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课文内容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05.25 KB
- 文档页数:40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各课课文重点、考点、知识点总复习归纳整理第一课《白鹭》重点句段填空: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课文重点知识归纳:1.主题:《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本文描写了白鹭的颜色配合与身段大小精巧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文作者是郭沫若。
3.作者根据白鹭活动于水田等生活习性,巧妙地把它置于三幅优美的画中,这三幅画可命名为:白鹭钓鱼图、白鹭望哨图、白鹭低飞图。
4.课文开头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结尾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来总结。
这样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落花生》重点句段填空: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2.父亲说:“花生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课文重点知识归纳:1.《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许地山,笔名是落华生。
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学习花生的好处的品格的主旨。
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课文以“落花生”为话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详写了议花生。
3.一家人在议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味道、作用、价钱这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赞美花生的品质。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内容梳理1.《白鹭》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主要内容与情感:《白鹭》主要写了白鹭的形,色和神态,赞美了白鹭的内在美,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落花生》作者:许地山,(1894-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主要内容与情感:《落花生》讲述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思想和价值观。
3.《桂花雨》作者: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主要内容与情感:《桂花雨》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
4.《珍珠鸟》作者: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主要内容与情感:《珍珠鸟》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教材(8套全)一、单元名称:《大自然中的声音》1. 课文1:《青蛙的叫声》- 课文内容:介绍了青蛙的叫声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重点词汇:青蛙、叫声、夜晚、池塘、昆虫、悠扬、悦耳。
- 研究重点:理解青蛙叫声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声音。
2. 课文2:《蝉的叫声》- 课文内容:描述了蝉的叫声以及蝉在夏天中的作用。
- 重点词汇:蝉、叫声、夏天、树枝、烈日、嘈杂、噪音。
- 研究重点:了解蝉的生活性,认识蝉的叫声特点。
3. 课文3:《鸟儿的歌声》- 课文内容:介绍了鸟儿的歌声及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
- 重点词汇:鸟儿、歌声、清晨、枝头、欢快、动听。
- 研究重点:欣赏不同种类鸟儿的歌声,感受鸟儿的美妙音乐。
4. 课文4:《风的声音》- 课文内容:描写了风的声音及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
- 重点词汇:风、声音、呼啸、摇曳、遍布、大自然、清新。
- 研究重点:感受风的声音特点,认识风的力量和美丽。
二、单元名称:《动物世界的奥秘》1. 课文1:《蜘蛛的世界》- 课文内容:介绍了蜘蛛的生活性及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
- 重点词汇:蜘蛛、世界、捕食、网、隐藏、阴暗、灵活。
- 研究重点:了解蜘蛛的特点,认识蜘蛛在调节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 课文2:《蚂蚁的家园》- 课文内容:描述了蚂蚁的生活性及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
- 重点词汇:蚂蚁、家园、勤劳、分工、合作、聪明、团结。
- 研究重点:理解蚂蚁的社会性,认识蚂蚁的分工合作和集体智慧。
3. 课文3:《蝴蝶的生活》- 课文内容:描写了蝴蝶的生命周期及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
- 重点词汇:蝴蝶、生命周期、幼虫、蜕变、翅膀、花丛、绚丽。
- 研究重点:了解蝴蝶的生命周期,感受蝴蝶的美丽和变化。
4. 课文4:《海豚的世界》- 课文内容:介绍了海豚的生活特点及其在大海中的作用。
- 重点词汇:海豚、世界、游泳、智慧、友好、灵敏、海洋。
- 研究重点:认识海豚的智慧和友好性,了解海豚在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是知也。
2、朱熹对读书和做学问有着独到的见解。
读书有三到,谓“、、”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和要领,这“三到”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告诉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向来枉费推移力,”则告诉我们创作离不开灵感的勃发,只有平日注重积累,才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写出好的文章。
3、盖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第二要有第三要有,这句话是对读书的态度,其中“有志”的重要性体现在(用原文语句回答)4、《忆读书》的作者是,文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体会,得出了的书才是好书的感悟5“读书好,,”一句既是冰心对的总结,同时又寄托了她对儿童的6、《我的长生果》中“长生果”指的是,作者从童年的读书、作文的经历中悟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7《九成宫醴泉铭》是代著名书法家的楷书代表作之一8、《山居秋暝》中,两句点明了诗人所描写的时间、地点和天气,,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出山间如画的景色9、《枫桥夜泊》中,两句写出了秋夜寒霜弥漫江面的景色,衬托出诗人的心情《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则表现了渔夫在雨中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10、《长相思》的作者是,“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聒碎乡心梦不成,”写出了词人的感情11、《四季之美》按照的顺序,描绘了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时间,其中春天最美是,夏天最美是 , 冬天最美是12、《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一行人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第一次是在时经过,第二次是在时经过,课文表达了作者之情13、《月迹》的作者是,课文通过描写孩子们在、等地方寻找月亮的活动,表现了孩子们对的热爱14《慈母情深》通过讲述的事,赞美了15、课文题目“父爱之舟”既指,又指课文以梦境的形式回忆了父亲愿意为“我”换房间、、、和送“我”入学的路上缝补棉被等场景,体现出“我”对父亲的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作者认为“精彩极了”是一种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的爱,作者对这两种爱的看法是17、“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一句是对母亲的描写,“立刻”一词的反复利用起到了的作用,表现出母亲工作的18、“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一句中我品尝到的人生的新滋味里,既包含着又包含着19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魏征说过:“居安思危,”司马光曾说:“由俭入奢易,”朱用纯也提到:“一粥一饭,;半丝半缕,”诸葛亮则写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非澹泊无以明志,。
部编五年级上册(全册)课文内容考点1白鹭1、《白鹭》这篇散文的作者是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代表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
2、这篇文章写了白鹭的外形美,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赞美了白鹭平凡、朴素而高洁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平常事物中所蕴藏的内在美。
3、“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的诗”是郭沫若对白鹭特点的集中概括,也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这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全文。
4、文章的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和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一句首尾呼应,结尾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5、文中描写了三幅关于白鹭的画面:水中钓鱼图、闲立枝头图、黄昏低飞图,这三幅图的画面特点分别是自然和谐、悠然舒适、生机勃勃。
从中可以看出白鹭的嗜好有:展翅高飞、水中捕食、独立枝头等。
6、“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色素的配合”和适宜表现在“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的大小”很适宜体现在“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7、“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这里的“恩惠”可以理解为:白鹭给黄昏的乡村带来了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8、“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抬不寻常了。
”这句话将白鹭的外形与白鹤、朱鹭、苍鹭作对比,突出了白鹭精巧。
9、“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这是一组排比句,其中有四对反义词,分别是“增—减”、“长—短”、“素—黛”、“白—黑。
先从整体写出了白鹭的蓑毛和流线型的结构,再从局部写了白鹭的长喙和脚,长得都是那么适宜,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恰到好处”。
写出了白鹭外形的精巧和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单元《白鹭》1.郭沫若,诗集《女神》,代表作《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剧本《屈原》。
2.本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神态,赞颂了寻常的白鹭所蕴含的自然朴实美,抒发了作者对平凡而高洁、朴素而美好的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3.水田钓鱼图——枝头独立图——黄昏低飞图《落花生》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
代表作《空山灵雨》。
2.本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展开,其中“议花生”详写。
3.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了花生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品格,通过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不能一味追求体面,而更应该注重自己对社会的贡献。
4.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小草——生命不息荷花——清纯高洁梅花——坚贞不屈蜡烛——舍生取义《桂花雨》琦君1.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桂花、家乡的思念。
2.“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浸”字不仅写出了桂花香气浓郁,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和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3.写桂花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写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市花:杭州(桂花)北京(月季)洛阳(牡丹)《珍珠鸟》冯骥才1.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全文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描绘了“我”与珍珠鸟融洽信任、和平共处的生活情景,告诉我们无论是人与动物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
3.宣传语: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让鸟儿动听的歌声永远在我们耳边回荡。
爱护鸟类(动物),让人类不孤单!《园地一》1.班级公约: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下课文明休息,不追跑打闹;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不论是谁值日,每个人都要维护好教室的整洁。
2.《蝉》看似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却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第二单元《搭石》刘章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文背诵及日积月累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白鹭白鹭是一种美丽的鸟。
它的体形、颜色、姿态都非常优美。
虽然白鹭很常见,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美。
它的纤细的身形、洁白的羽毛、蓝色的嘴巴、长长的脖子、青色的脚爪都非常漂亮,但人们却因为惯而忽视了它们。
在清水田里,白鹭站在田里捕鱼,整个田地就像是被设计成了一个白鹭的镜匣。
在晴朗的早晨,白鹭站在小树的顶端,看起来不太稳定,但它却很镇静,这是其他鸟很难表现的优美姿态。
人们说它在站岗,但它真的在站岗吗?在黄昏时分,空中偶尔会见到它们的身影,这是乡村生活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它们飞行优雅,而且非常安静。
虽然白鹭不会唱歌,但它们的美丽已经足够了。
它们是一首优美的诗歌。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时光不等人,岁月易逝流。
晋]XXX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XXX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XXX?XXX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宋代XXX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道是有情人都成傻,落花无语似有花。
唐代XXX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XXX己亥杂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XXX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XXX困蹇驴嘶。
明代文征明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重在青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怒则国怒,少年冷则国冷;少年变则国变,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败于欧洲则国败于欧洲。
红日初升,万物复苏。
河水奔流,不停歇。
鸟儿欢啼,鳞爪飞扬。
百兽惊惶,不敢逃躲。
XXX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绽,XXX。
干将发威,有如利剑。
天空苍穹,大地黄土,八方辽阔。
青春年少,未来漫长。
美哉,我们的中国青年,前途无限!壮哉,我们的祖国,与我们同在!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人人衣足食丰,安享乐业。
第一课《白鹭》重点句段填空: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课文重点知识归纳:1.主题:《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本文描写了白鹭的颜色配合与身段大小精巧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文作者是郭沫若。
3.作者根据白鹭活动于水田等生活习性,巧妙地把它置于三幅优美的画中,这三幅画可命名为:白鹭钓鱼图、白鹭望哨图、白鹭低飞图。
4.课文开头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结尾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来总结。
这样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落花生》重点句段填空: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2.父亲说:“花生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课文重点知识归纳:1.《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许地山,笔名是落华生。
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学习花生的好处的品格的主旨。
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课文以“落花生”为话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详写了议花生。
3.一家人在议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味道、作用、价钱这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赞美花生的品质。
4.父亲跟“我们”议花生的目的是借谈论花生的好处,来教导“我们”如何做人。
语文上册五年级部编版全套复习教案(8套)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一套全面复习语文上册内容的教学计划,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教案1:课文复习内容本次教案主要复习语文上册的课文内容。
学生将通过朗读、理解和讨论课文来加深对其中知识点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复习上册课文的标题、作者和故事梗概。
2.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分组讨论课文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以及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4.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和语言技巧。
教案2:词语运用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词语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拓展词汇量。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一些语文上册的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义。
2. 学生分组进行造句比赛,运用所给词语造句,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用法。
教案3:写作技巧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语文上册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如叙事、描写、议论等。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话题进行写作。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案4:阅读理解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阅读理解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语文上册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交换试卷,进行互评和讨论答案。
3. 教师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教案5:诗歌欣赏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诗歌欣赏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歌的表现形式。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语文上册的诗歌,让学生朗读并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案6:成语故事内容本次教案旨在复习语文上册的成语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应用。
五年级上册期末课文内容复习资料1、《窃读记》作者:林海音《城南旧事》就是她的作品重点句: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无力购买,只好“窃读”。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和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和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④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咯是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长大”国文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身体,而书籍哺育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课文理解:课文以“窍读”为线索,从放学后匆匆地赶到书店,写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重点写了“我”是如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3、《走遍天下书为侣》【主要内容】本文写了作者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带一本书的理由;并介绍了自己反复读书的方法。
【中心思想【重点词句】重点句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
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
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
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
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
课文理解:4*我的“长生果”作者:叶文玲重点句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5、《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宋王安石全诗的大意是《秋思》唐张籍全诗的大意是《长相思》清纳兰性德【中心思想】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
三首诗词之间的区别:【重点词】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ï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âng。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聒:指声音嘈杂。
那畔:那边。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6、《梅花魂》【主要内容】课文回忆了“我”与外祖父之间的五件小事。
讲述了外祖父爱梅花,把梅花当做祖国的象征,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他眷恋祖国之情。
【重点句】▲“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告诉我们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愈是寒冷和风气雪压,她就愈精神。
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所以我们要做不论多少磨难多少欺凌都不肯低头的、顶天立地的人,永远保持中国人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
这一大段对美化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任务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也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会,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
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梅花魂》中的魂,▲秉性——本性的意思。
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美化的精神,梅花魂。
▲直接表达这种感情:(读诗落泪)(不能回国)间接表达这种感情:(珍爱墨梅图)(赠墨梅图)(送梅花手绢)课文表面上是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实质上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关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是唐代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意思是:9、《鲸》《鲸》是一篇。
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这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一段讲鲸的体形特别大。
第二段鲸是哺乳动物。
第三段讲鲸的种类。
第四段讲鲸怎样进食。
第五段讲鲸用肺呼吸。
第六段讲鲸如何睡觉。
第七段讲鲸的生长特点。
概括起来,4-7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的了解到,鲸比象大得多。
接着,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的“大”。
然后,有一我国捕获一头鲸为例(举例子),再次列举具体数字,生动的说明鲸的确很大。
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打比方)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10* 松鼠(文艺性说明文)1 小松鼠:漂亮、乖巧、驯良、可爱2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
从说明的角度来看从3、文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六个方面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课文理解: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
作者主要采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11、《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
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
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自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
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逢场自然,令人感到亲切。
第5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的阅读愿望。
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重要特点。
这篇课文重点应该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12* 假如没有灰尘1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2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
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介绍了灰尘的大小,接着又运用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
3、灰尘的特点:细小;散射七色阳光;具有吸湿性能。
4、灰尘的作用:削弱阳光的强度;使天空呈现白色;调节气候、形成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13、钓鱼的启示1《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2、理解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3、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4、课文理解:“我”和爸爸去钓鱼,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得意,当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急切地想知道原因,当爸爸坚持要“我”放了鱼时,“我”乞求;当“我”把鱼放回湖中,“我”依依不舍。
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严格的教育是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本文中我的心情变化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文理解:本文记叙了“我”在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是父亲对“我”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别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事实,15、落花生1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4、理解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А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
В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5、父亲的话有几方面的意思?6、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716* 珍珠鸟作者:冯骥才1 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
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2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3、文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了“我”对小鸟的关爱?答:(14、小鸟对大鸟的呼唤前后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5、鸟对“我”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第五组遨游汉字王国1 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2“写错别字的成因”:(1)同音混淆:如,再、在,等。
(2).形近搞混:如,已、己等。
(3).多笔少画:酒、洒;(2)多竖少竖,如,候、侯;(3)多撇少撇,如,式、柳。
(4).对字义不加分析致错:如,象、像。
(5)由于心急,本应写前一字,心里却想着下一字,结果造成写错……3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
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长期没有文字,曾”等方法,但都很不方便。
三、四两段讲传说中是仓颉创造了汉字。
他从《“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
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现存的古老文字。
“册”4 谐音歇后语: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四两棉花——谈(弹)不上谐音对联:六七八九二三四五横批:缺衣(一)少食(十)歇后语补充:1、外甥打灯笼——照旧(舅)2、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3、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4、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5、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6、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7、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8、老虎拉车——谁敢(赶)9、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10、四两棉花——谈(弹)不上6汉字的演化:1.甲骨文 2.金文 3.篆书4.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第六单元复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内容: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合同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