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我市朱子学专家学者赴江西白鹿洞书院考察交流
- 格式:pdf
- 大小:108.65 KB
- 文档页数:1
朱熹与书院文化作文朱熹,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那可是响当当的。
提到他,就不得不说到书院文化,这两者就像是一对分不开的好哥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共同演绎了一场超级精彩的大戏。
咱先说说朱熹这人。
我感觉啊,他就像是一个文化界的超级学霸,脑袋里装的知识那简直多得要溢出来了。
他对儒家经典那是研究得透透的,而且他还不满足于自己懂,非得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就像一个特别热心的知识传播大使。
书院呢,在当时可不像咱们现在的学校,有那么多高科技设备。
那时候的书院,可能就是几间屋子,几张桌子,但是气氛却特别棒。
朱熹和书院的缘分那叫一个深。
他到处讲学,就像一个巡回演讲的明星一样。
他到过白鹿洞书院,那地方在我想象里就像是一个隐藏在深山里的文化宝藏。
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也在听朱熹讲学呢。
书院里的学生们一个个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朱熹站在那儿,滔滔不绝地讲着,他的声音在书院里回荡,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书院文化为啥这么重要呢?我觉得吧,它就像是一个文化的摇篮。
在书院里,大家不是死读书,而是有着一种自由探讨学问的氛围。
朱熹倡导的那种教育理念,可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而不是只会背死书的书呆子。
这一点,我特别赞同。
现在有些教育啊,有时候就有点太注重分数了,就像只看树的高度,却不管这树的根扎得牢不牢。
不过呢,朱熹的书院文化也不是完美的。
也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它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普及程度可能没有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高。
但不管怎么说,朱熹和书院文化在历史上的贡献那是不可磨灭的。
就像一颗星星,虽然可能有一点瑕疵,但依然在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咱再想象一下,那些书院里的学生们,白天听朱熹讲学,晚上就着微弱的灯光读书。
他们的生活虽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但是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那种快乐也许是我们难以体会的。
3202016年1月下半月刊朱熹与白鹿洞书院严泽康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之上,是我国文化传承与自然风景有效整合的艺术瑰宝,是当今我国重要的旅游景点。
白鹿洞书院经历漫长的历史传承,其内在深厚文化底蕴与庐山风景交相辉映,带给人们赏心悦目之感,使游客尽享庐山如画风景之时,领略国学风姿,使其感受自然魅力与国人智慧。
宋代理学家朱熹为官九载,为白鹿洞书院贡献颇多,使白鹿洞书院集美景和治学与一身,体现美轮美奂的美感之时,营造身临其境、如痴如醉的国学气息。
本文针对朱熹与白鹿洞书院倾诉感恩之情,旨在为文化类旅游景点的发扬贡献一己之力。
一、回顾朱熹生平历史朱熹,宋代理学家、教育学家。
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
朱熹于孩童时代开始学习,18岁学有所成,并于次年考取功名,数次被宋朝政府任命为地方官吏,但是每一次的官期均不长。
其在为官的过程中,廉洁自律、清正有为,尤其在惩治贪官污吏方面政绩卓著,因此遭到同朝官员的排挤,使得其仕途坎坷,一生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地。
为官不顺,使得朱熹一心向学,成为古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被称为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朱熹一生心血大部分倾注于学术研究和办学、讲学,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在其创办的书院之内,门生几千,在创建和管理白鹿洞书院的过程中,注重教规、图书编制、聘任教师、唯才是用,为白鹿洞书院成为“海内第一书院”倾尽无数汗水和心血。
二、追溯白鹿洞书院历史渊源追溯白鹿洞书院历史渊源,需要从贞观元年说起。
据史料记载,贞观时期洛阳李氏兄弟认为庐山五老峰之处适合隐居修学,于是一心向学的兄弟二人开始在此处过起了自给自足、修身养性的隐居生活,与此同时饲养了一头白鹿,白鹿经过兄弟二人的精心呵护,通晓人性、跟随出人,素有“神鹿之称”,此处因此得名“白鹿洞”。
可见,白鹿洞书院最早已经开始具有文化气息。
作者: 张品端[1]
作者机构: [1]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127-12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1期
主题词: 宋明理学研究;陆九渊;朱子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福建省武夷山;金溪县;会通;武夷学院
摘要:由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和台湾鹅湖月刊社主办,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江西省抚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金溪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会通朱陆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活动,于2019年9月6—8日先后在朱子学的发祥地福建省武夷山和陆九渊的故里江西省金溪举行。
朱子研学报告总结引言朱子研学是一种以朱子学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维能力。
本报告总结了我参与的朱子研学活动的经历和收获。
活动内容1.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于2021年7月10日至7月15日在山东朱子故里举行。
2.活动主题:以朱子学为核心的研学活动,包括课程学习、实地考察和团队合作等。
3.活动内容:–朱子学基础知识学习:学习朱子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
–实地考察:参观朱子故居、朱熹墓地等,亲身感受朱子学的渊源。
–团队合作:与其他学员合作,完成各类任务和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收获与体会1.思维方式的改变:通过学习朱子学的思想,我开始注重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善于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盲目从众和随波逐流。
2.关于学习方法:朱子学更加注重实践和实地考察,这使我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开始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
3.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活动中,我与其他学员合作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和项目。
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沟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要,并能够与他们有效地协作。
4.个人修养的提升:朱子学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我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养成了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的良好习惯。
这对我的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积极的影响。
结论参与朱子研学活动是一次极具意义的经历。
通过学习朱子学的思想和实践,我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团队合作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改善。
这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朱子研学活动为我打开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让我更加深入理解和领悟朱子学的精髓,帮助我在成长道路上更好地发展自己。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朱子学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自己的未来铺就更加坚实的基础。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郭宏达唐宋白鹿洞白鹿洞书院肇始于唐,办国学于五代,定名于北宋赐敕,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江西省北部清奇峻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一山谷盆地中。
四山环合,林谷幽邃,山清水秀,一水中通,水声潺潺,怡情养性。
这里曾被称为“小琅环”之地,“琅环”之地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白鹿洞辖区近3000亩原始生态森林与庐山17万亩原始生态林融为一体,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植着众多的名贵树木,千年古松、樟树遮蔽云日,气势雄伟;桂花盛开,飘香十里;方竹幽幽,清香四溢。
各种动物穿梭林中,怡然自得,慢悠悠;各类小鸟琴瑟和鸣,你方唱罢我登场。
白鹿洞宛如天成,这真是“天开白鹿洞”。
李渤读书白鹿洞与“白鹿传说”陈舜俞《庐山志》记载,唐贞元年间(785—805),洛阳人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白鹿洞,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出入相随,常帮渤到山外购物,疑是“神鹿”。
又因此地林谷幽邃,四山环合,俯视似洞,“洞”以“白鹿”为名。
长庆年间(821—824),李渤为江州(今九江,距离白鹿洞约35公里)刺史,为纪念他青少年时期在白鹿洞读书,遂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一些读书人效法李渤之举,来此隐居读书、讲学。
白鹿洞成为一处游学之地。
五代时期,颜真卿后裔族人弟子在此读书30多年。
五代创办“庐山国学”五代时期,南唐朝廷在白鹿洞创办“庐山国学”,或曰“白鹿国学”,并派国子监九经李善道、朱弼主持讲学于白鹿洞,“庐山国学”与京陵“国子监”齐名,开启了白鹿洞书院古代高等教育,千年学府自此开始。
“白鹿国学”维持了36年,为南唐朝廷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经济、文学人才,也使得南唐朝廷与北宋抗衡延续了几十年。
北宋敕赐文脉盛北宋初年,江州地方人士在南唐“庐山国学”旧址白鹿洞建起了学馆,称之为书堂或书院。
太平兴国二年(977),江州知州周述将白鹿洞书院办学情况向宋廷作了报告,并请求皇帝给予赐额、赐名、赐书。
宋太宗赵光义批准了他的请求,下令将国子监刻印本《九经》(《九经》是五代中期冯道等人主持刻印的《诗》《书》《易》《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书目)等书敕赐给白鹿洞书院“驿送至洞”,便于生徒阅读。
庐山白鹿洞书院介绍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书院命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朝。
公元1038年,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学。
后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皆有较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
现建筑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建,主要由照壁、乡贤祠、学宫等建筑组成。
白鹿洞书院由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倡导“文以载道”而创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
白鹿洞书院环境幽美,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为中国文人学者所推崇,宋明理学在此产生和发展。
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都曾在这里讲学或著述。
其中以朱熹的影响最大,朱熹将白鹿洞书院作为自己的著述之地和讲学之地,并自号“朱文公”。
白鹿洞书院为我国古代十大书院之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
“先有白鹿洞后有庐山”这一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 1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林蔚秀,清溪湛湛,登上钟灵毓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经几百年岁月打磨,依然氤氲着书卷墨香。
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而得名。
1179 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
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划拨田产,苦心经营。
鹅湖书院“朱陆之辩”后,朱熹还曾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并请人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入石。
不仅如此,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
李宁宁教授评价道:“《揭示》是对儒家精神和教育思想的高度凝练,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
”如今,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即《白鹿洞书院揭示》)碑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为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此为接物之要。
”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
“《揭示》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是后世学校教育的参考榜样。
在五条要求中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终南捷径’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
”白鹿洞书院研究员闵正国表示。
《揭示》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整个东亚儒文化圈中,白鹿洞书院传承与彰显的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是一国之财富,更是可供其它国家共同分享的富矿。
至今在日本与韩国的乡校,仍有悬挂和集体吟诵《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活动。
日本兴让馆山长,每天早上召集生徒一同齐诵《揭示》,申明义理,已成为兴让馆的传统。
校规写在联合国的墙上的白鹿洞书院发展史朱熹与白鹿洞书院的故事本文导读:主讲人蔡厚淳,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寻庐讲坛》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文津讲坛》讲座嘉宾。
1200年前,九江有一所举世闻名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它是南宋学子心中的“北大清华”,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都是这所学校的“客座教授”。
1200年后,它所宣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被刻在了联合国的墙上!千百年来拜访这里的人络绎不绝,这个地方到底蕴含了怎样的吸引力?“多少个了不起”牛学校、牛老师、牛学规走过绿树成荫,来到刻有“白鹿洞书院”的门楼前,今天的探访由此开始。
远观进士榜,近看明伦堂,蔡厚淳教授从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开始为我们揭开了这所千年书院的神秘面纱。
“ 古代为了科举考试,诞生了很多书院。
南宋时期是中国书院最鼎盛的时候,比较知名的就有4000多所,其中最有名的有四大书院,特别是白鹿洞书院。
古人给它的点赞用了两句话,叫做‘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清代学者王昶,在编撰《天下书院总志》时,曾在序言里提到,白鹿洞书院“揽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白鹿洞书院的渊流千载,得益于它悠远的历史,同时也少不了它对中国教育所做的贡献,而提到白鹿洞书院,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大理学家朱熹。
北宋末年战乱,白鹿洞书院这个地方曾全部毁掉,荒芜了将近百年,朱熹来了以后,曾四处打听这个地方,但是没找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找到,所以他就决定要重新恢复,重新重建这里。
南宋淳熙六年三月(1179年),朱熹以“秘书郎权知南康军州事”的身份抵达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就职,时年49岁。
此时,白鹿洞书院已经废坏达120年之久,仅有地基石础还能依稀辨得出曾经的规模。
或许是学人的天性使然?朱熹上任不久,便把目光深深地投向了它。
他一面连续上书朝廷寻求支持,一面派人着手筹措兴复书院之事。
但是,向朝廷呈报的计划、设想均石沉大海,并未得到当局的支持,相反却“朝野喧传以为怪事”。
作者: 勤福;长庚
出版物刊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主题词: 朱子学;朱熹研究;白鹿洞书院;中国厦门;学术讨论会;国内专家;江西日报;学术会议;
陈荣捷;鹅湖之会
摘要:<正> 我校朱子学研究室最近又拿出一批新成果,出席了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中国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国内外与会学者的重视与好评。
去年,朱子学研究室拿出两项科研成果,参加了在庐山召开的“朱熹与白鹿洞书院学术讨论会”,引起国内专家的重视,《江西日报》和《光明日报》先后作了报道。
这个研究室的成员再接再厉,刻苦研究于教学之余,奋力攻关,又写出论文七篇,汇编成十五万字的《朱子学专刊》。
纪念朱熹诞辰886周年: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书信导读:在这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全国上下正在开展争做“四好少年”活动,这是胡锦涛爷爷在给少先队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争当“四个好少年”的要求。
胡爷爷的号召,不仅是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关心,也是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关爱。
他要求少先队员们人人努力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誓做合格接班人。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这次我校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主题活动,全校同学都要积极参加这项活动。
争当“四个好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我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要热爱祖国、理想远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向前;我们争当文明好少年,要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翔的翅膀,飞向蓝天。
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好好复习,按时完成作业,考出一个好成绩;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要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挽起我们友谊的双手向着未来,勇敢登攀。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每个少年时刻不忘的真理。
为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努力,就是上进。
我们争当文明好少年,还要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
放学后多帮妈妈做些家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平时如果大人不家,要自己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我们争当文明好少年,更要遵守小学生守则,时时刻刻记住,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讲文明,长大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要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用充沛的精力把祖国建设的重任,扛在双肩。
身心健康是主要,锻炼身体,活泼开朗,才会有好心身来争当四好少年。
同学们,真正能做到文明好少年,是很难的,可又是很简单的,只要我们从小事做起,认真做好每件事,就一定能成为文明小少年!同学们,行为成就美德,从现在起为自己订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