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也显得更加重要。
音乐课堂教学下在关注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强化美育渗透。
文章对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有效结合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音乐教学;美育渗透引言核心素养对于音乐课程的教学来说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音乐课程的审美感悟、音乐素养的艺术表现、音乐伦理的文化理解以及音乐要素的创意实践,四个要素之间彼此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开展音乐活动实践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感知升级,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形成,使学生善于通过作品表达的形式来深度诠释自己的情感。
在学生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深度落实了课程思政的基础要求,满足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1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有效结合的意义首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音乐节奏有引导情绪、舒缓心情的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乐曲的旋律多与其中心思想相联系,学生在听音乐时可以与乐曲产生共鸣,体会情感,并且通过对旋律和歌词的学习逐步认识音乐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持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传授音乐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将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相结合,挖掘乐曲中的情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心灵,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
另外,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学习优秀的乐曲,学生可以深入乐曲之中,了解创作背景,领会情感,从而丰富人生体验。
例如,乐曲《草原放牧》描写了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为了保护羊群同暴风雪搏斗的动人事迹,学生在学习这一乐曲时,可以深入感受草原小姐妹生活的不易,并将此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
在音乐学科中实施美育的基本策略摘要: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完善学生的人格,并在音乐活动中塑造自身独特的个性。
由于音乐的本质特征能够与审美的教育功能相一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从听觉、视觉、表情感官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能达到实施美育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美育教育;教学策略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体验、感受、欣赏美的存在,从而使人形成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在教育中,美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教育对象的美学趣味和提升对象的审美境界,最终形成具有创造力的审美人格,即造就审美的人。
对诗意人生的促进是现代美育教育的核心,其本质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而且要通过培养、提高审美感受力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汲取滋养,提高生活的情趣。
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对审美感受力、审美趣味、审美观、审美人格的训练。
它符合现代美育核心的价值取向,我们须按照这些培训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学习进行有机融合,使音乐教学能促进学生向往美、享受美,从而追求崇高的生活目标。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形成审美趣味由于音乐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其相关的活动强调情感体验,所以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整体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即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1.创设和谐优美的情境,感受音乐氛围之美在课堂中不管是演唱还是倾听歌曲,情绪会受身处的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在活动场地渲染出氛围,如在教室的墙壁布置上一些经典乐段和唱段的场景、著名音乐家的头像,七彩灵动的小音符,让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就有一种音乐殿堂感;又如在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和美。
2.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角色之美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通过起伏的旋律、张弛的和声唤起人的情感共鸣。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音乐课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音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愉悦了学生性情、提高了他们素质、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音乐教学使学生们感悟到祖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魅力,并且让这种艺术魅力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几十年来,音乐课堂教学的理念不断翻新,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不断发展,音乐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更好的渗透美育教学,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来讨论与研究。
一、理解歌曲教学中表达的情感美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个有机部分,进行教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进行唱歌教学时,教师应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完整艺术形象,生动地揭示歌曲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有感情地歌唱,理解并感受到音乐的美,这样的教唱才是真正的教唱课。
例如,我在六年级的《爱的奉献》一课,我以《爱的奉献》赈灾义演活动导入。
5月12日,自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之后,全球关注,举国恸容,中国宣传文化界在这场天灾面前情牵灾区,心系受灾群众,渴望为受灾的地区和百姓捐款捐物,奉献一份爱、贡献一份力……学生在学唱歌曲时,已经被音乐深深地感动,在演唱时能够饱含深情。
教师适时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话的重要含义。
二、体会音乐欣赏中蕴含的美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欣赏教学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和情操的重要手段。
在六年级欣赏《欢乐颂》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简介乐曲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第二部分,他根据1785年德国诗人席勒同名诗歌写成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合唱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摘要:音乐的美育功能蕴含在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之中,音乐中的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启学生的智慧,发散学生的思维,鼓舞学生的志气,形成创新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音乐美育;想象;情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审美成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同时这一理念在广大音乐教师中被普遍重视,成为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音乐美育的含义理解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积极和大力倡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关注学生的能力形成,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向素质教育转轨。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学的重要历史使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进而形成他们较高的审美品位,提升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音乐美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优质的音乐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音乐审美”内容,而这正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必要途径,可积极地、直接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实践活动,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感受美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的强烈表现,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充分展露了他们内心的感受,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美感,正是音乐赋予学生的美育功能。
学生的情感与音乐学习的有机融合,使音乐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领悟,从而形成美好的享受。
音乐的美育功能蕴含在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之中,这是语文、数学学习所无法代替的。
这种蕴含在音乐中的美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可以鼓舞学生的志气,形成创新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发展。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摘要: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美育是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
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传授办法。
人的音乐教育主导思想是在激发音乐学习的良好动机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给予人的情感以积极的影响,实现美育的目标,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渗透美育审美音乐教学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美育是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
加强美育,宣传正确的审美取向、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影响,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传授办法。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乐夫指出:“音乐教师们必须十分明白,他的学生中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是很少的,所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学生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中享受到乐趣。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一、音乐美育的目的和任务音乐美育的目的和任务是由音乐美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我个人认为,学校音乐美育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不应局限于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技巧,也不在于培养少数几个歌唱家或演奏家。
它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在为具有完善和谐个性的人。
音乐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加强音乐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音乐审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和整体判断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情操,完善其个性,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使他们能够参与创造美的活动,丰富精神活动。
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
在世俗的功利主义支配下,送孩子学乐器、学舞蹈、学绘画等等,实际上不少家长把这些当成了今后孩子在社会上可以获得更多的“赢”的机会的条件。
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模式探讨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美育渗透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美育理念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之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模式的探讨,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声乐教学的意义、美育渗透的内涵和模式、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模式的多样性和实践路径。
一、声乐教学的意义声乐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歌唱者的声音和表演来传达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声乐教学在学生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表演来传达情感,发展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表现力。
声乐教学不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音乐美育的一种载体,通过声音的表达和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表现能力,提高其整体素质。
二、美育渗透的内涵和模式美育渗透是指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美育理念,使之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渗透的内涵包括:一是将美育理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二是将美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三是通过美术、音乐、表演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美育渗透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以课程为载体的美育教育,也可以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美育教育,还可以是以艺术表演为载体的美育教育等等。
在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模式可以是将美育理念融入到声乐教学内容中,通过音乐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现能力;也可以是将美育课程纳入到声乐教学计划中,开设美育课程,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
三、实践探索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模式的实践探索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素质和审美情感的培养需求,探索适合学生的美育渗透模式。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展实践探索:1.以课程为载体的美育教育。
l史地政论坛l 【关注】 浅谈历史资料与教学
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 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 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 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 过去的重建。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 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发挥教师的 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为唯有透 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一、运用史料。以趣引思,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L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 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 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 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 极思维的气氛。 二、运用史料。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能力 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 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动 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口,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动手,培养 学生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材料处理、历史阐 河北唐山●徐桂学 述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 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 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 把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①认 真阅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要完整准确地把握 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 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 料,除了阅读正文以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 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 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②仔细审题。如果说认真阅读史 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同学不会审 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 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里 就打了败仗。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 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 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③准 确表述。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 千万不能丢、漏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扣紧问题回答。对史料里的 有效信息要进行整合、概括。表述时要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 次分明。 (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
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
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教学中是需要有情感的投入的。
教师与学生要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
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学生,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愉悦的心情。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对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的独特功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能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音乐的陶冶教化功能,那么就能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美的营养、美的熏陶,进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
因此,美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应是感受性的、浸润性的、游戏性的,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其教学方法更与一般知识不同,它更多地强调感性陶冶的作用,更多地强调游戏或娱乐的方式来施教及受教。
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在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尽量地按照一个理想的模式有效地发展,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结构,追求真正实现“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
怎样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怎样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心理结构,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体效应,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为此我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学习和注重运用音乐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把音乐教学分为激励性教学、背景性教学、技能性教学、综合性教学、创造性教学五个方面,力求通过音乐教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建立完美的心理结构,达到其全面和谐发展地目的。
一、激励性教学
音乐课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的受到教育。
鉴于这一特点,“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的首位。
可是现实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对她没有兴趣,之所以有这种现象,主要来自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行的一面。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体会到快乐的体验的。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
大的影响。
为此我根据音乐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异,让他们欣赏不同的乐曲,通过音乐对人的感染力,以达到矫正心理的目的。
如针对厌学心理,则让他们聆听《校园的早晨》、《中学时代》、《祖国的关怀象春天》等,激起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热爱;针对胸无大志,自卑自弃的学生则让他们聆听《长江之歌》、《亚洲雄风》,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我就是通过这种特殊手段,组织指导学生聆听一些格调较高、积极向上的中国民歌、创作歌曲、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从这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感受到革命先烈志士的大无畏精神,感受到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从而达到了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同时亦收到了矫正学生心理偏异的效果。
二、背景性教学
人类各种感官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感官会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沟通。
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把一种感官引起另一种感官的现象称为联觉。
我在音乐教学中常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中突出背景性,创造一种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设计一种美的情景氛围,对于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熏陶美的心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我是工农子弟兵》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了解军人,激发学生对军人的崇敬,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了部队军人训练、生活的画面,在战场上的战斗场面,使学生通过歌词、旋律、画面进入意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又如在欣赏《七子之歌》这课时,分析了作品后,首先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出一幅幅港、澳、台等地的风景,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进入作品的意境,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唤起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技能性教学
在音乐教学对美的心灵的塑造中,我充分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多种感官的并用,促进心理结构的成熟。
如举办学校艺术节,组织合唱队、电子琴队、舞蹈队、运用表演形式,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进而达到认识自我价值、提高音乐技能、增强自信的目的。
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的感官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其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视野上得到开拓,心灵上获得升化,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长期的实践证明,不少所谓的“差生”,通过技能训练不仅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与发挥,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学习其它学科中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促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综合性教学
教育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一切原则、措施和技术都是基于人自身的发育特点制定出来的,作为人来说,不管是从其机体生理方面,还是从其内在心理结构方面,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和变化均会引起其部分
乃至整体的变化。
因此,对人的教育必须着眼于整体。
所以美育不仅应该是一门主课,而且还应该更进一步地将其原则贯穿到各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加强横向渗透,互相联系,才能提高建立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的整体效应。
所以我在进行综合性教学中,把音乐带入语文王国,搞配乐朗诵,使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以增强美的感染力;配合外语教学教唱英语歌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根据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组织“十月歌会”;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开展综合文艺演出活动等。
通过以上这些全方位的综合性教学,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传授、能力教养、情操陶冶三者融为一体,有力地加速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五、创造性教学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不可分割而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素质,美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为它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而审美过程最具有形象思维特点,既要想象、又要创造,像“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这种想象力就是和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心理学家也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
所以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在听乐、奏乐、歌唱、视谱、过程中的生活联想及在优美、生动的音乐形象中感受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作歌曲,表达与体现学生的审美愿望与意识;或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创作的尝试,尽可能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提高创造的能力。
不少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创造能力及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以上所谈,是我在教学中,力求音乐在美育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一些看法。
学习音乐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技巧;能使道德品质提高;能满足突飞猛进的社会需要;能为压抑的情绪提供一个健康的出口;能促进自我约束;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能以无数方式增进健康。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教育战线优秀的园丁,一名受学生喜爱的音乐教师,就要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