成液体。
熔化的温度称为熔点,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逐渐增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最终形成液体。
接下来,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液体物质受冷却时,它的温度会逐渐下降,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开始凝固成固体。
凝固的温度称为凝固点,不同物质的凝固点不同。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逐渐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最终形成固体。
蒸发是指液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液体受热时,部分液体分子会获得足够的能量逃离液体表面,形成气体分子,这个过程被称为蒸发。
蒸发的速度受到温度、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蒸发是一种温度下的表面现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因此蒸发时液体的体积不变。
凝结是指气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气体受冷却时,气体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距离减小,最终形成液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凝结。
凝结的温度称为凝结点,不同物质的凝结点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熔化、凝固、蒸发和凝结是一对互逆的物态变化,即一个物质经历熔化变为液体,再经历凝固变为固体;一个物质经历蒸发变为气体,再经历凝结变为液体。
这些物态变化都是由物质的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引起的。
除了这四种物态变化,还有两种比较特殊的物态变化,即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当固体物质受热时,它的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变为气体。
凝华则是指气体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气体受冷却时,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变为固体。
总结起来,八年级物理学习的物态变化知识点主要包括熔化、凝固、蒸发和凝结这四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升华和凝华这两种特殊的物态变化。
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册中,物理学科中的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俗地说,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
在这些状态中,常见的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接下来我们来逐一了解这些物质状态的特点和物态变化的类型。
一、固体状态固体是指物质在常温、常压下保持一定体积和形状的状态。
它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规律的,物质分子在其中紧密排列和振动,固体内部的距离比较紧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强烈。
固体的物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升华、熔化和凝固。
升华是指固体直接从凝固态向气态转化的过程。
举例来说,冰在零度时升华成为水蒸气,我们称之为冰的升华。
熔化则是反过来的过程,是指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液体。
举例来说,溶解在水中的冰变成水流,我们称之为融化。
凝固是指液体被冷却成为固体的过程。
举例来说,热水里的冰被冷却后,我们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它变成了固体。
二、液态液体是指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可以流动,它们不保持一定的形状,而是能够爬升到较低的位置。
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小,能被外界轻易地改变它们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的物态变化主要有蒸发、沸腾和凝华三种。
蒸发是指液体表面分子被加热后获得足够的能量并挥发到空气中形成气态,这个过程往往是自然的。
作为一个经典的例子,人们称在气温高的夏天,我们身体上的汗液会快速蒸发,冰淇淋在外面放很久会出现水分。
沸腾则是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整个液体内都开始起泡并产生蒸汽,我们称之为沸腾。
煮水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这个过程。
凝华是将气态转变为固态,液体和气体的过程方向相反,这个过程不太常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看一看。
三、气态气体是指物质在常温、常压下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它们可以随意地弥散和漂浮在周围空气中。
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特别小,使得它们在物态变化中表现出特殊的状态。
气体的物态变化主要有两种:压缩和扩散。
压缩是指将气体分子变得更加紧密以便容纳更多的气体,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看到,气体在被压缩时会变得更小。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变化。
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又能化成水;冬天呼出的白气,夏天冰棍周围的“白雾”等等。
这些现象都涉及到八年级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简单来说,就是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是物质最稳定的一种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像石头、铁块等都是固态的。
液态呢,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
比如水、油等。
气态则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能充满整个空间,像空气就是气态。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一说物态变化的几种形式。
第一种是熔化。
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比如,冰在温度升高时会熔化成水。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有着不同的特点。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
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升高。
第二种是凝固。
与熔化相反,凝固是指液态物质变成固态的过程。
水结成冰就是凝固现象。
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然后是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进行,而且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速越快,蒸发就越快。
沸腾则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也就是沸点。
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 100 摄氏度。
接着是液化。
液化是指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比如,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就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最后是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比如冬天冰冻的衣服会晾干,就是冰升华变成了水蒸气。
凝华则是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像霜的形成,就是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熔化和凝固:熔化是物质从固体向液体的变化,凝固是物质从液体向固体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物质会熔化,降低温度物质会凝固。
物质的熔点是其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凝固点则是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温度。
二、蒸发和沸腾:蒸发是物质从液体向气体的变化,而沸腾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迅速蒸发。
在常温下,液体分子的速度不同,有些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从液体表面逸出成为了气体,这个现象就是蒸发。
而沸腾则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中的分子足够运动,形成了大量的气泡,从而大量蒸发出气体。
三、凝结:凝结是气体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气体分子的速度下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气体分子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
如果继续降温,液体分子的速度进一步下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强烈,形成了固体。
四、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物质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物质有不同的特性。
氢键是分子间作用力的一种,比如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高的沸点和凝固点。
五、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压力也会对物质的物态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提高压力可以使液体沸腾点升高,降低压力可以使液体沸腾点降低。
六、露点和冷凝:露点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到饱和时所达到的温度。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时,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七、气体的压缩和展开: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距,气体可压缩性较大,所以气体可以被压缩成较小的体积。
而展开则是指气体占用的体积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距变大。
八、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物质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与物态变化有关。
例如,熔化和沸腾吸收热量,凝固和凝结释放热量。
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包括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凝结、分子间相互作用、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露点和冷凝、气体的压缩和展开以及物态变化的能量变化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一、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二、固态的特征和变化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状态。
固态的特征包括硬度大、形状稳定、不易流动等。
固态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会发生熔化,即固态转变为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发生凝固,即液态转变为固态。
三、液态的特征和变化液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较为松散排列,具有固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状态。
液态的特征包括流动性强、不易压缩等。
液态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会发生汽化,即液态转变为气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发生凝固,即液态转变为固态。
四、气态的特征和变化气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间距离较大,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状态。
气态的特征包括可压缩性强、流动性好等。
气态物质在温度降低时会发生液化,即气态转变为液态;在温度升高时会发生气化,即液态转变为气态。
五、气体的物理性质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体积、压强和温度等。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为压强,V为体积,n为物质的物质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温度升高则体积增大;气体的体积与压强成反比,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摩尔数成正比,物质的摩尔数增加则体积增大。
六、相变的热量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中会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
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热,称为熔化;液态转变为固态时放热,称为凝固;液态转变为气态时吸热,称为汽化;气态转变为液态时放热,称为液化。
这些相变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并且在相变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七、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固态转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被应用于熔化金属、制作冰淇淋等;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汽化过程被应用于烧开水、发电等;气态转变为液态的液化过程被应用于液化石油气等。
八、物态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物态变化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1. 物质的物态变化1.1 什么是物态变化?物质的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1.2 固态、液态和气态1.固态:物质在低温下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规律排列。
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较小,几乎不具备流动性。
2.液态:物质在适中的温度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分子之间较固态物质更为松散,但仍有一定的相互吸引力。
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固定的,根据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3.气态:物质在高温下或低压下具有高度流动性,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几乎没有相互吸引力。
气态物质的体积可适应容器的形状,并且具有较大的体积。
1.3 物质的凝固、汽化和熔化1.凝固:液态物质通过降温逐渐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
凝固点是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物质的温度。
2.汽化:液态物质通过加热逐渐转变为气态物质的过程。
饱和蒸气压是液态物质转变为气态物质的压力。
3.熔化:固态物质通过加热逐渐转变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熔点是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物质的温度。
2. 物质存在的形式和能量转化2.1 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固态:如冰、木材等。
•液态:如水、酒精等。
•气态:如氧气、氢气等。
2.2 能量转化与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的物态变化过程中会伴随能量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凝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液态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转变为固态物质时,会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2.汽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液态物质在汽化过程中转变为气态物质时,会吸收一定的汽化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3.熔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转变为液态物质时,会吸收一定的熔化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3. 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物态变化的过程受到以下条件的影响:1.温度: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以促使物质的物态发生转变。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精选篇1一、问题提出: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出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
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的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
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八年级初二物理之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
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物态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转换的依据主要是温度。
第二章 物态变化
学习目标:1.描述物态的变化。
2.能够测量温度。
3.利用熔点和沸点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
一、知识梳理
1. 温度测量的工具是 。
它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
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 和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 后再读数;(4)读数时 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相平。
2.汽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 和 。
都要 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是在 温度下,且只在液体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 温度(沸点)下,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 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 热,但温度 ,这个温度叫 。
3.液化: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
石油液化气就是采用常温下 的方法液化的。
液化现象有: 、 等。
4、熔化: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 热。
凝固: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 热.
5.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 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 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
6.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 (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
7.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 熔化 凝固 ℃
t 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 是晶体 曲线图,晶体在AB 段处于 态,在BC 段是 过程,吸热,但 不变,处于 状态,CD 段处于 ;而DG 是晶体 曲线图,DE 段于 ,EF 段落是 过程, 热, 不变,处于 状态,FG 处于 态。
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升华,要 热;而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要 热。
各举一例: , 。
二、典型例题
1、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 A .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
B .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 .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 .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2、根据右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
是 ( )
A .80℃的酒精是液态
B .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 . -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 . 铅的凝固点是-328℃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
3、某实验小组在我市新化县大熊山森林公园山顶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a 、b 所示. 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2)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 ℃. (3)实验得到的结论 (填“大于”或“小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其原因可能是 . 4、 身处偏远海岛,按图4所示方法可获取少量的淡水。
阳光的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 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可得到淡水。
三、练习
1、如图1 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 “白气”的构成是 ( ) A .水蒸气 B .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 .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
2、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 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 ( ) A .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B .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C .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 D .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
3、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图1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 ) A.-4℃ B.-6℃. C .6℃ D. 16℃.
时间
/min … 4 5 6
7 8
温度/℃ … 90 91 93 97 98 时间/min 9 10 11 12 13 … 温度/℃
98
98
98
98
98
… 图4
4、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
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
A .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 .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
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 .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
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5、图是某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B 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降低,它的凝固点也在降低 B. BC 段表示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它是晶体 C. BC 段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已经完全凝固 D.该图像可能是石蜡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6、今年我省发生了特大冰灾,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高压电线上凝结了厚厚的冰柱(如
图所示),很多电线和高压塔因不堪重负而被拉断、压垮。
冰灾期间,经过一个无雨、无雪
的寒冷夜晚,小明发现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你认为冰柱增粗的主要原因是 ( )
A .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
C .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冰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
7、、在冬奥会女子冰壶比赛中的一个场景.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使表面的冰 成薄薄的一层水(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样就能够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 ,使冰壶按照运动员预计的运动快慢和方向运动.
8、炸油条、鸡翅膀用油;煮地瓜、玉米用水。
这样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 (选填“热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
9、某研究人员为了探究冰和水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 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得到了如图5所示的图象。
请你观察此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冰从-4℃上升到0℃时体积将______,密度将______。
(2)水从0℃上升到4℃时体积将______,密度将_______。
(3)冬天,当河面结冰时,与冰接触的河水温度是____℃,较深河底的水温是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