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通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一章: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1.1 教学目标1. 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格物致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领悟格物致知在个人成长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 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儒家经典中的解释与现代理解。
2. 格物致知的历史背景:从古代儒家思想到现代教育理念。
3. 格物致知的基本原则:实证主义、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考。
4. 格物致知的方法:观察、实验、调研和反思。
1.3 教学活动1. 讲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及其历史背景。
2. 案例分析:古代儒家学者的格物致知实践。
3. 分组讨论:格物致知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4. 小组展示:学生对格物致知方法的实践体验。
第二章:探究式学习与格物致知2.1 教学目标1. 理解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及其与格物致知的关系。
2. 掌握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运用探究式学习进行格物致知的实践。
2.2 教学内容1. 探究式学习的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2. 探究式学习与格物致知的关系:相互促进和实践相结合。
3.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问、假设、实证和反思。
4. 格物致知的实践: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2.3 教学活动1. 介绍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及其与格物致知的关系。
2. 小组活动: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进行格物致知的实践。
3. 分享与讨论:学生展示探究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第三章:批判性思维与格物致知3.1 教学目标1. 理解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其在格物致知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巧和应用。
3. 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格物致知的实践。
3.2 教学内容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理性、分析和评价的思考方式。
2. 批判性思维在格物致知中的重要性:辨别真伪、提高认知水平。
3.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巧:提问、逻辑分析、证据评估和论证构建。
4. 格物致知的实践: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3.3 教学活动1. 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其在格物致知中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格物致知”的意义和内涵。
2. 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实践。
3.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4.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掌握“格物致知”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让学生将“格物致知”应用到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法:以一则故事或引用名人名言来导入课题。
2. 课件展示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媒体展示“格物致知”相关内容。
3. 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教学内容:一、“格物致知”的意义和内涵1.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核心理念,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为了获得真正的知识而必须不断探究和追求。
2.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也是许多科学家、学者和思想家的追求。
二、“格物致知”的方法和实践1.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观察,获取真实的知识和理解。
2. 归纳法:通过总结和归纳,从具体事物中提炼普遍原理。
3. 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较,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4. 比喻法:通过比喻或类比,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事物。
5. 探究法:通过不断探究和实践,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
三、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探究和实践。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 通过“格物致知”,理解和体验人文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2. 通过“格物致知”,加深对科学认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实施:1. 导入:在课程开始前,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故事,如“百无一用,是书不可少”、“三年冬病七分治,八分治,九分养”等,让学生感受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起源。
2. 培养学生对事物深入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掌握“格物致知”精神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含义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格物致知”起源、含义、应用等方面的课件。
2.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3. 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话题,以便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格物致知”精神的视频资料。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它为什么重要?2. 新课内容:(1)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
(2)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强调对事物深入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
3. 案例分析:(1)呈现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中的应用。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阐述,此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明确演讲稿的基本内容和格式,并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理解演讲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感受不同的演讲风格与演讲方法,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围绕演讲主题进行讨论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以“演讲”为主题开展活动探究,所选的演讲词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经历的演讲者的演讲特点,让学生见识了多元的演讲,开拓视野,增进学生对演讲的理解。
但课文并不局限于对演讲特点的呈现,而是着眼于人、立足于人,在彰显革命精神、求实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此单元教学,可以结合“语文学习任务群”观念来组织教学,通过多个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深度感受不同演讲者的不同演讲风格、思想观点及人格魅力,学习演讲词的写作方法。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学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文学知识,掌握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但是对思辨性文学作品涉猎较少,需要教师多加指导。
此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演讲词,内容丰富,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此单元也应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联系必要的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四、单元学习目标1.加强课文诵读能力,培养语感。
感知文意,理解每篇演讲词表达的观点。
2.梳理并理解课文的演讲思路,学习演讲者层层深入的演讲技巧。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演讲语言要素,学习撰写演讲词。
4.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演讲,组织演讲比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演讲技能。
设计说明此单元为演讲单元,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抒情性较强的演讲,对演讲有了一定的认识。
除抒情性演讲之外,还有思辨性演讲,此课即是典型的一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来源。
2.理解格物致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来源。
2.分析格物致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在《中庸》中提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格指观察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物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致知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并提高能力。
2. 格物致知的来源格物致知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根源。
早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观点,这种“自省”的思想和格物致知有着相似之处。
而朱熹则在《中庸》中将其发展为更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
3.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帮助人们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培养人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格物致知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科学家们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科学的发展。
4. 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格物致知思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积累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理,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格物致知思维。
2.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示格物致知的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介绍格物致知的含义和来源,引发学生对于该话题的思考。
2.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该概念和思维方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格物致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4.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求知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格物致知的定义和内涵;2.格物致知的基本步骤;3.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2.掌握格物致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并提出新的话题:“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格物致知?它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讲解格物致知的定义和内涵(15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解释格物致知的概念,即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从实践中来寻找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举例说明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重要性。
步骤三:介绍格物致知的基本步骤(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格物致知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结论等。
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步骤四:分组讨论实例(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格物致知的步骤,进行观察、假设、实验和总结,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步骤五:小组交流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交流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求知的态度。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回家继续进行实验,深化理解格物致知的内涵和方法,并撰写一篇关于格物致知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探究的积极性;2.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总结能力;3.学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拓展延伸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格物致知的应用领域和案例,例如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创新思维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实践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
比如,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灯会发光?当我们想要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就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格物致知”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看他是如何阐述这一精神的。
(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 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围绕论点,作者阐述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首先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接着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弊端,然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呼吁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四)精读课文1、什么是“格物致知”?明确:“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
2、中国传统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
认为只要把书上的道理背熟了,就可以应付一切。
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3、作者是如何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明确: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
他在物理实验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发现了新的粒子。
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目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
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
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
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