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教育学原理24
- 格式:ppt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8
北师大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深入探讨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与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路径一、引言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其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中,教育学原理和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两大基石,对于理解教育的本质、设计教学策略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这两门课程的核心参考书目为切入点,展开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二、教育学原理1. 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学原理》(修订版),叶澜著。
这是北师大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官方教材,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教育过程等。
- 《教育哲学教程》,杨国荣著。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教育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 《教育社会学》,周兢著。
教育的社会学视角,探讨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为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内容解读:- 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以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育的规律和实践意义。
- 杨国荣的《教育哲学教程》则让学生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具备更深层次的哲学思维。
- 周兢的《教育社会学》则强调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三、课程与教学论1. 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修订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这是一本经典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 《教学理论与实践》,杜威著。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论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在此处尤为重要。
-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策略》,张文质著。
针对新课程改革,张文质的著作提供了实施策略和案例分析。
2. 内容解析:- 王道俊、郭文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 杜威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则展示了教学活动的动态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
- 张文质的《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策略》则关注教学的变革,为教师应对课程改革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
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学硕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学硕士专业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门研究生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教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对教育领域有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课程涵盖教育学领域的核心理论、方法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旨在培养具备综合教育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育学者和研究人员。
以下是对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学硕士专业的一份详细介绍。
一、专业背景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学硕士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教育学者和研究人才。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思维、教育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发展需求,力求使学生在学术领域和实践中具备自主探索、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理论导论、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社会学基础等。
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学研究前沿探索、教育发展与改革、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评估与测量等。
3. 选修课程:包括国际比较教育、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设计等。
4. 实践课程:包括实习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报告等。
以上课程设置旨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所需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三、教学特色1. 学科交叉: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2. 实践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教学和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术创新: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创新,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教育行政、科研机构、教育咨询等领域工作,也可从事教育发展规划、国际教育交流、教育政策研究等工作。
各类高等学校、教育研究机构、教育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单位都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五、总结通过对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学硕士专业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该专业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教学特色鲜明,就业前景广阔。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单位:河南周口川汇东区许湾中学专业:英语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考试分数:年月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1、教育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都是教育。
(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学制答: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
3、教育目的答: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4、终身教育答: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1.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
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
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
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
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
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2.当前各国学校结构发生变革体现出哪些共同特征答: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学校的科层化与教师的日益专业化之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
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
专业科层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也是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