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中的审美体验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一、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的重要性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而审美感受力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美感体验和感受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艺术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现状分析目前在小学音乐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部分学校音乐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导致学生接触到的音乐作品种类较少,限制了学生的音乐审美空间。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忽视了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学生自身对音乐的审美需求不强,缺乏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影响了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面临着教育资源、教师教学和学生状态等多方面的挑战。
三、对策措施针对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1. 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拓展音乐作品种类。
学校应该加大音乐教学资源的投入,引入多样化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音乐类型和风格,拓展学生的音乐审美空间。
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音乐审美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音乐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教师对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教师的审美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
3. 设计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性强、趣味性强的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4.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音乐大赛、音乐会、音乐展览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5. 推动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音乐教育,提高家长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和支持,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审美能力的培养一、音乐的审美能力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音乐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表达和鉴赏能力。
在音乐领域中,审美能力包括对音乐美感的感知和鉴赏,对音乐作品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既要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能力。
二、培养方法1. 多听和模仿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播放多样化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多听多模仿。
通过多样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类型的音乐美感,并且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
在模仿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掌握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2. 学习乐理知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乐理知识的学习。
通过学习乐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感知其中的美感,提高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需要注重对乐理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听和模仿的层面,更要注重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 聆听和鉴赏三、注意事项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老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感。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不同,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和指导。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3. 鼓励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积极创造。
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作者:王莉来源:《新课程·小学》2010年第09期《奥尔夫教学法》给我们的启示是:音乐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来学习,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还要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用旋律性音调乐器、节奏性打击乐器、人体乐器(拍手、跺脚、捻指等)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不仅在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审美体验,而且也学习了音乐的节奏型、结构和风格等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音乐教学中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下面结合多年的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在生活经验中体验美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情景——音乐小火车开动的远近来理解力度的变化。
老师:“又到了我们音乐小火车开动的时间了,音乐小火车开动时发出怎样的声音?”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他们快乐地开动着音乐小火车。
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小要求:“你们能看着我的手势来开动音乐小火车吗?”随着我手势的变化,不同强弱的“咔嚓”声便在教室里响起:火车由远及近——弱、中弱到中强,火车开到面前——强,火车由近及远——中强、中弱到弱,火车来了——渐强,火车走了——渐弱,学生对力度的理解具体化了,这样便把知识技能融入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的感受、体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唱游学习中感受美唱游是小学低年级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是形体艺术的表现。
如:小学低年级唱游教材歌曲表演《大雁大雁天上飞》和集体舞《东北秧歌》。
前者音乐旋律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其动作形态显得平稳、圆滑、轻柔、舒展大方,显现出学生从小要学习大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品质;后者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兴奋、红火热烈。
其动作形态则跳跃、顿挫、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集体性的广场民间艺术那欢快热烈的场面。
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结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
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
小学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音乐课
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我将从音乐欣赏、音乐实践和音
乐教学几个方面提出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
在音乐欣赏方面,教师应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鉴赏,激发学生的
音乐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作品,展示音乐家的演奏和
表演技巧,引导学生试着分析音乐的结构、节奏和旋律,使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更加深刻。
还可以通过班级合唱、合奏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音乐创作和演奏,体验音乐的魅力。
在音乐实践方面,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音乐表演和创作,培养他们对音乐的亲身体验
和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
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鼓励他们尝试创造新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
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深入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提高他们
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
在音乐教学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
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入音乐,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通过分析音乐
作品的情感表达、艺术特点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体验和理解。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音乐是一门充满乐趣和无限魅力的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不仅仅是学生们在音乐课上所得到的一种感受,更是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一种启迪和一种沉淀。
通过音乐的体验,小学生能够激发出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体验活动。
音乐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通过身体、心灵的参与和感知,来得到对音乐的认识、理解和体验。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天然对美、对新奇事物有着特别的敏感和追求。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充分挖掘学生的感知和想象,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参与空间,让他们在音乐中得到全方位的体验,从而使得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情感投入。
这种身心参与的学习方式,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特殊魅力所在。
二、如何构建有效的音乐“体验”(一)注重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音乐让学生体验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共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快乐、悲伤、怀旧、豪情、思考等情感,通过音乐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欣赏古典音乐中的优美旋律,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也可以通过教学一些现代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情感和心境。
只有对音乐中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学生才能够做到真正的表演和创造。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作为倾听者和感受者,更应该成为音乐参与者和创造者。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和游戏,让学生通过唱歌、舞蹈、打击乐器等方式,亲身参与到音乐的创造和表演中。
可以通过教学一些简单的合唱曲和舞蹈曲,让学生在歌声和舞步中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也可以通过教学一些简单的音乐器材,让学生在演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小学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阵地,而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对策既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任务。
本文将从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的重要性和培养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音乐审美感受力是指个体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领悟、欣赏和审美评价的能力。
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音乐教育核心素养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 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听、唱、演、奏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愉悦和满足,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和热爱。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情感、智力、性格和意志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审辨能力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鉴别能力,使他们逐渐学会对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辨析和评判,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品味和追求。
1. 增加音乐作品的欣赏机会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情感真挚、表现力丰富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民歌、儿歌、故事歌曲、器乐曲等,通过播放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
2. 创设多样的音乐活动在小学音乐课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创作、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和表演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3.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赏析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赏析。
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
本文将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在音乐课上播放各种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不同风格音乐的熏陶下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音乐会、音乐鉴赏会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可以邀请一些音乐家、音乐教育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学习机会。
二、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涵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形式的美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注重音乐情感体验在音乐课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可以通过讲解音乐背景、音乐故事、音乐情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情感表达活动,如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让学生通过表演自我体验音乐的美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四、注重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有计划、有序的引导和培养。
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内容,注重音乐情感体验,以及注重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等对策,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美的力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小学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音乐审美感受力是指个体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理解和欣赏能力,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音乐课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音乐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校文化氛围等方面,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的对策。
一、音乐课程设计1.选材精准小学音乐课程的选材应当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感、节奏和旋律等方面感受音乐的美感。
也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增加对音乐的情感投入,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2.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小学音乐课程应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包括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开拓音乐审美的视野,让学生在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也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加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多样性。
3.注重跨学科融合小学音乐课程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扩大音乐教育的学科边界,拓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可以结合历史课程进行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历史感知和文化感受,也可以结合语文课程进行歌词赏析,让学生在审美中培养语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提问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发现音乐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2.综合艺术教育小学音乐课程可以结合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艺术教育,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
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音乐的美感,增加审美感受的丰富性和深度,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
但这毕意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
有的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就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
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
”"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
”这样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
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
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
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
"2扩展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
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
然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小学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
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男声齐唱《大路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
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
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和乐曲还要让学生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
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首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这首歌曲,并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是两位美国教师在1893年创作的。
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小学音乐课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受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浅析小学音乐课中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的对策。
增加音乐知识的系统性教学。
音乐知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基础,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学生才能对音乐的音调、节奏、旋律等要素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让学生了解到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供丰富的听觉素材和实践机会。
学生通过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实践机会,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
通过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音乐创作的过程,更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艺术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合奏或者创作小组,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提供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
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学校可以建立音乐角,配备各类乐器和音乐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
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欣赏活动,如音乐会、音乐沙龙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人才,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小学音乐课中的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对策包括增加音乐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提供丰富的听觉素材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以及提供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浅谈小学音乐中的审美体验
作者:陈晓光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10期
摘要:音乐教学不在于培养音乐家,而是以教育为核心,展开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中不断创造美的环境,通过融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造力,能够感受美、创造美和延续美,从而有"润物细无声"之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从增加学生审美体验入手,增加此教学环节,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音乐教学,不仅给学生一种美的听力感受,更给予视觉的冲击。
从如何增加小学音乐中的审美体验入手,根据相关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体验;创造力;意境
从审美本质上来讲,要激发内心对美的渴求,能够体现创造美的欲望,有对美的热情,所以音乐课堂要充分结合审美教育,将教学目光放在学生身上,帮助他们真实感知美、体验美。
而音乐是非常好的形式,它不是一种学习,而应该是一种享受和娱乐,用爱好的心理接受它、体验它,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一、充分解读音乐教材,挖掘音乐审美教学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
音乐教材能使学生获得更加强烈的审美感受,体验到与众不同的学习乐趣。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说,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而且教学有美感的音乐,能够带动学生的情感,最大化音乐教学价值。
充分解读音乐教材,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度的教学意义挖掘出来,如为什么欣赏这个歌曲?从音乐知识到音乐情感等方面的教学初衷如何?或者是音乐教学的逻辑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手段展开教学才是最合适的?等等。
教师不仅仅要作为一名教学者进行解读,还要作为一名编著者,发现其中的教学逻辑,也要作为一名学习者,更好地体会学习者的快乐和精神以及兴趣方面的丰富程度。
深入分析音乐教材,发现其中不乏情境美、意蕴美和曲调美等。
一首好歌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是能够表达学生的心声的,是能够了解学生的心愿的,也是包涵着美好的祝愿和向往的。
解读音乐教材,不仅仅要从乐理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更要注重其他教学因素对学生的感染力,挖掘教材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教学元素。
建议教师对自己的音乐教学课堂进行充分的记录,这样如果第一次没有深度挖掘出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教学中继续开展。
教学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好的学习机会。
二、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从教学细节入手
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一方面来自于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魅力。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的榜样,他们天生对老师有尊敬之感,而且很容易效仿老师的
一些行为。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和发散者,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而且能够传播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让学生在学习中不自觉地产生学习动力,维持学习热情。
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从教学细节入手:注意教学仪态,从教师的穿着打扮,到仪表仪容,再到行为举止等,都应该符合一个“美”的要求,做到大方得体,整洁干净,有新颖的色彩感,做到恰到好处。
行为动作上,要稳重,更要有亲切感,能够自然地向学生流露;在教学语言方面,使用音乐的相关用语,在生活交流中也可以用音乐作比喻,这样会显得更加生动一些;教学气质方面,要幽默,也要优雅,要简洁也要生动,能够带有生活的艺术和教育的美感来体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并且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创造美。
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融入审美体验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音乐教师要将学生带进音乐世界,这就必须是学生的自主融入。
在施教过程中,用耳朵聆听,也用心灵感知,倾听学生对音乐学习意见等。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对音乐作品反复地聆听,每一次倾听相信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融入审美体验,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课堂意境氛围的营造,从每一个教学细节,到每一处教学内容,可以是装扮教室,也可以是走出教室,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还可以是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也可以是教师的语言描述等。
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是相通的,甚至和文学、理学也是有关联的。
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培养良好的审美体验,闭上眼睛欣赏音乐也是一种享受。
因此审美体验不是空口的说教,而是有目的和要求的学习指导。
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音乐的学习背景入手,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音乐内容和作者编写乐曲的出发点,在听歌曲的过程中,就会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这也正是审美体验的过程。
如在欣赏《红星歌》这首歌曲时,可以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增加学生的民族情感,这样的审美体验会更加丰富和真实。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体验需要从教材入手,深化教材,并突出意境的感染力,以语言、图片、视频等作为辅助,将音乐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加强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杨婕.试论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体验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旬刊,2011(8):237.
[2]杨静.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J].读与写(上,下旬),2014(8).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