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知识点(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3.79 KB
- 文档页数:17
人教(新课标)初一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集锦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关键的却往往只有几步,而初中就是这关键几步中的第一步,本店铺为大家准备了初一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欢迎阅读与选择!21 伟大的悲剧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战栗(lì) 毛骨悚(sǒng)然履(lǚ)行怏(yàng)怏不乐吞噬(shì) 羸(léi)弱告罄(qìng)22 在沙漠中心一、整体把握:1作者能从痛苦、绝望中转而变得乐观、平静的原因是什么?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23 登上地球之巅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砭biān骨崎qí岖qū窒zhì息2.解释下列词语。
(1)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2)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24 真正的英雄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霾(mái) 哀悼(dào)2. 解释下列词语。
(1)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2) 孜孜不倦:勤恳不知疲倦。
25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提示: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5 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出处介绍】《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
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初一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就到这儿了,体会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人教(新课标)初一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集锦】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初一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精选3篇)初一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篇1一、文学常识《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了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的资料。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二、中心内容《夸父逐日》这篇深化描写了巨人夸父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之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具有非凡神力的共工形象,从神话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流东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三、字词渭颛顼(zhuān xū)水潦(lăo)四、一词多义日道入五、古今异义走河维六、词类活用1)北.饮大泽: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2)天倾西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西北3)地不满东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东南4)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七、特殊句式地不满东南:状语后置,应为“地(于)东南不满”一、文学常识《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了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的资料。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二、中心内容《夸父逐日》这篇深化描写了巨人夸父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之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具有非凡神力的共工形象,从神话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流东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三、字词渭颛顼(zhuān xū)水潦(lăo)四、一词多义日道入五、古今异义走河维六、词类活用1)北.饮大泽: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2)天倾西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西北3)地不满东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东南4)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七、特殊句式地不满东南:状语后置,应为“地(于)东南不满”《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1.出处:《山海经》;《列子》2.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1818 紫藤萝瀑布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等。
二、字音词义瀑pù布:从悬崖或河床纵断面陡坡处倾泻下的水流。
迸bèng溅:向四处飞溅。
挑逗:逗引,招惹。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繁密:多而密。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
枯槐huái:已经枯萎的槐树。
遗憾hàn:指不满意、悔恨、不甘心的事情。
忍俊不禁jīn:忍不住笑。
仙露琼qióng浆:比喻酒非常鲜美;文中比喻花朵中装的露水。
三、主题概述课文描述了紫藤罗花盛开的胜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赞花之情,由此赞美了新时代开创的新生活、新气象,阐释了花和人的不幸时有发生,而生命长河则永动不息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惜时而行、焕发活力的积极情怀。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7):赏花。
写紫藤罗花盛开的状貌,抒发“我”赏花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8、9):忆花。
写紫藤罗的芳香引出“我”的回忆。
第三部分(10、11):悟花。
写“我”由眼前繁盛而茂密的紫色瀑布思考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五、鉴赏品读1.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不由得”三个字,突出了作者的惊讶程度;“停住了脚步”是因为作者被紫藤萝花盛开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
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为下文写紫藤萝花的盛开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赏析“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生动形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生长繁茂和气势盛大。
3.“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品析“挑逗”一词的好处。
“挑逗”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在阳光下盛开的风姿,把紫藤萝花的活泼、顽皮、可爱表现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北师大版)初一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大全
读书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
接下来本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初一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9 黄河化险
作者简介。
权延赤,1945年出生于河北完县。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多欲之年》、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10 毛泽东词两首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初一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
【(北师大版)初一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大全】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17 紫藤萝瀑布(状物抒情散文)【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
著有小说《弦上的梦》、《三生石》;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三松堂断忆》,散文集《丁香结》等。
【字词解释】宗()pú紫()téng萝迸溅蜂围蝶阵花()suì沉淀花()bāo 仙露琼浆伫立盘()qiú卧龙酒酿()瀑布挑()逗凝望繁密笼罩枯槐遗憾绽()开伶仃()()忍俊不禁():忍不住笑【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沉淀】比喻凝聚,积累。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伶仃】指孤苦无依靠。
形容瘦弱或细长。
【盘虬卧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
【仙露琼浆】神仙饮用的汁液,文中比喻花朵中含有的露水。
【托物言志】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如:“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淡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紫藤萝瀑布》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心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花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遭遇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击倒,要对生命保持长久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不要让悲痛长压在心头,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新事业。
)18 一棵小桃树【贾平凹(wā)】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满月儿》、《秦腔》(获矛盾文学奖)等。
【字词积累】忏()悔淅淅()沥沥()哆()嗦()褪()尽孱()头刹()那()jīn持桃核(书面语hé,口语hú)恍()然服侍()猥琐()()渺()小血气方刚魂魄轰轰烈烈幼稚()一摞()懊丧()()马嵬()坡灼灼()单薄báo 苦()sè颤(chàn)抖/打颤(zhàn)赤裸()【垂垂暮老】【祸不单行】【猥琐】【孱头】【灼灼】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总结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紫藤萝瀑布》选自《》,作者,原名冯钟璞,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散文《紫藤萝瀑布》,中篇小说《》等。
2.《一棵小桃树》作者,当代作家,代表作《》,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 国诗人。
代表作《》《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4.《未选择的路》作者国诗人。
5.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6.《望岳》选自《杜诗详注》。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7.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8.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9.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字音字形】1.迸.溅( )2.挑.逗( )3.伶仃..( )( ) 4.伫.立( )5.忍俊不禁.( )6.níng()望7.fán()密8.lǒng()罩9.遗hàn() 10.仙露qióng()浆11.蜂围dié()阵12.酒niàng() 13.盘qiú()卧龙14.孱.头( ) 15.猥.琐( ) 16.摞.( ) 17.马嵬.坡( )18.灼.灼( ) 19.忏.悔( ) 20.矜.持( ) 21.褪.尽( )22.chàn()抖 23.赤luǒ() 24.miǎo()小 25.幼zhì()26.duō()嗦27.萋.萋( ) 28.瞬.息( ) 29.涉.足( )30.yōu()寂31.yōu()郁32.yán()绵【词语理解】1.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不住笑)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基础知识18.紫藤萝瀑布【重点字音识记】迸.溅(bèng)凝.望(níng)笼罩.(zhào)仙露琼浆..(qióng jiāng)【多音字辨析】挑tiǎo(挑逗)tiāo(挑担)禁jìn(禁止)jīn(忍俊不禁) 【形近字辨析】瀑pù(瀑布)曝pù(曝晒)憾hàn(遗憾)撼hàn(震撼)【重点词语释义】迸溅:向四处溅出或喷射。
终极:终点。
挑逗:逗引,招惹。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指极少、不多见的美酒。
盘虬卧龙:盘曲的枝条,犹如躺卧的龙。
【课文主题解读】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情不自禁地停住脚步。
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珍爱生命。
19.我的小桃树【重点字音识记】褪.尽(tuì)忏.悔(chàn)哆嗦(duō suo)矜.持(jīn)渺.小(miǎo)魂魄(hún pò)幼稚.(zhì)赤裸.(luǒ)孱.头(càn)【多音字辨析】颤chàn(颤抖)zhàn(颤栗)纤xiān(纤细)qiàn(纤夫)【形近字辨析】猥wěi(猥琐)偎wēi(依偎)侍shì(服侍)待dài(等待)【重点词语释义】褪尽:指颜色、物体、岁月等消散、消失、褪散。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课文主题解读】本文作者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赞颂了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
第五单元素材积累
1.名家名言
(1)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杨绛)
(2)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
(张履祥)
2.课外素材积累
一天,牧民将羊群赶到山上。
忽然,一只头羊跳下了悬崖。
紧接着,其他的羊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从悬崖上跳下去。
速度之快,动作之疯狂,令牧民目瞪口呆,却无计可施。
后来,人们发现,如果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树枝,头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
这时,把树枝拿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适用角度】拒绝盲从如何选择
第1页共1页。
初一语文总复习3—5单元语文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总复习: 3——5单元(一)体裁: 文学作品其中第三单元是散文, 包括四篇文章;第四单元是小说, 包括四篇文章;第五单元是童话和科幻小品, 包括四篇文章。
(二)要点: 总的说来是从文学的角度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 掌握散文, 小说, 童话和科幻小品的相关知识, 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方面的特色, 继续积累文字词汇。
一、各单元各篇文章的要点:(一)散文单元: 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知识和特点(散文有写景的, 有叙事的, 有抒情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语言一般都很优美;表现手法都很灵活等等。
).1.《春》: 了解作者朱自清, 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品味文章的优美清新的语言;掌握积累一些字词.2.《济南的冬天》: 了解作者老舍,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 在描写中抒情;体会文章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 感悟准确生动清新的语言;积累文字词汇等基础知识.3.《竹林深处人家》: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认识写景抒情的特点, 理解描写竹乡的景色美丽富饶, 表现作者对竹乡人民勤劳朴实品德的赞颂和对江南竹乡生活的向往之情;对课文描写景物的精美段落的精读, 理解课文描写景物是通过不同的视角, 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 并运用精当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
掌握积累一些文字词汇.4.《树林和草原》:了解作者屠格涅夫;了解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表现的人与大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陶醉;学习积累文字词汇.(二)小说单元: 认识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知识, 运用它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理解分析。
要了解小说的要素, 结构, 分类,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人物, 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5.《空城计》: 了解作者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理解特定的环境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描写, 分析诸葛亮的人物性格, 认识主题;理清课文的情节脉络, 把握课文的结构;学习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体会古典小说的语言风格.6.《美猴王》: 了解作者吴承恩与.西游记》;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 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分析文章总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对表现美猴王的作用;体会通俗生动简洁的语言特色;学习掌握文字词汇等基础知识.7.《心声》:学习掌握文字词汇的知识;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理清情节脉络, 理解主题;体会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8.《勇气》:了解作者,理清情节脉络,领会课文的主题;学习作品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课文中的详写略写与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关系;掌握积累基础知识.(三)童话和科幻小品单元: 认识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 运用它对课文进行理解分析, 掌握童话想象丰富, 情节离奇, 语言通俗生动的特点, 学习理解童话常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刻画形象表现主题;初步认识了解科幻小品的基本知识, 学习科幻小品的语言特色, 结构特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知识点(语文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三维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了解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xuānxiâ{轩榭)línxúnjiànshǎngzhēnzhuï池沼(zhǎo)丘壑(hâ)镂空(lîu)阑干(lán)模样(mú)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三、自主合作学习(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3)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4)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5)划出的结构脉络,体会的说明顺序(6)细读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四、点拨讲解、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五、自主合作学习:(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知识点(语文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三维目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了解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xuānxiâ{轩榭)línxúnjiànshǎngzhēnzhuï池沼(zhǎo)丘壑(hâ)镂空(lîu)阑干(lán)模样(mú)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三、自主合作学习(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3)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4)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5)划出的结构脉络,体会的说明顺序(6)细读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四、点拨讲解、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五、自主合作学习:(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作业运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欣赏中国园林的知识,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
提示:①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布置是否自然合理。
②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合理的表达方式一、把握重点部分脉络(12-21)。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2、同学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二、详解重点段落,体会的语言美和画意美、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
(精讲)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其次写池沼。
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
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
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
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
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三、略谈其他段落、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
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
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四、反馈和迁移、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
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来赞美„„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流程一、导入二、朗读感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检查阅读效果: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的结构层次。
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层次。
三、解读体昧.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四、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的语言和句式。
五、诱思导学.分析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
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中运用的特殊句式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六、科学幻想.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