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分类二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46
美学概论一美(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谈论“美”事物(东西)感觉形容词评价特点:转瞬即逝、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纯粹?高尚?(二)从艺术的角度来谈论“美”经典艺术(诗歌、小说、绘画、雕塑、音乐……)通俗艺术(电影、电视剧、小品)“外观漂亮”、“比例协调”“内涵深刻”“有意思”、“好玩儿”(三)从反思、分析的角度来谈论“美”美的定义阐释心理活动文化背景欣赏者创作者社会反响……二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Aesthetics1、美学≠美美学是关于美的知识学问美学只有面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去分析,才能有所收获2、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的研究实例美心理学家朱迪斯·朗洛伊丝(Judith.H. Langlois)“人们如何判断美?”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and Morris)英动物和人类学家“审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以上实例说明,仅仅从多样化的生活现象入手来讨论美、解释美,所得结论凌乱,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性。
因此,解释美的现象=观察生活实际+掌握相关理论3、美学来自西方文化什么是西方?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什么是西方文化?希腊、希伯来——两希文明2、只有西方运用“美学”去研究美1750年,德国哲学家Baumgarten (鲍姆加登) 著作《Aesthetica》———为“美学”命名3、美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古典美学思想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16世纪柏拉图《大希庇阿斯》,提问“美是什么”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中世纪———神学美学奥古斯丁Augustinus(2)近代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的诞生——文艺复兴后~18世纪西方人开始注重求知、人的理智思维——“认识论转向”——认识论美学两种形态: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起源于人的感官体验休谟David Hume伯克Edmund Burke欧洲大陆(德法)理性主义美学:人的审美体验虽然起源于感官感受,但是需要理智加以规范,才是有价值的认识。
美学概论一美(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谈论“美”事物(东西)感觉形容词评价特点:转瞬即逝、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纯粹?高尚?(二)从艺术的角度来谈论“美”经典艺术(诗歌、小说、绘画、雕塑、音乐……)通俗艺术(电影、电视剧、小品)“外观漂亮”、“比例协调”“内涵深刻”“有意思”、“好玩儿”(三)从反思、分析的角度来谈论“美”美的定义阐释心理活动文化背景欣赏者创作者社会反响……二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Aesthetics1、美学≠美美学是关于美的知识学问美学只有面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去分析,才能有所收获2、对生活中的美的现象的研究实例美心理学家朱迪斯·朗洛伊丝(Judith.H. Langlois)“人们如何判断美?”戴斯蒙德·莫里斯(Desmand Morris)英动物和人类学家“审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以上实例说明,仅仅从多样化的生活现象入手来讨论美、解释美,所得结论凌乱,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性。
因此,解释美的现象=观察生活实际+掌握相关理论3、美学来自西方文化什么是西方?地理概念文化概念什么是西方文化?希腊、希伯来——两希文明2、只有西方运用“美学”去研究美1750年,德国哲学家Baumgarten (鲍姆加登) 著作《Aesthetica》———为“美学”命名3、美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古典美学思想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16世纪柏拉图《大希庇阿斯》,提问“美是什么”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中世纪———神学美学奥古斯丁Augustinus(2)近代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的诞生——文艺复兴后~18世纪西方人开始注重求知、人的理智思维——“认识论转向”——认识论美学两种形态: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审美起源于人的感官体验休谟David Hume伯克Edmund Burke欧洲大陆(德法)理性主义美学:人的审美体验虽然起源于感官感受,但是需要理智加以规范,才是有价值的认识。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引言概述:在美学概论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五个大点展开讨论。
通过这些细分内容,我们将深入了解美学的内涵与应用。
正文:一、美学研究对象1. 美学对象的定义和范围2. 美学对象的分类与特点3.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与联系4. 美学对象的时空变化5. 美学对象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二、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 美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经验2. 美的客观规律与客观标准3. 客观性和主观性在美学研究中的角色4. 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关系5. 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哲学争议三、美学评价1. 美学评价的概念和作用2. 美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3. 美学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4. 美学评价的多元观点与多样化5. 美学评价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四、美学创作1. 美学创作的定义与要素2. 美学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3. 创作过程中的观念与审美决策4. 美学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意义5. 美学创作与视觉传达的关系五、美学历史1. 古代美学思想与理论2. 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艺术的美学观念3. 启蒙时代的美学理论与变革4. 现代美学流派和哲学思潮5. 当代美学发展和美学思想的趋势总结:通过对以上五个大点的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重要知识点。
美学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审美和人类情感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广阔而复杂。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
一、美是怎样产生的本质特征:美的本质问题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它决定了作为它的反映形态。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
人类曾经提出美与善(美善相乐)、美与恶(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观点。
美是一种社会存在,并非自生自在。
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有密切关系。
美产生的两个条件:1)人类必须从自然界取得一定的自由,自然界从与人完全敌对的、恐怖的变成有利有益的对象,2)人的感官必须从动物性的变成人的社会性的器官。
此两方面的条件实际上是人类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依据。
二、美是怎样发展的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两种趋向:一是美的非功利趋向——由“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非功利的“纯美”。
二是审美对象由人的制造物向自然、社会领域拓展。
(一)美先于艺术1、美与艺术不能等同,是两个范畴的内容,美产生于艺术之前,美大于艺术。
例1: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制作在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中,注意了产品的灵巧和实用,以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
例2:西班牙原始壁画是有宗教巫术色彩的。
2、美的属性(1)美的形象性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显现。
例1:泰山之美在其形象之美。
汉武帝:“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例2:《红楼梦》贾宝玉的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2)美的感染性例:贝多芬演奏的效果——1824年。
(3)美的功利性是指美对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有利、有益、有用,至少无害的特性。
(二)形式美的出现1、是美由“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纯美”的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
(教材)2、形式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例:几何纹饰的演化、太极图形。
三、为什么研究美的本质(一)怎样解释“美的本质”:1、澄清两个问题: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举例: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美是难的”。
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内容。
美学概论第⼀讲、什么是美学(对应:绪论)1、美学学科的产⽣2、美学思想在西⽅的产⽣和发展3、美学学科引进中国的过程4、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美学⼤讨论5、美学的研究对象6、美学的学科性质7、美学研究的个性化特征与其普遍性意义之间的关系第⼆讲、美是什么(对应:第⼀章美是什么)1、“美本⾝”与美的本质2、天⼈⼆分的西⽅思维传统和天⼈合⼀的中国⽂化精神3、⼼与对象的同⼀性关系4、意象的意义与审美活动的超越性第三讲、美感是什么(对应:第⼆章美感的分析)1、美感是体验,不是认识2、美感经验的⽆功利⾮概念化特征3、移情说、⼼理距离说等对理解审美⼼理内在过程的意义第四讲、美感的社会性(对应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1、⽣产实践⽅式是⾃然地理环境影响审美意识的中介2、社会⽂化环境对审美意识的影响3、审美趣味4、审美时尚5、审美精神的时代风貌第五讲、⾃然美(对应:第四章⾃然美)1、中国50—60年代美学⼤讨论中关于⾃然美属性的不同认识2、理解⾃然魅⼒的两种不同⽴场和思路3、怎样理解⾃然美和艺术美的⾼低关系4、⾃然美的历史发现过程第六讲、社会美(对应:第五章社会美)1、社会⽣活本⾝如何转化为欣赏的对象2、⼈体美和⼈格美3、民俗风情作为审美对象第七讲、艺术(对应:第六章艺术美)1、艺术的概念2、艺术的特性3、怎样理解艺术和⾮艺术之间的界限4、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5、艺术是否终结了的问题第⼋讲、审美范畴(⼀):优美与崇⾼(对应:第九章优美与崇⾼)1、审美范畴即根据审美现象不同的风格类型⽽作出的不同分类和概括2、优美作为审美范畴的⽂化渊源及其审美风格特征3、康德的崇⾼理论4、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第九讲、审美范畴(⼆):悲剧与喜剧(对应:第⼗章悲剧与喜剧)1、亚⾥⼠多德的悲剧学说2、⿊格尔的悲剧学说3、命运悲剧4、中国式悲剧的特征5、喜剧的不同类型与喜剧感的共同特征第⼗讲、丑与荒诞(对应:第⼗⼀章丑与荒诞)1、⼈⽣境界的提升与审美视野的扩⼤2、丑的审美意义3、荒诞的社会⽂化根源4、荒诞的审美意义第⼗⼀讲、美育(对应:第⼗四章美育;第⼗五章⼈⽣境界)1、美育不同于德、智、体育2、美育(艺术教育)对于个性化精神完善能发挥特殊作⽤3、⼈⽣境界的提升:求利;求知;求善;求美第⼀讲讨论下列5个问题:1、美学学科的历史起源2、美学的研究对象3、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美学的研究⽅法4、怎样理解美学研究的“科学”属性5、美学的基本⾯貌1、美学学科的历史起源⼀是其户籍名称和⾝份的社会性获得,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最早提出了建⽴Aesthetica的设想,这个概念是根据希腊⽂aisthesis(感性)创造的,字⾯意思应推断为“感性学”。
美学概论第一章话说美学(美学学种论)一、何谓“美学”18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德国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背景下,做为德国理性思潮的代表人物,出版一本《Aesthetica》(“感性学”),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美学,他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人的心理现象,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美学。
研究人心理不同构成要素,就成了不同的学科,包括:知——逻辑学情——感性学意——伦理学2、关于美学的争议(1)、美学本应姓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苏格拉底中国洪毅然表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美而引发的情感,而非感性。
(2)、美学本应叫“艺术哲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实际上就是艺术学。
德国黑格尔(18C末19C初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学》三大卷“我们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朱光潜“艺术心理学”北大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马奇人大哲学系《艺术哲学》武大刘纲纪《艺术哲学》(3)、美学本应为美感学(审美心理)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休谟“主观决定一切,美学就是研究美感心理现象,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美是人心中的一种快感愉悦。
”在中国80年代美学热潮中李泽厚的“向内转”是在“人本哲学”思潮下产生的,尊重人的价值,人性哲学。
(4)、美学应为审美关系学(法国)狄德罗“审美关系学”,“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它们之间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人与现实的关系,就没有世界的美。
”(中国)王朝闻《美学概论》,“美学是研究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以上学说中,美和艺术是建立在客观美的基础上,而美感则是建立在主观美的基础上,审美关系学,人以自己的情感感受客观美,将主客观结合起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3、为美学正名(1)、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的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本课程主要内容一、美论二、美感论三、美的形态论四、审美论五、美育论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二、美的本质三、审美关系一、美的探索1、关于“美是什么”的历史探索(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3)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美的探索2、美的理论模式(1)美在客体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2)美在主体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3)美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一、美的探索3、中国在探讨“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上的主要问题(1)美是在心还是在物?(2)“夫美不自美,引人而彰”(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中和为美:发乎情,止乎礼仪(5)仁为美:尽善尽美另:一般认为《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二、美的本质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A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探讨美的本质B从客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C从主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D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E否定美的本质二、美的本质2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四种说法客观派主观派实践派意象派二、美的本质3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劳动创造美三、审美关系1、什么是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2)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认识关系的区别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3、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个体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本章重点1、美的几种模式2、美的本质3、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三、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五、美感的本质六、美的欣赏与判断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1审美感觉与其他感觉(1)认识感觉(2)道德感觉(3)日常感觉2作为感觉的美感3美感与美的关系4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1美感产生的根源(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博克第二章美感论(3)美感的形成是整个实践史的产物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⑴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4)情感性五、美感的本质美感是对善的直观、真的追求第二章美感论六、美的欣赏与判断(1)审美的欣赏的主客观条件(2)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3)审美判断的标准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1自然美(1)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的“人化”和“解人化”的自然(2)自然美的表现形态奇、秀、险、幽、雄、旷(3)自然美的不同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声响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有着特定的内容(5)自然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用、比德、畅神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关于自然美的几个问题美的对象还是美的感觉?自然美是否具有等级之分?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社会美(1)社会美的涵义和范围(2)社会美的特征(3)社会美的类型(4)社会美的具体体现人、人文环境、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科学美4技术美5环境美6产品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二、艺术美1艺术与非艺术(1)能否感兴(2)能否脱离现实利害进入审美思考(3)能否将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艺术的涵义(1)起源模仿说、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劳动实践说(2)有关艺术本质的探索(3)艺术的基本类型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1)创造性(2)主客观统一(3)非物质实用性(4)永久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三、美的表现形态1崇高(1)不同审美对象中的崇高自然中的崇高社会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美学史上的崇高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一伟大心灵的回声博克:英18世纪的他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康德: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黑格尔:《美学》一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优美(1)什么是优美(2)优美与崇高的比较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悲剧(1)悲剧涵义(2)悲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鲁迅、尼采(3)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4)悲剧的分类(5)悲剧的作用认识、教育、审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喜剧(1)涵义(2)分类(3)产生的根源本质与现象的不协调期待与事实的落差(4)喜剧特征是寓庄于谐第二章美的形态论5丑(1)概念界定(2)基本范畴审美范畴的丑、道德范畴的丑、艺术内容丑、艺术形式丑、自然丑(3)艺术丑的特征(4)美学史上对美丑关系的探索(5)审丑的实质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荒诞(1)涵义语源:“荒诞” (absurd)一词源于拉丁字absurdus,意指“悖理”和“刺耳”字典: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三个问题“荒诞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这样的生存状态被判为“荒诞的” ?“荒诞的”意识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第三章美的形态论(3)“荒诞”技巧:“无化”(4)荒诞的审美状态:不和谐本章思考题1、自然美有那些形态?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美在当前对人们的生活有何新的意义?2、怎样认识人的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如何?3、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如何对艺术美进行评价?4、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对科学美与技术美的认识?5、什么是崇高?崇高有那些审美特征?6、试比较优美与崇高的异同。